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预适应组、灯盏花素组及灯盏花素预适应五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灯盏花素和预适应组均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灯盏花素预适应组较灯盏花素组更明显.预适应、灯盏花素和灯盏花素预适应组均明显降低肝匀浆MDA的含量,提高肝匀浆SOD的活性.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灯盏花素预适应组明显减轻肝损伤.结论:与灯盏花素组比较,灯盏花素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速起搏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速起搏预适应早期及延迟保护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害过程中血中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48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超速起搏预适应组(PP组)和延迟保护作用组(DP组)。观察超速起搏(500min^-1)后缺血-再灌注期冠状窦血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结果:PP组和DP组较IR组冠状窦血NO含量在缺血-再灌注期间明显增高,而SOD和MDA含量明显减低。结论:PP和DP能减轻急性缺血-再灌注期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NO参与了PP与DP的心肌保护作用,在DP的发生中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心肌保护在心脏外科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资料表明 ,在缺血心肌细胞内发生的许多变化 ,如钙水平增加 ,膜损害 ,自由基产生 ,三磷酸腺苷 (ATP)水平下降 ,氧耗竭等 ,造成代谢或缺氧应激 ,而同时细胞中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将被激活。 1986年 ,Murry等〔1〕首次发现实验狗心肌在经历短暂性缺血后产生对随后连续、严重缺血的保护作用 ,限制心肌梗死的范围 ,增加心肌收缩力 ,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 ,并称之为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 ing ,IP) ,为外科心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 缺血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应用新技术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缺血预适应(IP)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15条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IR组,持续缺血3h后再灌注2h;IP+IR组,在持续缺血前进行4次短暂性缺血5min,中间间隔5min再灌注。采用前降支动脉套扎建立IP开胸犬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缺血3h和再灌注2h行MCE;测量两组左室射血分数(EF),计算EF恢复值;处死犬后,采用2%红四氮唑将心肌染色,测量坏死区(NA)和危险区(RA)面积,计算NA/RA,与MCE缺损面积比较。 结果两组缺血3h和再灌注2hEF值较基础状态明显下降,再灌注2h后均有改善;再灌注2hIP+IR组EF恢复程度好于IP组。各组缺血再灌注后心内膜下心肌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区,MCE和TTC染色2种方法测量值高度正相关。MCE和TTC染色显示IP+IR组NA/RA值较IR组降低。 结论MCE为定量评价IP对IR损伤的保护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SD大鼠分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模型组)、缺血后适应组及缺血预适应组,每组10只。以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评价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的梗死体积减少,神经行为改善(P<0.05),但作用弱于缺血预适应组(P<0.01)。脑组织匀浆生化指标检测,缺血后适应和预适应可以增强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缺血后适应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的病理性损伤,但作用弱于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7.
优降糖对KATP通道介导缺血预适应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优降糖在完整大鼠心脏模型中 ,对 ATP敏感钾通道 (KATP)介导心肌缺血预适应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 4 4只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IPC组 )、优降糖组 (GL I组 )、优降糖 IPC组 (G P组 )和对照组 (C组 )。心肌缺血预适应由 3次 10分钟缺血和 10分钟再灌注组成。所有大鼠均接受 30分钟缺血和 6 0分钟再灌注。梗死范围由饱和曲利本蓝和红四氮唑蓝染色判定 ,并以坏死区占缺血区的百分比表示。 导联记录心脏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IPC能显著缩小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梗死范围 ,且这种作用能被 KATP通道阻滞剂优降糖完全取消。 IPC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但这种保护作用不能被优降糖所阻断。结论 :优降糖对 KATP介导 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缺血再灌注对冠脉反应性充血的影响,并分析缺血预适应对再灌注后冠脉反应性充血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7条杂种犬分为两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n=9)、持续缺血再灌注前先行反复三次短暂性缺血预处理组(IP+IR组,n=8)。测量基础状态和最大充血状态下峰值速度、速度时间积分,并计算充血时最大峰值血流速度与基础速度比值、速度时间积分比值(即PRVBV和VTI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在模拟缺血-再灌流条件下机械牵张对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离体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内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并观察一定牵张力(200mg强度)作用下IPC乳头肌细胞动作电位(AP)的变化。结果牵张可使单纯缺血-再灌流(IR)组和IPC组在整个缺血期除兴奋传导时间(cT)明显延长外,Vmax、RP、APA、APD50、APD90等参数明显减小,但对IPC组的影响较小。IPC限制了复氧再灌流时APD50、APD90的过度延长,并导致RP和CT增大;而牵张可使两组动作电位的Vmax、RP、APA、APD50降低,CT和APD90延长,但对IPC组的影响较小。链霉素可抑制机械牵张对IPC组上述参数的影响。结论 在模拟缺血一再灌流条件下,IPC乳头肌对机械牵张的耐受性增强,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效应;链霉素可抑制牵张对IPC心肌动作电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1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川芎嗪组及特异性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剂亚甲蓝+川芎嗪组,各组均15只。川芎嗪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25mg/kg;亚甲蓝+川芎嗪组在川芎唪组基础上给予亚甲蓝2mg。对各组大鼠进行麻醉后,除正常对照组冠脉左室支下穿线不结扎外,其余各组均结扎大鼠冠脉左室支。结扎30min后,再灌60min诱发心律失常。测定大鼠心电功能及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含量。亚甲蓝于结扎冠脉左室支前20min输入,川芎嗪则10min后输入。结果:纳入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各组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再灌注时心肌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及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一氧化氮产生减少(P〈0.05-0.01)。川芎嗪组缺血期间一氧化氯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亚甲蓝+川芎嗪组(P〈0.01),心肌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及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亚甲蓝+川芎嗪组(P〈0.05-0.01)。 结论:川芎嗪可以提高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水平,应用特异性一氧化氰合成抑制剂亚甲蓝可降低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水平。川芎嗪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维持正常一氧化氨水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大鼠起药理预适应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缺血再灌注 (I/R)高血脂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心肌酶、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 ,以左室收缩峰压 (LVSP)和心室内瞬间最大变化速率 (dp/dtmax)估价心功能。以心肌酶 (CK)反应心肌损伤 ,以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心肌细胞线粒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RH PX)活性反映心肌自由基代谢。将IP和I/R情况进行比较。结果IP使高血脂大鼠心脏再灌注后LVSP、dp/dtmax增高、CK降低、MDA减少、SOD和GSH PX增高 (均P <0 .0 5 ) ,且与正常大鼠无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5 )。结论IP对高血脂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高血脂可能不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魏来  徐军美  刘景诗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439-440,444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SD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预处理组(S组,n=8)、全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P组,n=8)。S组行假预处理及24h后行假手术;IR组行假预处理及24h后行全肝缺血再灌注;LIP组分离双下肢股动静脉后阻断5min再开放10min,重复3次,24h后行全肝缺血再灌注。3组动物于再灌注3h或者相应时间点取回肠末端组织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检测回肠末端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LIP组回肠末端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LIP组回肠末端DA0活性显著高于IR组,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低于IR组(P〈0.05)。【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够保护SD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时损伤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预处理对脑功能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脑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 7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6组 :A组 (空白对照组 ,n =9)、B组 (实验对照组 ,n =12 )、C组 (致死性缺血组 ,n =9)、D组 (缺血预处理组 ,n =12 )、E组 (CPA组 ,n =16 )、F组 (DPCPX组 ,n =16 ) ,参照 pulsinelli的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对A、B、C、D四组动物的双侧颈总动脉分别用微型动脉瘤夹予以夹闭或松开 ,以达到实验所需的脑缺血时间或再灌注时间 ;E组、F组动物分别于缺血前不同时间腹腔注射CPA或DPCPX进行药物预处理。各实验组于特定缺血阶段后再灌注 3d或 7d取材 ,采用热休克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形态学方法对各组海马CAⅠ区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D组 (脑缺血预处理组 )和E组 (CPA组 )海马CAⅠ区神经元大部分保持完好 ,神经元密度均高于没有进行预处理的C组 (致死缺血组 ,P <0 .0 1) ,但三组海马CAⅠ区均可观察到热休克蛋白 (HSP) 70的表达 ;F组 (DPCPX组 )海马CAⅠ区神经元大片毁损 ,神经元密度低于A组、D组、E组 (P <0 .0 1)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阴性。结论脑缺血预处理或预防性应用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老龄大鼠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PF级雄性SD老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运动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EP+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C组)、运动预处理+缺血预适应组(EP+IPC组),每组12只。Con组、IR组、IPC组不做特殊运动干预;EP+IR组、EP+IPC组接受运动预处理干预(采用电动动物实验跑台进行梯度运动训练,1次/d,5 d/周,共训练6周)。利用Langendorff装置制备老龄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具体如下:Con组仅进行心肌离体灌流,持续平衡灌注180 min,不进行缺血操作;IR组平衡预灌注20 min,然后保持心脏温度恒定在37℃,通过控制灌流设备的三通阀,使全心缺血40 min,再复灌120 min;EP+IR组大鼠心脏离体后,模型制备方法同IR组;IPC组大鼠心脏离体后平衡灌注20 min,给予3次缺血预处理(短暂缺血5 min,再灌注10 min),之后缺血40 min,再复灌120 min;EP+IPC组大鼠心脏离体后,模型制备方法同IPC组。于再灌注前、再灌注30、60、120 min分别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心脏功能变化;于再灌注结束后,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色法检测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及SOD活力。结果:(1)心脏功能指标:与Con组同一时间点比较,IR组再灌注前、再灌注后30、60、120 min心功能各项指标[心率(CR)、左心室舒张压(LVDP)、左心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冠脉流量(CF)]均明显降低(P<0.05)。与IR组同一时间点比较,EP+IR、IPC、EP+IPC组再灌注30、60、120 min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与IPC组同一时间点比较,EP+IPC组再灌注30、60、120 min心功能HR、±dp/dtmax、CF均明显更高(P<0.05)。(2)心肌梗死面积:与Con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大(P<0.05);与IR组比较,EP+IR、IPC、EP+IPC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3)LDH活性、MDA含量、SOD活力:与Con组比较,IR组LDH活性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EP+IR、IPC、EP+IPC组LDH活性水平降低(P<0.05);与EP+IR、IPC组比较,EP+IPC组LDH活性水平明显更低(P<0.05)。与Con组比较,IR组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与EP+IR、IPC组比较,EP+IPC组MDA含量明显更低,SOD活力明显更高(P<0.05)。结论:运动预处理可诱导老龄大鼠心肌IPC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老龄大鼠心脏功能,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细胞损伤,这可能与其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LDH活性、MDA含量,提高SOD活力,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CFDI)技术评价缺血预适应(IP)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IR)后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 方法将14条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IR组,持续缺血3h后再灌注2h;IP+IR组,在持续缺血前进行4次短暂性缺血5min,中间间隔5min再灌注。采用左前降支动脉(LAD)套扎建立IP开胸犬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和再灌注2h测草两组CFR;处死犬后评价心肌纤维酶活性与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两组犬基础状态时CFR值无显著性差异,再灌注2h的CFR值均较基础状态时减低;再灌注2h时IR组CFR值低于IP+IR组。心肌纤维酶活性与透射电镜均显示IP+IR组较IR组心肌损伤减轻。 结论应用CFDI可以发现IP能够改善IR后CFR,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肺缺血后适应是否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3h。缺血后适应组:结扎LAD20min时阻断左肺动脉5min,然后松开5min,继而心肌再灌注至3h。药物+缺血后适应组:于结扎LAD25min后经耳缘静脉注射一氧化氮合酶(eNOS)抑制剂L-NAME10mg/kg,余同缺血后适应组。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开始前、再灌注3h末取兔血,测定各组血清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再灌注3h末,CK活性后适应组低于对照组和药物+缺血后适应组,MDA活性后适应组低于对照组和药物+后适应组,SOD活性后适应组高于对照组和药物+后适应组。药物+后适应组与对照组比较,CK活性、MDA活性和SOD活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和释放NO是肺缺血后适应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时程对梗死面积的影响及再灌注治疗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381例首次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组比较发病前心绞痛和既往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及Wagner心电图QRS记分值的影响 ,并观察早期再灌注治疗的作用。 结果 ①分组 :381例患者中 ,仅有发病前心绞痛者 77例 (A组 ,占 2 0 .2 % ) ,仅有既往心绞痛者 130例 (B组 ,占 34.1% ) ,兼有发病前心绞痛和既往心绞痛者 73例(C组 ,占 19.2 % ) ,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者 10 1例 (D组 ,占 2 6 .5 % )。②CK、CK MB峰值及QRS记分值 :A组、B组和C组显著低于D组 (P均 <0 .0 5 ) ;③再灌注对CK、CK MB峰值及QRS记分值的影响 :各组内有再灌注 (+)亚组显著低于无再灌注 (- )亚组 (P均 <0 .0 0 1)。A(+)亚组和C(+)亚组显著低于D(+)亚组 (P均 <0 .0 5 ) ,而B(+)亚组和D(+)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B(- )亚组和C(- )亚组均显著低于D(- )亚组 (P均 <0 .0 5 ) ,而A(- )亚组和D(- )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既往心绞痛可明显保护严重缺血的心肌 ,减少梗死面积 ,其作用不依赖于再灌注治疗 ,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而发病前心绞痛可能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延长心肌对严重  相似文献   

18.
"Preconditioning at a Distance" in the Isolated Rabbit Hear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BJECTIVE: Brief myocardial ischemia evokes a cardioprotective response, referred to as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 that limits injury caused by a subsequent prolonged ischemic insult. The myocardial IP effect can be induced by ischemia of "distant" cardiac and noncardiac tissue, implicating the involvement of an as-yet-unidentified humoral trigger. If a preconditioning hormone exists, the authors hypothesize that the IP effect should be transferable, via administration of coronary effluent, from a preconditioned donor heart to a virgin non-preconditioned acceptor heart. METHODS: Isolated buffer-perfused rabbit hearts were assigned to one of four treatment groups in a donor/acceptor sequence. Donor hearts underwent either three IP cycles or a matched period of uninterrupted perfusion (control donors). Coronary perfusate collected from IP and control donor hearts was reoxygenated and transfused to virgin acceptor hearts. All hearts then underwent 30 minutes of global ischemia followed by 30 minutes of reperfusion. 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LVDP) (the authors' index of cardioprotection) was monitored throughout the protocol by a left ventricular (LV) balloon. RESULTS: In donor controls, LVDP assessed at 30 minutes post-reflow was restored to only 49 +/- 5% of baseline values. Recovery of LV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 both IP donor hearts (69 +/- 4%*) and IP acceptor hearts (70 +/- 6%*) vs donor controls (*p < 0.05), while, in acceptor controls, intermediate values of LVDP (62 +/- 7%) were obtained. CONCLUSION: The IP effect can be transferred between rabbit heart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humoral trigger signal for distant preconditioning. Isolating this hormone may have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implica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