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 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94例,男138例,女156例,年龄41~83岁,平均(59.36±8.84岁),行仰卧位MRI检查,按矢状位椎管内马尾神经是否冗余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腰部VAS、腿部VAS和ODI评分,评估其手术疗效。[结果] 29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RNRs阳性102例,RNRs阴性19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Rs阳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上均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14.35±2.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Rs阳性组患者术后7d及末次随访腿部VAS评分均高于RNRs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Rs阳性组术后7 d及末次随访ODI评分,亦均高于RNRs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伴马尾神经冗余征较不伴有该征者术后恢复较差,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8(39~83)岁,手术节段共51节。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后缘测量)和椎间孔面积,在术前和术后1周的MRI(T2加权)图像上测量手术节段的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侧方钢板组,21例,26个节段;后路螺钉组,20例,25个节段。比较总体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手术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每节段手术时间为92.12±45.95min(50~260min),每节段术中出血量56.34±58.81ml(10~225ml)。1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大腿前外侧麻木,均于术后1~6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无脑脊液漏,无大血管、腹腔脏器、生殖股神经等损伤。随访22.39±13.18个月(6~63个月),13例(31.7%)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其中1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均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41例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侧方钢板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面积丢失比后路螺钉组多,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合并神经根松弛症(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本院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98例,依据磁共振T2序列腰椎椎管内马尾神经迂曲团状的信号影,分成单纯椎管狭窄组195例,椎管狭窄合并RNRs组103例。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椎管狭窄水平及RNRs等方面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但椎管狭窄合并RNRs组的年龄显著高于单纯椎管狭窄组(P0.05),提示年龄较大者更易合并RNRs;椎管狭窄合并RNRs组的L2-L4节段椎管狭窄比例更高(P0.05),提示该节段椎管狭窄者更易合并RNRs。位于椎管狭窄节段水平之上的马尾神经长度,显著大于狭窄节段水平之下者,提示其更易发生RNRs(P0.05)。结论高龄、狭窄段L2-L4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以及狭窄节段水平之上的马尾神经更易合并RNR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 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 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 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 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腰椎前凸角度和腰椎活动度与马尾神经根松弛症(RNR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3-12行腰椎后路椎板全切减压手术的93例腰椎管狭窄症,依据磁共振T2序列腰椎椎管内迂曲团状的信号影,分成马尾神经根松弛组(RNRs组)和非马尾神经根松弛组(NRNRs组)。比较2组JOA评分和改善率,背伸位、屈曲位、中立位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结果 93例均获得平均17.4(12~26)个月随访。NRNRs组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均高于RN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屈曲位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Rs组中立位和背伸位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大于NRN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为RNRs可能产生了一些不可逆损伤,所以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疗效较差。腰椎前凸角度和腰椎活动度的改变是导致RNRs的2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马尾冗余症(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在腰椎管狭窄患者中的诊疗意义,并筛选与RNRs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196例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RNRs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参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差异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RNRs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RNRs阳性组59例,RNRs阴性组137例。19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RNRs发生率为30.10%(59/196)。两组患者VAS、OD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临床症状较RNRs阴性组重。年龄、狭窄节段数、腰椎硬膜囊面积平均值、最狭窄节段及最狭窄节段硬膜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节段数、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椎间孔镜I-SE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I-SEE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48例。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侧隐窝直径、椎间孔中下部矢状径、椎管横截面面积、神经受压分级的情况。结果 4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95 min,平均随访(14±2)个月。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CT侧隐窝直径、椎间孔中下部矢状径、神经受压分级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间孔镜I-SEE技术能改善腰椎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症状,其影像学变化与临床症状相符。  相似文献   

9.
正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是指马尾神经在椎管内表现为松弛、迂曲以及匍行等现象~([1])。最早由Verbiest在1954年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X线脊髓造影时发现并描述~([2]);1968年Cressmen和Pawl~([3])将其命名为RNRs,并一直沿用至今。国内亦有文献称之为马尾神经松弛征~([4])。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该征象的最常见原因,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与传统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1~2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椎管扩大组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减压融合组采用传统的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指数(VAS)腰痛/腿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连续行走距离、手术满意度等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随访6~12月,平均(8.53±2.53)月。椎管扩大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优于减压融合组。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腰痛VAS、下肢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而两组患者的连续行走距离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椎管扩大组在腰痛VAS、ODI评分和连续行走距离方面显著优于减压融合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自我非常满意度椎管扩大组优于减压融合组(86.67%vs 60.00%)。减压融合组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7.26±1.3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椎管扩大组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径较术前明显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相邻节段退变或病椎间隙变窄。[结论]对于1~2节段无腰椎失稳的腰椎管狭窄症,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比传统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在术后早期缓解腰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单一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重建椎体前中柱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 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19例.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19例患者平均随访15.6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及内固定器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证实椎间融合,19例患者术前平均伤椎高度为正常椎体高度的(40.62±12.32)%,术后恢复至(96.52±10.62)%,末次随访时为(95.43%9.54)%.腰椎前凸角术前32.2°±5.1°,术后38.4°±5.2°,末次随访时为38.4°±7.2°.末次随访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完成短节段三柱固定,同时修复了前柱及矫正脊柱后凸,取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12.
Fei Q  Wang YP  Xu HG  Qiu GX  Weng XS  Lin J  Tian Y  Yu B  Xu R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486-490
目的比较两种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轻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45例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行椎管减压 SOCON复位 横突间植骨术(A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椎间融合器(Cage)固定(B组)。A组24例,平均54岁,其中退变型17例,峡部型7例。B组21例,平均53岁,其中退变型16例,峡部型5例。两组滑脱主要部位为L4-5和(或)L5~S1,滑脱度为Ⅰ至Ⅱ度,术前均行脊髓造影或CTM检查,证实有侧隐窝狭窄和(或)中央椎管狭窄。结果随访时间1~6年,A组临床疗效满意率91.7%(22/24);完全复位率为91.7%(22/24)。B组临床疗效满意率90.5%(19/21);完全复位率为95.2%(20/21)。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优于B组,两组滑脱复位率及随访后最终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B组滑脱角及椎间盘指数恢复优于A组。结论彻底减压、后外侧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是首选手术方案,应强调Cage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月行PLIF及TLIF的24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比较2种术式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异同。结果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PLIF高于TLIF,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优良率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二者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统计分析,在西方国家约有50%~80%的成人患有腰痛,其中1/4需要就诊。腰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症是脊柱外科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随着对腰痛的研究,腰椎不稳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功能重建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2000年2月至2006年10月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手术治疗患者15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下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下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一组45例下腰椎骨折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压缩性骨折24例,爆裂性骨折14例,屈曲分离性骨折3例,骨折脱位4例。完全性瘫痪3例,不完全性瘫痪9例,无神经损害33例。非手术治疗26例,手术治疗19例。结果 随访1~15年。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优33例,良4例,可1例,无变化7例,非手术病例与手术病例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病例腰背疼痛程度明显低于非手术病例(P<0.05)。结论 由于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特殊性,下腰椎骨折具有其相应的损伤特点。多数下腰椎压缩性骨折为稳定性骨折,可行非手术治疗。而对于爆裂性骨折及屈曲分离性骨折椎管狭窄及后凸畸形明显者以及骨折脱位则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退行性改变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断增多。腰椎管狭窄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推荐任何特定类型的非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腰椎管狭窄患者不经过保守治疗而采用手术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最强的证据基础。单纯减压术后脊柱节段不稳促使融合技术的发展,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症状不缓解导致动态固定技术应运而生。患者在行椎管减压的同时是否需植骨融合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我国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单纯减压手术明显下降,然而减压加融合手术却持续增加。椎管减压同时辅以腰椎融合,越来越多被应用于腰椎管狭窄来减少脊柱不稳和畸形的潜在风险。虽然减压手术治疗是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减压附加融合手术的结果要优于单纯减压手术。本文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是否需要融合进行综述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专注于以证据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An animal model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lumn instability was developed to allow in vivo observation of bone remodeling and arthrodesis after spinal instrumentation.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spinal fusions and instrumentation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after an initial anterior and posterior destabilizing lesion was created at the L5-L6 vertebral levels in 35 adult beagles. After 6 months of postoperative observation, there was improved probability of achieving a spinal fusion if spinal instrumentation had been used. All biomechanical testing was performed after removal of instrumentation to test the inherent stiffnesses and quality of the spinal fusions. The fusions performed in conjunction with instrumentation (group V = Harrington instrumentat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group VI = Luque instrumentat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demonstrated the greatest axial rotation stiffnesses (group V, p less than .05); axial compressive stiffness (group V, p less than .05); and flexural stiffness (group VI, p less than .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pinal fusion can be more reliably achieved and will be more rigid if it is accompanied by spinal instrument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中期疗效,对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LIF治疗的腰椎滑脱40例,所有病例随访观察>3年,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标准的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年、3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测量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ODI、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3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能够恢复腰椎序列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DLS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B组(20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腰椎结核的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椎板减压后,一期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腰椎结核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对21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椎体。男14例,女7例;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L2,3椎体结核2例,L3,4椎体结核5例,L4,5椎体结核1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腰背部疼痛,7例患者伴有消瘦、低热、盗汗、乏力症状,2例患者双下肢麻木,1例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21例患者术前至少经2~4周的正规抗结核治疗。术前均行腰椎X线、CT扫描及MR检查,按影像学结果拟定病椎椎弓根钉的进钉角度。结果 本组病例均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结核经病理或微生物学检查确诊。手术时间平均3.1 h(2.5~4.3 h),出血量平均370 ml (250~600 ml)。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5.8个月。术后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患者局部窦道形成,病灶清除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脊柱结核均无复发,腰椎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随访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在应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前提下,对于无明显腰大肌脓肿的患者,尽可能避开病灶,灵活置入椎弓根螺钉,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