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报告一种能维持较稳定培养条件的用培养瓶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瓶法比常用的蜡烛缸培养皿法能较稳定地产生形态上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所试的4个分离株中Fcc—1/AH,Fcc—7827/HN及Fcc/AH3均能产生大量配子体,且有90%以上发育到Ⅴ期,可用于配子体培养实验,Fcc—1/HN产生配子体极少,仅有个别能发育到Ⅴ期。  相似文献   

3.
有关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探索,始于Smalley(1976)~[1]。此后,Jensen (1979)~[2]、Sinden(1979)[3]等都证明配子体可从体外培养的无性体中分化出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目前已能体外培养出成熟的配子体。培养的配子体感染媒介按蚊,可在蚊体内发育为形态正常、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子孢子~[4-7]。下面仅就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体外培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如下。一、配子体的体外培养条件研究表明,使用Trager和Jensen(1976)~[8]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5.
恶性疟原虫有性生殖的机理近年来日渐受到重视,已有人报告体外培养出未成熟的配子体,本文则报告了培养出形态上成熟的配子体,开创了一个深入研究恶性疟原虫生活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用蜡烛缸平皿法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对云南分离的FccBH1/YN和FccMD1两株进行培养获得成功,两株分别在4d和1d出现配子体,16d和10d达高峰.最高密度分别为135和123/10000RBC,V期配子体最高密度为20和30/10000RBC,平均8.3和4.3/10000RBC.雌雄配子体比例为9:1和5:1,雄配子体可见出丝1—6条,表明配子体已达到成熟阶段,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作者基本按Mazier等(1983,1984),以间日疟原虫完整的肝内裂体增殖法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外期获得成功。该法用35mm的培养皿,每皿接种6×10~8的人体肝细胞作单层培养,在2次连续培养期间,用人工培养的配子体(来源于NF54和克隆7G8)喂饲的弗氏按蚊或斯氏按蚊唾液腺5~10对进行感染。用培养物与1例非洲成人高免疫血清和以1/2000伊文思蓝溶液作1:30稀释的荧光抗体结合物(Nordic)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或吉氏液染色检查肝细胞内裂殖体。结果:感染达21小时,可见大量固定或不固定在细胞表面的子孢子,少数在细胞浆内形成3~4mμ的圆形荧光。感染后第3、5、6和7天在全部培养物中,细胞浆内可见到多数为圆形,少数为卵圆形,位置常与胞  相似文献   

8.
对恶性疟原虫进行免疫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原虫材料,但由于目前的体外培养耗费大,加之人血清的来源受限制,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完满的解决。曾有人试图用各种动物血清和处理过的血浆代替人血清。虽小牛血清、兔血清和处理过的血浆是较理想的代替物,但成本仍高,我们直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不添加新鲜红细胞“静态培养”法培养 FCC—1株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无性体密度下降后 d 2开始出现Ⅱ期配子体,d 7出现形态成熟的新月形 V 期配子体,配子体密度最高达0.42%。本文对影响配子体生居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于1976年获得成功。1977年,使用只换培养液而不加红细胞的培养方法,获得了形态上成熟的配子体,在pH8.0的胎牛血清中,可见到小配子体出丝。1982年,用体外培养产生的配子体感染蚊,然后用其子孢子接种黑猩猩,感染获得成功。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培养方法基本上与红内期无性体相同,一般使用RPMI1640培养基,补充10~15%人血清、0.2%碳酸氢钠和20~40mM两性离子缓冲液,但培养建立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再加入红细胞。虽然培养器材是各种各样的,其关键是在培养过程中保持温度和气体条件恒定。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次黄嘌呤或cAMP可增加配子体的产生,也有实验证明,cAMP对疟原虫有致死作用,不适用于诱导配子体产生。不同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甚至同一分离株的不同克隆产生配子体的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一些可产生较高的配子体血症,另一些则不产生明显的配子体血症。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体外培养技木已广泛用于研究疟原虫有性体的发育过程、免疫学及抗疟药物。  相似文献   

11.
常规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一般都是在疟原虫血症为1~2%时采血进行的,而且所用的培养方法不能满足生物化学以及人疟疫苗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晚期滋养体和裂殖体。因此本文作者对所用的培养方法作了修改,企图培养出大量的晚期疟原虫,试验方法及结果如下: 本文所用的两株恶性疟原虫都是多年保种在枭猴体内的虫株,在出现高度原虫血症(20%~70%)时采血作为接种材料。在修改  相似文献   

12.
13.
14.
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热带非洲几乎全体居民罹患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巢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支原体污染。方法根据支原体16s和23s保守序列设计PCR引物,应用巢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支原体。结果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标本16份,PCR检测支原体均阳性,经测序比对后确认为口腔支原体。已知阴性对照无扩增带。结论应用巢式PCR能敏感和特异地检出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支原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滋养体和裂殖体积聚氚-氯林可霉索,氚-四环素及氚-双氢链霉素的能力。取体外培养的对抗生素有正常反应的FCR_(3TC)株,在再次侵入红细胞后30~40小时  相似文献   

17.
从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研究人员在使用贮存达4周以上的人红细胞时常有顾虑。按常规,红细胞在4℃贮存于柠檬酸—右旋糖(ACD)、柠檬酸—磷酸—右旋糖  相似文献   

18.
应用脐带血红细胞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新生儿脐带血红细胞代替成人红细胞,分别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33d和50d。红细胞感染率每3~4d增加8~18倍,最高可达20%以上。与成人红细胞比较;培养48h、72h和96h时的脐带血红细胞感染率均高于成人红细胞(P<0.01)。结果表明脐带血是体外培养疟原虫良好的红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6株恶性疟原虫的特征,包括对培养的适应性,在体外产生配子体的能力以及在培养的前后它们对氯喹的敏感性等进行了研究。虫株的分离采取改良的蜡烛缸技术,转种培养后96小时如果原虫血症增加10倍者视为适应体外培养。配子体血症以检查每100个感染红细胞中的配子体数表示。并以体外微量试验法测定这些虫株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FAN-5株及FRN-1株恶性疟原虫易于适应体外培养。前者对氯喹始终保持敏感,但不产生明显的配子体血症。相反,  相似文献   

20.
恶性疟原虫在体外连续培养产生成熟配子体需8~17天。作者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体外培养所产生的配子体,其形态与体内产生的配子体一样。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连续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也与体内产生的配子体很相似。根据Hawking等细胞学分级法,作者将配子体产生过程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的配子体呈圆形,位于含虫泡内,泡膜紧贴于单原虫质膜,配子体寄生的红细胞无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