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CT在肺部磨玻璃结节影像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具有肺部磨玻璃结节CT征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4例,对其进行病理诊断,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本组患者分为恶性组(41例)和良性组(43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高分辨率CT诊断,比较两组CT征象特点及结节影像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CT征象特征方面,两组病灶大小、病灶形状、空泡征、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与良性组相比较,恶性组分叶征、毛刺征检出率更高且病灶界面比较毛糙,有明显的囊状透亮影,病灶密度大多为mG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结节影像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面,与其他结节影像相比,分叶征的灵敏度最高,边缘毛糙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最高,囊状透亮影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最低,毛刺征特异度最低,密度阳性预测值最低。结论 临床上对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实施诊断时,采用高分辨率CT诊断,能够为临床鉴别病灶的良恶性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应用价值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成年患者CT影像特点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于河南省中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72例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CT影像学特点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水平资料进行整理,并对两种检查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早期MP抗体滴度以1∶80为主,占比29.17%,其次为1∶40和1∶160,均占比15.28%。72例患者中单肺病变58例,其中以右肺上叶和左肺下叶较多分别有22例和18例,占比30.56%、25.00%。CT表现以磨玻璃影、实变影和结节影为主,分别有61例、50例和32例,占比84.72%、69.44%和44.44%。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患者MP抗体滴度为1∶40、1∶80、1∶160时以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1∶320、1∶640表现为磨玻璃影和结节影共存,1∶2560、1∶5120表现为磨玻璃影、结节影和实变影同存,1∶10240则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P抗体滴度等级与实变影发现率有相关关系(r=0.746,P=0.021)。结论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早期肺炎抗体滴度与肺实变呈正相关,与其他肺部CT表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马国强 《现代养生》2023,(12):902-904
目的 分析对早期肺部感染患者给予螺旋CT+胸部X线联合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6月医院诊断确诊的80例早期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胸部X线诊断,观察组采用螺旋CT+胸部X线联合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及影像特征。结果 两种影像学诊断符合率比较,观察组诊断符合率95.00%高于对照组诊断符合率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类型肺部感染患者的CT表现出不同的影像征象,其中真菌感染的影像特征主要为实变影和磨玻璃影,非特异性细菌感染的影像特征主要为实变影,病毒感染的影像特征主要为磨玻璃影,混合感染的影像特征主要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结论 对早期肺部感染患者给予螺旋CT+胸部X线联合诊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胸部X线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肺部CT影像学动态变化规律和特点,为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3月5日竹山县人民医院集中收治的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肺部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出院、出院6个月和出院1年时进行肺部CT检查,观察不同阶段患者肺部CT影像学变化,分析患者肺部恢复情况。结果:35例患者入院时肺部均有磨玻璃影及网格状改变,病变部位主要分布于肺叶外围、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部分患者出现小叶间隔增厚。治愈出院时,肺部影像完全恢复正常5例,病灶明显吸收、范围减少24例,分别占14.29%、68.57%;出院6个月肺部完全恢复正常27例,占77.14%;出院1年时肺部病灶完全吸收,症状完全消失29例,占82.86%,仅有6例遗留肺部少许纤维化,占17.14%。结论:影像学特征分析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诊疗的重要一环。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出院6个月内肺部可完全恢复正常,少部分患者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仍有完全恢复的可能,其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SARS。  相似文献   

5.
刘霞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2):243-246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泡细胞癌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穿刺活检及手术等病理证实的肺炎型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CT特征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4例两肺弥漫分布,16例CT表现为肺叶或局限性肺段实变,均为周围性分布。单纯磨玻璃密度影9例,实变病灶内伴有不规则小结节样改变6例,磨玻璃密度影与小结节共存5例。空气支气管征8例,小泡征6例,叶间裂向外膨隆5例;4例增强后有2例可见“血管造影”征。结论尽管肺炎型肺泡细胞癌与感染性肺炎较难区别,但其影像学表现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部X线联合CT检查对肺部感染早期筛查诊断的作用,为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172例疑似肺部感染患者做为研究对象,行胸部X线及CT检查,对影像学检查肺部感染者,采集痰液,行痰培养确诊,观察其影像学征象特点,计算联合检查诊断肺部感染的阳性率及准确性。结果痰培养共检出肺部感染阳性者92例,占53.5%,阴性80例,占46.5%,胸部X线联合CT检查诊断肺部感染的阳性率、准确率分别为45.3%、91.9%,均显著高于单纯胸部X线检查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肺部感染均具有特异性CT影像学征象,其中非特异性细菌感染以实变影为主,真菌感染可见磨玻璃影、实变影与结节影共存,病毒感染可见磨玻璃影及线样影/磨玻璃样,混合感染以磨玻璃影、实变影为主。结论联合应用胸部CT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X线在早期体检筛查中对肺部感染的诊断效果,值得广泛应用,特别是对高度怀疑肺部感染,且X线片正常,应进一步实施CT检查,以降低疾病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118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期于医院治疗的肺结核未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集患者痰液,检测致病菌类型;所有患者行CT检查。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点,观察分析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 118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出136株真菌菌株,其中以曲霉菌属102株占75.00%为主;118例患者CT显示病灶位于双肺35.59%,累及2个肺叶46.61%;CT表现为空洞影79.66%、结节影74.58%,以空洞影、结节影、斑片状影和树芽征为多见;试验组CT显示两个肺叶受累、支气管播散、胸腔积液和空洞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霉菌属是导致肺结核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肺结核继发肺真菌感染后CT表现多样,感染灶范围扩大,病灶形态边缘更模糊、多样化,胸腔积液率高,支气管播散病灶多。  相似文献   

8.
正肺部磨玻璃影与肺部小结节、肺癌是三个不同概念,三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影与结节的区别在于,影是泛指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阴影,大小不限,形状不限,而结节则是指3厘米以内、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病灶。肺部小结节不等于肺癌在临床上,一般肺部小结节通常是指影像检查(X线或者CT)中发现的直径≤2厘米的类圆形病灶,而≤3厘米的称为结节,3厘米的则称为肿块。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分得太2.2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部小结节疾病特点,分析CT后处理对定性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诊治的80例肺部小结节疾病患者,结合病理结果进行良性组(n=30)、恶性组(n=50)分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经CT后处理,分析良恶性患者磨玻璃影影像学特征、磨玻璃影形态学情况。结果: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组间毛刺征(56.00%vs10.00%)、胸膜凹陷征(78.00%vs30.00%)、空泡征(16.00%vs3.33%)等磨玻璃影影像学特征分析,恶性组患者表现更为明显,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组间不规则形(64.00%vs16.67%)、圆或椭圆(16.00%vs56.67%)、多结节融合状(34.00%vs0.00%)、斑片状(66.00%vs16.67%)磨玻璃影形态学情况分析,除圆或椭圆外,不规则形、多结节融合状、斑片状恶性组占比率更高,P<0.05。结论:肺部小结节定性诊断中CT后处理能够进一步有效区别良性、恶性患者的磨玻璃影影像学与形态学特征区别,用于肺部小结节定性诊断价值显著,有助于患者临床早期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支气管肺炎与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特点以及早期血液检查指标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2月海口市琼山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8例MP感染肺炎患儿资料,按照肺部影像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支气管肺炎组(n=78)及大叶性肺炎组(n=60),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表现与体征,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结果,并评估患儿治疗效果及转归情况。结果支气管肺炎组患儿超声显示病灶多为等回声或者低回声,CT扫描可见密度不匀、边界模糊磨玻璃影或者斑片状密度增加影,伴明显支气管充气征;大叶性肺炎组患儿超声显示病灶存在显著回声,回声形态与脾脏、肝脏以及肺叶形态相近,CT充血期显示出磨玻璃样病变,实质期显示为大叶状或者显示为肺段分布实变影;支气管肺炎组发热、喘息以及胸腔积液患儿占比显著低于大叶性肺炎组(P<0.05),两组患儿呼吸困难、干咳或咳痰、双肺干、湿性啰音、呼吸音降低等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气管肺炎组患儿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大叶性肺炎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炎症指标水平低于大叶性肺炎组(P<0.05);支气管肺炎组患儿PEF、FVC以及FEV1等肺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大叶性肺炎组(P<0.05)。支气管肺炎组患儿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较大叶性肺炎组患儿显著缩短,转归情况优于大叶性肺炎组患儿(P<0.05)。结论 MP感染致支气管肺炎与大叶性肺炎患儿影像学表现、临床体征、早期血生化指标、肺功能存在差异,最终导致患儿预后不同,各指标综合分析有利于对两种肺炎诊断。  相似文献   

11.
姜雄 《现代养生》2014,(16):130-131
目的:通过对入住本院的确诊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CT影像特点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更及时的察觉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区分细菌性肺炎以及支原体肺炎。方法:将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入住本院的进行CT影像的66例确诊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病例体温、肺外表现、白细胞总数、CT影像学特点、尿常规、胸部X表现特异性等指标。结果:患者体温40°以上的占了50%,37-40°的占了36.36%,66例患者中,有25例出现了肺外表现,占比为37.88%,白细胞总数>10*10^9占比为69.70%,CT影像学特点分布比较多元化,以磨玻璃影为主,占比53.03%,其余依次减小,主要合并患有支气管充气、肺内游走性病变、纵膈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等。尿常规检查发现谷丙转氨酶患者相对于其他来说较多,胸部X表现主要为肺野呈大片状似大叶性肺炎、肺部呈现淡片影、肺纹理粗乱等,其中肺部呈现淡片影居多,无特异性。结论: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具有一定的成像特点,有利于进行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和治疗,能够更及时的察觉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区分细菌性肺炎以及支原体肺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HIV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89例,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及CT检查,分析HIV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389例患者中,以年龄18~29岁176例为主,占45.2%;肺部感染类型以肺结核199例为主,占51.2%;199例肺结核患者中,168例患者AIDS期具有多种多样的肺结核病变形态,其余31例具有较轻的X线征象,5例患者为中等量胸腔积液;117例肺孢子菌患者中,典型X线表现为毛磨玻璃样浸润及对称性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弥散于两侧肺门周围,全肺会在几天内受到累及,促进弥漫性实变的发生,但是仍然有网状影出现在肺野外围。结论 HIV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诊断价值高,CT检查特别是高分辨力CT能够有效表现病灶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HIV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89例,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及CT检查,分析HIV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389例患者中,以年龄18~29岁176例为主,占45.2%;肺部感染类型以肺结核199例为主,占51.2%;199例肺结核患者中,168例患者AIDS期具有多种多样的肺结核病变形态,其余31例具有较轻的X线征象,5例患者为中等量胸腔积液;117例肺孢子菌患者中,典型X线表现为毛磨玻璃样浸润及对称性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弥散于两侧肺门周围,全肺会在几天内受到累及,促进弥漫性实变的发生,但是仍然有网状影出现在肺野外围。结论 HIV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诊断价值高,CT检查特别是高分辨力CT能够有效表现病灶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对肺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希望通过影像学检查做到早期发现,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肺部检查频频报告“磨玻璃结节”,大家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肺癌的早期表现?该不该切除?肺部磨玻璃结节是一种基于密度改变的影像学表现,只要是肺泡腔充气程度的任何改变,都可以在CT影像上形成磨玻璃结节,表现为类似磨砂玻璃,呈现云雾状的圆形、类圆形病灶(3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炎患者结节或肿块的CT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疑为肺结核合并肺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炎的CT图像特征。结果 CT平扫对肺结核合并肺炎的诊准确率为77.42%,CT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96.77%,CT增强扫描对肺结核合并肺炎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平扫。肺癌患者肿物的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检出率显著高于肺结核合并肺炎病例。肺结核合并肺炎病例与肺癌病例的钙化、斑片条索影、空泡影、结节影、空腔或空洞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结核合并肺炎与肺癌病例病灶的强化均匀、周边强化、广泛强化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炎患者结节或肿块在CT扫查下呈高密度影,容易与肺癌相混淆,实施增强扫描可有效将肺结核合并肺炎与肺癌鉴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误诊为肺部感染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肺部影像学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10例经穿刺活检及临床证实的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误诊为肺部感染的CT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在10例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中,肺内弥漫性磨玻璃影两例,占20.0%,弥漫粟粒影1例,占10.0%;间质性改变3例,占30.0%,其中网格状2例,蜂窝状1例,小叶间隔增厚两例;多发斑片及片状影4例,占40.0%,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其中充气支气管征3例、伴多发结节3例、形成空洞两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1例;误诊为普通间质性肺炎3例、细菌性肺炎3例、粟粒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及真菌性肺炎各1例。结论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肺部CT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为感染性病变,应结合临床实验室及病理检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AI技术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的957例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采用联影uCT76064排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扫描完成后将原始数据导入联影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进行AI计算。观察新冠肺炎患者的CT征象,包括病灶分布、影像特征等,并对左右肺的病灶体积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密度影;患者右肺病灶体积明显大于左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右肺下叶病灶体积明显大于其余各肺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采用AI技术分析新冠肺炎的CT影像,可以了解肺炎病灶分布特点,判断肺炎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9月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病例48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常规仰卧位CT平扫,对所有患者肺内病灶的形态及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不同基础疾病与CT分型的关系.结果 48例患者CT影像表现主要分为弥散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其中弥散型19例,占39.6%;曲菌球型13例,占27.1%;实变型12例,占25.0%;结节型4例,占8.3%;另外,对于肺结核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63.6%;对于慢性支气管扩张患者,CT影像主要为曲菌球型72.7%;对于糖尿病患者,CT影像主要为实变型占66.7%和结节型占33.3%;对于肺癌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75.0%;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50.0%和实变型占50.0%;而无基础病的患者,CT影像分型较分散.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患者CT影像具有一定的特点,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特点,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预防控制并发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进行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患者采用氟康唑治疗,根据CT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变和病原菌分布。结果治疗前,对照组真菌培养结果显示假丝酵母菌属占44.58%、曲霉菌属占27.71%、组织胞浆菌占21.69%、其他真菌占6.02%,试验组假丝酵母菌属占43.96%、曲霉菌属占42.86%、组织胞浆菌占15.38%、其他真菌占4.40%,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病原菌分布状况基本相同,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对照组患者CT结果表现为结节占40.42%、磨玻璃影占27.66%、网格或线样占21.28%、胸腔积液占10.64%;试验组CT结果中总显效率结节占36.17%、磨玻璃影占31.92%、网格或线样占25.53%、胸腔积液占6.38%。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多以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较为常见;合理使用氟康唑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疗效确切;患者CT主要表现为结节和磨玻璃影,但无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CT影像学特征,为慢性重型肝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利欣、丹参注射液、促肝细胞生长素、血制品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氟康唑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治疗前后CT影像学特征。结果 114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18株,其中假丝酵母菌属93株、曲霉菌属75株及组织胞浆菌39株,分别占42.66%、34.40%及17.89%;治疗前,两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分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的CT影像学特征改善效果明显,患者出现CT影像学特征分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T平扫可见双肺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治疗后CT平扫显示,双肺病灶密度及范围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患者的临床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结节和磨玻璃影,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