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腹股沟管脂肪瘤(ICLS)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ICLS患者的CT影像资料,通过MPR图像观察其影像特征。结果 ICLS主要CT表现为腹股沟管内的脂肪密度影,不与腹腔内脂肪相通。104例ICLS患者中,男性(90/104,86.54%)多于女性(14/104,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38,P<0.001)。除8例为双侧ICLS外,ICLS左侧病灶(66例)多于右侧(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0,P<0.001)。ICLS最大横截面积为(3.89±2.12)cm2,男、女性别间ICLS最大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8,P=0.302)。结论 ICLS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左侧,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PR图像有助于ICLS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PET/CT与PET/MRI诊断成人淋巴瘤的效能。方法 前瞻性观察45例淋巴瘤患者,行全身PET/CT和PET/MR检查,分别由2名医师独立评估PET/CT和PET/MRI,获得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对应D值、D*值和f值,分析两种模式的诊断效能及分期差异。结果 PET/CT与PET/MRI均测出55个淋巴结和5个结外病灶的SUVmax,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测出39个病灶的对应值。医师间对阳性病灶检测率一致性极强(k=1.000),PET/CT与PET/MRI的一致性极强(k=0.956);对于淋巴瘤分期,PET/CT与PET/MRI一致性极强(k=0.965);PET/CT与PET/MRI的SUVmax呈高度相关(r=0.892,P<0.001),D值与SUV值低度相关(r=-0.312,P<0.050),f值与SUV值呈中度相关(r=0.520,P<0.001)。结论 PET/CT与PET/MRI对成人均有良好诊断效能,PET/MRI可提高淋巴瘤诊断及分期的准确率,多参数联合可预测和评估肿瘤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PET/MRI与PET/CT检出肝转移癌的效能。方法 纳入78例共409个肝转移癌病灶,比较PET/CT及PET/MRI检出肝转移癌的阳性率。对A组50例283个病灶先行PET/CT后行PET/MR检查,B组28例126个病灶先行PET/MR后行PET/CT。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评价组内不同检查方法所获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及其差异。结果 PET/MRI对肝转移癌的检出率(381/409,93.15%)明显高于PET/CT(285/409,69.68%,P<0.05)。A组PET/MRI的阳性率(266/283,93.99%)明显高于PET/CT(197/283,69.61%,P<0.05);PET/MRI与PET/CT的SUVmax高度相关(r=0.84,P<0.05),而PET/MRI的SUVmax显著高于PET/CT的SUVmaxP<0.05)。B组PET/MRI阳性率(115/126,91.27%)明显高于PET/CT(88/126,69.84%,P<0.05);PET/MRI与PET/CT的SUVmax中度相关(r=0.74,P<0.05),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MRI检出肝转移癌效果优于PET/CT;二者所获SUVmax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79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31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48例)的临床及动态增强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系统描述病变MRI表现,分析MRI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MRI显示肿块样病变71例(71/79,89.87%),病理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27例。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乳腺癌病变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乳腺肿块样病变边缘特征、早期强化模式及肿块最大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形态、内部强化方式、延迟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动态增强MRI显示的乳腺癌病灶位置及肿块大小、边缘特征、早期强化模式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腹部CT和MRI诊断腰疝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临床诊断腰疝患者,观察其CT及MRI表现。75例均接受CT平扫,其中65例接受CT增强检查,20例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75例中,CT共检出79处腰疝,MRI共检出21处腰疝(其中1例为双侧病变),均表现为经腹后外侧壁缺损突出至腰背部的软组织肿块,邻近肌肉受压变薄/萎缩,其中75处(75/79,94.94%)为腰上三角疝,3处(3/79,3.80%)为腰下三角疝,1处(1/79,1.27%)为弥漫性腰疝。75例中,39例(39/75,52.00%)为右侧腰疝,32例(32/75,42.67%)为左侧、4例(4/75,5.33%)为双侧腰疝。疝囊平均最大径(3.83±1.82)cm;59个疝囊呈烧瓶样或椭圆形,20个类圆形或扁丘状;疝环平均最大径(2.13±1.22)cm;疝囊密度或信号因疝内容物不同而有所不同,66处(66/79,83.54%)疝内容物为脂肪组织,10处(10/79,12.66%)为结肠,2处(2/79,2.53%)为多脏器疝出,1处(1/79,1.27%)为肝脏。MRI均清楚显示病变处深筋膜缺损及肌层,而CT显示疝囊及疝环、观察相邻骨骼更佳。结论 腰疝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静息态下双侧楔前叶与全脑其他区域功能连接(FC)变化。方法 对22例肝硬化伴MHE患者(MHE组)、23例肝硬化无MHE患者(NMHE组)和2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静息态fMRI,选择双侧楔前叶为种子点,采用种子体素相关性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计算并比较各组间双侧楔前叶与全脑其他区域的FC。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HE组左侧楔前叶与右侧额上回、左侧中扣带回的FC及右侧楔前叶与右侧颞极、左侧颞上回、双侧前额叶和内侧扣带回的FC降低,NMHE组左侧楔前叶与右侧额中回的FC及右侧楔前叶与左侧楔前叶、左侧中扣带回的FC降低(P均<0.05);与NMHE组比校,MHE组左侧楔前叶与右侧额上回的FC及右侧楔前叶与右侧脑岛、右侧额中/上回的FC降低(P均<0.05)。结论 MHE患者静息态下双侧楔前叶与全脑多个脑区FC存在异常,这可能是其大脑内源性神经功能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健康成人新纹状体区铁沉积及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对45名成年健康志愿者采集头部MR三维T1WI及SWI,根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23~37岁)、B组(年龄42~58岁)、C组(年龄61~79岁)共3组,每组15名,测量及比较双侧新纹状体区(包括尾状核和壳核)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分析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的相关性,以及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左侧及右侧尾状核和壳核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侧与右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尾状核校正体积小于右侧(t=-2.24,P=0.03),左侧与右侧壳核校正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尾状核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均呈正相关(r=0.84、0.83,P均<0.01);左、右侧壳核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均呈正相关(r=0.77、0.61,P均<0.01)。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双侧新纹状体区校正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随年龄增长,健康成人新纹状体区铁沉积增多、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观察慢性失眠(CI)患者静息状态下岛叶功能整合的改变。方法 对22例CI患者(CI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以基于中国人脑建立的模板(Chinese2020)进行空间标准化,以双侧岛叶为ROI,与全脑其他体素进行功能连接分析,获得2组间功能连接有差异脑区,并分析异常功能连接脑区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I组患者与右侧岛叶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双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及左侧小脑后叶(P均<0.05,体素簇个数 ≥ 10个,AlphaSim校正),与左侧岛叶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小脑后叶及右侧小脑前叶(P均<0.05,体素簇个数 ≥ 10个,AlphaSim校正)。CI组瞬时记忆评分与右侧岛叶-右侧海马、右侧岛叶-左侧海马、左侧岛叶-右侧海马及左侧岛叶-左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强度呈正相关(r=0.580、0.668、0.454、0.562,P均<0.05)。结论 CI患者双侧岛叶与多个脑区存在功能连接异常,为理解CI患者存在情绪调节、认知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记忆功能受损的机制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特点及其与脑静脉血氧含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42例RRMS患者(RRMS组)及5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及SWI。应用SPIN软件生成并处理滤过后相位图,测量双侧大脑内静脉(ICV)、大脑中深静脉(DMCV)、双侧基底静脉(BV)、丘纹上静脉(STV)及双侧尾状核头(HCN)、苍白球(GP)、壳核(PUT)、丘脑(THA)、黑质(SN)及红核(RN)的相位值。结果 除双侧THA及右侧RN相位值外,RRMS患者双侧HCN、GP、PUT、SN及左侧RN相位值均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RRMS组BV、DMCV与左侧PUT(r=0.41、0.44, P均<0.05)、右侧PUT相位值呈正相关(r=0.38、0.43,P均<0.05),ICV与左侧PUT相位值呈正相关(r=0.37,P=0.01)。结论 RRMS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的铁沉积明显增高,且与脑内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情绪记忆改变与灰质容积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25例AD患者(AD组)及25名正常对照(NC组)进行情绪记忆行为学检测,获取行为学成绩。采用MRI 3D结构相用VBM8和SPM8软件处理,得到相对灰质体积改变的脑区,做为ROI,采用REST软件提值,并与行为学成绩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D组受试对负性与中性图片反应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与NC组比较,AD组灰质体积缩小的脑区包括双侧颞下回、颞中回、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梭状回、楔前叶、后扣带回、左侧脑岛、右侧舌回、左侧额叶眶内侧回、左侧内侧前额叶、右侧额下回岛盖部、左侧中央前回及右侧丘脑(FWE校正,P<0.025);其中双侧杏仁核、双侧后扣带回、左侧海马、左侧脑岛、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额叶眶内侧回、右侧额下回岛盖部、左侧内侧前额叶的相对灰质体积与情绪图片记忆反应正确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AD患者负性图片情绪增强效应损害,可能与杏仁核和海马等情绪记忆系统脑区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及MR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BCA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与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6例腮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进行比较。结果 11例腮腺BCA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平均最大径(22.36±8.79) mm,多位于浅叶(8/11)。6例接受CT检查,平扫5例病灶密度不均,1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边缘强化较明显,1例可见强化壁结节。5例接受MR检查,11例病灶T1WI均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均可见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并以边缘环形强化为主,其中1例可见明显强化壁结节。CT或MRI见血管贴边征象10例,静脉回流进同侧下颌后静脉或颈外静脉者7例。结论 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IOUS)联合神经导航在低级别胶质瘤(LGG)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LGG在IOUS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行显微切除手术,术后72 h内复查MRI,评价肿瘤切除程度,观察术后是否出现脑挫伤、脑出血等IOUS相关不良事件及颅内感染、脑血肿等并发症。结果 34例LGG,IOUS联合神经导航肿瘤发现率100%(34/34),定位肿瘤准确率100%(34/34)。术后72 h内MRI示肿瘤影像学全切除27例(27/34,79.41%),次全切除3例(3/34,8.82%),大部分切除4例(4/34,11.76%)。术后出现颅内感染2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无IOUS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IOUS联合神经导航可精确定位LGG,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安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和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2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均单发,其中左侧8例,右侧4例,肿瘤体积1.75 cm×1.64 cm×2.91 cm~12.56 cm×9.63 cm×25.26 cm,CT平扫8例为均匀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密度不均,内有坏死、囊变,其中1例伴少许钙化,平均CT值15~40 HU,增强后呈轻至明显强化,实质部分强化均匀,囊性部分无强化。MR平扫示肿瘤在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1例肿瘤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3例由于坏死、囊性变信号不均。结论 CT和MRI显示肾上腺区病变具有完整包膜、内部囊性变、出血、钙化及渐进式强化等为肾上腺神经鞘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可提示肾上腺神经鞘瘤诊断、并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MSCT表现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CT值。结果 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4例病灶位于左侧肾上腺,6例位于右侧肾上腺,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清晰,2例呈椭圆形,6例呈水滴形,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MS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3例病灶内部见点状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或内部可见渐进性强化。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CT值分别为(29.71±9.93) HU、(31.76±9.91) HU、(37.86±10.18) HU及(41.04±10.89) HU。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皮质大结节增生(AIMAH)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AIMAH患者的超声表现,对其病变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T显示49个病灶中,超声漏诊10个较小病灶,9个位于左侧肾上腺,1个位于右侧肾上腺。超声正确定位的39个病灶声像图特点:87.18%病灶呈典型分叶状,94.87%病灶边界清晰,全部病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92.31%内部回声均匀,所有病灶内部及周边均未见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AIMAH病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伤性肾上腺血肿CT和MRI表现和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急性期血肿CT表现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均匀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MRI扫描T1WI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椭圆形,边界清晰。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MRI能明确诊断,是诊断肾上腺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和比较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 CT、MRI对肾上腺肿瘤定位、定性(区分良、恶性肿瘤)及判断肿瘤组织学类型的准确性分别为94.02%、91.85%、89.13%和98.15%、95.15%、90.74%.CT像素矩阵图上,25例(75.76%)肾上腺腺瘤内有轻度负CT值区域,非腺瘤无此征象.13例腺瘤在MRI反相位(OP)图像上的信号强度(SI)都有明显下降,SI指数平均(52.65±18.01)%;非腺瘤的信号强度无明显下降.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MRI能诊断大部分肾上腺肿瘤,两者的诊断价值相似,MRI对较大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判断肿瘤组织学类型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的CT征象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2例CPAM的临床及CT资料,采用Stocker 5型分法对142例CPAM进行病理分型,观察其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本组142例CPAM患者中,Stocker 1型52例(52/142,36.62%),CT表现为肺内多发大小不等含气囊肿;2型68例(68/142,47.89%),CT表现为肺内多发含气小囊肿;3型1例(1/142,0.70%),CT表现为右肺大片实变,其内见少许充气支气管影及含气小空腔;4型21例(21/142,14.79%),CT表现为肺外周多发分隔的巨大囊腔;未见0型病例。结论 CT可有效提示CPAM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腮腺米库利兹病(MD)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MD患者术前CT特征.结果 14例中,6例为单侧腮腺单发结节,3例为单侧腮腺多发结节,4例为双侧多发结节,1例为双侧弥漫性病灶,位于腮腺浅叶或深叶;12例病灶边界模糊,其中1例与周围组织粘连、1例双侧病灶伴腮腺肿胀.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