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莹心  韩萍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44-1547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前期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阶段,在血浊理论的指导下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前期病变,可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对于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与血浊密切相关。血浊理论为很多无症状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寻找现代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探求有效方药,提高临床疗效,亦有助于深入阐释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3.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处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其过程具有可逆性,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文章基于血浊理论对MCI的治疗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肾精亏虚、血浊扰神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关键,血浊生痰化瘀成毒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提出运用补肾化浊、化痰逐瘀解毒的方法来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痴呆是临床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目前仍缺乏有效疗法,血浊作为重要致病因素密切参与到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中,在血浊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对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梳理血浊-髓萎-痴呆的辨证关系及主要治则治法,以期为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栋先  王中琳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0,37(10):1095-1099
血浊理论的提出为辨治现代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与血浊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浊邪污血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与肝、肾有关,从浊论治,兼顾脏腑,辅以援药是其特色治疗方法,可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实现"治未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风痰瘀阻证是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证型之一,传统中医治法疗效欠佳,预后不良,致残率高,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思路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血浊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阐述了血浊致脏腑虚、脑髓伤为发病之基,致风痰瘀阻、脑络伤为核心病机;结合现代研究证实血浊为该病的病理枢纽,提出在传统治则加用化浊行血中药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血浊的性质特点和辨证论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分析血浊的病因病机和对五脏功能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血浊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明确血浊的临床表现和辨证分型,以清化血浊为根本治法,分析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优势,为防治现代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癫痫(PSE)是指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卒中后出现的痫性发作,西医目前对其发病机制认识尚为不足,治疗手段有限且不良作用明显。根据王新陆教授提出的血浊理论与援药理论,PSE的中医病机责之于过食肥甘,血失常度,痰瘀互结,酿生血浊。清化血浊法是治疗PSE的有效方法,化浊行血汤可作为防治PSE的基础方剂。  相似文献   

9.
张杰  李鑫  刘伟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1,38(11):1393-1397
血浊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血液超过自清、自洁能力后所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心脑血管、肾脏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能够导致血管舒张功能的失灵和组织代谢失常。文章从血浊与内皮功能障碍的病理特点、致病机制、血失清纯之血浊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关系等方面探析血失清纯之血浊与内皮功能障碍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
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可贯穿于许多现代疾病治疗的始终,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从血浊的辨证论治入手,探讨针灸理血化浊治法,总结临床常用理血化浊、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腧穴及其对应刺血、拔罐、针刺、艾灸等操作的施用特点,拓展了血浊理论的应用范围,为针灸治疗现代临床常见病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1.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转运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以肝病和神经系统症状最为常见,是少数具有有效治疗手段的遗传疾病之一。目前以青霉胺(PCA)为代表的金属络合剂驱铜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其适用人群和治疗效果受到限制。在西医对Wilson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王新陆教授的血浊理论可知,Wilson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责之先天不足,肝肾亏虚,铜毒内聚,酿生血浊。根据血浊理论可以清化血浊法治之。  相似文献   

12.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提出的现代中医理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从血浊理论出发,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病机,以做到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实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3.
血浊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37-941
空前的学术繁荣是血浊理论产生的肥沃土壤,疾病谱系的改变是血浊理论产生的客观需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致病因素的变化,综合考虑了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构建了血浊理论体系,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4.
倪婕  侯王君  庄慧魁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2,39(12):1554-1558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针对现代医学疾病谱的变化,在检测手段提示的实验室指标异常而患者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创造性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临床辨证体系。运用血浊理论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眩晕症进行早期干预,可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庄慧魁教授基于导师王新陆教授的血浊理论,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创制出对眩晕症有明显疗效的化浊通络定眩汤,本文就该方对后循环TIA眩晕症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