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凝酶封堵针道预防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单发肺结节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n=78,退针时以血凝酶封堵针道)与对照组(n=77,直接退针);完成操作后即刻复查CT,比较组间肺出血级别及肺压缩面积占比。结果 对155例均成功取材,于其中150例(150/155,96.77%)获得明确病理诊断。观察组20例(20/78,25.64%)、对照组38例(38/77,49.35%)发生高级别出血;观察组18例(18/78,23.08%)发生气胸、肺压缩面积占比为0(0,0),对照组31例(31/77,40.26%)发生气胸、压缩面积占比为0(0,0.7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肺穿刺活检后退针时以血凝酶封堵针道可降低出血及气胸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肺穿刺后给予明胶海绵-血凝酶封堵剂所致病理学变化,探讨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2头巴马小型猪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于肺内活检针切割区注入明胶海绵-血凝酶封堵剂泥浆,并封堵穿刺针道。分别于术后1、4、8和12天各对3头猪行胸部CT扫描,观察明胶海绵泥浆球变化;CT扫描后1天处死动物,获取包含明胶海绵的肺组织,行常规HE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明胶海绵和周围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经皮肺穿刺术后1、4、8天,活检针切割区明胶海绵泥浆球最大径分别为(14.45±1.43)mm、(9.79±1.80)mm和(3.09±1.04)mm(P<0.01),术后12天明胶海绵基本被吸收。术后1天肺组织中的明胶海绵泥浆球呈圆形或椭圆形,间隙内可见红细胞浸润和血栓形成,周围肺组织受明胶海绵泥浆压迫,针道完全被封堵剂泥浆条封堵;术后4天明胶海绵泥浆均以血液和明胶海绵混合物形式存在,明胶海绵颗粒大部分融合,其内部空间减小;术后8天明胶海绵结构松散,间隙增大;术后12天仅见残留明胶海绵泥浆区域,无混合物,泥浆周围肺组织少量纤维化。结论CT引导下经皮猪肺活检后给予明胶海绵封堵可通过吸收血液、压迫肺组织而达到止血和预防气胸的效果;且封堵剂在体内可完全吸收,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明胶海绵-血凝酶封堵剂在肺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6例接受CT引导下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患者,均于穿刺取材后以明胶海绵-血凝酶混合物作为封堵剂进行封堵,观察活检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对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穿刺活检手术。术后出血89例(89/586,15.19%),包括邻近肺小叶出血(23/89,25.84%)、针道出血(60/89,67.42%)和胸腔内出血(6/89,6.74%);气胸45例(45/586,7.68%),其中8例(8/45,17.78%)为中量至大量气胸;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注射明胶海绵-血凝酶混合物行封堵可显著降低肺穿刺机械性损伤造成的肺出血、气胸等并发症,操作方便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微细血流成像(HDMFI)引导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切除病灶并明确病理诊断的单发占位病变患者,病灶位于浅表31例、腹腔8例、盆腔7例;术前接受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最大径<1 cm者接受细针穿刺,≥ 1 cm者接受粗针活检,其中25例以常规CDFI(CDFI组)、21例以HDMFI靶向引导穿刺(HDMFI组);对比2组取材成功率、诊断符合率及穿刺并发症。结果 对CDFI组共行细针活检16例、粗针活检9例,穿刺61次,其中52次取材成功,22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HDMFI组细针活检15例、粗针活检6例,穿刺48次,46次取材成功,20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CDFI组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25%(52/61)、88.00%(22/25),HDMFI组分别为95.83%(46/48)、95.24%(20/21),HDMFI组均高于CDFI组(P均<0.01)。术中及术后均未见穿刺并发症。结论 HDMFI可清晰显示病灶内部微细血流灌注,用于精准引导穿刺效果较CDFI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抽吸(FNA)及穿刺活检(CNB)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接受超声引导下FNA和/或CNB的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14组穿刺病理,根据穿刺方式将其分为FNA组(n=53)及CNB组(n=61)。以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对比组间患者一般资料、穿刺及诊断效能差异,分析影响穿刺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评价FNA及CNB的价值。 结果 114组病理中,113组(99.12%,113/114)取材满意;FNA组取材满意率为98.11%(52/53),CNB组为100%(61/61)。穿刺过程中38例出现轻、中度疼痛、1例一过性晕厥,未见严重并发症。FNA组并发症及疼痛发生率均低于CNB组(P均<0.05),FNA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和敏感度亦低于CNB(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穿刺方式是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FNA及CNB均可安全有效地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CNB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较高,而FNA并发症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用于引导肝脏病灶穿刺活检的可行性。方法 对15例肝脏病变患者行Gd-EOB-DTPA增强MRI引导下穿刺活检,统计总操作时间及技术成功率(以取样标本满足病理、基因等检测要求为技术成功),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为标准,评估MRI引导肝脏病灶穿刺活检的诊断效能。结果 于Gd-EOB-DTPA增强MRI引导下穿刺15个肝脏病灶,均一次穿刺成功,病灶最大径0.40~2.81 cm,平均(1.58±0.69) cm;肝胆期MRI 13个病灶呈明显低信号、2个呈稍低信号,图像质量均满足操作要求;技术成功率100%(15/15);总操作时间33~54 min,平均(40.33±6.56) min。5例术中见少量针道渗血,沿针道推入明胶海绵条后止血;其余10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穿刺标本病理诊断10例肝细胞癌(HCC)、1例结肠癌肝转移、1例肝腺瘤及3例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伴轻度肝硬化,其中1例穿刺病理结果为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伴轻度肝硬化者术后病理结果为早期小HCC,其余穿刺病灶病理诊断均与最终临床诊断一致。MRI引导肝脏病灶穿刺活检的诊断敏感度为91.67%(11/12),特异度为100%(3/3),准确率为93.33%(14/15)。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用于引导肝脏病灶穿刺活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二次穿刺活检用于明确诊断肺部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2次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随访资料,根据最终诊断结果,比较2次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并发症及初次活检误诊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中,17例初次活检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一致(确诊组)、23例诊断不一致(误诊组),诊断准确率为42.50%(17/40),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11/40);39例二次活检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一致,诊断准确率为97.50%(39/40),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10/40)。二次活检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与初次活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病灶性质和气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二次穿刺活检用于明确诊断肺部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食管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食管占位性病变患者(37个病灶),统计取材成功率、穿刺病理诊断率及诊断准确率(以术后病理诊断或随访诊断为最终诊断)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37个病灶均穿刺取材成功并获明确病理诊断,32个病理结果为阳性(肿瘤性病变)、5个为阴性(炎性病变或正常组织),穿刺病理诊断率100%。32个阳性病变穿刺病理诊断与最终诊断结果均一致;5个穿刺阴性病变中,3个与最终诊断一致,2个术后病理均为胃肠间质瘤,穿刺诊断准确率为94.59%(35/37),假阴性率40.00%(2/5)。术后2例出现少量气胸、3例穿刺针道少量出血,1周后均自然吸收,并发症发生率13.51%(5/37)。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食管占位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超声(LUS)下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时间尚短,其在原发性肝癌(PLC)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LUS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PLC的近期预后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LUS下左半肝切除术(LUS组),34例行常规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与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US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322.64 mL vs. 395.94 mL,P<0.05),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US组无肝中静脉损伤,常规组肝中静脉损伤5例(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S组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 vs. 23.53%,P>0.05),两组术后3 d、1个月的APTT、FIB和PT以及ALB和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LUS组的ALT、AST、TBIL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但术后1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3.5(9~18)个月,LUS组与常规组的复发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17.65%,P=0.483;3.33% vs. 5.88%,P=0.999)。结论 LUS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PLC安全有效,近期预后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当;较常规组可减少术中出血并更好地保护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鞘外解剖法最早由日本学者Takasaki率先提出并且用于开腹肝切除,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外科手术逐渐步入微创时代,肝胆外科医生将鞘外解剖法灵活运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下鞘外解剖法和鞘内解剖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在解剖性右肝后叶切除的手术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右肝后叶切除患者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鞘外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鞘外组),14例采用鞘内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鞘内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及疾病构成(均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鞘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鞘内组(191.72 min vs. 231.54 min,P=0.001),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鞘外法与鞘内法在腹腔镜解剖性右肝后叶切除应用中安全性相当。但术前应该有充分的影像学资料以及对肝内管道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充分了解。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手术操作熟练的前提下运用鞘外法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