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同属嗜肝DNA病毒科。Mason等在一日龄雏鸭中发现了DHBV,从而提出了垂直传递是DHBV传播的主要途径。随后,很多学者支持了上述观点。但对DHBV的垂直传递仅仅是与携带病毒的母系有关,还是与带毒的父母双亲均相关,至今尚缺乏明确的实验依据。我们以DHBV阳性与阴性的成年雌雄麻鸭为材料,分成4个不同组别配对繁殖,观察其子代血清中DHBV的携带状态,并据以推论自然鸭群中DHBV的传递途径。  相似文献   

2.
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双盲法进行家鸭的血清学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1)江苏麻鸭可能是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最为易感的鸭种;(2)DHBV DNA与HBV DNA存在一定的同源性,且DHsAg与HBsAg也有部分交叉反应;(3)DHBV感染可造成鸭肝组织的急性或慢性肝炎病变;(4)DHBV感染可能主要在胚卵和雏鸭阶段。这些特点提示,研究人乙型肝炎有可能借助于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65例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进行了临床—病理—病毒学研究,结果表明:肝内HBV DNA存在游离型、游离—整合型和整合型三种分子状态,或肝内HBV感染发展的三个时相。表达于血液的HBV感染过程为:处于传染时相的病毒携带,非传染时相的抗原携带,以及病毒清除后仅残留于肝内的基因组携带。游离型HBV DNA是病毒的复制状态,表达为HBeAg、HBcAg和血清HBV DNA;血清HBsAg水平与之呈平行关系,但难以划分传染与非传染时相的界限值;抗HBe亦不是否定血液传染时相的标志。表明病毒感染状态的大多数参数,在不同肝组织病变间无明显差别,可能由于慢性无症状感染者的低免疫应答性以及病变可能主要是对长期感染的组织反应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并验证后天感染河南樱桃谷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模型。方法:筛选3日龄DHBV阴性河南樱桃谷鸭,经胫静脉注射DHBV阳性血清建立DHBV模型鸭,连续观察42 d,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鸭血清和肝脏中DHBV DNA变化情况。DHBV阴性鸭48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3TC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3TC组于鸭3日龄时建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kg·d),3TC组给予3TC 20 mg/(kg·d),连续给药10 d。PCR检测给药5、10 d后及停药3 d后血清和肝脏中DHBV DNA含量,并进行肝脏病理学观察。结果:感染2 d后,鸭血清和肝脏中均可检测到DHBV DNA。血清DHBV DNA水平第14天达到高峰,拷贝数为7.7×109mL-1,肝脏DHBV DNA第21天达到高峰,拷贝数达2.1×109mL-1,42 d内均维持较高的DHBV DNA水平。与模型组比较,3TC组鸭血清和肝脏DHBV DNA拷贝数明显降低(血清:F组间=17.625,F时间=68.141,F交互=134.517,P<0.001;肝脏:F组间=69.430,F时间=35.330,F交互=75.770,P<0.001)。3TC组鸭用药10 d后,血清和肝脏HBV DNA抑制率分别为86.5%和84.9%,但停药3 d后有轻度"反弹"现象。3TC组肝组织病变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结论:河南樱桃谷鸭后天感染DHBV较敏感,病毒在体内增殖稳定,是DHBV感染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药物“911”在鸭实验动物模型中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效果。方法:北京鸭足静脉注射DHBV,第1次试验随机分为空白,Ara-AMP对照和20,40,80mg/kg3个治疗组,于感染后第7d,给药后第5,10d和停药后第5d采血,第2次试验设空白对照和40.80mg/kg2个治疗组,用药后第5,10d及停药后第5d各组分别处死3只鸭取肝脏检测肝HDBV DNA,采用DOT EIA法检测血清DHBsAg,斑点分子杂交法检测DHBV DNA,Southern转膜杂交检测鸭肝DHBV DNA。结果:第1次试验结果表明,血清DHBsAg及DHBV DNA在20mg/kg组基本无变化,在40mg/kg组治疗后明显下降,但效果无80mg/kg组明显;80mg/kg组DHBsAg 及DHBV DNA水平治疗效果最明显,与用药前及空白对照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试验与第1次试验的结果基本吻合,鸭肝脏DHBV DNA检测表明,80mg/kg治疗组对鸭肝DHBV DNA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减少鸭肝DHBV DNA含量。结论:“911”有较好的抗DHBV感染效果,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研究了61只家鸭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病间的关系。61只家鸭中24只来源于中国启东县;20只来源于中国长春市;17只来源于日本千叶地区。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内源性DNA多聚酶活性测定和鸭乙型肝炎病毒DNA杂交试验,37只长春和千叶地区的家鸭乙型肝炎病毒全部阴性,亦未见肝脏病变,而启东24只家鸭中12只(50%)血清中存在病毒样颗粒,大多数启东鸭的肝脏可见到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的各种肝脏病理改变。其中鸭乙型肝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研究重庆地区成年麻鸭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感染率及其季节差异性,为优化DHBV研究模型奠定基础.方法:2009年春季与夏季随机采集重庆麻鸭血清560份,采用随机引物法地高辛素标记DHBV DNA探针,斑点杂交检测麻鸭血清DHBV DNA感染率.结果:重庆地区麻鸭春季DHBV感染率为1.82%,夏季DHBV感染率为5.26%,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结论:重庆地区成年麻鸭DHBV感染率夏季高于春季,但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鸭D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DNA,cccDNA)是HBV DNA在宿主细胞核内的存在形式,是HBV复制和转录的模板,长期存在于细胞核中,是HBV持续感染和抗病毒药物停用后病情反复的关键因素,对HBV的复制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cccDNA的合成调节、清除、检测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肿瘤患者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化疗后HBV再激活情况。方法常规方法检测慢性HBV携带者化疗前后肝功能及乙肝标志物,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DNA变化情况。结果84例肿瘤合并慢性HBV携带患者,其中50例化疗后出现HBV再激活伴肝功能异常,需保肝治疗,推迟甚至终止了化疗。结论对于需要化疗的HBV携带者,除监测肝功能外,应常规检测HBV—DNA。  相似文献   

10.
谭友坤 《中外医疗》2010,29(27):87-8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Pre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73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乙肝5项,HBV Pres1抗原检测,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73例HBV患者血清中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与HBV Pres1抗原、HBV DNA及ALT阳性检出结果,在各组模式中,1组PreSl抗原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0.0%。1组与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1抗原与HBV DNA两者之间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阳性及阴性现象。Pres1抗原的存在与肝功能的损害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Pres1抗原与HBV呈不同程度相关性,是病毒感染复制的指标,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敏感,对临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对肝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眭维国  邬俊勇  张岳  林华  陈洁晶  戴勇 《医学综述》2009,15(15):2244-2246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肝DNA病毒属,它的遗传变异性很高,可分为8种基因型,大多数基因型能进一步分成亚型。而HBV基因型之间的重组增加了HBV的变异性。本文概述了当前乙型肝炎DNA病毒属基因变异的流行病学知识,另外因为这一领域的快速进展,更新了一些有关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最近综述,并阐述了HBV基因型与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变异与隐匿性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HBV的高感染地区,约1.2亿人携带HBV,其中约1/4的人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多数HBV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病毒血症是HBV感染的主要证据。血清HBsAg阴转及抗-HBs的出现一直被认为是HBV清除和临床痊愈的标志。但随着HBV—DNA检测技术灵敏度和特异度不断提高,在HBsAg阴性、但抗-HBs阳性者的血清中也可检测到HBVDNA。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一些HBsAg阴转的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或慢性HBV感染者、以及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或肝脏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低水平的HBVD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妊娠患者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HBV M)以及HBV DNA定量与HBV母婴传播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HBV母婴传播风险。方法:以我院妇产科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行自然分娩的72例自然分娩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分娩前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其HBV M以及HBV DNA定量,于分娩后对新生儿的外周血以及脐血血清HBV M及HBV DNA定量。所有新生儿分娩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并于12月龄时对新生儿的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eAb进行检测。结果:1妊娠患者HBeAg阳性率、HBV DNA定量与脐血HBeAg阳性率、新生儿外周血HBeAg阳性率密切相关。212月龄时宫内感染免疫成功44例,其中免疫疫苗应答低度反应7例、中度反应22例、高度反应15例。结论:妊娠患者HBeAg阳性与HBV DNA定量过高是HBV母婴传播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娩后注射乙肝疫苗与HBIg可以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我国普通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率为7.18%,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1].HBV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及母婴垂直方式进行传播,其中,40%的HBV携带孕妇通过母婴垂直传播,造成每年80万~90万新生儿成为慢性HBV携带者.对于HBV携带孕妇而言,其承受的压力与担忧日益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一般表现为紧张、焦虑、自卑甚至恐惧等不良心理,给孕妇身心健康和胎儿的发育带来严重危害[2].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邵玲玲  朱建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38-1139,1159
目的:了解HBV外膜大蛋白(HBV-LP)对HBV感染、复制和乙肝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收集10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阳性),同时检测血清HBV-M、HBV-LP、HBV DNA,HBV-LP检测采用ELISA法,HBV DNA由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测定采用FQ PCR。结果:不同HBV-M模式中,HBV DNA、HBV-LP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含量(拷贝数对数)与HBV-LP浓度均值呈正相关关系。在72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中,HBV-LP阳性65例,阳性率90.3%。结论:HBV-LP在不同HBV-M感染模式中,与HBV DNA的阳性率比较吻合,而且HBV-LP浓度能较好的反映体内HBV DNA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拟利用慢病毒载体,在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Huh7.5.1细胞中过表达人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NTCP)编码基因,建立Huh7.5.1- hNTCP细胞模型,使其可以被HBV、HCV共同感染。方法:使用携带人NTCP编码基因、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嘌呤霉素抗性基因的GV358重组慢病毒载体,以50的感染复数(MOI)感染Huh7.5.1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人NTCP基因的Huh7.5.1-hNTCP细胞株,并通过Western-blotting验证NTCP蛋白的表达。使用HepAD38细胞来源的HBV感染Huh7.5.1-hNTCP细胞,通过ELISA及qPCR等方法检测HB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HBsAg、HBeAg的表达以及HBV DNA的复制。HBV感染后24小时予以HCV-JFH1感染,检测合并感染状态下HBV DNA以及HCV RNA的复制。结果:Western-blotting 结果表明Huh7.5.1-hNTCP细胞株可稳定表达HBV受体NTCP。HBV感染Huh7.5.1-hNTCP细胞后ELASA、qPCR结果显示:HBsAg、HBeAg、HBV DNA合成逐渐增加,并在第9天达峰。HBV/HCV合并感染Huh7.5.1-hNTCP细胞后,q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HBV DNA、HCV RNA复制逐渐增加。结论:建立了Huh7.5.1-hNTCP细胞模型,该模型可被HBV/HCV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属于嗜肝DNA病毒(Hepadna)的一种,完整病毒颗粒(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含有双股环状脱氧核糖核酸(DNA),近年来对HBV DNA的研究取得迅速发展,HBV DNA克隆成功,而且可以用切口翻译方法把~(32)P标记上克隆的HBV DNA,把它作为探针与血清中提取的DNA杂交,检测血清标本中是否存在HBV DNA,提供一种极为灵敏的检测血清中HBV的方法,我们开展了这个检测项目,应用斑点杂交试验直接检查血清标本的HBV DNA。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前C区A83变异株DN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扩增抗拒突变分析系统(ARMS),检测HBV DNA前C区A83位点突变,引入内参照系统,对突变株DNA作定量检测。结果有HBV DNA前C区A83位点突变的5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病毒变异株DNA水平(对数值)为(5.37±0.60)copies.ml-1,13例无症状病毒携带者(ASC)血清中病毒变异株DNA水平(对数值)为(4.02±0.51)copies.ml-1,两者比较,t=7.54,P<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0例献血员血清中未检测到A83病毒变异株。结论HBV DNA前C区A83变异株水平与临床病情相关,定量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变异株在体内的复制状态,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DNA斑点杂交、电镜、免疫电镜和斑点酶免疫法(Dot EIA),在鹅血清中发现一种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相似的病毒颗粒。用DNA斑点杂交法和Dot EIA在鹅群中测得DHBV DNA和DHBsAg的阳性率均为32.43%(12/37)。对阳性血清进行电镜观察,见到直径30~60nm的球型颗粒,形态与DHBV相似。抗DHBsAg能使病毒颗粒发生凝聚。用CsCl密度梯度法对DHBV阳性血清进行超速离心,发现病毒颗粒分布在1.16~1.24g/ml的密度范围内,与DHBV的密度范围(1.15~1.25g/ml)接近一致,表明鹅血清中的病毒颗粒,不仅在形态学上与DHBV相似,且核酸序列与DHBV也有同源性,由其编码产生的表面抗原成分与DHBsAg有共同的抗原性。作者提出,这种病毒可能是1.独立存在于鹅体内的一种新的DNA病毒,与肝脏的关系有待探讨;2.作用于不同宿主的DHBV;3.DHBV的不同亚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春地区慢性乙型肝病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特点。方法:慢性乙型肝病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经巢式聚合酶链法(nested-PCR )扩增HBV S基因区片断,利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检测HBV S区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39株HBV中C基因型23株,其中16株为C基因型adr亚型,7株为C基因型adw亚型;16株为B基因型adw亚型; 未发现ayr及ayw型;有2株存在“a”决定簇变异;与参照序列比较,S基因存在多处点突变,部分 点突变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变异;同以往研究的结果类似,未发现癌特异性的HBV S基因变异。结论:研究对象中HBV存在C基因型和B基因型, C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HBV相关性慢性肝病患者中HBV S基因存在序列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