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吞酸”“吐酸”“食管瘅”“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与气郁、食滞、火郁、痰凝、湿阻、血瘀等相兼为病。临床多从热论治,鲜有从寒角度出发论治,但因寒起病者亦不在少数。“寒”既包括直中胃腑之外感实寒,也包括中焦阳虚内生之虚寒,二者皆可致酸水上泛,临证以虚寒病机者居多,本病涉及心、脾、肾、肝、肺五脏,治以祛寒温中、培中降逆为主,同时兼顾他脏。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3.
洪流 《中医杂志》2002,43(3):176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系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气、郁、寒、热、痰、食、瘀、虚等致中焦失衡以致升降失常或寒热不适或虚实错杂所致。临床中笔者常宗《温病条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用平衡中焦法辨治而疗效显著,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病机与厥阴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寒热虚实错杂的特点相契合,厥阴肝经、心包经病变是贯穿本病的病理基础。辨证分型: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型,肝热脾寒、寒热错杂型,肝郁痰凝、热扰胃逆型,肝胃血瘀、胃失和降型。从伤寒六经之厥阴辨治胃食管反流病,在厥阴肝经、心包经的基础上,临证辨治注重土木同调、寒温兼施、祛痰逐瘀等法的贯穿结合,以复厥阴风木之升降斡旋和封藏之本,助脾胃生化之健运,条阴阳之顺序交接,达到阴平阳秘,使气机顺畅,脾胃之气升降相宜。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常见病,刘沈林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胃气挟酸上逆,损伤食管,并指出其病机演变的基础为郁,开创性地提出“以郁为先、以郁为本、以郁为治”的辨治思路。刘教授临证以开郁为先,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疏肝和胃、清宣化浊、化痰降逆、清泻肝胃、化瘀和络等治法,配合饮食、情绪调摄,临床收效较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因素主要包括防御机制削弱、胃排空延迟、食管感觉异常、攻击因子作用等;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维持治疗等。传统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大黄黄连泻心汤多用于胃热攻冲型反流性食管炎,小陷胸汤多用于胆火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四逆散可用于肝胃气滞型反流性食管炎,橘皮竹茹汤可用于胃虚有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麦门冬汤多运用于胃阴不足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代赭汤可运用于痰浊阻滞、胃气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花汤多运用于气滞血瘀型反流性食管炎,黄芪建中汤可运用于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我国高发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本文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提炼出本病的病机以郁、酸、热、逆为主的病机特点,旨在总结谢晶日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治疗特点。提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治疗从肝胃出发,主要采用疏肝解郁、调和肝胃以泄郁热制酸,和胃降逆、通腑降气以畅中焦气机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同时,谢晶日注重身心调养。其疗效确切,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刘绍能教授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刘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而与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在病变过程中可合并气虚、痰湿、瘀血、寒热错杂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脾虚胃热、脾虚胃弱、痰热互结、瘀热互结5型进行辨证治疗,同时,在治疗中常加入和胃降逆、制酸抗损的药物,以消除胃酸对食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小陷胸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毅 《四川中医》2006,24(10):108-109
小陷胸汤具清热涤痰、宽胸开结之功,运用该方治疗中医辨证属于痰热互结、气郁不通所致的胃溃疡、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胃食管反流病等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初起多因嗜食肥甘,壅堵中焦,气机失运,或情志不畅;木土郁滞,脾胃失和,食、湿、痰、热诸邪内生而阻滞中焦,致使胃气上逆而发病。热-瘀-虚-毒是胃食管反流病重要的病机演变阶段;热邪伏留胃系是本病病机进展的始动因素;气分郁热久稽,内迫血分,损伤络脉,耗伤气津为中心环节;正虚邪留,邪蕴成毒为最终进展。基于此,认为本病早期以火热邪实为主,治宜清热降逆、祛邪开郁;病至中后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在清热化痰、祛瘀解毒的同时,重视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11.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12.
总结田旭东从"痰气相关"分期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早期为邪实气逆,中期属痰气互结,后期为气虚而逆。采用疏肝和胃、痰气并治、健脾益胃等方法,同时应将西医辅助检查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痰气相关"理论进行分期论治。并举验案二则佐证。  相似文献   

13.
开郁降逆方为刘凤斌教授在临床中摸索、自创的一首经验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枳壳、大腹皮,浙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等药对,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佐之疏肝、清热、理气等法,具有开郁降逆之功,故名开郁降逆方。此方临床上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消化内科疾病,具有确切疗效,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总结张文兴运用“邪在胆,逆在胃”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张文兴认为,胆胃经络相连,管腔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咽胆相应,咽为胆使,胆可调控食管通利功能,胆腑病变则调控失职,食管通利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胆邪扰胃,胃气上逆,治疗上应从胆胃入手,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以胆胃同治为原则辨治胆胃失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临床验案介绍朱生樑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将口苦症状作为辨证切入点,把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胆热上逆;“热”和“逆”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因素;辨证为胆热犯胃型,以疏利肝胆、通降和胃为治疗原则,诸药调和,达到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为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刑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胸证”是《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记述的以胸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将其主治范围扩大至部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其理论基础便是中医认为的“肺胃相关”。现代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存在相关性。因此,结胸、胃食管返流、间质性肺疾病三者之间密切相关,故基于肺胃相关理论,从《伤寒论》切入进行文献研究,并总结出各时期或不同个体表现的不同证候,如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热、痰、瘀,肺痹的痰瘀阻肺,肺痿的阴液耗伤,都可能与相关疾病有关,因此辨证准确的基础上便用陷胸汤系列方进行治疗是有益的。在此基础上,痰瘀互结、胸阳痹阻等证多与疾病发展有关,包括GERD、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及其合并症所出现的心前区疼痛、大便秘结、咳嗽咯痰及中焦运化不利的相关症状。我们认为应用陷胸汤系列方治疗证型符合的患者有利于二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玉 《中医杂志》2005,46(2):93-94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其症状特点,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噎膈"等范畴.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肝胃相关.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其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滞、痰热互结、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