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0月至2001年8月间该病87例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手术死亡5倒,死亡率5.7%,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存活患者平均随访3年7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可有效治疗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3.
我院采用可控弹簧圈 (detachablecoil,DC)封堵小儿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本方法适用于中、小型PDA ,且价廉 ,病人创伤小 ,住院时间短 (约 3~ 4天 )。本文报告我院 1998~ 2 0 0 1年对 86例小儿PDA应用DC封堵术的护理配合。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86例小儿PDA ,男 31例 ,女 5 5例。平均年龄 3 35± 3 0 (0 5~ 11岁 ) ,平均体重 13 4± 6 8kg(6 0~ 2 9kg)。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的最窄处动脉导管内经 2 7± 0 9mm (1 5~ 4 0mm)。术前 5 8例胸骨左缘 2~ 3肋间有Ⅲ~Ⅳ / 6连续性杂音 ,2 8例仅有Ⅱ -Ⅲ / 6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微创治疗的安全术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1997年2月至2008年10月41例成年人PDA患者采用胸壁小切口,结扎线从胸降主动脉后方转移法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 41例均获成功,复查心脏超声无残余分流,随访未见导管再通.结论 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外科微创原则,适宜治疗成年人PDA患者.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女性是男性的2倍。每2500—5000例存活新生儿中即可发生1例PDA。早产儿中发病率明显增加,出生体重〈1000g者,其发病率高达80%。PDA可以是单一的畸形,也可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同时存在。PDA管径大小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小PDA者(内径≤2mm)早期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有杂音;中、大PDA者,有活动后心悸、气短、乏力和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PDA内径≥6mm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CPB)处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0月~2011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处理32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转归。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灌注肺,1例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复查动脉导管无再通。结论合并心内畸形的PDA,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是关键,心内直视手术前处理好PDA,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单纯PDA应严格掌握体外循环下手术的适应症。绝大多数PDA均可进行心包内游离,充分显露是手术的关键。结合心包内分离及经肺动脉切口处理PDA,可明显缩短CPB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手术治疗,比较经左腋下小直切口和经左听诊三角小切口的疗效。方法72例患儿予以微创手术治疗,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39例患儿采用左腋下小直切口、33例患儿采用经左听诊三角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手术过程顺利,随访无并发症。结论左腋下小至切口和经左听诊三角小切口均可方便安全的结扎小儿动脉导管,且创口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85年 1月~ 1998年 6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 112例 ,其中 18岁以上 33例 ,2例不宜手术治疗 ,余 31例采用单纯结扎、结扎 贯穿缝扎 ,体外循环切开肺动脉修补和左心转流下切开降主动脉缝合修补的方法予以治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1例中 ,男 9例 ,女 2 2例。年龄 18~ 4 1岁 ,平均 2 4岁。其中 2 0~ 2 9岁 13例 ,30~ 39岁 7例 ,4 0岁以上 1例。 31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后心悸、气短、乏力 ,活动能力降低。心功能Ⅱ级 2 1例 ,Ⅲ级者 10例。导管直径在 5~ 2 0mm之间。心电图提示 1例心电图大致正常 ,其余为左室肥厚或左…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手术治疗并不困难 ,但如诊治不当亦可造成术中及术后的被动。 1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们共手术治疗VSD合并PDA患者 (儿 ) 5 6例 ,现回顾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 6例中男 32例 ,女 2 4例。年龄 1岁6个月~ 2 2岁 ,平均 5 5岁。体重 9~ 5 5kg ,平均 16kg。患者 (儿 )均易患感冒、肺炎 ,不能从事剧烈运动 ,且患儿生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差。均无紫绀。胸廓畸形(鸡胸、漏斗胸、Harrison沟或心前区隆起 ) 2 4例。胸骨左缘 1~ 3肋间闻及典型PDA连续性杂…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引起导管的左向右分流,常可诱发和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颅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脉导管未闭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因此早期干预是有必要的.本文就早产儿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50例PDA患者,PDA最窄处直径为2.3~14.6mm,平均(5.8±2.6)mm。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15.6±11.2)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评价治疗效果以及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5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采用心导管术和UCG评价患者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5min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45例(90%),微量分流3例,少量分流2例(10%);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心室及心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成本效益比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成年人PDA患者15例,分析采用动脉导管结扎术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内导管缝闭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再通,13例痊愈,随访2个月至9年,患者心脏杂音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总体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成年人PDA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成年人复杂PDA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内导管缝闭术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观察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2016年期间所收治的共40例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患儿根据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治疗原发病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新生儿的动脉导管治疗闭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动脉导管关闭率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患儿的肌酐含量以及血清的尿素氮均正常。结论:布洛芬对于临床上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方便、快捷并且疗效好等诸多优势,对于新生儿的动脉导管未闭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12月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3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15例未口服布洛芬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13例闭合,3例未闭;15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7例自然闭合。观察组闭合率81.25%,对照组闭合率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日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1天。于1984年5月4日入院。患儿系双胞胎,第一产,胎龄35周。生时Apgar评分8分,体重2200g。出生12小时后出现呼吸急促,口周青紫,疑为新生儿肺炎或RDS。经鼻导管给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住院7天后呼吸又趋急促,左锁骨下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心尖搏动强,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下称先心病)之一。对其预后临床上报道较少。我们就先心病调查中发现的23例PDA进行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应用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 以60例经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而确诊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28例患儿在用药后动脉导管自然关闭,关闭率为93.3%(28/30).对照组动脉导管自然关闭21例,关闭率为70.0%(21/30).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用药期间,肌酐含量以及血清尿素氮水平均正常.结论 布洛芬在临床中应用方便、快捷、不良反应少,对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迸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医学院发明了一种钮扣样装置,用于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所用材料为聚氨酯泡沫,装置的一部分为“钮扣”,另一部分为“扣眼”.此两部分均经导管送入,到位后相互扣上,这样就阻塞了未闭的动脉导管.使用此装置优于其他经导管的阻塞装置,因它能用于非常幼小的儿童及不同长度的未闭动脉导管.该装置已成功地应用于35例儿童患者,最小的为15个月龄,此装置永久地留置于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