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动脉导管未闭(PDA)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整个先天性心脏病的12%左右,占出生活婴的1/5000~1/2500。本病多见于女性。一般来说未闭的动脉导管位于主动脉峡部和肺动脉根部之间。最常见为管型,直径多为10...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一条重要的动脉管道,从胎儿时的第六主动脉弓背部发育而来,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血液通道,出生后应很快自行关闭(大多在出生后3个月内完全关闭,极少数可迁延到一年后关闭)。并逐渐退化为动脉韧带。如在某种病理情况下,导管不能及时关闭,则成为病理性动脉导管未闭。未闭导管粗大者可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产前产后超声图像特征,回顾胎儿心脏产前超声图像,分析漏诊原因。方法分析2例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婴幼儿病例的超声图像特征,总结特点,与产前胎儿超声图像做对比分析。结果2例患儿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产前心脏超声图像均未显示出右肺动脉,产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均为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未合并其它畸形。结论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有特征性表现,产前超声检查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血流参数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动脉导管未闭的12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生后第72小时和第7天对早产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出生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依据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出生后1周内动脉导管仍未关闭的25例早产儿为观察组(PDA组),出生后1周内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的10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在第一次超声检查中主要测量以下参数:卵圆孔分流速度、收缩期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1)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产儿的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以及卵圆孔分流速度明显降低(P0.01,P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2)利用收缩期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卵圆孔分流速度和肺动脉收缩压预测出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最佳临界值为:19.68 mmHg、57.06 cm/s和33.73 mmHg。结论超声血流参数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单纯的动脉导管未闭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8%,足月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内PDA功能性关闭,3个月内解剖上关闭。持续开放的动脉导管可增加左心负荷及肺动脉压力,导致心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故应在合适时间用手术或介入治疗方法予以关闭。本文将我院4年来对100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应用可控弹簧圈介入治疗的术前配合与术后观察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借助 Foley 导尿管手术治疗心脏病及心血管损伤出血,评价其疗效。方法:32 例中重症动脉导管未闭25 例:肌部室间隔缺损2 例;心脏大出血5 例。对动脉导管未闭,纵行切开主肺动脉前壁,用 Foley 导尿管,经肺动脉送入主动脉,气囊内注入无菌水,拉紧导尿管,行未闭导管缝合。肌部缺损:经右心室切口,用 Foley 导尿管插入室缺,气囊内注入无菌水后拉紧导尿管,完整的暴露缺损的边缘,缝合修补。对心血管损伤裂口,将 Foley 导尿管插入破口,气囊内注入适量的无菌水,轻拉 Foley 导尿管,用无损伤线缝合修补。结果:全组均借助 Foley 导尿管成功的对病变进行了处理,无一例有并发症、死亡。结论:借助 Foley 导尿管能安全、有效的对动脉导管未闭、肌部室间隔缺损及心血管损伤大出血进行缝合修补,既简单又实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粗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常温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1月~2010年6月,对98例粗大动脉导管未闭采用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体外循环开始后,切开肺动脉,用流出道探子堵住动脉导管开口后再行直视修补.结果 :全组均治愈,15例术后出现高血压,无一例出血、喉返神经损伤、气栓、灌注肺等并发症.结论 :常温体外循环下直视闭合术治疗粗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台州市立医院听诊发现杂音的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心脏腔室内径、左右室壁厚度、主动脉窦部及肺动脉主干内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观察组新生儿中的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效果,比较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与对照组的心房、室各测量值。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共检出27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占67.50%。其中房间隔缺损10例,占37.04%;室间隔缺损5例,占18.52%;动脉导管未闭6例,占22.22%;肺动脉狭窄2例,占5.41%;法洛四联症2例,占5.41%;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占3.70%;房室间隔缺损1例,占3.70%。房间隔缺损的10例新生儿右心房、室各内径与肺动脉主干内径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室间隔缺损的5例新生儿左心房、室各内径与肺动脉主干内径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动脉导管未闭的6例新生儿左心房、室各内径(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长径、左心房短径)、右心室前壁厚度与肺动脉主干内径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腔室和大动脉内径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心肌保护液在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研制的改良心肌保护液是在全面细致分析UW液、HTK液配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并应用腺苷和中药丹参,即集中UW液、HTK液及祖国医学的优点,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21例,女38例,年龄2个月~38岁;直接分离结扎导管1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结果:全组无死亡,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改良的保护液与ST.Thomas液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效果。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而左心室内径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疗效. 方法采用经胸心脏超声和主动脉降部造影诊断6例表现为右房右室显著扩大,而左心室内径正常的重度肺动脉高压PDA患者,明确诊断后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行经胸心脏超声随访. 结果 4例患者经胸心脏超声,2例经主动脉降部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经胸超声表现为右房、右室和肺动脉内径显著增宽,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内径正常.4例经皮介入封堵成功,其中3例试封堵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1例试封堵后肺动脉压下降不明显,随访中肺动脉压持续下降,但仍未恢复正常.随访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 结论对于表现为右心显著扩大,左室内径正常的重度肺动脉高压PDA患者经胸超声胸骨旁高位动脉导管切面有助于提高诊断率.介入封堵治疗对部分患者切实、可行,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动脉导管未闭儿童患者,在进行介入性经皮心导管封堵术治疗前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前,术后经导管检测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5.6±1.3)mm;术前肺动脉平均压(19.1±2.3)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41±0.13)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17±0.03);术后肺动脉平均压(14.4±1.7)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03±0.01)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02±0.01),相应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肺动脉平均压,左向右分流量以及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均会不同程度下降,这种改变可以作为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检测评估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4月入住该院的患有心力衰竭的23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在出生24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动脉导管未闭患儿46例为实验组,分为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和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又分为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组和动脉导管未闭未治疗组;动脉导管闭合早产儿187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出生后第1、3、7天的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实验组使用布洛芬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前超声心动图显示动脉导管未闭内径2~2.5 mm、2.5~5.0 mm所占比例分别为76.09%、23.91%,导管未闭率(100.00%)高于治疗后动脉导管未闭率(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早产儿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高于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和对照组(P0.05),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早产儿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和对照组第7天早产儿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低于第3天(P0.05)。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组早产儿第7天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第3天(P0.05);第7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组早产儿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动脉导管未闭未治疗组(P0.05)。结论由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发展与治疗过程中与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见识先心病 先心病的种类很多,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紫绀型(甲床和口唇发紫)和非紫绀型两种。根据治疗措施的繁简,可分为单纯先心病和复杂先心病(非正规分类)两种。单纯先心病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复杂先心病主要包括大动脉转位(主动脉和肺动脉接反了)、心室双出口(主动脉和肺动脉来自同一个心室)、心内膜垫缺损(心脏内原本分开的四个腔都相通)等。  相似文献   

14.
曹辛  吴骏 《中国医师杂志》2002,4(5):489-489
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又称为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其易产生主动脉瓣脱垂 ,且由于分流的血流能直接射入肺动脉而早期形成肺动脉高压 ,手术有其特殊性 ,我科 1989~ 1999年手术治疗 19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及方法本组 19例 ,男 12例 ,女 7例。年龄 1~ 10岁。体重 7~ 2 3kg。缺损直径 0 5~ 2 4cm ,平均 (1 2± 0 5 )cm。合并畸形 :主动脉右冠瓣脱垂 3例 ,其中 1例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动脉导管未闭 2例 ,肺动脉瓣狭窄2例 ,卵圆孔未闭 4例。本组病例在胸骨左缘 3~ 4肋间闻及Ⅲ~Ⅳ /Ⅵ级收缩期杂音 ,伴收缩期…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乳糜胸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糜胸是胸内心血管手术后一种少见而较难处理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 0 2 5 %~ 0 5 % [1] 。本院自 1990年至2 0 0 0年间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先心病 )术后并发乳糜胸共 13例 ,占同期先心病手术病例数的 0 35 %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乳糜胸病例 13例 ,其中 5例男性 ,8例女性。年龄 5月~ 4 5岁 ,平均 1 8岁。体重 5 5Kg~16 5Kg ,平均 9Kg。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5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肺动脉高压 1例 ,法洛氏四联症 1例 ,法洛氏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1例 ,法洛氏…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期是胎儿型循环过渡到成人型循环的重要时期,准确的评估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况,对临床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科医生在治疗患有心脏疾病的新生儿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进行治疗前后评估及动态随访观察。早产儿可在出生后24~48h内发生不同比例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的改变比临床症状出现早1~4h,能较准确地反映并估测肺动脉压力。本文主要阐述了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高压、常见的非动脉导管依赖型先心病及危重导管依赖型先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要求的早产儿40例口服布洛芬(10mg·kg-1·d-1)共3天,用药前后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用药后再次复查心脏彩超.结果 34例动脉导管关闭患儿中,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治疗前后血小板、肌酐、尿素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113、0.957、0.342,均P>0.05),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愈率为89.47%,有效率为94.74%.结论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中未发现患儿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及呕吐、腹胀等消化道反应,但远期预后及药代动力学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矫正的术后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全性大血管错位是指主动脉由右心室出来 ,肺动脉由左心室出来 ,这样静脉血回右房、右室后出主动脉到全身 ,而氧合血回左房、左室后仍出肺动脉进肺 ,如此体循环与肺循环不相通 ,形成各自独立的循环 ,这种情况一定不适合生存 ,中间必须有房缺、室缺或动脉导管未闭等 ,使得肺循环与体循环交通 ,患儿方能暂时存活 ,如果不接受手术治疗约 80 %~ 90 %的病儿将于 1岁以内死亡[1 ] 。近年来随着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矫正手术的开展 ,患儿病死率下降 ,但由于患儿年龄小 ,手术复杂 ,术后的监护工作至关重要。本文总结我院5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矫正术后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早产儿40例口服布洛芬(10mg·kg^-1·d^-1)共3天,用药前后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用药后再次复查心脏彩超。结果34例动脉导管关闭患儿中,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治疗前后血小板、肌酐、尿素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113、0.957、0.342,均P〉0.05),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愈率为89.47%,有效率为94.74%。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中未发现患儿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及呕吐、腹胀等消化道反应,但远期预后及药代动力学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观察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2016年期间所收治的共40例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患儿根据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治疗原发病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新生儿的动脉导管治疗闭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动脉导管关闭率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患儿的肌酐含量以及血清的尿素氮均正常。结论:布洛芬对于临床上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方便、快捷并且疗效好等诸多优势,对于新生儿的动脉导管未闭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