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柱活动型单髁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的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使用双柱活动型单髁假体行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30例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7 d、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分析其功能、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并探讨与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UKA)相关的胫骨平台假体周围骨折(TPF)的机制和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UKA术后TPF病例,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 经病例分析及文献查询,对于拟行UKA手术的患者,术前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准确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并重视围手术期骨质疏松的治疗;对于TPF患者的治疗,应因人而异,根据骨折块的大小、骨折移位情况、骨质疏松情况以及假体稳定性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结论 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使TPF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4.
闫丹舟  马保安 《现代医学》2010,38(4):372-375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型及活动平台型假体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假体类型。方法:2005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我科接受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者80例(92膝),其中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者(A组)42例(46膝),使用活动平台型假体者(B组)38例(46膝),术后平均随访22(13~52)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ROM)和HSS评分。结果:A组和B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结论:两种假体对改善膝关节功能均有肯定作用,且近期疗效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固定平台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外侧骨关节炎患者18例,其中2例患者术中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共16例患者行固定平台外侧UKA手术。患者年龄(61.19±5.37)岁,随访时间(25.56±8.81)个月。使用膝关节KSS评分系统和影像学平片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KSS疼痛评分从术前的(17.19±2.56)分提高到最终随访时的(41.25±7.64)分(P<0.01);KSS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从术前的(61.88±3.18)分和(52.81±10.32)分提高至随访时的(87.13±8.92)分和(88.13±5.12)分(P<0.01);膝关节的活动度从术前的(119.00±7.33)°恢复到最终随访时的(124.63±2.45)°;胫股角从术前外翻(6.29±0.88)°变为最终随访时的外翻(3.59±0.83)°。根据KSS膝关节评分分类的总体结果为:优秀15例,一般1例。结论 外侧单髁置换术早期在改善疼痛、提高膝关节评分、功能评...  相似文献   

6.
7.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 UKA)是指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保存正常结构为目的的微创技术。由于UKA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截骨量少、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较少及可早期恢复功能锻炼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UKA的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后股骨假体冠状位角(FCCA),并探讨FCCA对UKA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接受UKA手术治疗的59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FCCA大小将患者分为中立位组和可接受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围手术期各指标以及临床功能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ΔHb)、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时间效应(P<0.05),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1年膝关节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时间效应(P<0.05),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FCCA分别为内翻1.1°(-1.7°,1.8°)、外翻-6.1°(-9.0°,-4.0°),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旋转平台及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而对照组采用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行TKA。术后跟踪随访,共12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屈曲度(ROM)。结果:术后两组患者HSS疼痛、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及ROM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12个月HSS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较相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的RoM评分也与对照组较为相近,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平台和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可有效的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两者的早期疗效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究为老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分别应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月经聊城市中医医院确诊并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老年患者60例,以置换手术的差异性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TKA治疗,研究组采用UK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膝关节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用时(68.21±8.62)min及住院时间(8.42±2.61)d更短,术中出血量(221.24±36.89)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1、4.576、13.632,P<0.05)。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81.24±6.33)分、临床评分(83.96±6.31)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4、3.161,P<0.05)。研究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TK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假体的不同分为CR组(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组,55例)和PS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无明显差别;治疗前两组患者HSS评分、功能和活动度等膝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肢体疼痛等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结论:CR组患者采用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病变的短期疗效及成本,为临床单髁假体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例行单髁置换术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置换术采用的假体不同,分为活动组(活动平台假体)20例和固定组(固定平台假体)2...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单髁置换术组(49例)和胫骨高位截骨组(49例),分别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步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单髁置换组治疗有效率(93.88%)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2,P=0.020)。单髁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胫骨高位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3、5.293、49.290、25.067,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Tegner评分与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髁置换组和胫骨高位截骨组Tegner评分与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月和术后3月单髁置换组VAS评分明显低于胫骨高位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1、15.537,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步速、步长、步频、双支撑相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单髁置换组步速、步长和步频明显增加,双支撑相比例明显减少,且单髁置换组增加/减少程度较胫骨高位截骨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胫骨高位截骨术相比,微创单髁置换术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膝关节评分较高等特点,且患者疼痛程度更低,值得骨科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郑伟 《黑龙江医学》2019,43(6):598-599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64例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措施不同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用单髁置换术,对比两种方案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屈曲度恢复至90°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均有一定效果,单髁置换术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临床常用的手术之一。由于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提高 ,10年以上的假体生存率已达到90 %以上。但假体松动和聚乙烯衬垫磨损仍然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主要与假体的设计和假体的稳定性因素有关。为了解决假体设计上低应力和自由旋转之间的矛盾 ,我院 2 0 0 0 - 0 9~ 2 0 0 2 - 12采用德国Link公司和TACK(totalarticulatingcementlessknee)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对 38例 4 5膝关节进行表面置换术 ,术后平均 1年随访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2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个性化截骨板(PSI)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传统截骨(CI)辅助UKA治疗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及提取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共556例患者,PSI组278例,CI组2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I组相比,PSI组在手术时间[MD=-9.89,95%CI(-19.20,-0.58),P=0.04]、总失血量[MD=-155.60,95%CI(-229.42,-81.79),P<0.01]、术后6个月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MD=-1.37,95%CI(-2.59,-0.14),P=0.03]较低(P<0.05),在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MD=1.06,95%CI(0.18,1.94),P=0.02]较高(P<0.05)。两组在冠状位股骨假体离群值[OR=3.07,95%CI(0.31,30.34),P=0.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单髁置换术(UKA)对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肢体功能和并发症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UKA、TKA将治疗者纳入观察组(n=60)、对照组(n=72),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肢体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膝关节自主屈曲至90°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VAS)、白细胞介素-6(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胫骨机械轴夹角(HKA)、胫骨后倾角(PTSA)、股骨远端外侧角及股骨远端外侧角(MPTA)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中,UKA相较TKA具有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优点,应用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