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心血管病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等产生的作用可能是中医学"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疗效显著,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显示,针灸既能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控脾胃功能。因此,该文拟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认识,探讨针灸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痴呆症状.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均相类似,从脾胃治疗痴呆已被证明有效.目前,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痴呆的研究还处于初起阶段.本研究旨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为靶点,探讨从脾胃论治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调,骨痹由生,现代医学也发现肠道健康与炎症性关节病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受损通过免疫、代谢等途径影响着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示关节炎的诊疗过程中尤应注重肠道功能的调理。这与中医学的“从脾治痹”的概念十分相似。“从脾治痹”是近现代中医治疗关节炎的重要思路之一。脾胃亏虚,一方面影响营卫气血生成,风寒湿热易于内侵,骨肉关节失充失撑;另一方面影响气血津液运行,水湿痰瘀继之内生。脾胃功能异常贯穿痹证发病的始终。临床运用健脾利湿类方剂及循脾胃二经选穴针灸治疗痹证均有较好疗效,还可维护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为“从脾治痹”提供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以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内毒素等关键物质通过代谢或非代谢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脾胃纳运水谷精微与肠道菌群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为之卫”与肠道菌群的免疫功能、脾属土治中央与肠道菌群的“内稳态”,在病理学上脾胃功能受损亦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可见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学说有许多契合之处。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基础理论的治疗方法对T2DM及肠道菌群均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肠道菌群、脾胃学说、T2DM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文中拟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从脾胃论治T2DM,探讨中医药治疗T2DM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便秘常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肠道菌群紊乱与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沉积、肠道微生物紊乱及炎症反应等有关。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均高度相似。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中医以脾胃为切入点,通过调节其肠道菌群,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便秘症状,为开展从脾胃角度干预帕金森病便秘症状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58篇。  相似文献   

7.
苦寒中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疾病。肠道菌群的稳态与失衡是治病与致病的内在因素。既往对苦寒中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大都集中在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等基础研究上,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未见到深入的研究与阐述。该文从肠道菌群的结构、比例及分布的微观角度,阐述苦寒中药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肠道菌群在苦寒中药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与基础实验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结构紊乱不仅影响着消化系统疾病,而且与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衡或紊乱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该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有可能从微生物层面揭露其发病机制。中医药基于基础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及"肺病治肠"等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自身的特色,现许多研究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出发,从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能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慢性荨麻疹在临床十分常见,但目前关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患者因找不到确切病因,造成误诊或治疗不及时。既往研究发现肥大细胞活化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中心环节,遗传、自身免疫、凝血功能紊乱和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免疫与非免疫机制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逐步被揭示,如荨麻疹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肠道菌群与代谢、神经免疫、环境因素和激素等。阐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临床提供多样化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在免疫系统的调节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SU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组成紊乱,主要表现为厚壁菌和拟杆菌等有益菌的减少,变形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增多,肠道菌群参与CSU发病机制可能与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作用有关。本文综述了CSU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参与CSU可能的病理机制,为基于肠道菌群的CSU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是"补土派"李东垣"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经典方剂。刘敬霞教授在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病重视调补脾胃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挥,治病不仅重视中医辨证论治,主张健脾益气,温阳升清,亦不忘重视滋养脾胃之阴,以全面培补脾胃之"后天之本",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同时还强调西医的辨病论治,重视参考、借鉴现代医学科研方法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西为中用,中西并用。临证运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多种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脾、肝二脏关系密切,辨证可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常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清热化湿、辛开苦降等法治疗,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方用药。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中,常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采用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胃肠促动力药或奥美拉唑等胃酸抑制剂及其他常规治疗的西药与中药联合治疗。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研究中缺乏对中医辨证分型、中西药的选用及疗效评价的统一标准,故应规范辨证分型及药物选用、统一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中药现代研究的回顾与研究思路、方法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总结为5种:分离、提取有效成分,发展为化学药物;把中药当作植物药。套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医药(西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利用西医“病”的研究模型筛选研制有效中药及中药复方;套用现代最新科技方法(包括基因研究方法)按西医药对“病”的认识筛选中药及其提取物、有效部分、成分;利用西医药对疾病的认识。联系、分析中医药在治疗上应用的对该病有效的方、药,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中药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上应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医药临床为依据;注意吸收、消化和引进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中医药理论指导有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化发展和预后的基础研究;注意研究中医“辩证论治”与个体化用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种类最多、密度最大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肠道菌群可通过与宿主共代谢,调控宿主多种生理功能、维持体内免疫平衡,进而维护人体健康.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的骨代谢密切相关.在多种病理状态或药物等引起肠道菌群改变后,可引起继发性的病理性骨丢失.随着高通量测序、基因敲除、无菌鼠繁殖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  相似文献   

15.
运用现代医学思维与中医整体观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医整体观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病机中脾胃与各脏腑的关系;结合笔者课题研究成果,提出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治法通则,为临床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痴呆作为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老年疾病,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水平的关键问题.脑肠轴理论作为近年来防治该类疾病的新靶点,有研究表明脾胃功能失司是脑肠轴功能紊乱的诱发因素之一.脾胃与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与痴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中从脾论治老年性痴呆疗效可观.故该文从中医理论出发,意在丰富脾胃与脑肠轴理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探讨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指导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肝胃不和证型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向湿热转变的规律,三联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中医脾胃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并参考古今名医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少弱精子症引起的男性不育虽病位在肾,但与脾胃功能的盛衰密切相关。提出治疗少弱精子症可从调理脾胃出发,运用补中益气法,达到精血生化有源、治病求本的目的。文章就少精、弱精治疗上的关系提出了看法。精子密度低下时,治疗应以生精为主,通过补中益气,健脾开胃改善脾胃功能,通过补肾填精,为精子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精子活力低下时,则以强精为主。相对精子的数量而言,精子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四君子汤在治疗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各系统脾胃气虚证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改善中医偏颇体质,还可显著减轻西药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本文对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证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综述,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四君子汤在脾胃气虚型亚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本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多以增强胰岛β细胞的敏感性或促进胰岛素分泌稳定血糖为主,其中包括饮食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传统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病位在肺、胃、肾,其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辨证时多采取“三消辨证法”。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现有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已经无法全方位、多层次的满足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的需要,所以寻求安全高效的治法迫在眉睫。无论是从基础理论、分子机制、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来看,从肝脾论治2型糖尿病存在着独特优势,逐渐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该文将从肝脾论治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