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属“双心医学”范畴,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治疗。樊瑞红教授认为该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心肝同治、心脾胃同治、心肺同治、心肾同治之法配合语言疏导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构成了脏腑间的表里关系,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早在内经时代,《灵枢.本输》就提出"心合小肠"之说,心和小肠相互影响,其间有经络相通,即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现代医学证明:半结扎小肠可引起心脏病理学变化从而影响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是临床中常见的双心疾病,焦虑抑郁作为冠心病独立影响因素,对于患者的预后状态及生活质量会产生严重影响。“形神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内涵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的特色思想,以此为基,通过阐述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中西医认识,结合王阶教授临床经验,认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核心病机以气滞、血瘀、痰浊、正虚为主,治疗时当以“形神同治”为原则,以豁痰散结、补肾活血、理气开郁、补脾益气为治则,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抑郁为临床常见的双心疾病,中医“形神同调”的理念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心脾相关”理论,从心脾母子相生、阴阳相承、气血相济、神志相合等理论出发,以中医藏象、气血理论为支撑,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病机进行了探讨,提出心脾气虚为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瘀、郁为疾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虚、痰、瘀、郁互结是疾病发病的关键病机,在治疗上强调调脾护心、痰瘀并治、气血同调,倡导因时制宜,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是临床常见双心疾病,发病率较高,焦虑抑郁作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可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冠心病反复发作又可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多形神共调,双心同治。基于清代名医黄元御“人体气水循环以中气为轴,脾胃为升降之枢”的“枢轴运动”理论体系,认为中气衰弱,枢轴不运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发病的根本原因,从胃土不降,金水收藏失司,君相之火生炎所致阴虚、太阴不升,阳明不降所致气滞、水寒土湿,木郁下陷所致血瘀、土湿阳衰,水气不归正化所致痰饮等角度阐述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临证之时以健运中土,行中气轮转之机,复脾胃清浊之位为主要制方思路,病于阴虚者,治以健运中土,敛金降逆以复其阴精之源;病于气滞者,治以斡旋中土,疏肝肃肺以畅气行之路;病于血瘀者,治以燥土暖水,升木达郁以除血瘀之弊;病于痰饮者,治以燥土泄湿,利气行郁以绝痰饮之根,以期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青  林玉芬 《中医药研究》2012,(11):1389-139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冠心病患者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在住院的心脏病患者中冠心病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以我国上海两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资料为例,20世纪50年代为6.87%,60年代为15.71%,70年代为26.03%,80年代为26.8%,90年代为39.18%,而冠心病患者在出现躯体疾病的同时,常常产生情感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故在临床治疗上,不但要重视冠心病的治疗,而且要重视抑郁、焦虑的治疗,只有二者同治,才能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2010年2011年使用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12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效果.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80例PCI术后并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抗焦虑、抑郁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心可舒片,治疗4周后再次进行SAS、SDS评分.结果 治疗组焦虑、抑郁障碍均有明显改善,SAS由53.42分±9.15分降至29.57分±6.74分,SDS由52.17分±10.82分降至34.22分±8.26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可舒片可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焦虑抑郁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仪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试验组加用子午流注治疗仪治疗。比较2组汉密尔顿焦虑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结果 干预后,2组HAMD、HAMA、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SAQ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降低/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午流注仪可以改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睡眠和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9.
在“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因病机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从生理上,小肠主液,与PCOS“精阴”的生成密切相关,胞宫藏泻有度依赖于“心合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从经络上,心与小肠互为表里,通过经络循行与女子胞相通,与冲任共主女子月经、带下。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参与调控PCOS发生发展全过程,“心合小肠”涵盖了“微生物-肠-卵巢轴”范畴,因此提出“心宁则肠安,肠安则心明”治则,为PCOS的中医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形神、双心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病机特点与治则治法。焦虑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积极地识别、干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降低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冠心病在传统医学中称为“胸痹”,焦虑抑郁属“郁病”范畴,胸痹与郁病并存,构成“形体之心”与“神明之心”共病的双心疾患。本病病机责之于瘀毒郁互结,双心失调,形神俱伤。形体之心因瘀毒所阻,神明之心因郁所伤,两者生理相依,病理互损。瘀、毒、郁常相兼为患,互为因果。其中“瘀”贯穿冠心病的始终,为病情转变的始动环节,“毒”为病情转变和恶化的关键,“郁”为冠心病发病及其病情转折的促进因素。该病以瘀、毒、郁为病理因素,故而确立活血解毒以治形,解郁安神以调神的治疗原则。本文将从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主要病机和治则治法进行阐述,旨在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的重要原因,但其特异性治疗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心合小肠"理论为中医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经络相通,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与现代医学所证实的肠道菌群与DCM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理论相契合.肠道菌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和有害代谢产物排出,其异常情况会引起DCM患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心血不足、心脉不通.中药具有多靶点效应,其进入肠道后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作用可能成为认识DCM防治效应机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是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社会问题,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本文通过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分析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密切联系,以期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中的具体体现。先秦哲学中和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和法有渊源关系。现代学者研究中医和法,多侧重于其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在和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法的历史源流、如何解决和法提法模糊的问题、和法的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争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之其它七法,和法的概念相对模糊,和法理论研究就显得滞后,和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特点等问题亟待明确,理论研究的突破可以促进临床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和规律。方法 以205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数据为基础,对其中医四诊信息采用二分类法,运用因子分析探索证候要素及病位靶标的分布特点。结果 冠心病合并焦虑的证候要素主要有气滞(115例,56.09%);阴虚(106例,51.70%);血瘀(104例,50.73%);痰热(101例,49.26%)。冠心病合并焦虑涉及的病位靶标主要有心(151例,73.65%);肝(122例,59.51%);脾(105例,51.21%)。结论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证候要素有气滞、阴虚、血瘀、痰热;涉及的病位靶标为心、肝、脾,为双心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阐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何佳美  银子涵  梁繁荣 《陕西中医》2021,(11):1581-1585
“心合小肠”理论主要是指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系统发挥“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它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经络上相互联系。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的小肠功能相似,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吸收营养,它还能充当内分泌器官,起着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及免疫应答的作用,与宿主之间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参与神经系统调节,形成肠道的生物学屏障。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了肠道菌群失调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这使“心合小肠”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同时,针灸作为传统治疗手段,对肠道菌群紊乱及心血管疾病都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拟从肠道菌群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与心合小肠理论的相关性探讨针灸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从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7.
心神对脾胃的调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辨治中不容忽视。心胃乃母子之脏,经络相连,功能相依,病变互生。本病病机为心火上逆、胃失和降,心血亏虚、脾胃失养,心脉瘀阻、胃络不和,气滞痰阻、心神不宁。治疗时在顾护脾胃的基础上,据证选用清心火、养心血、通心脉、宁心神等治法方药,使心胃调和,逆乱之气得以平顺,诸症自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医学的研究和进展,多数医家认为精神心理状态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脑肠轴在二者的发病机制中皆处于重要的地位,以脑肠互动理论来论治本病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西医认为脑-肠肽、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心理状态改变等症状,中医上则多把脑-肠轴理论与中医各证型特点相关联。因此,以脑-肠轴为基点从脑-肠肽、肠道微生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心理因素、中医药治疗方面综述IBS-C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病机制,为同行在临床的诊疗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瘀毒致病理论是阐释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学说,情志致病(郁)在冠心病及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瘀、毒、郁常联合致病,使病情加重,迁延难愈.通过阐释瘀、毒、郁的内涵及在冠心病伴焦虑、抑郁中的发病机制,分析瘀毒、瘀郁、毒郁的相互关系和互结病机,总结瘀、毒、郁互结及三者相互影响促进是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核心病...  相似文献   

20.
抑郁、焦虑等各种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特别是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心神失调为主者,治病求本、调心治胃,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脾胃运化失调者,以旋覆代赭汤加减。胃肠疾病多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实则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虚乃脾胃虚弱,治疗时应兼顾虚实两方面,当以疏肝和胃,兼以益气健脾。审证求因、疏肝和胃,实证以柴胡疏肝汤加减,虚证以六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