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云清  李华  王斌  唐雪彬  廖一峰  周呈强  孟宵 《骨科》2023,14(3):260-26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骨水泥明胶海绵复合体(PMMA-GS)椎内填充治疗伴有上终板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PVP治疗伴有上终板损伤的OVCF病人77例,39例采用PVP联合PMMA-GS椎内填充治疗的病人纳入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为(73.6±2.3)岁;38例采用PVP治疗的病人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为(74.2±2.3)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两组术前、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高度比。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肺栓塞、血气胸、肋骨骨折、脊髓神经、重要脏器损伤等并发症。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水泥渗漏率(3/39,7.69%)明显低于对照组(11/38,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5,P=0.019)。两组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伤椎高度比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联合PMMA-GS复合体椎内填充治疗伴有上终板损伤OVCF病人,相比PVP治疗术式能有效降低术中骨水泥椎间隙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PVP治疗的122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小剂量组,≥2.5 mL且< 4.0 mL),71例患者术中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大剂量组,≥4.0 mL且< 6.0 mL)。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大剂量组改善程度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14.08%(10/71),小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5.88%(3/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VP术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单椎体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脊柱功能,且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压力引导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G-PKP)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采用PG-PKP和传统PKP治疗的39例中段胸椎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G-PKP组(A组,20例)和传统PKP组(B组,19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骨折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评估伤椎恢复情况;在术前CT上测量手术通道影像学参数,在术后CT上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12(8.64±2.84)个月。手术时间40~90(63.33±13.59)min,住院时间4~8(6.15±1.16)d。2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0.00%(2/20),B组为26.32%(5/19)。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水泥渗漏致脏器栓塞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PKP相比,PG-PKP治疗中段胸椎OVCF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恢复满意,骨水泥渗漏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童奕博  李明辉 《骨科》2023,14(4):373-37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骨水泥弥散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市第五医院行PVP治疗单节段OVCF的198例病人,根据骨水泥弥散程度分为弥散良好组和弥散不佳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损伤暴力程度、身体质量指数(BMI)、骨折天数、骨折位置、骨水泥注入方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术后塌陷度、术后中柱高度恢复率、伤椎Cobb角、是否发生渗漏、脊柱是否再发骨折等。结果 按其弥散程度分组,弥散良好组128例和弥散不佳组70例。随访(22.0±2.5)个月(20~24个月)。弥散良好组与弥散不佳组的骨水泥注入方式、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术后塌陷度、再发骨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注射骨水泥的弥散程度更好;骨水泥弥散程度良好的病人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好,术后椎体塌陷程度更小,椎体再发骨折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4例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组(61例)与PVP组(7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伤椎局部Cobb角、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KP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局部Cobb角均显著优于PV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P组和PV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4.75%、32.88%,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分别为11.48%、2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PVP手术治疗比较,PKP手术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病人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Kümmell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网袋组及PKP组。网袋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54~83(67.40±7.44)岁;T10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PKP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56~81(67.20±7.0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1例,T12骨折6例,L1骨折10例,L3骨折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网袋组术后1年VAS(1.20±0.4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50±3.10)%,Cobb角(17.20±3.12)°,椎体前缘高度(20.20±1.35) mm;PKP组术后1年VAS(1.15±0.4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20±3.00)%,Cobb角(17.10±3.19)°,椎体前缘高度(20.10±1.37) mm;组内对比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共20例20椎,其中1例出现骨水泥向上终板处渗漏,渗漏率为5%;PKP组20例20椎,骨水泥向上终板渗漏3例,向下终板渗漏1例,向椎体前方渗漏1例,向椎体侧方渗漏2例,共7例,渗漏率为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成形术在Kümmell病的治疗中可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anchored vertebral augmentation,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采用PPSAVA治疗的20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56~88(74.95±9.93)岁,病程7~60(21.35±14.46) d。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角(vertebral body angle,VBA)、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线高度,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水泥松动、移位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56(41.15±7.65) min,骨水泥注入量6.0~12.0(9.30±1.49) ml。术中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6~12(8.43±2.82)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B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线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术后3 d比较,末次随访时的VB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线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和ODI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的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出现骨水泥松动、移位的情况。结论: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降低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风险。  相似文献   

8.
rhBMP-2体外诱导骨质疏松大鼠BMSCs成骨及VEGF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军  王云  鲍小明  卫鹏斌  张民 《中国骨伤》2015,28(5):446-449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骨质疏松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成骨及成骨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为骨质疏松证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将20只6月龄,体重(300±20) g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后3个月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全身骨密度并与术前比较,确保造模成功,并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质疏松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BMSCs形态。随机把骨质疏松大鼠BMSCs 第2代(p2)细胞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完全培养基(含rhBMP-2)、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钙结节的形成,酶标仪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T-PCR法检测VEGF的表达量。结果:(1)大鼠全身骨密度:手术前后大鼠全身骨密度分别为(0.179±0.007),(0.158±0.006)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5).(2)茜素红染色: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实验组染色效果明显强与对照组。(3)碱性磷酸酶活性: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62±1.27),(8.62±0.93) μ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09,P<0.01).(4)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VEGF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23±0.143,0.950±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62,P<0.01).结论:rhBMP-2能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可促进成骨因子VEGF的表达,调控VEGF的表达可能是骨形态发生蛋白-2参与骨代谢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行PVP手术治疗的160例(167个椎体)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21例,年龄为(72.8±7.9)岁(58~9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42例,42个椎体)和无渗漏组(118例,125个椎体),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骨折部位、伤椎皮质缺损情况、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伤椎体积、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体积比、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之间的差异,将与骨水泥渗漏有关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缺损、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与术后骨水泥渗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内裂隙征[OR=5.215,95% CI(2.006,13.159),P<0.001]、椎基静脉孔[OR=3.357,95% CI(1.205,9.356),P=0.021]、骨水泥注入量[OR=2.519,95% CI(1.148,4.477),P=0.002]及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OR=12.305,95% CI(1.875,80.756),P=0.009]为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图显示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预测骨水泥渗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AUC为0.641,且P<0.01,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预测骨水泥渗漏的Cut-off值为61.82%,敏感度为69.00%,特异性为38.4%。结论 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为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时应保持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在61.82%以下,以降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骨水泥不同形态分布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接受单侧穿刺PV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男16例,女50例),共83个椎体(胸椎45个,腰椎38个),其中单节段55例,双节段6例,3节段4例,4节段1例。纳入患者年龄60~93(76.83±8.65)岁,纳入患者发病后1~10 d就诊,术前均摄患椎正侧位X 线片、行 MRI 及骨密度仪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后X线中骨水泥的形态分为O形组(28例)和H形组(38例)。O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聚集团块样分布;H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弥散蜂窝状分布。收集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1 d、6个月、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年的患椎后凸角和患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66例患者均完成了1年以上的随访,术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O形组和H形组术中分别出现1例和8例骨水泥的渗漏(P<0.05),但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的随访中两组均出现1例邻椎骨折(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 O形组分别为7.89±0.79、2.75±1.08、0.46±0.58、0.36±0.49,H形组分别为8.00±1.04、2.58±1.15、0.53±0.56、0.42±0.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O形组和H形组VAS评分分别为0.96±0.58和1.1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1年的ODI评分O形组分别为12.43±3.78、10.00±2.46、8.43±1.50,H形组分别为12.11±3.68、9.53±2.35、8.32±1.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椎后凸角和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分分布形态是O形还是H形都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预后效果相当。所以在进行单侧穿刺PVP手术时,不必为了达到患椎充分弥散的目的而刻意的增加穿刺针的穿刺角度,进而降低损伤重要结构、减少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压力引导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合并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8年9月采用压力引导式PKP治疗的89例合并周壁破损的OVCF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前CT显示的椎体周壁破损部位进行分组,前壁并侧壁破损46例(A组),前壁并终板破损20例(B组),前壁、侧壁并后壁破损23例(C组)。记录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病变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中央高度及伤椎后凸Cobb角等参数,评估伤椎恢复情况;在术后CT上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20(11.60±5.58)个月。手术时间30~90(60.30±10.62)min,住院时间4~8(6.10±1.01)d。3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4例沿椎前渗漏,2例沿椎体侧方渗漏;B组发生2例,均沿上终板渗漏至椎间隙;C组发生3例,2例沿椎前渗漏,1例沿椎体侧方渗漏。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水泥致脏器栓塞、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压力引导式PKP治疗合并周壁破损的OVCF,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恢复满意,骨水泥渗漏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采用新型Vessel-X骨材料填充器(Vessel-PVP)与传统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老年OVCF患者119例,前期67例采用传统PVP治疗(对照组),后期52例采用Vessel-PVP治疗(观察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高度恢复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19(15.31±2.71)个月.2组术后7 d、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椎体高度恢复率及骨水泥渗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ssel-PVP治疗老年OVCF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满意,但较PVP并未显现出明显优势,且操作更为耗时,仍应将PVP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其对后凸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00例OVCF患者及采用PKP治疗的90例OVCF患者临床资...  相似文献   

14.
王亮  王璨  杨海松  卢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2023,21(3):151-154,161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策略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84例,其中54例采取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手法复位组),30例采用单纯PVP治疗(传统组)。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测量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手法复位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手法复位组改善情况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临床效果良好,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序列稳定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月采用PVP治疗的43例胸腰椎重度OVCF患者(53个椎体)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中X线透视了解骨水泥椎体内分布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4 h、3个月和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活动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2±12.22)min,骨水泥注入量(3.2±1.6)mL。所有患者随访(9.6±3.2)个月,8例患者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6个椎体骨水泥渗入相邻椎间盘,2个椎体渗入椎体前,1个椎体渗漏至椎旁软组织),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特殊治疗。术后24 h、3个月和6个月VAS评分、ODI及活动能力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重度OVCF可简化手术步骤,有效缓解疼痛,显著提高术后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 OVCF )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采用PKP治疗高龄胸腰椎OVCF 58例共65个椎体,男18例(18个椎体),女40例(47个椎体),平均年龄78.1岁(75~87岁)。致伤原因均为低能量型损伤;患者腰背部持续疼痛,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影像学表现为伤椎椎体后壁完整,非爆裂性骨折。伤椎部位T6~L4,其中58个椎体为T10~L2。术前和术后2 d对患者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 ODI)以及伤椎相对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伤椎再骨折和相邻椎体骨折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7.8月。术前和术后2 d VAS评分分别为8.21±0.72和2.94±0.83,ODI分别为(81.02±7.24)%和(27.35±6.11)%,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0.75±5.31)%和(82.14±4.90)%,伤椎中部相对高度分别为(71.72±4.54)%和(84.46±4.51)%;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为(80.83±5.14)%,伤椎中部相对高度为(82.65±6.20)%,与术后2 d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5例共5个椎体,随访期间发生伤椎再骨折3例3个椎体、相邻椎体骨折4例4个椎体。结论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龄OVCF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丙烯酸类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混合硫酸钙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91例采用PKP术式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2例共94个椎体应用PMMA混合硫酸钙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109例共125个椎体应用单纯PMMA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女66例,年龄(75.35±11.22)岁,包括36个胸椎,58个腰椎;对照组男22例,女87例,年龄(74.51±9.21)岁,包括63个胸椎,62个腰椎。通过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角、椎体高度以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0VC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PVP治疗20例(PVP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6.37±2.34)岁;采用PKP治疗20例(PKP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12±3.21)岁。术后1、12周及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法、巴塞尔(Barthelindex,BI)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责任椎的前缘高度、后凸角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PVP组出现椎体后缘骨水泥渗漏1例,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渗漏的骨水泥未用手术方法处理。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VAS、B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疼痛缓解明显,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显著。术后l、12周及1年各时间段的V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12周及1年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在P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12周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责任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PKP在恢复责任椎前缘高度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压缩程度较大的椎体高度恢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分层交叉穿刺与常规单/双侧穿刺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127例OVCF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交叉组(A组,n=37)、常规单侧组(B组,n=48)及常规双侧组(C组,n=42)。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复查CT三维重建,比较3组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15个月。A组于冠状位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较B、C组显著升高;C组骨水泥注入量较A、B组明显增多;B组手术时间较A、C组明显减少;A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较B、C组降低;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针道口感染、骨水泥渗漏入椎管、骨水泥拖尾、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单/双侧穿刺入路PVP相比,双侧分层交叉穿刺PVP术后骨水泥于伤椎冠状位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均改善明显,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