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婴幼儿心脏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的有效供氧方式.方法:将40例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的3岁以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22例给予鼻塞正压吸氧(NCPAP),后者18例给予面罩吸氧.对比分析1小时后两组的动脉血PO2和PCO2、再插管例数、入住CICU时间、SpO2、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动脉血PO2升高、PCO2下降、再插管例数少(P<0.05),有差异;入住CICU时间及心率、呼吸明显下降,SpO2明显升高(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NCPAP能有效地缓解和治疗婴幼儿心脏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的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减少再插管几率和入住CICU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08年3月临床诊断为重症肺炎合并呼衰的42例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NCPAP的疗效,观察应用NCPAP前后患儿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结果:35例应用NCPAP治疗有效者,治疗2h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动脉氧分压(PaO2)上升;心率(HR)、呼吸频率(P)减慢(P<0.01);PaCO2无下降或略下降,与应用NCPAP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7例治疗失败予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结论:NCPAP可改善患儿肺氧合、纠正低氧血症,不加重高碳酸血症,并能显著降低对气管插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危重病人救护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救护提供依据。方法:对EICU病房81例患者,连续进行SpO2监测,了解机体氧合功能,指导调整吸氧流量,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工作条件,为撤机提供参考,以及转运病人时评估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结果:SpO2监测能及早发现低氧血症,早期给予人为干预,为危重患者抢救赢得时间。结论:SpO2监测能为EICU患者的救治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鼻塞、双鼻塞、面罩3种吸氧方式对拔出气管插管后患者氧疗效果的异同,找出一种较为理想的吸氧方法,提高氧疗效果。方法将66例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平均分成3组,分别给予单鼻塞吸氧、双鼻塞吸氧、面罩吸氧,观察拔管前和拔管后30min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P)、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动脉血pH值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1)A组吸氧前后比较PaO2、PaCO2、pH值、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2.634,-4.958,14.383;P﹤0.05);B组吸氧前后比较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P﹤0.05);C组吸氧前后比较SPO2和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03,3.422;P﹤0.05);(2)3组吸氧后比较,A组的PaO2、pH值、SPO2、RR、P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2,7.190,27.117,4.003,5.611;P﹤0.05),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应用双鼻塞吸氧和面罩吸氧优于单鼻塞吸氧。结论患者气管插管拔出后采用双鼻塞吸氧与面罩吸氧效果相同,且优于单鼻塞吸氧。  相似文献   

5.
无创通气治疗开胸术后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附2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开胸术后持续低氧血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8例开胸术后经常规治疗仍持续血SaO2≤92%的低氧血症患者,应用B iPAP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心率和临床症状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后好转24例(85.7%),表现为血SaO2及PaO2明显升高,心率减慢(P均<0.05),呼吸困难减轻。因低氧血症进行加重改为气管插管通气4例(14.3%),最终好转2例,死亡2例(7.1%)。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够迅速改善胸部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缓解呼吸肌疲劳,有利于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病率以及降低死亡率,方法简便易行,且无明显的呼吸机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弹性插管探条在异常气道患者手术后气管拔管处理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18例异常气道患者中,12例行下颌骨肿瘤切除术,术后因钢丝固定不能张口;6例行巨大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术后存在气管塌陷可能.其中10例在手术室内麻醉苏醒时试验性拔除气管导管;8例于手术结束1~2d后在ICU试验性拔除气管导管.拔管时,将弹性插管探条经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内,严密监护下沿弹性插管探条拔除气管导管.若拔管后出现呼吸道梗阻症状,则在留置的弹性插管探条引导下重新插管.记录拔管前后自主呼吸情况下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吸空气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拔管后再插管所用时间.结果18例患者中,12例患者拔管后的30 min观察期内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平稳,拔管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未再使用弹性插管探条协助插管;6例患者拔管后的30 min观察期内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症状,与拔管前相比,拔管后呼吸频率增加,潮气量及分钟通气量明显下降,吸空气时SpO2均不能维持在0.95以上,及时沿留置在气道内的弹性插管探条重新插管,迅速(均10s内)使患者呼吸道恢复通畅.结论 拔管前在气道内留置弹性插管探条是部分异常气道患者手术后试验性拔管过程中及时处理发生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头高15°体位预吸氧对肥胖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无通气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手术肥胖患者50例,体质指数> 25 kg/m2,ASA分级Ⅰ~Ⅱ级.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平卧体位组(对照组)和头高15°体位组(观察组),每组25例,于密闭面罩下给予预吸纯氧3 min.麻醉开始至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0.92期间不进行控制或辅助呼吸.在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记录两组患者无通气时间、恢复通气后SpO2恢复至0.96(T96R)时间;同时于呼吸空气(T0),吸氧3 min(T1)及SpO2下降至0.92(T2)时行血气分析,并观察全身麻醉诱导期SpO2下降至0.98、0.96、0.94、0.92及T96R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观察组无通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365±105)s比(290±85)s,P< 0.05],而T96R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5±17)s比(47±10)s,P<0.01];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心率、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高15°体位预吸氧能明显延长肥胖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的无通气时间,且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詹峰 《医疗保健器具》2012,(11):1947-1948
目的探讨麻醉给药前深呼吸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80例无痛胃镜受检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麻醉前2min经鼻导管吸氧,并在麻醉给药前嘱咐患者进行3—5次的深呼吸,对照组仅在麻醉前2min经鼻导管吸氧。记录受检者术前、吸氧后麻醉前、术中、术后的呼吸次数和SpO2。结果麻醉后受检者SpO: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多数在麻醉后2min内达最低值,此时实验组组的SpO:值较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方面(P〈0.05)。结论麻醉药物注入前进行鼻导管吸氧和深呼吸预处理,能提高机体氧储备,减少低氧血症发生,是无痛胃镜检查中预防低氧血症的简易、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研究自主呼吸试验在程序化拔除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进行撤离呼吸机(撤机)的患者共66例,随机分成30 min组(31例)和120 min组(35例),分别应用30min与120min自主呼吸试验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结果 30min组患者撤机成功27例(87.1%),120 min组患者撤机成功30例(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拔除气管插管后24 h内再次插管,两组再插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患者达到撤机标准后进行30min自主呼吸试验基本可以判断能否撤机拔除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方法 22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肺部感染而先出现低氧血症(PaO2 46.42±5.55mmHg),继之急性CO2潴留(PaCO2 88.05±18.75mmHg),发生急性Ⅱ型呼吸衰竭. 22例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结果 4例经上述治疗后好转,拔除气管插管,恢复正常呼吸.18例无法脱离机械通气,于3~28d内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机械通气支持是目前抢救重症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用的方法.但对心功能IV级、心力衰竭晚期、全身衰竭者是否进行此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