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PVP治疗且术后未发生延迟愈合的62例老年OVCF患者(未发生组),以及同期接受PVP治疗且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62例老年OVCF患者(发生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影像学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的存在椎体裂隙征比例、伤椎高度恢复率和脱氧吡啶酚(DPD)水平高于未发生组,骨密度T值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椎体裂隙征[比值比(OR)为8.622,95%置信区间(CI)为1.540~48.264]、伤椎高度恢复率高(OR为1.184,95% CI为1.069~1.311)、骨密度T值低(OR为0.009,95% CI为0.000~0.211)、DPD水平高(OR为1.031,95% CI为1.001~1.062)、IGF-1水平低(OR为0.936,95% CI为0.898~0.975)是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可能与存在椎体裂隙征、骨密度T值低、伤椎高度恢复率高、DPD过高及IGF-1过低有关。重视伴有上述因素的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的早期评估及合理干预,可能对促进良性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国辉  郭景芳  陈焱 《骨科》2018,9(2):102-10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科收治的经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82例病例,男27例、女55例,年龄为63~88岁,平均75岁,单椎体52例、≥2个节段30例(63个椎体)。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病人是否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分为单椎体(52例)和多椎体(30例),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等11项基本信息。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关系。结果 术后18例病人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单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与病人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P=0.045)、骨密度(P=0.020)、椎体压缩比例(P=0.014)、骨水泥剂量(P=0.038)相关;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手术入路、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均无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与骨水泥渗漏(P=0.029)、术前严重的椎体压缩(P=0.021)及大剂量的骨水泥注射(P=0.008)相关。结论 术前椎体压缩比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情况、骨水泥注射量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有关。  相似文献   

3.
毕松超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冯新民 《骨科》2017,8(6):423-42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于苏北人民医院骨科行椎体成形术(PVP/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病人177例,男19例,女158例,年龄为52~91岁,伤椎总数为298个。所有病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均没有合并其他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或病理骨折的疾病,均顺利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49例)。再发骨折组发生新发骨折,包括14例邻近椎体再骨折和14例跨跃式椎体再发骨折。对两组病人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7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5±3.2)个月。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骨折病史、骨密度是病人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均P<0.05)。两组性别、基础椎体骨折数目、手术方式、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骨密度为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高龄、低骨密度、既往存在骨折病史是PVP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行PVP手术治疗的160例(167个椎体)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21例,年龄为(72.8±7.9)岁(58~9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42例,42个椎体)和无渗漏组(118例,125个椎体),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骨折部位、伤椎皮质缺损情况、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伤椎体积、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体积比、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之间的差异,将与骨水泥渗漏有关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缺损、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与术后骨水泥渗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内裂隙征[OR=5.215,95% CI(2.006,13.159),P<0.001]、椎基静脉孔[OR=3.357,95% CI(1.205,9.356),P=0.021]、骨水泥注入量[OR=2.519,95% CI(1.148,4.477),P=0.002]及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OR=12.305,95% CI(1.875,80.756),P=0.009]为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图显示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预测骨水泥渗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AUC为0.641,且P<0.01,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预测骨水泥渗漏的Cut-off值为61.82%,敏感度为69.00%,特异性为38.4%。结论 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为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时应保持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在61.82%以下,以降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4例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组(61例)与PVP组(7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伤椎局部Cobb角、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KP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局部Cobb角均显著优于PV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P组和PV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4.75%、32.88%,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分别为11.48%、2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PVP手术治疗比较,PKP手术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病人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联合对骨、骨微结构及椎旁肌肉的高效评估工具,建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新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的210例绝经后女性病人,将其随机分为模型构建集和验证人群集,组内根据是否发生OVCF分为OVCF组和N-OVCF组。模型构建集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比。根据统计结果,纳入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Nomogram图。最后,通过比较模型构建集及验证人群集的C指数、校准曲线、决策性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骨密度、定量CT值(QCT)、椎体骨质量(VBQ)、腰旁肌最大横截面积(CSAPS)、多裂肌与竖脊肌最大横截面积(CSAES+MF)、年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身体质量指数(BMI)与绝经后女性发生OVCF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OR=0.266,P=0.003)、QCT值(OR=0.965,P=0.008)、VBQ(OR=4.346,P=0.044)、CSAES+MFOR=0.806,P=0.028)、CSAPSOR=0.588,P=0.025)为绝经后女性发生OVCF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骨密度(AUC=0.931,P<0.001)、QCT(AUC=0.890,P<0.001)、VBQ(AUC=0.784,P<0.001)、CSAES+MF(AUC=0.697,P<0.001)、CSAPS(AUC=0.830,P<0.001)对OVCF的发生均有一定的预测效力,而通过ROC曲线对比发现骨密度、QCT、CSAPS的曲线下面积(AUC)更高(P<0.05)。最终构建出的Nomogram图C指数为0.964(0.935~0.993),验证人群组C指数为0.872(0.802~0.941),通过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性曲线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及临床效用较好。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骨密度、QCT、VBQ、CSAES+MF、CSAPS五个参数为绝经后女性病人发生OVCF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这五个参数绘制了Nomogram图,建立了一个临床效用性较好、预测效率高的适用于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的新型OVCF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病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PKP治疗的病人1 829例,其中女1 412例,男417例。根据PKP术后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24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 605例)。统计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椎体高度恢复率、初始骨折椎体数量、术前保守治疗时间、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及术前保守治疗时间均与再骨折的发生有关(P<0.05);病人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初始椎体骨折数量、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与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4.355,95% CI:1.598~17.908,P=0.006)、65岁及以上(OR=6.431,95% CI:1.756~23.233,P=0.003)、BMI≥23 kg/m2OR=3.561,95% CI:0.787~12.065,P=0.037)、骨密度T值<-2.5 SD(OR=10.352,95% CI:2.857~41.761,P<0.001)、术后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OR=6.070,95% CI:1.731~21.165,P=0.003)、骨水泥渗漏(OR=6.150,95% CI:1.671~16.177,P=0.004)为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KP术中应仔细操作,尽量避免骨水泥渗漏;对于女性、高龄、BMI高、骨密度过低的病人行PKP术后应重点关注;术后进行规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避免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的手术时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8年12月—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老年单节段OVCF患者148例,按照骨折至手术时间分为急性期组(≤14 d,76例)和非急性期组(> 14 d,72例)。比较2组围手术期及末次随访时各数据指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24(15.42±3.84)个月。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情况、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VH)百分比、椎体中部高度(CVH)百分比及伤椎复位效果方面,急性期组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骨密度T值、邻近椎体骨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残余痛、椎体高度丢失、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bb角、AVH百分比及CVH百分比方面,急性期组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急性期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老年单节段OVCF,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术中骨水泥弥散良好,远期随访椎体高度丢失、邻近椎体骨折及残余痛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PVP治疗的122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小剂量组,≥2.5 mL且< 4.0 mL),71例患者术中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大剂量组,≥4.0 mL且< 6.0 mL)。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大剂量组改善程度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14.08%(10/71),小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5.88%(3/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VP术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单椎体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脊柱功能,且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椎体强化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早期疼痛缓解不佳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4月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的OVCF患者22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疾病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等资料。根据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疼痛缓解组(n=193)和疼痛缓解不佳组(n=35),比较2组患者上述资料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方法筛选协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椎体强化术治疗OVCF早期疼痛缓解情况的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2组患者既往腰伤史、骨折严重程度、皮质断裂、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椎体中间高度恢复情况、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类型、骨折椎体数、软组织封闭、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腰伤史、骨折严重程度、皮质断裂、骨水泥-椎体百分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类型为椎体强化术治疗OVCF早期疼痛缓解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采用上述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00(95%置信区间为0.824 ~ 0.976);Bootstrap验证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基本吻合;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列线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椎体强化术治疗OVCF早期疼痛缓解不佳主要受既往腰伤史、骨折严重程度、皮质断裂、骨水泥-椎体百分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根据上述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早期疼痛缓解不佳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导航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术后腰背肌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价值。方法对观察组25例OVCF患者行O臂机3D导航辅助PVP治疗,术后配合系统性腰背肌训练;对对照组25例OVCF患者行传统C臂机透视下PVP,术后进行一般肌肉训练。对比分析2组间术中透视时间、辐射剂量、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前、术后2 h、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计算技术成功率,观察骨水泥泄漏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25/25)。观察组术中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更短辐,射剂量更低(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骨水泥泄露发生率分别为4.00%(1/25)和8.00%(2/25)。未见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术前、术后2 h及术后1个月VAS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导航辅助PVP治疗配合术后腰背肌训练,可在安全、有效治疗OVCF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辐射暴露,改善PVP术后中、长期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其对后凸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00例OVCF患者及采用PKP治疗的90例OVCF患者临床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采用新型Vessel-X骨材料填充器(Vessel-PVP)与传统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老年OVCF患者119例,前期67例采用传统PVP治疗(对照组),后期52例采用Vessel-PVP治疗(观察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高度恢复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19(15.31±2.71)个月.2组术后7 d、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椎体高度恢复率及骨水泥渗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ssel-PVP治疗老年OVCF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满意,但较PVP并未显现出明显优势,且操作更为耗时,仍应将PVP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中采用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0年8月,华侨大学附属德化医院采用PVP治疗OVCF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组),30例采用传统局部麻醉(局部麻醉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中、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ODI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OVCF术中采用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并未增加风险、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且可有效缓解患者术中、术后早期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分层交叉穿刺与常规单/双侧穿刺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127例OVCF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交叉组(A组,n=37)、常规单侧组(B组,n=48)及常规双侧组(C组,n=42)。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复查CT三维重建,比较3组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15个月。A组于冠状位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较B、C组显著升高;C组骨水泥注入量较A、B组明显增多;B组手术时间较A、C组明显减少;A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较B、C组降低;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针道口感染、骨水泥渗漏入椎管、骨水泥拖尾、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单/双侧穿刺入路PVP相比,双侧分层交叉穿刺PVP术后骨水泥于伤椎冠状位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均改善明显,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297例老年OVCF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程度、椎体终板/后壁完整性、骨折节段数、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软组织、血管内、椎管内及混合渗漏)的关系。结果术中共16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55.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骨水泥剂量高是骨水泥渗漏的唯一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椎体压缩程度高和骨折节段数多是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大和椎体压缩程度高是软组织渗漏的危险因素;女性和年龄较低是血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大和椎体终板/后壁破裂是椎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的危险因素导致PVP术中不同的渗漏类型。明确不同危险因素与各渗漏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防止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月采用PVP治疗的43例胸腰椎重度OVCF患者(53个椎体)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中X线透视了解骨水泥椎体内分布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4 h、3个月和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活动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2±12.22)min,骨水泥注入量(3.2±1.6)mL。所有患者随访(9.6±3.2)个月,8例患者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6个椎体骨水泥渗入相邻椎间盘,2个椎体渗入椎体前,1个椎体渗漏至椎旁软组织),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特殊治疗。术后24 h、3个月和6个月VAS评分、ODI及活动能力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重度OVCF可简化手术步骤,有效缓解疼痛,显著提高术后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亮  王璨  杨海松  卢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2023,21(3):151-154,161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策略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84例,其中54例采取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手法复位组),30例采用单纯PVP治疗(传统组)。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测量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手法复位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手法复位组改善情况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临床效果良好,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序列稳定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中使用椎体内局部麻醉对患者术中、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术中、术后疼痛,改善手术体验和满意度的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骨科行PKP手术的84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利多卡因组(B组)、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28例,在术中建立穿刺工作套管后B组及C组分别向椎体内注射1%盐酸利多卡因5 m L和1%盐酸罗哌卡因5 m L,A组不给药,记录术前、术中球囊扩张时、骨水泥注入时、术毕即刻、术后6 h、术后24 h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评估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术前3组一般资料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VAS评分进行两两比较,球囊扩张时和骨水泥注入时,B组、C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即刻VAS评分A组B组C组,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 A组与B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评分仍低于另两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3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调查3组患者对"再次手术"的接受程度,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OVCF,术中椎体内局部麻醉能有效缓解术中疼痛,改善患者手术体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任,且不影响手术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