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兔眼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及其发生与直肌切断的数目和组合之间的关系 ,以及分离保留直肌睫状前血管是否能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 4组 ,分别切断内和外直肌、上和下直肌、内和外直肌加一条垂直肌、 4条直肌 ,其中右眼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左眼不分离保留血管。在术后 4周取兔眼的虹膜和睫状体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保留血管眼以及不保留血管眼中切断两条水平肌眼未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 ,而切断上下直肌以及 3条以上直肌眼出现明显的缺血性病理学变化 ,其中包括 :虹膜上皮细胞及基质水肿 ,睫状体基质出血、白细胞浸润等。结论 单纯切断兔眼两条水平直肌一般不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同时切断上下直肌或 3条及以上的直肌则可能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虹膜和睫状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可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超微病理变化及分离和保留睫状血管对其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第1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2条水平直肌。第2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2条垂直肌。第3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及内或外直肌共3条直肌。第4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上下4条直肌。每组动物均在右眼分离保留睫状血管,左眼切断直肌和睫状血管。术后4周取虹膜和睫状体组织电镜检查。结果第1组动物双眼无明显缺血改变,第2、3、4组不保留血管眼有明显甚至严重缺血改变,保留血管眼无缺血改变。结论论证了切断不同的直肌引起的眼前段不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眼前段缺血发生的关系,分离和保留睫状前血管可以有效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斜视手术中睫状前血管的分离和保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斜视矫正手术过程中切断眼直肌的同时也切断了供应眼前段的血管———睫状前血管(anteriorciliaryvesels,ACV),有引起眼前段缺血(anteriorsegmentischemia,ASI)的危险〔1〕。为预防眼前段缺血的发生,在手术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直肌内睫状前动脉(ACAs)显微分离术的方法和技巧及应用此方法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对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16只眼行直肌内睫状前血管显微分离术.其中8只眼行直肌联结术(Jensen术式),8只眼行肌肉转位术(Hummelsheim术式),术后观察眼前段反应三个月.结果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ACAs在直肌内的数目存在变异.每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并保留了大多数ACAs,两种术式术后均未发现眼前节缺血(ASI).结论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显微手术方法,可使累及多条直肌的复杂斜视手术一次完成,避免或减少了A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李珍  章应华 《眼视光学杂志》2001,3(4):221-222,242
目的:探讨眼直肌内睫状前动脉(ACAs)显微分离术的方法和技巧及应用此方法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对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16只眼行直肌内睫状前血管显微分离术。其中8只眼行直肌联结术(Jensen术式),8只眼行肌肉转位术(Hummelsheim术式),术后观察眼前段反应三个月。结果: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ACAs在直肌内的数目存在变异。每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并保留了大多数ACAs,两种术式术后均未发现眼前节缺血(ASI)。结论: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显微手术方法,可使累及多条直肌的复杂斜视手术一次完成,避免或减少了A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眼前节缺血及其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珍  章应华 《中华眼科杂志》1993,29(6):370-372,T022
观察34只犬眼直肌离断术后眼前段的大体、光镜和电镜变化,其中16只各种组合的2条直肌离断眼,术后均无明显缺血变化;18只各种组合的3条直肌离断眼,术后5只眼出现了典型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离断肌肉组织合均为上、下和外直肌,占此种组合的55.6%。ASIS的光镜表现为缺血所致的眼前节组织变性、坏死、上皮脱落及炎性反应。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细胞的电镜表现为细胞的膜性结构受损。讨论了其发生机理,提示上、下和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带蒂眶骨膜锚定术治疗固定性内下斜视的方法。方法12例固定性内下斜视均采取内直肌大量后徙,下直肌后徙,联合带蒂眶骨膜外直肌附着点锚定手术矫正。结果术后8例眼位原在位正位,2例残余内斜视,2例残余下斜视。结论此改良术式远期效果稳定;且不行外直肌缩短术,为同期手术解决内下斜视创造条件,并大大降低发生眼前段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眼内外直肌分别或同时离断后是否可引起眼前房炎症反应以及影响程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水平斜视需行内外直肌手术的患者52例60眼,分为两组,A组30眼为单眼一条水平直肌切断,B组30眼为单眼内外直肌同时切断。每只术眼均在术前及术后第1d行FM-600型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FCM)检查,测定前房炎症反应程度。收集被测眼房水闪辉值,每组手术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前及术后第1d LFCM检测结果显示A组手术前后前房炎症反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前房炎症反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1d的房水闪辉值的均值仍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一条水平直肌切断后并不引起眼前房炎症反应;两条水平直肌同时离断损伤了相应的睫状前动脉,使之供应区域的虹膜睫状体发生缺血而导致功能异常,引起了眼前房轻度的炎症反应;两条水平直肌同时离断后由于有侧支循环的代偿,并不引起严重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血管显微分离在眼外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斜视矫正手术有时需要在一只眼上同时离断3条或3条以上直肌,因而过多地损伤了睫状前动脉,导致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本课题主要是探讨斜视矫正手术多条眼外肌一次完成的方法.方法本组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做肌止端结膜切口,暴露直肌,显微镜下将延直肌走行的睫状前动脉分离出来,离断肌肉时保留血管.手术量和术式与常规眼外肌手术相同.结果斜视矫正效果:治愈32例(88.89%),好转4例(11.11%).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虹膜大环术前术后血流流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血管分离术可实现多条眼外肌手术一次完成.眼外肌睫状前动脉血管显微分离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眼前节缺血发生的可能.减少手术次数,既简化了斜视矫治过程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外直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保守治疗半年无效者,根据外直肌麻痹程度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轻度麻痹,采用内直肌后徙术加外直肌缩短;重度采用内直肌后徙术加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或先行内直肌后徙,3-6个月后再行上、下直肌部分移植于外直肌附着点处。结果16例保守治疗无效,经手术治愈12例(75%),好转4例(25%)。观察6个月-1年,眼位稳定,无眼前段缺血改变。结论内直肌后徙术加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是治疗重度外直肌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者2年间收治7例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并综合国内文献中的18例共25例27眼。上斜度平均≥50~Δ,合并水平斜视者以外斜多见,外斜度≥2~Δ,眼球不能下转。可合并眼睑、角膜、葡萄膜和视神经等眼部发育异常,术中可见内外、上直肌附着处增宽,移位或眼肌部分纤维化等。应用现代显微血管分离技术加内外直肌部分肌束交叉移位术一次矫正双眼下直肌缺如1例,随访半年,无眼前段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直肌移位联合改良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直肌移位联合改良的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1例(33眼)麻痹性内斜视病人采用直肌移位联合改良加强的肌联结并同时行相应内直肌后徙术治疗。观察术后原在位眼位、代偿头位、眼球运动及复视的改善效果。随访6月~36月,平均14.5月。结果术后26例(27眼)原在位〈+10△,2例(3眼)欠矫10△以上,3例(3眼)轻度过矫。原在位满意者(+10△~-10△)占90.9%。术后27例代偿头位矫正。2例残存微小头位。外转过中线5°~20°,平均9°。随访期间过矫的3例恢复。原在位满意者占81.8%。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移位联合改良的肌联结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麻痹性内斜视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斜视手术后眼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晖  陈坚 《眼科》2003,12(6):350-352
目的 :评价斜视手术后眼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 36例斜视患者 5 6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徙和 /或截除手术。其中 2 8只眼行一条水平直肌手术 ,2 8只眼行两条水平直肌手术。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分别在术前、术后一周检测术眼的睫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MS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 (EDV)、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统计分析研究术前术后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斜视手术前与术后一周睫状动脉的MSV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EDV、PI、RI则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MSV、EDV、PI、RI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另外比较行水平直肌手术一条与两条的睫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各血流参数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两条水平直肌斜视手术术后 ,睫状动脉血液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 ;而对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无明显影响。认为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可以作为一种有利的工具 ,即对在涉及眼前节手术之后可能导致的眼前节缺血进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直肌断腱术制备兔眼前段缺血(ASI)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在兔眼前段缺血模型中的表达,探索ASI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16只,左眼对照;右眼造模:切断右眼上、下、内、外四条直肌;于术后第1、3、7、14天,分别随机处死4只兔,并迅速摘取眼球;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1)裂隙灯观察:各组左眼未发生明显变化。右眼:自术后第1天,眼前段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血表现。(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左眼出现个别眼睫状体、视网膜弱阳性。右眼虹膜、睫状体色素上皮、晶状体前囊、视网膜多层VGEF阳性表达。图像分析睫状体色素上皮VGEF表达情况:术后第1天即有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表达衰减。结论 VEGF在兔ASI模型中的表达上调,并随时间而衰减,提示其可能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显微镜下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1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显微镜下采用显微技术行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5年1月~2007年7月显微镜下行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后退矫正13例15眼完全性或近完全性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随访时间1个月至2年.结果 一次手术后正位7例8眼,4例5眼欠矫<10°,2例2眼欠矫15°.术后平均外转过中线达11°(5°~20°)大部分病例外观满意,外转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现眼前节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直肌联结联合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外直麻痹效果理想,显微镜下分离睫状血管降低了眼前节缺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Li YN  Mai GH  Yu XP  Deng DM  Lin XM  Kang Y  Wang ZJ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63-669
目的 观察兔眼眼外直肌手术中直肌睫状前血管 (ACVs)的分离和保留对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ASI)的作用。方法 将 3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 4组 ,每组右眼分离和保留ACVs,左眼去除ACVs。A组 :切断 2条水平直肌 ;B组 :切断 2条垂直直肌 ;C组 :切断内、外直肌和 1条垂直直肌 ;D组 :切断 4条直肌。术前和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段的体征 ,测量眼压、房水中总蛋白和乳酸的浓度。术后 4周处死动物 ,光镜和电镜下检查虹膜和睫状体的超微结构。结果 4组中右眼术后均未发生缺血性改变。A组左眼无明显缺血改变 ,B组左眼仅出现轻度缺血的病理学改变。C、D组左眼出现明显甚至严重的ASI体征 ,眼压出现下降趋势 ,C组眼压术前为 (17 2 1± 3 76 )mmHg(1mmHg =0 133kPa) ,术后最低降至 (14 4 8± 3 36 )mmHg(P <0 0 5 ) ,D组眼压术前为 (16 6 8± 2 33)mmHg,术后最低降至 (3 17± 0 92 )mmHg(P <0 0 5 ) ;房水中总蛋白和乳酸的浓度明显增高 ,C组术前分别为(5 0 5 3± 5 0 )mg/L和 (7 5 4± 0 4 7)g/L ,术后分别最高升至 (811 9± 4 4 4 )mg/L和 (11 0 0± 3 5 9)g/L(P<0 0 5 ) ;D组术前分别为 (5 0 4 6± 4 1)mg/L和 (7 17± 1 4 4 )g/L ,术后分别最高升至 (10 2 5 8± 78 3)mg/L和 (8 2 3± 1  相似文献   

17.
眼肌移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肌移位术能适度地改变一条眼外肌的正常作用,大脑并不能再建新的功能。术后发生的变化是肌止端易位后肌肉作用的向量发生了改变。Vorhoff和Logan等解释为局限性机械性因素。Metz和Janpotz等人通过测量移位术前后的麻痹肌作用野的扫视速度;Millen利用核磁共振影像等研究手段均得出相近的推断。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移位术操作难度大,如再次手术则难度更大,优点是能得到减弱术和加强术所不能获得的手术效果,且避免多条直肌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但是如果一般手术可以获得良好手术效果,则不首选移位术。如果使用移位术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效果。那么采用这种术式亦是明智之举。移位术式的选择依据不同情况酌情选择不同的眼外肌。  相似文献   

18.
眼外肌腱转位术之适应症是:一个或多个眼直肌麻痹或缺如所致的斜视。其成功的条件是(1)有一个或多个能收缩的眼外肌,(2)被动运动不受限制。少数直肌缺如所致的斜视以及需作对抗肌后退的病例存在着特殊的问题:此型病例无肌肉来完成直肌联合的手术。完全的肌腱转位同时作对抗肌后退会切断所有的前睫状动脉而增加眼前段缺血的可能性。作者首次报导对此型病例作眼外肌腱转位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和上直肌后徙并移位治疗重度外斜视合并垂直分离性斜视( DVD)的效果。方法回顾近3年来对18例(36只眼)大于25°的外斜视合并DVD的患者施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9~12 mm,上直肌后退6~10 mm并鼻侧移位半个或一个肌腹的手术,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术后眼位:15例正位,2例外斜视欠矫,1例外斜视过矫,DVD治疗效果基本满意。有4只眼外转不足1~2 mm,其余眼球运动协调。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和上直肌后徙并移位治疗重度外斜视合并DVD操作简便快捷,损伤小,一次手术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孙英 《临床眼科杂志》2008,16(5):448-450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Ⅱ期植入术中寻找眼外肌的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近5年来我科住院行HA义眼座Ⅱ期植入的其中73例(73只眼)患者,年龄5—74岁,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多样,以眼外伤最多见。手术方法:运用肌鞘-直肌法在内、外、上、下四个方位内寻找4直肌,选择相应大小的HA义眼座植入肌锥腔内,将4直肌固定于眼座表面,分层严密缝合筋膜组织、结膜。结果73例中有62例的四条眼外肌都可找到,其中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后合并放疗的、眼座取出需再植入的、合并眶骨折的。其余11例中有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后合并放疗的患眼找到3条直肌,2例眼座取出需再植入者找到2条直肌,5例严重眼外伤的找到3条直肌,仅1例患者只找到1条确切的直肌。植入后无1例发生眼座暴露,术后有5例发生上睑下垂,可能在寻找上直肌时损伤了提上睑肌所致,已通过手术予以矫正。结论循着肌鞘寻找眼外肌的方法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防止了眼座的前移。此法适用于各种状况下的Ⅱ期眼座植入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