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免疫球蛋白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西医对其的治疗方法也并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研究发现此病与肠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有关,因此有国外学者提出“肠肾轴”理论。文章将现代医学中的“肠肾轴”理论及中医中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肾主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等基础理论相结合,通过联系“肺-肾-肠轴”来分析、探讨IgAN的中医病因病机,利用气机升降理论,疏风宣肺去湿热以消血尿,宣通上焦以助大肠传化糟粕以清除浊毒,利肺通调水道助肾行水以消水肿,为中医认识及诊治IgAN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升降理论为指导,从脾肾先天后天关系着手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中医理论详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机,并提出治疗措施。结果:主张升降失常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机理,强调脾肾亏虚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升降失常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中主张调脾胃、疏肝、交通心肾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则。结论:以升降理论为指导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肾性骨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与演变。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8月我院中医科及肾内科慢性肾衰肾性骨病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中医证候分布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肾性骨病的中医证候是以浊邪内聚成毒为标、脾肾阴阳衰惫为本的基础上,以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浊毒内停证虚实夹杂不断演变而来的。结论:掌握疾病各阶段的证型分布及演变特点,对于制定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常见之肾病包括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其临床症状为浮肿、腰酸、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甚至血肌酐升高。一般认为,其病机大多为脾肾两亏,气阴亏虚,并与瘀血、湿浊等相关,故治疗上多以益气养阴、补益脾肾,兼以活血祛湿泻浊为常法。笔者临证中运用上法,时有效时无效。在反复实践中,始悟肾病的治疗,若用常法乏效时,应采用温补脾肾,兼以调肝之法。现略陈管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孟宪实  赵平 《光明中医》2024,(4):774-777
肾性水肿常见于多种肾脏疾病,目前西医治疗较为单一,使用药物多为利尿剂,长期使用易产生利尿剂抵抗和不良反应。结合中医治疗不仅可以增效,还可以拮抗不良作用。据临床观察,肾性水肿多责脾肾,以脾肾两虚证多见,针对此类肾性水肿患者的发病特点,选用中医外治法隔物灸法,用温阳散方与灸法相结合,配合神阙、关元、气海、中脘4穴,以达温脾暖肾、利水消肿之效。  相似文献   

6.
姚魁武教授是首都中青年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是北京市名中医身边工程姚魁武专家团队负责人。姚师在辨证论治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姚师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脏腑升降失调密切相关。姚师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升降平调法治疗心系疾病,注重脾胃、肝肺、心肾在脏腑升降中的调节作用,顺应脏腑升降之性,调和心之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机体升降出入、新陈代谢和谐有序的状态。姚师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调和为气机升降协调的关键,故治疗上姚师常选用四逆散调理肝脾升发疏泄之性,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助运以复升降之功,益心气,行心血,心有所养。姚师常通过降痰瘀浊邪,以复肺气肃降之功,助心行血脉,同时注重保护胃气,平调中焦,升降和合。临证常用桔梗枳壳、川芎苍术、黄连肉桂对药以升降气机、升清降浊、交通心肾。本章介绍了姚魁武教授运用升降平调法治疗心血管疾病临证经验,分别从升降理论的溯源、升降理论与心系疾病的关系、升降平调法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验案举隅四个方面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7.
阎老师认为"脾"在消渴病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脾失散精、浊毒损肾是该病的重要病机。指出该病持续进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高糖毒性、尿蛋白)均与脾的功能失常有关。其中高糖毒性属脾失散精,精微不化,变生浊毒损害肾络范畴;尿蛋白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进展因素,属脾失运化,脾不升清,精微下泄。主张"先天之肾难补,后天之脾易复",利用脾肾的生克制化关系以脾治肾、以脾代肾。强调根据"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期论治。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以尿蛋白、高血糖、尿糖等为辨证依据,治疗以运脾散精、升清固涩为主;中期出现水肿、尿浊、腰痛、乏力等肾系症状,主张以脾治肾,以助运化水湿、固涩精微;晚期脾肾衰败、浊毒泛溢、变证百出,主张治肾先治脾。常用经验方芪苡异功汤、补脾益肾汤加减,用药多温和性薄;注意培补脾阴,常用薏米、山药、扁豆、莲子等补而不滞、甘润不燥之品。  相似文献   

8.
陈志强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提出膜性肾病的病机为"脾肾亏虚,瘀水互结",治疗遵循健脾补肾、祛湿利水、化瘀通络的基本治疗原则,强调健脾补肾以助正气,宣通三焦以泄湿浊,化瘀通络以消瘀血,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并附医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出现水肿、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病、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临床上应关注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探索发病机制,防治本病。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未记载“糖尿病肾病”的名称,根据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其多属“肾消”“水肿”“尿浊”的范畴,现代医家多称之为“消渴病肾病”。大多数当代医家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性为本虚标实。关于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目前并未统一。文章介绍浊毒学说,分析“脾不散精”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认为浊毒分为湿浊毒、谷浊毒、瘀毒,从“脾不散精、浊毒内蕴”继而“损伤肾络”的角度探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提出在治疗方面应遵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综合调理,采用“助脾散精、化浊解毒、化瘀通络”,兼补肾健脾扶正、利水消肿、通腑泄浊、搜风通络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30-433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湿、浊阻范畴,对从痰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从病因病机、脏腑辨证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本病病位以脾、肝、肾三脏为主,病机为脾失健运,脂浊停留;肝失疏泄,津留为痰;肾失气化,水凝为痰。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宜从脾、肝、肾三脏论治,注重脏腑相关的整体化治疗,化痰泄浊,促进血脂转运及排泄。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评估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 0 1 3年5月—2 0 1 6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 2 2例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金水宝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参苓白术散颗粒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指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8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加味参苓白术散颗粒治疗效果显著,起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活血益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以活血益肾方。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3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5.4%,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5.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益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李向宇 《吉林中医药》2015,35(3):265-267
目的探讨参芪降糖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饮食控制,进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给予胰岛素、二甲双胍口服控制血糖,并依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酌情加用瑞格列奈或者阿卡波糖口服治疗,控制餐后2 h血糖≤10 mmol/L,空腹血糖≤7 mmol/U。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参芪降糖颗粒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血脂(TC)、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FPG,2 h PG及Hb A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脂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芪降糖颗粒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降低早期DN患者血糖指标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改善患者肾功能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马路  汪卫华  阎俊慧  史文慧 《河南中医》2012,32(12):1620-1622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泄浊法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苏合丸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68例,西医予基础对症治疗,中医分为脾肾气虚、肾阳虚衰、气阴两虚三型辨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包括血肾功能、尿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9.70%.治疗后血肌酐(Ser)、尿素氮(BUN)、尿N-乙酰葡萄胺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蛋白定量(Tup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肌酐清除率(Ccr)有所升高,肾功能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好转(P<0.05).脾肾气虚型有效率为93.55%,气阴两虚型为90%,肾阳虚衰型为82.35%.结论:补气活血泄浊法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IgA肾病的理想方案,为不同的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查看中西医相关资料及临床观察,了解IgA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IgA肾病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西医尚无根治方法,中医药对IgA肾病的疗效肯定,中医多采用辨证论治或专方专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IgA肾病的理想方案,取中西医治疗该病之长,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西药、中药或中西药合用,为不同的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但是这种方案的实施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3例IM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肾脏病理分期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并分析其间关系。结果 IMN的证型以气阴两虚证(42.5%)和脾肾气虚证(35.4%)为主,兼证以湿热证(25.7%)和瘀血证(23.9%)为主;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病理多见于Ⅰ、Ⅱ期;气阴两虚证除见于Ⅰ、Ⅱ期外,也见于Ⅲ和Ⅳ期。气阴两虚证患者24 hUpro、LDL值较高(P0.05),ALB较低(P0.05);脾肾阳(气)虚证患者血Scr水平较肝肾阴虚证高(P0.05),较气阴两虚证低(P0.05);肝肾阴虚证患者ALB水平较高(P0.05)。结论 IMN的中医证型与其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关系,结合病理和生化改变有助于IMN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肾主纳气"理论的历史源流。方法:梳理、归纳、整理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有关"肾主纳气"理论的发展轨迹。结果和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该理论的萌芽阶段,汉代开创了补肾纳气法治疗喘证之先河,宋代明确提出"肾不纳气",明清时期该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9.
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竭病因复杂多样,风邪、湿热、湿毒、瘀血等在疾病发生、病情加重过程中有重要影响。治疗当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去瘀泄浊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化湿、通腑、泻浊、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中药剂型改革"尿毒清颗粒"、"虫草排毒胶囊"等,中晚期结肠序贯透析加中药保留灌肠、药浴等疗效较好。系统治疗原发病是防范肾衰竭发生的重要措施;规律的血液透析和对症治疗主要手段;条件具备时行肾移植术是改善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20.
邓洋洋  郑洪新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93-2595
衰老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肾中精气的盛衰与衰老发生的早迟息息相关,且贯穿于整个衰老的过程,肾虚与衰老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所论述。不仅从古代文献中进行引证,也从肾虚致衰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加以证明,认为人体衰老的根本是肾中精气发生了变化,只有补肾固精,扶其根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以至渐臻天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