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统计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总结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 ,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在逐步上升。印度新德里某医院骨科急症患者中 1 8是转子间骨折。美国每年有 2 5万股骨上端骨折患者 ,费用达 87亿元 ,占用其医院床位的 30 % ,其中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又略高于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因其接触面大 ,血供丰富 ,骨不连少见 ,也不会发生股骨头坏死。但对于稳定性甚差的粉碎性骨折 ,常因骨质压缩而使内固定失效 ,出现肢体短缩、髋内翻和外旋畸形 ,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又因常伴有严重的内科疾患 ,有的伤前即已卧床不起 ,早期死亡率较高 ,至今仍是骨科临床难题之一。老年人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其在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5根防腐(10%的甲醛溶液浸泡)股骨标本并随机分配到A、B、C三组中,A组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31A1.1骨折组,B组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31A2.2骨折组,C组为正常无骨折股骨组;每组各5个标本,在力学测试机上测试轴向压缩、扭转、破坏实验。结果三组的轴向刚度、屈服载荷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高于A组,同时也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扭转刚度比较,C组仍好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其生物力学性能仍不如正常股骨,在固定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以达到坚强内固定和早期活动所需要的生物力学要求,但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宜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应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1例,并经3~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未出现并发症,髋关节功能优良.  相似文献   

5.
对34例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接受股骨近端内固定(PFNA)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显性失血少、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输血与避免输血相关并发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6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内固定治疗。根据围术期是否输血,将患者纳入输血组90例与非输血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分型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相关(P<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失血量≥500 ml、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是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失血量≥500 ml、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因此,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与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的患者应在术前充足备血,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失血量,术后及时复查血常规以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9-01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4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完整临床资料。结果:骨折处均顺利愈合,无切口感染、退钉、髋内翻畸形发生。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1.7%。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通过3枚近端锁定松质骨拉力螺钉,将股骨头颈与股骨上端采用多点固定,可有效控制近端旋转,建立股骨上端支架结构,术中无需预弯钢板,直视下复位较容易,安放方便。尤其对于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锁定螺钉固定有效降低了术后退钉、髋关节内翻、颈干角丢失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老年股骨转子间A1.2型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较常见骨折之一,由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和各种慢性疾病,给治疗带来困难。随着髓内固定物如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的推广应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优良率有了明显提高,但随着临床上PFNA应用的不断增多,笔者发现一些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出现骨折移位、髋内翻、头颈钉切割、肢体短缩等并发症,并且在一些稳定类型如A1.2型股骨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后再手术原因及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选择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5月DHS手术治疗转子间骨折184例中失败病例并接受再手术的17例,及同时期外院DHS术后失败病例在我院再手术的11例,共计28例。根据患者年龄、预期活动能力、骨质条件、手术失败原因及再手术时术中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治疗。结果所有接受再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效果较为理想,其中1例患者行DHS翻修术后在外院行全髋置换术。结论 DHS内固定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对骨折类型判断失误、手术操作技术欠缺、围手术期处理不当。DHS内固定失败后再手术的方法选择也要求做到个体化原则,关节置换无疑是DHS内固定术失败后最好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术前是否制动牵引、 骨折 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是否 >15°、是否合并高血压、 是否合并糖尿病等资料, 根据术后2年是否出现股骨头坏死将患者分为股骨头坏死组与非股骨头坏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随访2年, 82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者 10 例, 设为股骨头坏死组; 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者72例, 设为非股骨头坏死组。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Garden 分型为Ⅲ ~ Ⅳ型、 股骨头后倾角 >15°、 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是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95% CI 为 1.784 ~ 46.334、 1.318 ~ 33.730、1.253 ~22.438、 1.432 ~98.969, P =0.008、 0.022、 0.023、 0.022)。 结论 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骨折分型、 是否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密切相关, 临床应及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以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骨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2年 3 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40 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骨缺损的患者 (设为发生组), 以及 54 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未发生骨缺损的患者 (设为未发生组) 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伤原因、受伤部位、椎间盘是否受损、椎体前缘压缩程度、骨密度 T 值以及是否植骨等情况,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骨缺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椎间盘受损、椎体前缘压缩程度≥50%、未进行植骨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 ( χ2 = 25.288、27.885、40.021, P 均<0.001), 骨密度 T 值明显小于未发生组 (t = 4.242, P<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椎间盘受损、椎体前缘压缩程度≥50%、骨密度 T 值较小以及未进行植骨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骨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95% CI 为 4.864 ~ 35.722、4.423 ~ 31.093、2.252 ~ 17.893、8.492 ~ 94.879, P均<0.001)。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骨缺损的发生与患者椎间盘受损情况、椎体前缘压缩程度、骨密度 T 值以及是否进行植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桃红补骨汤在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FIF)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许昌北海医院收治的 80 例骨质疏松性 FIF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40 例) 与对照组 (40 例), 研究组患者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口服碳酸钙 D 3 片和桃红补骨汤, 对照组患者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单纯口服碳酸钙 D 3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代谢水平、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t = 7.390、4.564, P均 <0.001)。治疗 4 周后, 研究组患者血清骨钙蛋白 (BGP)、骨碱性磷酸酶 (BALP) 水平以及 Harris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 =7.467、14.401、7.504, P 均 <0.001); 血清 I 型胶原羧基端肽 β 特殊序列 (β-CTX) 水平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 =5.005、6.437, P 均 <0.001)。 治疗期间,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22.50% (χ 2 =5.165, P =0.023)。结论 桃红补骨汤可明显促进骨质疏松性 FIF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FIF)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前应用小剂量氨甲环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周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123例老年F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是否静脉滴注小剂量氨甲环酸将其分为滴注组(63例)和未滴注组(60例),滴注组患者PFNA内固定术前静脉滴注小剂量氨甲环酸注射液,未滴注组患者PFNA内固定术前不予以特殊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炎症因子水平与输血情况。结果 滴注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未滴注组无明显差异(t=0.244,P=0.808);滴注组患者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未滴注组(t=18.132、2.176、19.171,P <0.001、P=0.032、P <0.001);术后3d,滴注组患者Hb、Hct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滴注组(t=2.543、6.405,P=0.012、P<0.00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滴注组(t=27...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5 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65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者23 例,设为感染组; 未发生切口感染者242 例,设为非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有糖尿病、开放性骨折、致伤暴力程度高、伤口污染是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 1.072~1.244、2.450~25.684、0.998~9.026、1.769~20.290、0.003~0.047,P = 0.000、0.001、0.048、0.004、0.000)。结论 高龄、合并有糖尿病、开放性骨折、致伤暴力程度高、伤口污染是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及早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给予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黄岛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简单清创并保留钢板及螺丝钉等内固定物后应用MEBO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效果及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性骨不连骨性愈合情况、疼痛情况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  相似文献   

17.
带钩弯钢板的研制及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应用自制带钩弯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与优点。方法 应用带钩弯钢板治疗本病26例,钢板置于股骨转子部外侧,上端至转子间窝,下端至转子下,有2枚螺钉通过股骨矩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5 ̄2个月,均达骨性愈合,未存在冒钉和头切割现象,结论 本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所用器械及操作术中不需放射性检查。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骨科术后患者并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综合ICU收治的 86 例骨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是否输血、是否进行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等资料,并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骨科术后患者并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14例 (16.28% ), 设为感染组; 未发生感染 72 例 (83.72% ), 设为未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感染组年龄≥65 岁、手术时间≥2 h、切口类型为Ⅲ类、进行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ICU 入住时间≥7 d 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感染组(χ2= 9.260、11.427、9.108、5.917、16.124、9.101、15.849, P = 0.002、P = 0.001、P = 0.011、P = 0.015、P < 0.001、P = 0.003、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2 h、进行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合并糖尿病是ICU骨科术后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 为 1.190 ~ 9.430、1.550 ~ 17.957、1.328 ~ 17.859、2.244 ~ 16.702, P = 0.022、0.008、0.017、0.000)。结论 ICU 骨科术后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与手术时间、是否进行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造成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行内固定术治疗的7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cross方程来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并采用多重线性回顾分析评估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中隐性失血量为(586.47±114.72)mL,显性失血量为(212.09±169.46) mL;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造成隐性失血的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抗凝、骨折分型以及伤后延迟时间等。结论阴性失血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中应该充分考虑阴性失血的存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驻马店魏道德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手术时间等资料,并根据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否失败将其分为失败组与成功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1个月后,12例(20.0%)患者治疗失败,设为失败组;余48例(80.0%)患者治疗成功,设为成功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失败组受伤至手术时间≤5d、骨折AO分型为C型、合并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χ2=12.273、18.504、10.855、15.745,P<0.001、P<0.001、P=0.00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5 d、骨折AO分型为C型、合并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是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2.435~1763.539、1.307~444.840、1.321~176.352、1.186-289.506,P=0.013、0.032、0.029、0.037)。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与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