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42例接受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联合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择另外42例仅接受TACE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差异;随访至2022年2月11日,记录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与对照组ORR分别为61.90%(26/42)及35.71%(15/42),DCR分别为92.86%(39/42)和69.05%(2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时间为2.5~26.2个月,中位时间为20.2个月;联合组中位OS(19.3个月)长于对照组(1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联合组发生死亡事件的相对风险(HR)为0.456,即加用卡瑞利珠单抗使死亡风险降低54.40%。联合组中位PFS(12.9个月)长于对照组(8.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联合组复发HR为0.579,即加用卡瑞利珠单抗使复发风险降低42.10%。联合组29例(29/42,69.05%)出现与卡瑞利珠单抗相关的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但均为1级不良反应,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无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病例。结论 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HC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TACE联合阿帕替尼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4例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组,对A组行单纯TACE治疗,B组行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时甲胎蛋白(AFP)指标变化,及3、6、9、12个月时客观缓解率(ORR)。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A、B组AFP水平均显著下降,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89、-2.953,P均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26,P=0.90)。3、6个月时两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76,P=0.01)。B组阿帕替尼相关并发症(包括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对于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TACE联合阿帕替尼的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靶向药物治疗迅速发展,已成为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手段。但一线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HCC应答率低,靶向药物治疗HCC的临床方案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提高的难题。本研究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HC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12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137例中晚期不可切除的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1例单纯口服阿帕替尼治疗(靶向组),76例在口服阿帕替尼基础上,同时给予卡瑞利珠单抗静脉滴注(靶免组)。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与疾病控制率(DCR);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水平;肝肾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情况;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肝肾功能指标、免疫与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靶免组ORR与DCR均高于靶向组(40.79% vs. 16.39%,P=0.02;60.53% vs. 39.34%,P=0.014);靶免组CD3+、CD4+、CD4+/CD8+高于靶向组,CD8+低于靶向组(均P<0.05);靶免组AFP、GP-73、AFP-L3低于靶向组(均P<0.05);靶免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低于靶向组(均P<0.05);靶免组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发生率高于靶向组(42.11% vs. 18.03%,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随访12个月,靶免组中位PFS明显长于靶向组(10个月vs. 6个月,χ2=9.954,P<0.05)。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HCC可上调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有效延长生存时间,疗效优于单纯靶向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ACE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价值。方法将90例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于TACE治疗后第3天开始口服小剂量(每日250 mg)阿帕替尼;对照组52例接受单纯TACE治疗。术后随访,比较2组间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水平及生存期的差异,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TACE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间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5,P=0.08),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甲胎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组术后1、3、6、12、24个月肿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47%(34/38)、84.21%(32/38)、78.95%(30/38)、34.21%(13/38)和10.53%(4/38);对照组分别为75.00%(39/52)、67.31%(35/52)、25.00%(13/52)、3.85%(2/52)和19.23%(10/52)。治疗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17.12±1.55)个月vs (14.21±2.13)个月,P=0.01]。虽然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皮疹、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蛋白尿、血尿、肌酐及尿素氮升高、眩晕、头痛、高血压、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水平减低、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但其中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癌症常见毒性反应事件评价标准3级以上者较少。结论 TACE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治疗HCC在控制肿瘤及其合并癌栓进展方面优于单纯TACE,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中晚期HCC,其中41例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S组)、32例(A组)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对比2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 治疗1、3、6、12个月时,2组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20例因出现手足综合征、腹痛、食欲减退等而调整用药剂量,其中9例停药;S组6例因手足综合征及蛋白尿而调整剂量,无停药病例。调整剂量前,A组不良事件(AE)少于S组(P<0.01);调整剂量后,2组A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A组治疗6、12、18个月时无疾病进展率分别为31.25%(10/32)、6.25%(2/32)、3.13%(1/32),S组分别为39.02%(16/41)、19.51%(8/41)、9.76%(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2)。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效果好于TACE联合阿帕替尼,且安全性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肝复发癌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肝胆胰外科使用二线靶向药物瑞戈非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1例难治性肝复发癌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的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该患者在前期近3年时间内先后经过根治性消融、肝中叶复发癌切除、肝S2及S8段复发癌消融及一线靶向药物仑伐替尼多学科多种方法治疗,仍然出现肝内广泛复发转移,最后改用二线靶向药物瑞戈非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进行全身系统治疗,肝内病变全部液化坏死且大部分明显缩小或消失,甲胎蛋白由最高峰值20 867.00μg/L降至正常,治疗效果评价为CR且稳定维持已超过12个月,无明显毒副反应,生活质量好,坚持正常工作。结论 二线靶向药物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新疗法,仍然有可能对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失败的难治性肝复发癌产生疗效,甚至获得长期无瘤生存的希望和机会。 相似文献
7.
8.
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利用微球在靶病灶内释放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药物,使靶肿瘤内药物浓度更高,而全身化疗药物浓度及不良反应降低;且微球可较完全栓塞肿瘤毛细血管网,闭塞肿瘤邻近血管,致癌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本文对DEB-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载药微球CalliSpheres栓塞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以载药微球CalliSpheres栓塞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PHC)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alliSpheres栓塞治疗22例无法手术切除PHC,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2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术后3天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术前,白蛋白(ALB)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1个月ALT、AST、TBIL、ALB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6个月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6.36%(19/22)、68.18%(15/22)及50.00%(11/22);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6.36%(19/22)、81.82%(18/22)及68.18%(15/22)。术后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腹痛为主,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alliSpheres栓塞治疗不可切除PHC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
杨正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1,18(12):748-752
TACE为治疗中期肝细胞癌(HCC)的标准方案,但术后肿瘤复发率较高,常需多次重复治疗,或可导致肝功能恶化。TACE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可使HCC患者临床获益增加,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期HCC的TACTICS与SPACE方案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7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1年体检发现肝脏肿物1周;既往肝炎病史10年余,未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前因中-低分化HCC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查体上腹部见术后瘢痕。谷丙转氨酶91.8 U/L,总胆红素34.9μmol/L,谷草转氨酶72.2 U/L,白蛋白38.5 g/L,甲胎蛋白585.48μg/L,异常凝血酶原26851.13 mAU/ml。Child-Pugh A级。腹部CT:肝左叶见-4.8 cm×3.6 cm肿块(图1A),增强后不规则强化;门静脉主干内见低密度影,增强后部分强化,考虑为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观察常规TACE(cTACE)与药物洗脱微球TACE(DEB-TACE)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b和Ⅲa期肝细胞癌(HCC)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CNLC Ⅱb或Ⅲa期HCC患者,其中47例接受cTACE(cTACE组)、44例接受DEB-TACE(DEB-TACE组);比较治疗后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短期疗效[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统计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观察TACE治疗HCC后患者OS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组首次[84.09%(37/44) vs. 63.83%(30/47),90.91%(40/44) vs. 74.47%(35/47),P=0.028、0.040]及再次[75.00%(33/44) vs. 55.32%(26/47),86.36%(38/44) vs. 68.09%(32/47),P=0.049、0.039]TACE后ORR和DCR均高于cTACE组。Ⅲa期HCC患者首次DEB-TACE后ORR和DCR高于首次cTACE后(P=0.035、0.027);中等肿瘤负荷患者首次DEB-TACE后ORR高于首次cTACE后(P=0.017),但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25.0个月)组间OS和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31、10.172,P=0.006、0.001)。门静脉癌栓、肿瘤最大径≥5 cm及肿瘤数目≥4个均为TACE治疗HCC后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EB-TACE用于治疗CNLC Ⅱb和Ⅲa期HCC效果优于cTACE,治疗CNLC Ⅲa期和中等肿瘤负荷患者短期效果更佳;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数目为TACE治疗HCC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对42例中晚期原发性HCC患者行TACE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中,23例HCC早期复发(复发组),19例未复发(无复发组)。复发组白蛋白35 g/L者占比低于未复发组(P0.05),甲胎蛋白(AFP)400 ng/ml者占比及谷氨酰基转移酶(ALT)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未复发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较高(P0.05),复发组瘤灶相对较多、肿瘤最大径较大,ADC值和包膜完整比例低于未复发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00 ng/ml者占比(OR=3.313,P=0.041)、肿瘤分化程度(OR=1.463,P=0.038)、瘤灶数量(OR=2.216,P=0.028)及肿瘤ADC值(OR=0.025,P=0.003)是TACE术后HCC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CE术后中晚期HCC早期复发与AFP、肿瘤分化程度、瘤灶数量及ADC值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回顾性收集99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6例TACE后并发、73例未并发肝脓肿;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传统TACE(cTACE)组(n=48)和药物栓塞微球TACE(DTACE)组(n=51)。比较并发肝脓肿与未并发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影响因素。结果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与未并发肝脓肿患者之间,肿瘤供血血管数目、碘油量及栓塞剂种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TACE组内并发与未并发肝脓肿患者血糖及栓塞剂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TACE组内并发与未并发肝脓肿患者碘油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保护因素为患者年龄<55岁、无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史(靶免史)、仅栓塞1支肿瘤供血动脉、碘油量少及仅使用1种栓塞剂,TACE次数≥3则为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患者年龄、靶免史、TACE次数、肿瘤供血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经TACE后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103例以TACE作为初始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随访TACE后肝外转移(EHM)及总生存时间(OS)。以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TACE资料,观察中晚期HCC经TACE后EHM及OS的危险因素。结果 首次TACE后1个月,103例中,84例客观缓解、19例治疗无效;随访3~50个月、中位时间16.9个月,期间34例发生EHM,70例死亡。治疗前甲胎蛋白(AFP)≥400 ng/ml(HR=3.451)及首次TACE无效(HR=3.049)均为中晚期HCC经TACE后EHM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治疗前碱性磷酸酶(ALP)≥100 U/L(HR=2.193)、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125(HR=1.737)、肝功能Child-Pugh B级(HR=2.417)及首次TACE后1年内EHM(HR=4.488)均为OS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治疗前AFP≥400 ng/ml及首次TACE无效均为中晚期HCC经TACE后发生EHM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ALP及PLR升高、肝功能下降及首次TACE后早期发生EHM均可使OS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与常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中晚期HCC,其中41例接受DEB-TACE治疗(DEB-TACE组)、45例接受常规TACE治疗(TACE组);对比2组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 DEB-TACE组客观缓解率(ORR)63.41%(26/41)、疾病控制率(DCR)70.73%(29/41),TACE组ORR 40.00%(18/45)、DCR 48.89%(22/45);DEB-TACE组ORR(χ~2=4.707,P=0.030)及DCR(χ~2=4.241,P=0.039)均高于TACE组。术后1周2组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001),术后1个月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EB-TACE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个月[95%CI(7,9)],TACE组为6个月[95%CI(5,7)],2组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0,P=0.001)]。DEB-TACE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9个月[95%CI(15,23)],TACE组为17个月[95%CI(10,24)],2组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10,P=0.051)。结论 DEB-TACE治疗中晚期HCC效果好于TACE,二者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