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狄潘潘  贾淑云  王杰  王志远  李帅  岳云月 《中国药事》2021,35(10):1192-1198
目的:分析帕博利珠单抗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及Wiley中关于帕博利珠单抗的ADR个案报道,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帕博利珠单抗致ADR个案报道共41篇53例。 患者的年龄主要为51~70岁(54.71%)。ADR多发生在用药3个月后(47.37%),以皮肤系统(47.37%) 损害多见。ADR主要表现为大疱性类天疱疮(8例次)和视力下降(5例次)等。结论:在临床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时应注意监测和防治其ADR,避免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性皮肤病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关于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性皮肤病的文献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3篇文献,共15例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病例,年龄范围为32~81岁,60岁以上患者13例,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瘙痒、皮疹、水疱等,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早为给药后2 d,最晚为给药后210 d,仅有20%的患者在第1~2周内发生了皮肤不良反应,通常采用局部治疗,包括类固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和光疗,经过治疗后,73.3%患者的皮损症状好转或痊愈。结论在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时要注意监护皮肤相关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应及时进行免疫相关治疗,同时应警惕再次用药后皮肤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涛  陈哲  洪亮亮  单坤生 《肿瘤药学》2023,13(5):644-648
目的 探讨帕博利珠单抗致持续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方法 以1例帕博利珠单抗致持续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分析为切入点,查阅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结果 数据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很低,部分患者经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效果不佳,其原因可能与反复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后体内“免疫刹车”失灵导致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结论 临床医生应权衡利弊,密切监测患者血小板计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崔金国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12):3126-3131
目的 探索帕博利珠单抗致甲状腺功能障碍发生的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关于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性皮肤病的文献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16篇文献,共16例甲状腺功能障碍病例,年龄为30~77岁;甲状腺功能障碍发生时间最早为给药后14 d,最晚为给药后240 d;常规给予左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及给予甲硫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经过治疗后多数患者甲状腺功能障碍好转。结论 在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时要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障碍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应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卡瑞利珠单抗致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2年7月,收集卡瑞利珠单抗相关RCCEP的个案报道,对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RCCEP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文献16篇,纳入病例19例,患者年龄35~72岁,41~65岁患者最多(73.68%);RCCEP发生时间多为开始给药的15~21 d(47.37%),累及皮肤(82.21%)、牙龈(10.53%)以及乳腺(5.26%)。结论:临床应了解卡瑞利珠单抗所致RCCEP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对该药的合理使用与临床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经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发生免疫相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TFA-irAE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MM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体表面积及分期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发生TFA-irAEs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6例病例,其中发生不良反应91例(72.2%),TFA-irAEs 36例(28.6%)。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FA-irAEs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有无基础疾病、疗程、合并靶向药物治疗及合并化疗±靶向药物治疗,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0.024(95%CI:0.886~0.979),预测特异度为77%,灵敏度为91.4%,阳性预测准确度为68.6%,阴性预测准确度为92.8%。当预测模型方程logit(P)≥0.2879152时,可作为判断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后是否发生TFA-irAEs的标准。结论 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帕博利珠单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方法 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数据库收载的帕博利珠单抗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15日,对纳入病例信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法剂量、ADR发生时间、累及系统、临床表现、预后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到帕博利珠单抗致ADR的案例报道171篇,共189例个案,其中60~79岁的患者(123例)占比最高;原患疾病以肺癌占比最高(75例);给药后21 d和42~63 d内患者ADR发生频率较高;ADR表现以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主;经治疗后,157例好转,32例死亡。结论 帕博利珠单抗ADR潜伏期长,且可损害全身多个系统,即使在停用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临床上均应及时识别和发现ADR的早期信号,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挖掘并分析5种常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收集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自美国上市至2022年第4季度相关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药物不良事件(ADEs)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对信号进行挖掘与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报告5 726份,其中纳武利尤单抗3 037份、帕博利珠单抗1 465份、度伐利尤单抗130份、阿替利珠单抗429份、伊匹木单抗665份。5种ICIs均生成了阳性信号,其关联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度伐利尤单抗。5种ICIs均有报告史-约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发生,关联度均以帕博利珠单抗最强。结论 5种ICIs均有导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临床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尤其在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时应特别谨慎;同时,应尽量避免ICIs之间的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临床药师参与1例帕博利珠单抗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药学服务实践,在收集患者病史的基础上,与临床医生配合,查阅文献,为医生提供有关帕博利珠单抗所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原则,对患者左甲状腺素片治疗的剂量进行分析和调整。临床药师利用自身的药学知识,进行用药监护,提升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利用SPSS Clementine关联规则分析药物联用特征。方法 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用药顺序、不良反应及药物联用,并对以上数据利用Apriori算法及关联规则进行关联性分析,探究联合用药的规律。结果 本次共统计使用帕博利珠单抗179例患者,共计410例次。男性患者占多数(134例,74.86%),年龄60~69岁患者居多(80例,44.69%),患癌类型主要为肺癌(81例,45.25%)、食管癌(29例,16.20%)、胃癌(11例,6.25%)。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共179例次,占43.66%。采用Clementine 12.0软件建立关联规则,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最常用的是紫杉醇+铂类药物。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分析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用药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倩  方英立  张莉  许懿  徐建江 《中国药事》2017,31(2):197-20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DILI患者治疗,分析药物和肝损伤的相关性,协助医师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学监护。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肝功能好转,本周期化疗顺利完成。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学监护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临床药师参与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药学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性肝损伤实施因果分析和药学监护的过程、方法及其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RUCAM评估量表对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协助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排查可能引起急性肝损伤的药物,协同医生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建立详细用药清单,在护肝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肝功能的监护。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数据和药物作用特点等情况提出建议,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病情得到控制。临床药师通过实施药学监护,协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联用,减少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惠红岩  周祥  陈明  邓智建 《中国药事》2017,31(7):819-823
目的:探讨丙戊酸类药物致急性严重肝损伤的特点、相关因素及临床转归,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关键词以"丙戊酸"分别搭配"肝损害"肝损伤" "肝炎"肝毒性",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相关文献,就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日剂量、是否合并肝脏相关疾病、发生ADR时的用药时间、血药浓度、肝酶变化、临床表现与转归等情况。结果:共检索到丙戊酸类药物致严重肝损害的病例报告13篇,共15例。1)女性(占66.67%)患者占比较高;2)儿童(占40%)及老年人(占26.67%)是丙戊酸肝损伤的高危人群;3)丙戊酸初次用药后的前两个月是发生肝损伤的高危期;4)临床转归与肝损伤始发表现中的转氨酶水平高低无必然联系;5)肝脏相关疾病史不是丙戊酸钠导致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但肝脏疾病史与临床转归是否有必然联系尚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6)肝损伤的发生与剂量过大、血药浓度过高无必然联系;7)多见皮肤/眼睑黄染、恶心/食欲不振等,也可见腹泻、水肿、发热、皮疹,偶见头晕头痛、皮肤红斑。结论:丙戊酸类药物可致急性肝损伤,严重时可致死。临床用药前应慎重选择用药人群,对患者既往肝脏疾病史、儿童、老人要慎重选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加强患者及家属用药教育,一旦发生疑似肝损伤症状,要及时就医,尽可能避免出现致死性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抗结核药物、肝损害、肝损伤等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和维普医学数据库,收集2015—2020年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1 267例,男性患者799例(63.06%),女性患者468例(36.94%),患者年龄14~90岁。原发疾病均为结核病,发病时间为用药后7~90 d。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乏力、皮疹、发热为主,有症状者694例(54.78%),无明显症状者573例(45.22%)。其中轻度肝损害患者839例(66.22%),中度肝损害患者346例(27.31%),重度肝损害患者82例(6.47%)。停药并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后,治愈1 142例(90.13%),好转122例(9.63%),死亡3例(0.24%)。结论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03%,轻中度肝损害大多愈后良好,但要警惕重度肝损害及肝衰竭的发生。进行抗结核治疗时,须定期复查肝功能,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有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从而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降低结核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1例疑似利奈唑胺引发肝功能损伤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 针对肺部感染患者在使用利柰唑胺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伤的具体病例,临床药师从原发疾病、肝功能变化、合并用药等因素推断利奈唑胺是肝功能损伤的可能原因,并适时提出干预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对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及时和准确的分析,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结论 临床药师主动参与患者用药过程,给予医师相应的建议,可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特征和药物因素对肝损伤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20例患者,其中49例发生肝损伤,发生率为15.31%。临床分型均为肝细胞损伤型,RUCAM量表评分均在3分以上,38例(77.55%)≥6分。肝损伤多发生在停药后3 d内,严重程度主要为2级和3级。28例经保肝治疗后痊愈或好转,12例未经治疗自行痊愈或好转,9例未复查。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98)、体质量指数(P=0.19)、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否阳性(P=0.13)和异位妊娠类型(P=0.78)均与肝损伤无关。不同治疗方案(P0.01)和合并使用致肝功能异常药物(P0.05)与肝损伤有关,预防性使用保肝药物未见对肝损伤有影响(P=0.92)。结论甲氨蝶呤引起的肝损伤发生较早,具有可逆性。5 d连续给药方案和合并使用致肝功能异常药物的患者更易引发肝损伤,建议加强监测肝功能,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膜性肾病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对1例膜性肾病合并肝损伤患者的用药过程进行分析,对糖皮质激素、保肝药、抗凝药、降压药物的应用进行药学监护,提出用药注意事项和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直接为医师、护士及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参加临床实践,临床药师为合理用药提供了帮助,使患者得到了更好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早期三阴性乳腺癌(ETNBC)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数据库、Embase、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和CBM,收集传统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试验组)对比传统化疗联合安慰剂(对照组)或紫杉醇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试验组)对比紫杉醇联合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3年4月1日。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篇文献,合计1 509例患者,试验中结局指标(即3~5级不良事件)主要为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疲乏和皮肤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3~5级腹泻(RR=1.83, 95%CI:0.81~4.12, P=0.1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R=1.03, 95%CI:0.88~1.20, P=0.73)、贫血(RR=1.20, 95%CI:0.92~1.55, P=0.18)、皮肤反应(RR=3.14, 95%CI:0.28~35...  相似文献   

19.
陈崇泽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43(10):2090-2095
目的 分析福州市长乐区医院抗凝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药物警戒及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福州市长乐区医院2010-2019年上报的135例抗凝药物引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累及系统-器官损害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中男性83例(61.48%)、女性52例(38.52%),男女比例为1.60:1;60~89岁年龄段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 d~6 m;主要累及系统-器官损害为血小板,出血和凝血障碍和肝损伤;经暂停给药、剂量下调和对症处理,治愈24例(17.78%),好转91例(67.41%),不详17例(12.59%),未好转3例(2.22%)。结论 临床医生应重视抗凝药物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在应用抗凝药物时,严密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相关指标,以尽量降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troduction: Lung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ncer-related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The introduction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 for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outcome of these patients. Pembrolizumab, a monoclonal IgG4-kappa antibody against programmed-death-1 (PD-1) protein, nowadays represents a standard of care for NSCLC patients. Although it has a favorable toxicity profile, some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 can be life-threatening, therefore its knowledge may help to optimize the care of these patients.

Areas covered: The authors review data regard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mbrolizumab from the most relevant clinical trials as well as toxicities reported in the clinical use. Special considerations of use in special populations will be noted. Finally, its toxicity profile will be compared with other ICIs used in NSCLC.

Expert opinion: In the scenario of NSCLC, pembrolizumab shows a favorable safety profile with less than 10% serious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 when used in monotherapy and without adding relevant extra-toxicity to chemotherapy when used in combination. Monotherapy with pembrolizumab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than chemotherapy. Early recognition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irAEs is of prime importance as most are reversible if correctly managed. Rechallenge with pembrolizumab is frequently 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