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并缓慢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结果以及尿蛋白定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P<0.05),尿蛋白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肾病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凝血功能和降低纤维蛋白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用于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按照是否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分为两组: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为足底静脉泵组,不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为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辅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分别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下肢周径较健侧差值、D-二聚体含量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足底静脉泵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足底静脉泵组D-二聚体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以及第14天对照组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围手术期足底静脉泵组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P0.05)。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足底静脉泵组DVT的发生率为1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P0.05)。结论足底静脉泵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具有明确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效果,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评价介入导管溶栓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88例深静脉血栓病例分别行介入导管溶栓(44例)和外周静脉溶栓(44例),观察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变化、血管通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周径均有显著缩小;住期间、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血管通率,介入组优外周组(P<0.05);介入组出血并发症高外周组(P<0.01).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治疗外周静脉血栓具有血栓溶解率高、期通率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且可控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阿哌沙班预防抗凝剂量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将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分别给予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预防抗凝剂量口服。观察血栓的溶解率、进展情况和出血倾向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周、4周、12周后,2组间溶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哌沙班组在瘀斑的转归上优于利伐沙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周围血肿。结论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预防抗凝剂量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安全有效,溶栓效率相近,阿哌沙班在瘀斑的转归上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治疗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华法林治疗)和治疗组(利伐沙班治疗)各35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疗效、下肢周径差、INR(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及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优于华法林治疗,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后口服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本院骨科住院并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者(利伐沙班组)30例,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者(低分子肝素组)38例。利伐沙班组术后6 h开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1,口服连续5周;低分子肝素组术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100 IU,1 d/次,连续14 d。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出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有无差别。[结果]利伐沙班组6个月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6.67%,低分子肝素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5.79%,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25,95%CI:0.40-3.93,P0.05);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 120.36±186.32)ml和(1 456.66±268.45)ml,利伐沙班组引流量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利伐沙班可明显降低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风险,与低分子肝素疗效无显著差异,且减少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联合经腘静脉穿刺导管吸栓、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5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经腘静脉穿刺导管吸栓、溶栓治疗)和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患肢肿胀值、凝血因子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大腿、小腿肿胀值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患侧大腿、小腿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Ⅱ、FⅤ、FⅧ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FⅡ、FⅤ、F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6/45),与对照组患者的8.89%(4/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联合经腘静...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法静脉给药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静脉给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效果.方法 将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于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采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观察2组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1组96.7%,观察2组93.3%,观察1、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而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因其护理观察直接,操作方法简单、取材经济方便,且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是一种理想的静脉给药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对晚期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纤维化指标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复发后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n=64),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n=5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化指标[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ⅣC)]水平,以及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肝癌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PTT、P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LN、HA、PⅢP、Ⅳ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手术治疗相比,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联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7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导管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利伐沙班治疗。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及治疗前后测量患肢周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临床疗效比较、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χ2=5.36, P=0.02);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凝血指标D-D、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T、APTT则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膝上20 cm处、膝下15 cm处周径差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71, P=0.02);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伐沙班联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预后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使用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2019年2月拟行单侧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及试验组(4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手术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返回病房即开始IPC治疗,其中试验组使用至手术当天晚上9点,对照组至术后第1天早上8点。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使用IPC满意度;血栓弹力图检测,包括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反应时间(R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小腿周径差值;匹兹堡睡眠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睡眠情况;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下肢DVT情况。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其他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小腿周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1天睡眠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107,P=0.038)。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发生下肢DVT 1例(2.1%)、肌间静脉血栓3例(6.4%)、感染1例(2.1%),对照组分别为2例(4.3%)、4例(8.5%)、0例(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患者使用IPC满意率为89.4%(42/47),高于对照组的70.2%(33/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7,P=0.104)。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短时间应用IPC,不会增加疼痛及小腿肿胀程度,可有效预防下肢DVT,改善患者睡眠情况,有利于术侧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特点,探讨多学科血栓防治模式对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效果。方法观察组纳入自2018-06—2019-09完成的122例老年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采取多学科血栓防治模式预防血栓形成。对照组纳入自2016-10—2018-05完成的150例老年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常规抗凝药物及物理措施预防血栓形成。结果观察组术后第6周累计发生8例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中心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1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轻症肺栓塞。对照组术后第6周累计发生3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中心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9例并发轻症肺栓塞,1例中并发肺栓塞而死亡。观察组术后第6天、出院当天、术后第6周累计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单髁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类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围手术期及院外多学科血栓防治模式是一种可靠、有效、安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06月~2014年01月期间行导管溶栓治疗38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等疗效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后出院,出院前双下肢髌骨下10 cm周径差由3.74±0.94 cm下降为1.85±0.76 cm;双下肢髌骨上10 cm周径差径差由7.31±0.91 cm下降为4.35±1.28 cm,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治疗效果显著。平均随访18±9.3个月,随访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0例(26.3%)患者诊断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下腔静脉滤器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护理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其中观察组30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行抗凝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下肢周径差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下肢症状快速缓解,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对照组28例患者肢体肿胀缓解较差,2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观察组患者术1、2周的下肢周径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对减少致死性肺栓塞、快速缓解下肢水肿及减少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有显著效果。临床护理是治疗安全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尿激酶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凝血指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分为导管溶栓组(30例)和系统溶栓组(22例),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血栓溶解率、双侧下肢周径差和凝血指标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不良反应和临床体征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静脉通畅评分、双侧下肢大小腿周径差、临床症状、凝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导管溶栓组术后静脉通畅评分(8.5±2.0)少于系统溶栓组(12.4±2.9), P=0.000;血栓溶解率(56.2±26.0)优于系统溶栓组(39.9±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导管溶栓组术后双侧大腿中段、小腿中段周径差明显少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术后下肢水肿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皮肤色泽改变率等均优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牙龈出血发生率(3.3%)显著少于系统溶栓组(27.3%)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少于系统溶栓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PT、APTT、TT值较系统溶栓组显著升高(P<0.05) ,而FIB值较系统溶栓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尿激酶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较系统溶栓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凝血指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长期卧床脑出血患者的血小板(PLT)、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预防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6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用药指南推荐的方案予以常规监护生命体征、调节血压、降糖降脂、利尿、改善脑功能及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口服液,一次20ml,1日3次。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血液学指标(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仅1例患者在第6天发现下肢DVT,对照组发生下肢DVT患者7例,2组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5,P=0.025)。组内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PLT水平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在治疗后5天、2周、4周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PLT和D-D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L分别在治疗后4周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D水平在治疗后2周、4周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通过调控血小板和D-二聚体水平来改善机体凝血系统状态,抑制脑出血患者血栓形成,对于临床用于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预防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46例,选择于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9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肿胀程度及伴随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1.8%(61/85),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治愈率38.9%(35/9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cm下降为(1.8±1.3)cm.平均随访(28±11)个月,随访率64.6%,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0.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86.0%(49/57),溶栓组治愈率53.6%(30/56);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施间歇充气加压(IPC)治疗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联合组采用腔内激光联合IPC治疗,对照组仅采取腔内激光,其余术后用药等措施保持一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数量、切口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患者的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患者的PT、APTT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D-D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联合组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联合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88,P=0.030)。结论:实施IPC治疗可有效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与IPC可以减少血液高凝,减轻高黏滞状态,加快患肢血流速度,促进静脉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9.
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常规使用肝素和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下肢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阿加曲班组(n=94)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n=94),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肢体周径差和疗效的差异,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指标(PT、APTT及PLT)变化。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10d后,双侧肢体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总有效率(97.87%)优于对照组(89.37%),P〈0.05。阿加曲班组无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HIT;阿加曲班组PT、APTT和PLT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下肢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下腔静脉滤器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护理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其中观察组30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行抗凝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下肢周径差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下肢症状快速缓解,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对照组28例患者肢体肿胀缓解较差,2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观察组患者术1、2周的下肢周径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对减少致死性肺栓塞、快速缓解下肢水肿及减少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有显著效果。临床护理是治疗安全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