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视的患病率逐年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可能引起一系列眼部并发症,进而导致患眼严重的视觉丧失。调节力减弱、视网膜离焦或形觉剥夺等导致的视网膜成像不清使眼轴代偿生长,这是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本文对调节功能、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及形觉剥夺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刺激小脑顶核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估刺激小脑顶核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8名轻度近视儿童,用刺激小脑顶核的方法对受试者实施电刺激。检测刺激前后颈动脉及眼视盘血流参数,用综合验光仪检测刺激前后的单双眼相对性调节,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结果 8名受试儿童刺激后1个月的调节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 通过体外刺激小脑顶核可明显改善青少年近视的调节功能,但对于调节功能的改善与眼屈光发展的关系,以及是否能延缓近视形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眼组(40例)、假性近视组(33例)、真性近视组(32例)。首先所有受试者检测主观调节反应(BCC)与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然后应用近远调节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在注视近点25 cm处与远点250 cm处时眼客观调节反应(AR)、调节微波动(AM)与调节滞后(AL),最后所有受试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 3组受试者BCC、NR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与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受试者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视眼组与假性近视组受试者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点25 cm处,3组受试者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受调节、瞳孔和像差的共同影响;而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成像的清晰度又被认为是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诱因。因此,研究近视及正视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和像差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目的研究有初发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的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调节反应、瞳孔直径和像差的差异,从视网膜离焦诱导近视和像差诱导近视这两个假说探讨调节反应和像差与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方法57例年龄12~16岁青少年受试者分为正视组16眼、初发性近视组20眼和进展性近视组21眼。嘱受试者阅读左眼前25effl处电脑显示屏上由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软件所呈现的一篇中文短文,用SEIKO—WV500型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实时录像记录瞳孔直径,并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像差,对3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组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和像差的个体差异均较大,在4D的调节刺激下,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值为(1.72±0.53)D,(1.74±0.44)D,高于正视组的(0.96±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t=4.47,P〈0.01)。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P〉0.05)。调节刺激在0~4D时,所有受试者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随着调节力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但在同一调节刺激下,不同屈光组之间受试者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性近视和近视进展过程中在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存在较高的调节滞后,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对离焦的低模糊敏感性、较高的调节滞后及远视性离焦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逐渐低龄化的趋势。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各个视功能对近视及其进展的影响,聚焦调节功能、集合功能以及眼位这三个因素。通过对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调节功能对近视进展的影响; 同时,从单纯性内、外隐斜,集合不足和集合过度,融像性功能聚散障碍,散开不足和过度几个方面,详细剖析了集合功能对近视进展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知觉性眼位和间歇性外隐斜两个方面介绍了眼位对近视进展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文章旨在揭示影响近视及其进展的多方面视功能因素,明确调节功能、集合功能和眼位在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阅读距离的调节反应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丹  吕帆  瞿佳 《眼科研究》2006,24(3):313-316
目的检测近视眼在不同距离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等参数。研究其在正视眼、稳定性近视眼和进展性近视眼中的表达。方法38名志愿者,根据屈光状态分组,测量在不同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AR)和调节性辐辏(AC/A),并分析结果。结果进展性近视组的AR/AS斜率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进展性近视组的AC/A高于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P〈0.01)。进展性近视组在高调节刺激水平(2D,3D)下所表现的调节反应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结论进展性近视组在高调节需求下有较低的调节反应,较高的调节滞后导致视网膜模糊像,长期的视网膜模糊像可能是引发眼轴近视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被视为引起儿童视觉受损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导致视力永久丧失.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ROP影响视网膜的发育及功能,主要影响感光细胞,且临床研究发现这种视网膜功能障碍既使早期得到控制,后续仍易发生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最新研究发现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神经视网膜功能障碍可能与OIR诱导多巴胺(dopamine,DA)释放和活性的变化有关.ROP患儿早期出现近视及近视发生率高与ROP影响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及释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DA在ROP近视中的作用将为临床ROP患儿中近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睫状肌作为眼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眼的调节和房水引流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近视眼的睫状肌位置和形态相比正视眼或远视眼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能通过改变眼的调节、脉络膜张力以及眼内压等影响近视的进展。现有的证据表明较厚的睫状肌后部与近视增加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其影响近视进展的机制还未明确证实。本文即总结睫状肌差异与近视的关系及睫状肌差异影响近视变化的可能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视觉信号处理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中视网膜离子通道活动在近视相关信号通路中扮演着一定角色。近年来发现,视网膜钾离子的转运参与了眼部屈光发育和近视的形成。本文从视网膜钾离子转运与屈光发育和参与近视形成的可能机制、视觉相关视网膜钾离子通道,以及近视相关钾离子通道基因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Wang Q  Wang QM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92-795
目的探讨调节和辐辏的关系在迟发性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本研究对象为34例在校大学生,其中包括11例正视者和23例迟发性近视者(-2.00- -6.00D,迟发性稳定性近视者14例、迟发性进展性近视者9例)。眼动参数测量包括远、近距隐斜、调节反应、调节性辐辏及正、负相对调节,对每组的反应性、计算性AC/A等眼动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迟发性进展性近视组的反应性AC/A明显高于正视组或迟发性稳定性近视组(P〈0.05),而计算性AC/A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需求时(3.00D视标),正视组的调节反应A均明显高于迟发性进展性、稳定性近视组(P〈0.05);远近隐斜、正相对调节的各组资料均服从近似正态分布(P〉0.05),迟发性近视组和正视组的远、近隐斜及负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迟发性近视组的近隐斜较正视组有内隐斜倾向,迟发性近视组的正相对调节其绝对值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结论调节、辐辏及其相互作用在迟发性近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反应性AC/A为关键参数,高反应性AC/A的迟发性近视者在近距工作时存在视网膜成像离焦倾向。  相似文献   

11.
近视是引起视力损害的一个全球性公共问题,它的发生发展常常伴随着眼部各个组织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病理性近视,涉及巩膜、脉络膜及视网膜等退行性变化.近年来,随着近视患病率越来越高,近视病理机制的探索及防治已成为全球性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近视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因素的参与,最终会造成严重的视觉损害.脉络膜作为眼部重要的血管组织,...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视人口已近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视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视力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多巴胺是视网膜中主要的儿茶酚胺,众多研究发现提高多巴胺含量可有效抑制近视的发展。形觉剥夺是一种经典的近视造模方法,通过观察多巴胺及其受体对形觉剥夺近视发展的影响,可以反映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对指导控制近视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多巴胺及其受体对形觉剥夺性近视发展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调节有关,而有关通过减少青少年近视眼调节滞后来观察近视眼进展的一系列研究却发现.不同隐斜状态的近视眼进展程度不同。因此,除了调节滞后.隐斜的变化在近视眼进展中的作用也同样值得关注。现就青少年近视眼研究中调节滞后与隐斜对近视眼发展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唐萍  冯祎  孟梦 《眼科》2014,23(5):319-322
目的 探讨初发近视儿童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视力下降在6个月内的8~10岁儿童96例,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测双眼近视低于-1.00 D。方法 散瞳前采用综合验光仪进行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以及正、负相对调节检查。选取双眼中较低度数眼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屈光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正负相对调节。结果 受试者屈光度为(-0.66±0.25)D,调节反应为(0.25±0.36)D;调节灵活度为(6.31±2.54)cpm;负相对调节为(2.20±0.40)D;正相对调节为(-1.96±1.32)D。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呈负相关(r=-0.34,P=0.001);调节反应与调节灵活度、负相对调节无相关性(r=0.027,P=0.798,r=-0.140,P=0.174);调节反应与正相对调节呈正相关(r=0.231,P=0.023)。结论 初发近视儿童已存在调节反应滞后,调节反应滞后和正相对调节的降低,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眼科, 2014, 23: 319-322)  相似文献   

15.
近视是引起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有效的近视防控对于维持患者的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随着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AI)在医疗卫生领域飞速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逐渐在近视防控领域崭露头角。通过对屈光度、眼轴、彩色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等近视相关数据的训练而形成的AI模型,借助远程医疗平台,人工智能在近视的发生、进展预测、监测、预警病理性近视、近视防控治疗和眼科远程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技术在近视防控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人群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近视的发病机制和防控措施的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对生物钟在近视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兴趣,现本文从生物钟在近视发展中对眼轴、视网膜、脉络膜的影响,当代社会与生物钟紊乱角度做一简单的综述,以期为近视发病机制以及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前  何书喜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9):1795-1798
周边屈光,即周边视网膜的屈光状态,指与视轴成一定的夹角,距注视点30°以外周边视野内的屈光状态。动物及人类研究表明,周边屈光与近视存在密切关系。周边相对远视的屈光度数能影响中央近视度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周边相对远视的屈光状态均呈现为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可能为近视眼屈光度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周边近视离焦可能阻止眼轴增长,从而控制近视进展、促进视力恢复。我们归纳近年来周边屈光对近视的发生、发展及控制的影响,及其与眼球形态、调节、遗传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