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三维重建CT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椎体急性轻度压缩性骨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2例胸/腰椎(T1~L5)轻度压缩性骨折患者CT及MRI资料,包括274例单发及88例多发椎体骨折。以MRI为参考,于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三维重建CT图中标记骨折椎体为“1”,将相邻正常椎体标记为“0”。以60例(含120个椎体)为验证集,将其余302例604个椎体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211例,422个椎体)及测试集(91例,182个椎体);于三维重建CT图中勾画椎体ROI,获得感兴趣容积(VOI),提取并筛选其最优影像组学特征,以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及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分类(1或0)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椎体急性轻度压缩性骨折的效能。结果 基于轴位、矢状位、冠状位ROI及VOI构建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以logistic回归分类器所构模型的校准度较优。以logistic回归基于矢状位ROI及VOI所构建模型的AUC均高于其他模型(P均<0.05),其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及0.88。结论 三维重建CT...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胸部低剂量CT(LDCT)结合定量CT(QCT)测量下段胸椎骨密度(BMD)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 前瞻性收集接受胸部LDCT肺癌筛查联合QCT BMD检查的体检者,分别测量T9~L2各相邻2个椎体BMD的均值(BMDT9/T10~BMDL1/L2),分析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差异。以BMDL1/L2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BMDT9/T10~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分析其与BMDL1/L2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630例,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8.25%(178/630)。胸腰椎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均呈正相关(r=0.927~0.984,P均<0.001),且自上而下相关系数逐渐增高,而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的差异逐渐减低(P均<0.001)。胸腰椎BMDT9/T10~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自上而下逐渐增大,除BMDT9/T10与BMDT10/T11外(Z=1.78,P=0.08),其余各BMD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尤以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效能最高(AUC=0.990);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诊断骨质疏松的一致性中等至良好(Kappa为0.646~0.820,P均<0.001)。结论 胸部LDCT结合QCT测量下段胸椎BMD诊断骨质疏松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在脊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脊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62例脊椎骨折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2~3mm)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和3D图像重建。观察和分析椎体骨折的部位、椎体序列、椎体高度、骨折线、椎体附件和旋转/脱位等显示情况。结果:MPR和3D重建对于椎体骨折显示效果好,尤其3D重建显示椎体旋转/脱位最为直观,但对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显示,MPR和3D重建均逊于横轴位。结论:螺旋CT对脊椎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横轴位、MPR及3D联合应用,能明确损伤程度,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CT扫描在脊柱爆裂性骨折稳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对42例爆裂骨折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单纯性稳定型骨折14例,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28例,共计55个椎体。结论:CT扫描能准确、多方位显示骨折的信息,特别是利用SCT的多方位重建技术,对诊断、判定脊柱失稳,推测脊髓神经损伤情况、精确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定量CT骨密度测量诊断中国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在诊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同时接受腰椎DXA、髋关节DXA和腰椎QCT检查、年龄>60岁的男性受检者314例。比较DXA和QCT对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DXA(腰椎正位、髋关节)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35/314,11.15%)低于腰椎QCT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141/314,44.90%;χ2=88.70,P<0.05)。结论 腰椎QCT BMD测量对中国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评价18氟-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椎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仅有椎体病变的18F-FDGPET/CT图像资料,根据图像确定病变椎体良恶性并测定病变椎体平均葡萄糖标准摄取值(SUV)。以病理或随访及相关影像资料证实获得最终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计算18F-FDGPET/CT对椎体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良恶性椎体SUV差异。结果 37例椎体病变共累及病变椎体77个,其中椎体良性病变46个,椎体恶性病变31个;18F-FDGPET/CT显像诊断椎体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8%、95.7%和96.1%;恶性椎体病变SUV明显高于良性椎体病变(t=12.3,P<0.05)。结论 18F-FDGPET/CT在椎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佳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血管瘤18例、淋巴管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9例及错构瘤1例,观察4种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脾血管瘤均为实性病灶,11例单发,7例多发;增强扫描16例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脾淋巴管瘤均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无强化。脾血管淋巴管瘤可见实性、囊性、囊实性或混合性病灶,以实性多见(n=9),常见多发病灶(n=15);增强扫描实性病灶或病灶中的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囊性病灶或病灶中的囊性成分无强化。错构瘤呈低密度肿块,强化方式与血管瘤类似。结论 4肿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4月收治的曾误诊的OVCF 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以季肋部疼痛为主诉就诊7例,以嗳气、食欲减退、腹痛和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诉就诊7例。7例腰背部叩击痛,8例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7例X线检查仅发现胸腰椎侧弯。首诊误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和肋间神经痛各7例。给予相应治疗效果不佳转我院。误诊时间12~20 d。后经询问病史及胸腰椎MRI检查等确诊OVCF。给予骨质疏松相关药物治疗并行后路经皮胸腰椎后凸成形术后症状完全缓解或消失;术后6个月复查椎体愈合,脊柱活动基本正常。结论 OVCF易误诊。临床接诊无明显外伤史,以季肋部疼痛或消化系统症状就诊患者时,应仔细查体,详细询问病史及疼痛特点,尽早行X线或MRI检查,且注意勿被早期X线检查骨折阴性干扰诊断,以降低OVCF早期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评价脊柱骨折:不同后处理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不同后处理方法显示脊柱骨折的能力.方法 28例椎体外伤骨折的患者应用GE Lightspeed Ultra 多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并将数据传至专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及仿真椎管镜(VEVC)处理.结果各种后处理方法中,MPR图像可清楚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移位,但不能显示三维空间关系,VR图像可准确显示表面骨结构的空间改变,但对细小无移位的骨折线显示不佳,切割后的VR图像及VEVC图像显示椎管内骨碎片空间关系及骨折线情况各具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 显示脊柱骨折的三种后处理方法各具优势,相互补充,三者结合观察,有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CT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脊柱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行能谱CT扫描,包括非恶性组18例,其中良性和中间型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别为12例和6例;恶性组20例。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keV不同能级水平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获得病变在混合能量图像的静脉期CT值。对所得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80keV非恶性组CT值分别为(197.97±95.69)HU、(141.30±63.66)HU、(105.78±44.04)HU、(84.21±32.65)HU、(68.92±26.16)HU,恶性组CT值分别为(321.86±97.97)HU、(225.46±72.42)HU、(159.98±50.03)HU、(120.53±41.69)HU、(96.59±37.86)HU。40~80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90~140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为1.58±0.89,低于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2.76±0.83;t=-3.48,P=0.002)。非恶性组与恶性组混合能量图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50)。结论 CT能谱曲线对鉴别恶性与非恶性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总结脊柱失平衡的原因包括脊柱畸形、脊柱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等,作者通过临床研究认为动力性因素(腰背肌)在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目的:通过观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分析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41例,均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前患者均行骨密度、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以伤椎为中心的CT及MR检查。于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中测量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改善角度、伤椎楔形变角度及改善角度;要求患者行负重试验及行走试验,对比治疗前后数据。结果与结论:治疗前患者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症状所需行走的距离显著短于治疗后(P〈0.05);治疗前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负重试验时间亦显著短于治疗后(P 〈0.05)。在治疗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中,Cobb角的平均差值为(10.01±0.76)°,椎体楔形变改善的平均差值为(4.84±0.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矢状面失平衡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部分患者会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症状,原因并非伤椎楔形变单一因素所致。且患者通过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治疗后,失平衡症状往往会明显改善,提示脊柱骨折后腰痛限制腰背肌力量是导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实践证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显著的疗效。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伴或不伴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以确定椎体成形治疗椎体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6例,分两组,实验组27例伴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照组49例不伴椎体内裂隙样变。采用椎体成形治疗后,比较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值、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以及发生骨水泥外漏的类型和特点。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的伤椎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椎体成形是减轻伴或不伴有椎体裂隙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功能及提高患者社会活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不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CT电影渲染(CR)技术用于膝关节粉碎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膝关节粉碎性骨折患者,对膝关节常规CT图像行骨窗和软组织窗容积再现(VR)及CR重建;比较VR及CR重建图像显示骨折和软组织情况,评估CR的价值。结果CR重建图像显示膝关节粉碎性骨折、周围软组织情况及其临床价值均优于VR(P均<0.001)。外科医师与影像科医师评估结果中,有关CR与VR重建图像所示膝关节粉碎性骨折与真实情况接近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其余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CT CR重建可获得逼真的三维膝关节图像,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膝关节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