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士铎为清初医家,其著作有大量散佚,但从其现存著作中可见陈士铎对儿科疾病证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儿科以脾胃病为主,故治疗小儿病当以脾胃为先。另外,他重视小儿疳证及其他脾胃病的传变,"脾胃分述,心肾并重"以阐述脾胃病的由来。其善用补肾泻心、调补脾胃之法以治小儿疳证,亦为以前医家所少见,观点实值得后世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的《洞天奥旨》中,记载了疮疡病的阴毒证。陈士铎认为肝肾两脏之阴火耗血伤津,滞涩成肿,是阴毒疮疡发生的主要机制。陈士铎治疗阴毒的原则重在遏制阴火之势,辅以顾护胃气,方能化解阴毒。在临床实践中,陈士铎之遣方具有以人参、黄芪为主,大剂补中的特点;在用药中阐发金银花"纯补"的特点,将其作为治疗阴毒疮疡之要药。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关于疮疡阴毒证的论述,对于当代外科、皮肤科等相关领域的中医治疗均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阐发陈士铎、沈菊人两位医家对血崩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异同。两位医家均重视体质的发病因素及血崩常见虚热之证。陈士铎更多关注到血崩的病因为房事不节,病机涉及脾胃亏虚、冲任不固、肝气郁结、瘀血内阻等,治疗上以气血辨证及五脏生克制化用药,同时强调血崩之人宜戒欲养生。沈菊人治疗血崩重点在中焦脾胃上,多以归脾丸加减治疗,健脾、醒脾、运脾,补益中焦,但补益之外常加麦芽等开胃之品以疏导。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特色鲜明,互补互用,通过对比研究,能够从体质、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等方面全方位把握血崩内涵,有助于临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4.
陈士铎治疗咳嗽,首辨外感内伤,并且注重内伤,对于外感咳嗽,仍重脏腑不足,内外兼治,用药轻灵,质地柔润。陈士铎临床上治疗咳嗽多从内伤求治,内外合邪,兼夹而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脏腑虚损、气机不调为病机之关键,在辨证时注重脏腑间关系,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佐金平木等诸法同用。外感咳嗽在疏散外邪的基础上,仍参以调和脏腑之法,内外调治。其从脾胃虚寒,土不生金;顽痰停滞,肺气虚损;肝木刑金,肺肾阴亏;郁热咳嗽;气阴两虚;肺燥咳嗽等方面辨证治疗。陈士铎居处江浙一带,病者以感受温邪为多,故治疗以温热伤津、气阴不足、脏腑虚损立论,时时注意顾护阴津,补脾生津,多用滋阴益气之法,用药考究,以清润之品为多。  相似文献   

5.
李煜阳  李敏 《环球中医药》2022,(10):1884-1887
基于《辨证录》中针对痢疾的专篇论述,探析陈士铎对于痢疾的辨治特点。陈士铎辨治痢疾,病因首推湿热,同时通过脏腑五行、气血理论分析,认为还与肝木郁结、下克脾土、上耗肾精;或上传于肺、灼伤肺金;或侵犯肾水,传热于脾;或熏蒸于胃口,扰动心火使其郁而不通;或郁于膀胱、大肠,灼伤肠络;或气血亏虚,不能摄血,随利自下;或气滞血瘀,腐化成脓等因素有关。陈士铎辨治时详证略脉,重视关键症状的抓取。不同于“痢无止法”“痢无下法”的观点,陈士铎认为应辨证使用攻补,在体内无邪时及时止痢,并应将补阴法贯彻于痢疾治疗过程中,通过补阴以生阳。用药上善用补阴药物,以白芍、当归为甚。同时,陈士铎注重日常生活的调护,告诫医者及患者应注意天时,夏季不可贪凉,不可贪饮酒等。陈士铎辨证思路细致,为临床治疗痢疾提供了启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研究清代医家陈士铎《辨证玉函》的学术思想,总结陈士铎的治病求因、先别阴阳、论人之未论、处方精简力宏效速等学术特点,对研究陈士铎及其医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对后世医家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及疗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整理陈士铎在《辨证录》和《石室秘录》中呆病门、健忘门的阐述,发现其将中医经典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与五脏理论相结合,为呆病、健忘提供理论基础。陈士铎认为,痴呆的病因病机以脏腑失调和病理产物蓄积为主,所涉及的脏腑主要包括心、肾、肝、脾、胃,病理产物主要为痰。故在治疗时以调理脏腑为主,同时将祛痰贯穿始终,且针对不同脏腑用药思路不同,总结其方药发现,陈士铎用药灵活多变、兼顾标本。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指导针刺治疗,善于运用补土升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导气同精和刺血泻邪等针法治疗各种病证,这些突出特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9.
据许多学者考证,署名陈士铎述的<辨证录>实为明清之际医家傅山的医学遗著,其辨证精细,见解独特.书中对心肾不交一证颇多论述,其中从肝立论治疗心肾不交,很有创见,颇能启迪后学.结合<辨证录>,对从肝论治心肾不交略作探讨,以说明调肝法在治疗心肾不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康艳  李耀辉  李哲 《陕西中医》2020,(3):360-363
陈士铎为清代著名医家,在其著作《辨证录》中,他对内伤咳嗽和相关治疗经验的阐述独树一帜。通过查阅文献及参考陈氏著作,余认为内伤咳嗽的病因病机不仅与肺脏功能失调有关,而且依据五行生克之变理论,认为脏腑功能受损或失调皆可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嗽。故临床上治疗内伤咳嗽,不仅需考虑肺脏本脏,亦需要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兼顾他脏论治。在探讨陈士铎所著《辨证录》治疗咳嗽门八则医案的病因病机、治疗之法和选方用药,进一步总结出临床上治疗内伤咳嗽应以脏腑五行生克之变立论,从痰气未清,通调四脏、脾胃虚寒,邪留中脘、肾气虚损,顽痰滞肺、肺肾阴亏,肝木邢金、气阴两虚,子母通调等方面治疗内伤咳嗽。期望能对临床上内伤咳嗽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升提法"是针对气虚下陷证设立的治疗方法。文章简述了"升提法"自《黄帝内经》而起的发展过程,并举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失眠伴肛肛门下坠,以升陷汤加减治疗哮喘2例,阐述"升提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引用张元素、李东垣、张景岳、张锡纯、陈士铎等医家的观点,对升提法的常用方药加以论述,为临床应用"升提法"治疗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脾胃为后天之本,属土,能生万物,需命火生扶。如陈士铎说:“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赵献可曰:“脾胃无此(指命门火)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肾寓肾水与命火,因火能生土,肾中藏命火,而有“命火生脾土”之说。唐容川指出:“脾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食少虚赢,土虚而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可见命火生化胃土,失则胃疾由然而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阅读清代医家陈士铎《辨证录》中有关癃闭的内容,分别采用归纳整理、总结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探讨癃闭之发展沿革,厘清不同时代医家对于癃闭的认识,以明陈氏思想之源流;其次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论述陈氏辨治癃闭的学术特色:在辨证中,以虚实为纲,以阴阳为本,以水火为要,因时因人制宜;在治疗上,注重温补、善用对药,取得良好疗效。陈士铎对癃闭辨证分型精准深入,遣方用药灵活有效,每则病案都有其鲜明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理解癃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医临床提供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川芎天麻散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一,变化多端,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病症。川芎天麻散是在清代名医陈士铎“散偏汤”基础上加味而来。笔者用川芎天麻黄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的学术著作,总结发现其别具特色地从黄疸的分布、深浅来辨其病位。将黄疸病因归于五脏六腑,但认为病变关键在“湿”。治疗上遵五脏生克之理:润肝泄心,辨治心疸,补土利金,辨治肺疸;补命门之火,解脾土之寒而治脾肾二疸;循通补旺胆,通利消疸之治则治疗胆疸、肝疸。处方用药上利湿青睐茯苓、茵陈,健脾独钟白术,消酒疸专用柞木。陈士铎辨治黄疸受仲景、“温补学派”诸家影响颇深,但其特色地从五行理论、脏腑功能的角度治疗黄疸的思路别有新意,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辨证论治专著《辨证玉函》中,陈士铎论痛以阴阳虚实为纲,以病邪之属性分阴阳,以病机之属性分虚实,与病变部位相结合详论诸痛的成因与发展,并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病机、不同病因的痛证创制专属方药。在陈士铎所创治疗痛证的方剂中,治疗阳实痛证注意顾护阴血,治疗寒虚痛证主张补益肝肾。在用药方面,陈士铎善于使用白术安中补虚,擅长巧用白芍缓急平肝。《辨证玉函》治痛明辨痛之阴阳虚实,从血气论治,不以止痛为先而重在养护正气,为痛证的中医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陈士铎将呕吐的病因分为外感邪气与脏腑内伤两大类,认为呕吐的病位不仅在胃,亦在膈、肝、肾。陈士铎在辨证上,根据疾病的主要矛盾推演其中的病机变化,巧用取象比类思维,并注意病证的鉴别,明辨病机可有外邪直中、阴阳格拒、肝胃不和、实邪上阻、肾司开阖失职等。在治疗上,审因施治,调和阴阳气血,重视固护脾胃、补益命门水火,自拟奠土汤、温脾祛疟汤、和中启关散、顺肝益气汤、济艰催挽汤、两生汤、沛霖膏等方,亦选用仲景方白通汤、瓜蒂散化裁。摘录《辨证录》中治疗呕吐的9则特殊案例,探析《辨证录》辨治呕吐的特色,为中医临床治疗呕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秦浩  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2022,39(3):287-290
升提法是中医基本治法之一,针对气虚下陷证设立的治疗方法,文章简述了“升提法”的发展历程,论述王耀光教授从三焦、脾胃、阴阳等方面应用升提法,并引用张锡纯、陈士铎等医家观点对升提法常用方药加以总结,为临床使用“升提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为后世阳痿从肾论治奠定了基础,阳痿“肾虚说”成为历代论治阳痿的主流;金明时代医家多从肝论治阳痿;清代陈士铎从心论治阳痿,韩善徵偏重于养阴治疗,后世医家或辨证论治,或专方专药因病施治,或从脏腑着眼,或从病因病机入手.针对现代临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现代人阳痿的病机与常见证候...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济生方》等医籍进行梳理,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是受五运六气理论(即王冰注解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以相火代之)的影响。六气中君火、相火二气的关系被引入到人体后,广大医家产生了何火以生脾土的思考;相火代行君火之令的出现,为相火生脾土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