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患者女,84岁.主因\"右下腹肿块进行性增大6月余\"就诊,并出现间歇性钝痛,进食后腹胀,体质量减轻约10 kg.入院查体:全腹无红肿,未见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右下腹可触及肿块约16.0 cm×10.0 cm,质较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无压痛,未见明显波动感,耻骨上及膀胱区无压痛.超声于右下腹腔可探及约13.3 cm×11.3 cm的不均质囊实混合性回声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边缘厚薄不均约2~4 cm,中央为范围7.3 cm×3.6 cm的无回声区,包块周边可见肠管回声,蠕动弱.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62岁.主因\"发现腹部包块3年余\"就诊.发病以来腹部阵发性胀痛伴食欲下降,稀便,无畏寒、发热,无黑便、黏液脓血便,体质量无明显减轻.查体:腹膨隆,未见胃肠型,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右下腹可及质软不规则肿块,活动度良好,似呈扁平状,移动性浊音阳性,双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增强CT示盆腔占位,考虑卵巢来源.  相似文献   

4.
胡燕尔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85-6785
对超声诊断卵巢癌腹擘转移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6岁。下腹胀痛2天,发热1天就诊,两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有发热,体温38.3℃,月经规律,腹平软,无压痛。妇检:外阴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偏右触及一包块,大如新生儿头,边界清,质中等,活动度好,左侧附件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子宫中位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4岁,因停经44天,左下腹隐痛1天来院就诊.查体:血压120/76 mmHg,头颈心肺正常,腹软.妇科检查:子宫前位,略大,轻压痛,左侧附件增厚,压痛,右侧附件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尿HCG( ),血β-HCG 12585 U/L.超声所见:子宫前位,宫体大小6.5 cm×5.5 cm×5.3 cm,肌层回声均,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于左侧附件区见5.9 cm×3.4 cm的囊状回声,边界清,囊内见胚胎长约0.8 cm,可见原始血管搏动,CDFI显示动脉搏动频谱(如图1),胎心率大约165次/分,其右后壁见部分卵巢结构,并见卵泡显示约0.3 cm×0.3 cm;右侧卵巢大小约2.6 cm×1.3 cm.子宫直肠窝液性暗区深约1.1 cm.超声提示:①左侧卵巢妊娠;②盆腔积液.急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腹腔内出血约50 ml,探查子宫如40 天妊娠大小,质软,表面较光滑,右侧输卵管、卵巢正常,左侧卵巢明显增大约6 cm×6 cm,呈紫兰色,有活动性出血,考虑左侧卵巢妊娠,决定行左侧卵巢部分切除术.卵巢保留有3 cm×2 cm×1 cm大小,切开组织剖视见卵巢内有胎芽.术后病理在送检组织内见胚芽及绒毛,病理诊断:卵巢妊娠(左侧).  相似文献   

7.
超声诊断卵巢癌腹膜及大网膜转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卵巢癌腹膜及大网膜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诊断卵巢癌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观察其有无腹膜及大网膜转移.结果 术中发现28例腹膜转移,术前超声检出23例(82.14%);术中发现19例大网膜种植转移,术前超声检出15例(78.94%).卵巢癌腹膜转移的声像图特征为腹膜不均匀增厚,可见结节样病灶.大网膜转移灶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实性回声、囊实混合性回声、腹腔内孤立或散在多发实性小结节.结论 术前超声可对卵巢癌有否腹膜及大网膜转移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9.
患者,男,61岁,2年前行结肠Ca手术切除术,近来因颈部触及包块来我院门诊超声检查。应用Sequnia512彩色超声诊断仪,15L8及4C1探头。进行颈部,甲状腺及肝脏检查。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基于临床及MRI表现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SLM)的价值。方法 按7:3随机将356例直肠癌临床及MRI资料分为训练集(n=249,45例SLM)与验证集(n=107,27例SLM),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直肠癌SLM的独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效能。结果 肿瘤N分期、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及直肠系膜筋膜(MRF)受累与否均为预测直肠癌SLM的独立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训练集与验证集直肠癌SL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 及0.769 ;且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临床及MRI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直肠癌SLM。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0岁,发现左侧下颌区结节10个月,近5个月呈进行性增大;8年前因直肠下段黏液腺癌接受经腹腹腔镜肿瘤根治术,术后分期T2N1M0 ,接受6个周期化学治疗;1年前出现下唇左侧麻木,外院按照\"神经痛\"予以对症处理,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女,52岁,3个月前乳腺超声发现右乳10点方向1.7cm×1.3cm低回声结节,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b类(图1A),双侧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2个月前因腹胀、腹痛就诊,上腹部CT提示胰腺体尾部-腹膜后-肝胃间隙占位性病变(图1B),考虑胰腺癌伴腹部广泛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可能性大;行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近期右乳结节增大。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触及质韧偏硬肿物,最大径约2.0cm,界限清,形态规则,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无乳头溢液;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乳腺超声检查:右乳10点近腺体边缘处见3.4cm×2.9cm×2.3cm低回声肿块,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向前达脂肪层(图1C),CDFI于其边缘见条状血流信号,血流指数0.77;右腋下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大者1.7 cm×0.9cm,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7岁,因“背部肿物半月余”入院;既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病史。查体:胸背部正中偏左可见约3.5cm× 3.5cm肿物,质软,可移动,无搏动感。超声检查:左侧胸背部肌层内见5.7cm×2.7cm类椭圆形低回声团,边界清楚,两端似呈“鼠尾征”,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稍增强(图1A);CDFI示低回声团内部及周边见散在点条状血流信号,探及动脉频谱,阻力指数0.70(图1B)。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妇科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分类与恶性风险指数4(RMI 4)鉴别卵巢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2例卵巢肿块患者的资料,以GI-RADS分类1~4a类为良性,4b~5类为恶性,RMI 4取450作为界值,判定良恶性肿块,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GI-RADS分类与RMI 4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 GI-RADS分类与RMI 4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块的敏感度分别为70.71%(70/99)、53.54%(53/99),特异度分别为98.77%(240/243)、95.47%(232/24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89%(70/73)、82.81%(53/64),准确率分别为90.64%(310/342)、83.33%(285/342),ROC曲线AUC分别为0.91、0.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GI-RADS分类鉴别卵巢良恶性肿块的价值优于RMI 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声像图表现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145例PTC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其中6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5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声像图表现(病灶数、最大径、边缘、纵横比、是否侵犯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内部血供),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间年龄、肿瘤最大径、侵犯包膜、内部血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肿瘤内部中高血供及侵犯包膜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患者年龄及肿瘤是否侵犯包膜、内部血供情况与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颈部淋巴结内囊性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超声仪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并评价颈部淋巴结内囊性变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特征性改变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部淋巴结异常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曾行灰阶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和/或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超声显示淋巴结异常,在69%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转移淋巴结中可见囊性变。而在非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转移淋巴结中仅有2例可见此现象。颈部淋巴结内部出现囊性变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超声特征性改变,其敏感度为69%,特异度为96.6%,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83.6%,准确度为87.4%。结论:颈部淋巴结内出现囊性变高度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各种形式的复发转移的手术治疗方法、适应证、效果以及复发原因、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173例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治疗情况和效果的分析,对大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防治措施和手术适应证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大肠癌术后原位复发、肝转移、肺转移通过两次手术,部分复发病人获得根治切除,其3、5年生存率较为理想。【结论】掌握大肠癌术后各种形式的复发转移的治疗原则和手术适应证,以积极态度进行合理治疗,可提高复发病人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