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目的观察常规直肠应用吲哚美辛栓剂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c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166例临床患者资料,其中术前预防性使用吲哚美辛栓纳肛的病例94例,未使用吲哚美辛72例,比较两组ERCP术前、术后3 h、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及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前血淀粉酶无统计学差异(78.0±6.9 vs 87.8±7.8,P0.05),但吲哚美辛组术后3 h血淀粉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75.6±67.7 vs438.6±77.4,P0.01),24 h血淀粉酶也低于对照组(227.8±37.3 vs 239.8±38.1,F=19.93,P0.01)。吲哚美辛纳肛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vs 5.6%,P0.01),吲哚美辛纳肛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7.4%vs 12.5%,P0.01)。结论 ERCP术前使用吲哚美辛可以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可以作为常规预防手段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比较吲哚美辛栓预防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本院内镜中心收治的204例接受ERCP诊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吲哚美辛组于术前30min经直肠给与吲哚美辛栓剂100mg,对照组不予任何预防药物。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h、12h、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2组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ERCP术前血清淀粉酶均为正常值。术后6h、12h、24h血清淀粉酶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美辛栓组、对照组PEP发生率分别为4.00%、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0,P0.05);吲哚美辛组、对照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2.00%、5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7,P0.05)。吲哚美辛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ERCP术前预防性直肠应用吲哚美辛栓可有效降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吲哚美辛预防性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效果及对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胆道外科204例行ERCP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68例。A组基础性治疗+安慰剂塞肛,B组基础治疗+术前半小时100 mg吲哚美辛塞肛,C组基础治疗+术前半小时100 mg吲哚美辛塞肛+术中250 μg/h生长抑素泵入11 h。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胰腺炎发生率,ERCP术后6、12、24及48 h血清淀粉酶变化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变化。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胆总管直径、术中Oddi括约肌切开等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6、12、24及48 h B组和C组血清淀粉酶水平、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C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术后12、24及48 h血清淀粉酶水平及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均低于B组(P<0.05)。结论 生长抑素联合吲哚美辛能够有效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同时有效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独给予吲哚美辛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效果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将70例拟施行ERCP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前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对照组不予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3、24h血清淀粉酶水平,术前、术后24hCRP,ET,IL-6水平。比较两组急性胰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24h血清淀粉酶水平及术后24hCRP,ET,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发生急性胰腺炎1例(3.3%),对照组为5例(16.7%),两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对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硝酸甘油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在山东省交通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经CT或MRI证实为胆总管结石、拟实施ERCP、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经内镜取石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硝酸甘油组(n=50)与对照组(n=50),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后3 h和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以及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PEP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h和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均高于术前水平(P<0.01),但硝酸甘油组术后3 h及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108.88±152.07) U/L,(97.02±113.38) U/L]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 h及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196.30±244.41) U/L,(234.22±406.05) U/L],P<0.05.硝酸甘油组ERCP术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12.00%,6/50)和PEP发生率(2.00%,1/50)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高淀粉酶血症30.00%(15/50),PEP 14.00%(7/50)],P<0.05.结论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可降低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对PEP及高淀粉酶血症均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措施。 方法:将2010年7月—2012年11月间行ERCP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术后给予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0.1 mg/8 h皮下注射连用24 h)和质子泵抑制剂作预防治疗(泮托拉唑40 mg/d静脉滴注连用2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ERCP术后3,12,24 h的血清淀粉酶情况,及胰腺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在术后3,12,24 h各时间点比较,观察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2,24 h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及术后急性胰腺炎明显均低于对照组(18% vs. 42%;8% vs. 22%;2% vs. 16%)(均P<0.05)。 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与胰腺炎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ERCP术后胰腺炎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纯表面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3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因胰胆管疾病行ERCP病人400例,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和静脉全身麻醉组,每组各200例。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小时、24小时静脉血清胰淀粉酶水平及腹部症状体征,观察两组病人术后3小时、24小时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和术后胰腺炎的情况。结果 单纯表面麻醉组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为7.5%,静脉全身麻醉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血清胰淀粉酶水平为(198±216)U/L,单纯表面麻醉组为(379±327)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血清胰淀粉酶水平为(129±98)U/L,单纯表面麻醉组为(187±156)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15.5%,单纯表面麻醉组为34.5%,术后24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为5.5%,单纯表面麻醉组为19.0%。两组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全麻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二氧化碳作为灌注气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全麻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二氧化碳组(30例)和空气组(30例),分别以二氧化碳和空气作为灌注气体,于麻醉复苏后及术后3、6、24 h采用直观模拟评分(VAS)对腹胀、腹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1 h拍摄腹部平片进行气量评分,并记录术前、术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术后3、24 h血清淀粉酶。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ERCP,二氧化碳组腹痛、腹胀评分和腹部气量评分显著低于空气组(P0.05),手术时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术后3、24 h淀粉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二氧化碳作为灌注气体在全麻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临床效果更佳,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生大黄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共800例术前血清淀粉酶正常行ERCP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0例,术后均予常规治疗外,观察组于ERCP术后口服生大黄浸泡液(1次/3h)至通便为止。比较两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EP(2.0%vs.7.5%)、高淀粉酶血症(5.0%vs.16.3%)、术后腹痛发生率(15.0%vs.51.3%)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且术后排便时间明显缩短(10.61hvs.19.51h)(P0.01)。结论:生大黄可降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减轻术后腹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比较术前吲哚美辛直肠给药与选择性术后吲哚美辛直肠给药对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符合ERCP手术条件的31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60例)和选择性治疗组(154例)。常规治疗组在ERCP术前30 min内单次直肠给予吲哚美辛100 mg。选择性治疗组仅对ERCP术后判定为胰腺炎高危的患者立即直肠给予吲哚美辛100 mg。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24、48 h血清淀粉酶水平,VAS疼痛评分、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常规治疗组与选择性治疗组术前血清淀粉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术后6、24、48 h血清淀粉酶低于选择性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术后6、24、48 h评分均低于选择性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选择性治疗组(5.6%vs 10.4%,P0.05),常规治疗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选择性治疗组(37.0%vs 23.8%,P0.05)。在ERCP术后胰腺炎预防作用方面,术前吲哚美辛直肠给药优于选择性术后直肠给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加贝酯联合奥曲肽对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30例行ERCP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加贝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奥曲肽;比较两组患者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患者治疗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1)观察组术后胰腺炎和术后6 h、12 h和24 h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6 h、12 h 和24 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低于对照组的18.04%(P<0.05)。结论 ERCP术后联用加贝酯和奥曲肽,能显著降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肠道准备在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行ERCP患者,根据术前肠道准备方法随机分为口服乳果糖组(对照组)和口服乳果糖加大承气颗粒保留灌肠组(观察组),分析对比ERCP治疗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发生率及两组术前和术后6 h、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6 h、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水平(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2.8±1.6)明显低于对照组(3.5±1.7),(P0.05),观察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3.3%和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7%、28.3%,P0.05)。结论:ERCP术前使用口服乳果糖联合大承气颗粒保留灌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减轻术后腹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胰腺炎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吲哚美辛栓或双氯芬栓)纳肛和预防性胰管支架植入是行之有效的ERCP术后胰腺炎(PEP)预防措施。优化ERCP围手术期管理(术前风险评估,术中风险控制,术后积极治疗),可有效降低PEP风险。  相似文献   

14.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源性胰腺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内科门诊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腹痛完全缓解时间、血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ERCP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测定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情况。ERCP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保守治疗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88%)较保守治疗组(30.00%)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9,P=0.008);保守治疗组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PAF水平相对稳定,而ERCP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PAF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至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水平。早期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可促进患者症状缓解,减少并发症,阻止病情恶化,但存在加剧胰腺炎症风险,术后需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5.
<正>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发生率高达4%~4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治疗方案[1]。ERCP术后胰腺炎(post ERCP pancreatitis, PEP)是ERCP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胰腺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28例接受ERCP的患者精心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术后监测血、尿淀粉酶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例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9例经过保守治疗,1例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对ERCP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预防和护理,可减少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是诊断肝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因有一定的并发症 ,如胰腺炎、胆管炎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尤其急性胰腺炎值得重视。本文就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 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文献报道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发生率为0~ 3 0 9% ,其中大部分的病人表现为高淀粉酶血症 ,部分可发展为重症胰腺炎 ,甚至引起死亡。Freeman等[1 ] 对19 63例行ERCP检查者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依次为 :ERCP术后胰腺炎史、括约肌球囊扩张、导管插入困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早期的检出率有所提高。良性肿瘤密切随访监测不适合我国国情,外科手术又因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而得不偿失。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术因其微创、安全逐渐被接受,但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术前评估时须对肿瘤进行精确活检,以获得初步病理学诊断;对于高度疑癌病灶,行超声内镜进行浸润深度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进行胰胆管浸润程度的评估,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术标准流程尚存争议,但推荐预防性放置胰管支架及吲哚美辛栓纳肛,以减少术后胰腺炎的发生风险。治疗后病人均需定期进行内镜随访,观察有无肿瘤残留及复发。建议结合临床资料、术者能力,平衡并发症和疾病风险,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初学者在独立操作时胆总管下段角度与出现ERCP术后胰腺炎(post ercp pancreatitis, PEP)的关系。方法由初学者操作的ERCP手术病人65例,按胆总管下段与垂直线成角的角度分为小角度(≤30°,34例)及大角度(30°,31例)两组。比较两组的插管时间,插入胰腺情况,术后高淀粉酶血症,PEP,术后出血等。结果小角度插管时间为(10.05±2.67)分钟、大角度为(9.35±2.79)分钟,小角度导丝入胰管概率为47.1%、大角度为32.2%,小角度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20.6%、大角度为19.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角度PEP发生率为26.5%、大角度为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初学者独立操作时胆总管下段大角度病人出现术后胰腺炎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探讨鼻胆管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 C P)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874例行ER C P取石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放置鼻胆管引流分为引流组(n=646)和对照组(n=228),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3 h和24 h检测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引流组患者术后3 h和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分别为(217.5±296.4)U/L和(196.2±268.5)U/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患者术后胆管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86%、3.56%和10.99%,均低于对照组的4.82%、7.46%和18.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胆管引流应用于ER C P取石可有效降低术后胰腺炎和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