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IJV)入路植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后,导管尖端处于不同位置时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通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 104例接受经IJV入路植入TIVAP的肿瘤患者,将接受经右IJV入路者(R组,n=1 903)分为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上部[即上腔静脉(SVC)与右心房交界(CAJ)下方0.5~1.0 cm亚组(R1亚组,n=376)]与位于SVC下1/3至CAJ间亚组(R2亚组,n=1 527),将接受经左IJV入路者(L组,n=201)相应分为L1亚组(n=64)及L2亚组(n=137);记录2组内各亚组患者基本资料、植入TIVAP 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通畅率,并进行亚组间比较。结果 2组内亚组间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及肿瘤分期,以及气胸/血气胸、局部皮肤损伤、TIVAP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药物外渗、导管移位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1(94.15%)与R2亚组(93.78%)(χ2=0.069,P=0.793)、L1(98.44%)与L2亚组(89.78%)1年内导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Yates连续性校正χ2=3.563,P=0.059)。结论 经左或右IJV入路植入TIVAP后,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上部与SVC下1/3与CAJ之间时,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通畅率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资料,其中A组(n=44)接受常规输卵管再通术(FTR),B组(n=51)接受微导丝贯穿法FTR,C组(n=54)接受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FTR治疗;比较治疗后1个月各组输卵管复通率及1年内自然妊娠率。结果 治疗后1个月,A、B、C组输卵管复通率分别为63.38%(45/71)、80.22%(73/91)及92.78%(90/97),各组依次升高(P均<0.05);1年内A、B、C组自然妊娠率分别为20.45%(9/44)、27.45%(14/51)及48.15%(26/54),C组高于A、B组(P均<0.05),且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结论 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效果优于常规FTR及单独微导丝贯穿法FTR。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抗血栓治疗被认为是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然而,抗血栓治疗对大结肠息肉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抗血栓治疗及其相关因素对大结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以期提高医生对该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因大结肠息肉(>10~20 mm)行EMR的157例患者资料,根据EMR期间是否接受抗血栓治疗、使用抗血栓药物类型、术前是否停用抗血栓药物,分别将患者分为抗血栓组(n=51)与非抗血栓组(n=106)、抗凝组(n=33)与抗血小板组(n=36)、停药组(n=35)与未停药组(n=41)。比较各组间术后迟发性(24 h至30 d内)出血发生率及出血时间点的差异,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间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结果 抗血栓组与非抗血栓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1% vs. 5.66%,χ2=7.32,P=0.01);抗血栓组的出血时间点明显早于非抗血栓组(t=2.17,P=0.047);抗血栓组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抗血栓组(χ2=6.18,P=0.01)。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4% vs. 27.78%,χ2=0.11,P=0.74),两组在出血时间点、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0;χ2=0.13,P=0.72)。停药组与未停药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9% vs. 29.27%,χ2=3.97,P=0.046),未停药组在出血时间点方面明显早于停药组(t=3.03,P=0.01);停药组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停药组(χ2=4.36,P=0.04)。结论 抗血栓治疗可能导致大结肠息肉EMR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升高,但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与抗血栓药物类型无明显关系。术前适当停药可能是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的CNLC Ⅲa期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FOLFOX-HAIC治疗将其归入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及疗效,分析观察组方案的治疗价值。结果 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及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方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级不良反应中,观察组恶心、呕吐及腹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其余1~2级及3级不良反应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FOLFOX-HAIC联合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CNLC Ⅲa期HCC疗效较佳而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癌(ICC)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特征与其表达Ki-6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经病理确诊的ICC患者,根据目标病灶Ki-67表达水平将其分为高表达组(Ki-67≥20%,n=53)及低表达组(Ki-67<20%,n=24),比较组间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ICC表达Ki-67水平相关的超声特征。结果 Ki-67高表达组ICC平均最大径大于低表达组[(6.2±2.0)cm vs.(5.2±1.9)cm,P=0.041],最大径>5 cm ICC占比高于低表达组(66.04% vs. 33.33%,P=0.007)。组间常规超声所见ICC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中,高表达组ICC呈周边环状增强及增强后病灶范围较前增大者占比均高于低表达组(P均<0.05);组间ICC增强模式、病灶内部是否存在无增强区及峰值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最大径>5 cm(OR=5.612,P=0.004)及周边环状增强(OR=3.880,P=0.025)为预测ICC高表达Ki-67的独立因子。结论 ICC病灶最大径>5 cm、CEUS呈周边环状增强提示其可能高表达Ki-67,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单纯抗凝与其联合介入方法治疗重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65例重症CVT患者纳入抗凝组(n=32)或联合组(n=33),比较组间入院、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患者预后、血管再通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组间入院时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出院时mRS评分低于抗凝组(P<0.05)。出院时(84.85% vs. 59.38%)、出院后6个月(87.88% vs. 65.63%)及12个月(93.94% vs. 75.00%),联合组预后良好率均高于抗凝组(P均<0.05)。出院时联合组血管再通率高于抗凝组(100% vs. 75.00%,P<0.05)。截至随访末,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5%vs. 18.75%,P>0.05)。结论 对于重症CVT患者,相比单纯抗凝,以抗凝联合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US-FNA)甲状腺结节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88例接受US-FNA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共436个结节),根据标本背景的血液成分、细胞数目、存留组织框架及细胞破坏程度将其分为诊断优越组(n=325)和非诊断优越组(n=111),比较其超声特征,主要包括结节最大径、形态、边界、回声、钙化及血供,分析影响US-FNA标本质量的因素。结果 组间甲状腺结节最大径、内部钙化及Adler血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状腺结节最大径及钙化为US-FNA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P=0.010、0.002)。结论 超声所见甲状腺结节最大径及钙化为其US-FNA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基于临床、超声及基因特征的列线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所示病灶侵及甲状腺被膜和/或发生患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侵袭组(n=130)及非侵袭组(n=77);对比2组临床、超声及基因特征,筛选PTC侵袭性的危险因素,并以之建立列线图模型,观察其预测PTC侵袭性风险的价值。结果 2组患者年龄,结节最大径、与被膜直线距离、微钙化、数目和分布,以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节最大径>1 cm[OR=2.540,95%CI(1.341,4.810),P=0.004]、微钙化[OR=2.276,95%CI(1.203,4.308),P=0.011]、双侧叶多灶[OR=3.414,95%CI(1.578,7.385),P=0.002]及突变型BRAF V600E[OR=2.663,95%CI(1.147,6.182),P=0.023]为PTC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PTC侵袭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79,0.815)]。结论 以基于结节最大径、微钙化、数目和分布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的列线图预测PTC侵袭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选择成人巨大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封堵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巨大ASD患者,分析封堵器选择与缺损直径、缺损形态及缺损边缘状况的关系。结果 65例均封堵成功。26例采用直径为40 mm封堵器、24例42 mm、15例≥ 44 mm,三者间缺损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及二者比值、封堵器加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缺损最小直径/缺损最大直径<0.80(n=24)与≥ 0.80(n=41)二者之间缺损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及封堵器加大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缺损主动脉缘或后下缘<5 mm(n=45)与≥ 5 mm(n=20)二者之间封堵器直径、封堵器加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介入治疗成人巨大ASD时,缺损直径、缺损形态及其边缘情况均影响封堵器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MRI所见透明质酸(HA)面部美容填充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视神经表现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HA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根据视神经于弥散加权成像中可见高信号灶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39)和阴性组(n=21);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治疗后随访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对60例均成功完成经导管眼动脉溶栓,19例治疗有效(含阳性组4例、阴性组15例)、41例无效(含阳性组35例、阴性组6例),阴性组疗效优于阳性组(P<0.01)。以25.5 h为中位时间间隔节点,介入治疗效果在间隔≤25.5 h(8例有效、22例无效)与>25.5 h患者(11例有效、19例无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 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用于治疗MRI显示存在视神经缺血性损伤表现的HA面部美容填充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往往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