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精囊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双侧精囊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1岁。临床表现为血精伴排尿不畅,无肉眼血尿。血PSA不高,CEA、CA19-9和CA724升高。MRI示双侧精囊腺区囊实性病变。大体见双侧精囊腺增大,切面囊实性,实性区灰黄色,囊内有淡黄色胶冻样物。镜下见大量黏液湖,囊内壁衬覆黏液细胞,细胞有重度不典型性。免疫组化示癌细胞CK7和CA125(+),CK20小灶(+),PSA和CEA均(-)。术后细生化指标下降至正常范围。随访6个月,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精囊腺黏液腺癌非常罕见,确诊时需与毗邻脏器来源的黏液腺癌鉴别,全面检查配合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5.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9岁。左乳腺包块巨检为灰红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表皮样细胞为主,混杂有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有黏液,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AE1/AE3、34βE12和E-cadherin弥漫(+),S-100局灶(+)。结论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或黏液癌鉴别。 相似文献
6.
7.
乳腺黏液癌24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24例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4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1~63岁,平均48.7岁。肿物直径1~4.5cm,平均2.3cm。纯型13例,混合型11例。淋巴结转移6例,占25%。ER、PR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无差异,c_erbB_2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乳腺黏液癌纯型较混合型转移率低,预后较好,腋窝淋巴结转移是黏液癌预后判断最有价值的标志物。无转移的纯型黏液癌患者可考虑保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方法对13例原发性皮肤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原发性皮肤ALCL中,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为皮肤斑块、结节、肿块;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示CD30均(+),大多数CD3和/或CD43(+),部分EMA、GranB和perforin(+),ALK、CKpan、CD20、CD79a、HMB45、CD68、CD15和CD117(-)。13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病变,再辅助以化疗和∕或放疗;9例随访时间5~55个月,1例死亡。结论原发性皮肤ALCL是低度恶性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本病应与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黑色素瘤、低分化腺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1例肺原发性黏液腺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肺原发性黏液腺癌常见于成年人,病变主要分布于肺的外周部。形态学表现为分化好的黏液性上皮性病灶,上皮细胞立方或柱状,核位于基底部,胞质透亮呈分泌状态,亦可增生呈2~3层,中度异型,部分核大深染,核分裂象罕见,组织形态类似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或胃肠道黏液腺癌结构,冷冻切片诊断易误诊为良性黏液性囊腺瘤。结论 肺原发性黏液腺癌是肺变异型腺癌中罕见的恶性肿瘤,形态特征与乳腺黏液腺癌相似,冷冻切片常难以做出可靠的病理诊断,要与肺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肺黏液性囊腺癌等鉴别。诊断主要是依赖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预后相对较好,不同于胃肠道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方法收集20例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Cg A、Syn、CD56、ER、PR、p16、CK、p63、CK5、TTF-1和Ki-67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20例患者发病时平均年龄48岁(24~63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组织学上,肿瘤细胞为圆形或短梭形,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少而不明显,核染色深,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其中3例合并鳞状细胞癌成分,2例合并腺癌成分。免疫组化示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yn(90%,18/20)、CD56(84.2%,16/19)、Cg A(52.9%,9/17);三者全部阳性者35.3%(6/17),至少2项阳性者41.2%(7/17),至少1项阳性者100%;另外,广谱CK、TTF-1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76.9%(10/13)、35.3%(6/17)和44.4%(4/9);ER和PR阳性率分别22.2%(2/9)和33.3%(3/9);p63、CK5在小细胞癌中均为(-);Ki-67阳性指数2例为25%~50%,18例50%。结论宫颈小细胞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TTF-1在宫颈小细胞癌中弥漫(+)较常见,不能作为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类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10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中9例为女性,发病年龄26~70岁,中位年龄51岁;1例男性,63岁。左乳3例,右乳6例,双乳1例;8例为临床ⅠE期,2例为临床ⅡE期。7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2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MALT);1例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10例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均(+);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均为(-);B细胞标记9例CD20(+),T细胞标记1例CD3(+)。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少见,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准确的病理诊断及组织学分型对规范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5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35例SFT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5例SFT的发病年龄为9~79岁,平均47.5岁,男女之比为1.2:1,发生于13个部位.镜下可见多种改变并存的现象: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的细胞稀少区和富于细胞区交替分布,有粗大的瘢痕样玻璃变性的胶原、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及大量增生的呈血管瘤样改变的薄壁血管;偶见黏液变、小囊性变及脂肪细胞分化.其中9例为恶性SFT.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的病理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之间不是绝对相关的(形态学为良性的SFP也可以有浸润),因此必须进行长期随访.一般情况下肿瘤有蒂和可以完整手术切除是良好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0例LBL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5~43岁,男15例,女5例,13例纵隔占位者9例伴锁骨上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以颈部或全身多发性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1例则表现为胸椎骨的病变。光镜下表现为中等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胞质少,核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TdT、CD3、CD43、CD99(+),MPO(-)。仅1例呈CD20弥漫(+)和CD79a(+)。19例诊断为T-LBL,1例为B-LBL。1例T-LBL同时呈CD79a弥漫弱(+)。随访13例,4例出现中枢神经侵犯,4例累及骨髓,4例死亡。结论 患者尤其是青少年临床出现纵隔占位伴锁骨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应首先考虑T-LBL,光镜下瘤细胞中等大,核浆比大,染色质细腻,常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TdT阳性可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眼睑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对20例眼睑皮脂腺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治疗与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肿瘤由嗜碱性的皮脂腺生发细胞和分化的皮脂腺细胞组成,并形成不规则的小叶状结构.免疫组化:PCK、CK8/18、EMA和AR(+).结论 眼睑皮脂腺癌临床少见,需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相鉴别.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皮脂腺癌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和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复习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包括活检误诊的2例)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男女各3例;年龄21~ 74岁,平均38.8岁.其中3例为骨原发,2例为软组织原发,1例位于后纵隔及椎管内难以确定骨还是软组织原发.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局部肿块及压迫症状.影像学可见溶骨性破坏或软组织肿块伴斑点状钙化.组织学表现呈双向分化的特点,由未分化小细胞和不同分化程度的软骨以不同比例构成,可见逐渐成熟的现象.免疫组化:小细胞CD99(6/6)、vimentin(5/6)和NSE(3/6)(+);软骨S-100(6/6)(+);小细胞间质及软骨基质呈不同程度collagenⅡ(6/6)(+).结论 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活检标本容易误诊,须结合组织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免疫组化表型与其他肿瘤相鉴别.collagenⅡ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有用标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