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络气郁滞是指络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由于循行于体内脏腑的“脏腑隶下之络”已成为所在区域脏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之气也随其分布区域而体现为所属脏腑的功能。百病皆生于气,生于郁,临床上多由于情志抑郁不舒引起络气郁滞,络气郁滞主要是指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基于络气郁滞、络气虚滞引起的络脉自稳状态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均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病变全过程,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代谢记忆”会对大血管造成持续损害。氧化应激反应是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共同机制,也是“代谢记忆”持续损伤大血管的发病基础,抗氧化治疗可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医认为“伏毒”致病具有隐匿、缠绵、痼结的特点。结合络病证治,继承发展中医血脉系统,以脉络学说、伏毒理论为指导,总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变化是“伏邪潜藏-糖脂痰瘀内生-蓄积成毒-毒损脉络-脉搏坚”,核心病机是“伏毒损络”,基本病理改变是“脉搏坚”,病理产物及致病关键是糖毒、脂毒、痰毒、瘀毒。基于此运用活血通络、豁痰清络、流气畅络、解毒顺络等法选方遣药,可通过抑制活性氧生成,影响氧化酶系活力,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调控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糖尿病大血管损伤,延缓疾病进展,在指导临床和研究有重要意义,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通过回顾中医文献,分析了“脉”之概念变迁,探讨了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必然具有的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在解剖结构上具有同一性。由此而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探讨动脉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血管病变的共性病理环节: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并论述相关治疗方药,有助于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的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疾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诊断依据,是当今内科的多发病之一。在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多属"消渴"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而逐渐发生的。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自感局部发凉或灼热,亦或有皮肤瘙痒。中医分气血两虚、阴虚风动、脾肾阳虚、瘀血阻络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依据祝谌予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为标"科学理论及林兰的"糖尿病血管病变与中医血瘀证"关系的论述和仝小林的糖尿病"久病入络,络瘀脉损……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等观点,提出痰浊不化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在痰浊不化的基础上痰浊瘀血互结于脉络(血管)壁,形成血管病变,致使脉络(血管)损伤,故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6.
庞洁  魏聪  高怀林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14,(12):1011-1014
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探讨"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及2型糖尿病胰岛微血管病变机制,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组织结构基础为胰腺,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代谢分布紊乱及不平衡状态的病理实质为脾络(即胰岛"孙络—微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据此提出"通脾络,运脾津"治法,探讨以此原则指导2型糖尿病治疗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胥改珍 《光明中医》2004,19(3):13-13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因病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是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为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神经病变可涉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皆以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为重点。糖尿病引起微循环障碍,而微循环障碍的结果产生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表现为组织细胞灌流量减少,缺血、缺氧,久之细胞功能下降,代谢产物堆积,血流瘀滞,使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认为“病久入络”“病久…  相似文献   

8.
基于"络病"理论的骨质疏松症病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络病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进行探讨。阐述了①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理论主要以肾虚为主,累及肝脾,导致气血失调,骨骼失养所致。②络脉系统是濡养骨骼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载体,骨络失养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在此理论指导下,将有望进一步提高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络病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进行探讨。阐述了①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理论主要以肾虚为主,累及肝脾,导致气血失调,骨骼失养所致。②络脉系统是濡养骨骼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载体,骨络失养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在此理论指导下,将有望进一步提高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形式,有大量证据表明,DPN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内微血管异常有关。微血管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络脉十分相似,因此基于络病理论,总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及治疗相关中医研究进展,为防治DPN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洁  刘慧灵  薛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82-2482
目的建立提取物中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和萘的含量,色谱条件为:SE-54,(30 m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FID检测器检测。结果几种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95%,RSD<3.0%。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良好,且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