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然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天然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机理方面的研究概况.以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寡聚化和纤维化为核心,有多种因素参与AD的病理过程.不同的天然药物有效成分能针对AD病理过程的多个方面发挥作用,表现出不同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以AD的现代病理学研究为基础,从分子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上,探讨天然药物及其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治疗AD的多途径作用机制,对于进一步开发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AD天然药物资源及为利用天然药物治疗AD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虽然已有多种药物被批准用于AD的治疗,但疗效有限。目前,一些针对AD发病机制的药物正在研究之中,主要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致病性及易损神经元变性,还有一些针对载脂蛋白E和Tau蛋白致病性的不太成熟的治疗措施。文章就AD的治疗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10年来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虽然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少部分难治性甲状腺癌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随着人们对甲状腺癌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分子层面,基于机制与分子靶标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难治性甲状腺癌治疗方式的前沿领域。目前发现了多种与甲状腺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分子靶标,并且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经过了临床试验的验证。基于靶标的药物设计已发现了许多进入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的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和乐伐替尼被批准用于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为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虽然已有多种药物被批准用于AD的治疗,但疗效有限.目前,一些针对AD发病机制的药物正在研究之中,主要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致病性及易损神经元变性,还有一些针对载脂蛋白E和Tau蛋白致病性的不太成熟的治疗措施.文章就AD的治疗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引起痴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除了已知年龄是最大的危险因素外,AD具体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同时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主要的致病机制有β淀粉样蛋白(Aβ)毒性、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和神经细胞凋亡。p38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与A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分离、纯化以及分析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天然产物药物防治AD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p38MAPK信号通路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愈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而对AD 的早期干预则可延迟疾病的发生、延缓病程的发展。因此,AD 的早期治疗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最为现实的目标。早期治疗的前提是早期诊断,目前临床上AD 脑影像学诊断,是基于放射性标记的有机小分子,其成像方式为正电子发射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使用的有PIB 和AV-45 等,在AD 的临床诊断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设备昂贵和半衰期短等局限,仅有少数医院和人群可以使用。 我们研发了一种基于多肽的靶向老年斑的AD 分子探针。体外荧光染色和荧光光谱实验结果,显示该探针能够很好的标记AD 人脑切片和AD 小鼠脑切片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与Aβ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体近红外成像显示,AD 小鼠的荧光信号高于对照鼠三倍并与淀粉样蛋白脑内沉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病理改变发生早期的四月龄AD 小鼠其荧光信号即显著增加,提示其可用AD 动物病理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筛查。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若干基于多肽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分子探针,通过在多肽上连接DOTA 与Gd 的螯合物,使其具有磁共振信号。并观察了所合成的分子探针在体外的磁共振信号强度,以及分子的弛豫率。之后在APP/PS1 小鼠上进行在体高场磁共振成像分析,发现该分子探针能与小鼠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结合,并在小鼠的磁共振成像中观察到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增强影像。上述结果提示,合成的基于多肽的磁共振分子显像探针具有很好的信号强度,并且能够用于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靶向标记。我们实现了无创、动态监测AD 小鼠病理改变的在体近红外成像技术,可用于AD 药物的筛选和疗效评估。众所周知,在过去三十年中AD 药物的研发遭遇重大失败,数百亿美元的投入付之东流,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在体筛选和评估药物疗效的方法和探针。近红外成像成本低廉,无创伤性,使用方便。该探针及其成像技术的成功将有助于改善这一状态。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分子机制、诱发AD的相关基因及关于AD发病机制的几个学说,报道了AD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在AD早期做出准确可靠的诊断,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进行准确客观的疗效评估,成为AD治疗的关键问题。老年斑(SP)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以SP的核心成分Aβ和NFT的核心成分tau蛋白为靶点的特异性分子探针,在AD早期诊断、病变程度分级以及药物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基于PET分子影像技术的高特异性分子示踪剂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以Aβ和tau蛋白为靶点的特异性分子探针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多个AD治疗药物在临床Ⅲ期实验中遭遇失败,全世界逐渐把目光投向AD早期诊断技术的开发。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分子探针技术在AD大脑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当下AD早期诊断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对用于标记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及活性氧簇的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分析,包括各类近红外分子探针的化学结构、光学性质、体外以及体内实验,并对AD的诊断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相信这些新的思路对近红外小分子探针在AD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主要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折叠,维持细胞的蛋白质空间构象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一种蛋白质。HSP90在维持分子伴侣结构、调控细胞周期及凋亡、协调激素信号传递、促进创面愈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HSP90在肿瘤的发生和演进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HSP90抑制剂针对恶性肿瘤进行相关研究,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热休克蛋白90为靶标对肿瘤的相互关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至今未明。聚集在大脑内部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然而靶向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药物均未能治愈疾病。固有免疫应答与神经炎症在AD的发病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参与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细胞内tau蛋白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损伤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与AD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提示该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AD的新靶点。本文总结了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调节在AD中的作用机制及以该通路为靶标治疗AD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抗病毒药物的分子靶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病毒复制周期和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有许多病毒特异性的步骤,可以作为抗病毒药物的靶标,例如病毒吸附和穿入细胞,逆转录(RNA→DNA),病毒DNA聚合,与病毒DNA和RNA合成、mRNA成熟(如甲基化)相关的细胞内酶反应.目前用于或待用于病毒感染临床治疗的药物,包括核苷类和非核苷类在内有8类药物被证实可以与这些病毒靶标特异性反应,选择性抑制病毒复制.本文就其分子靶标、作用机制、抗病毒活性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系统药理学多维阐释探寻透解祛瘟颗粒(TJQW)治疗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药效物质基础,并筛选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数据库搜寻、文献挖掘与类药性指标筛选确定TJQW化合物、疾病阳性药物及作用靶点,基于活性成分-阳性药物-疾病潜在靶点交联互作明确关键节点靶标,并对其进行 GO 生物过程分析和 KEGG 通路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核心靶标对TJQW组分进行虚拟筛选,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效应图,最后对活性成分分子结构特征进行阐释。结果 从TJQW组方中得到159个化合物,基于活性成分-阳性药物-疾病三者交联得到18个核心节点蛋白,结合新近报道的4个COVID-19相关蛋白共22个靶标构成了COVID-19靶标。虚拟筛选结果显示每个靶标蛋白有14个及以上化合物与其应答,其中与NR1I2蛋白结合效应的分子多达64个,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阐释了TJQW抗COVID-19物质基础,共筛选得到与疾病核心靶标结合较好的前30个分子,黄酮类起主导作用。结论 从“关键活性药效分子-疾病关键节点靶标-相关生物学通路”角度来揭示TJQW多个成分、多个靶点和多条通路机制治疗 COVID-19的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并筛选出前30个活性先导物,为该组方的临床应用和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来看,其特征是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 NFTs)和脑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P),这被认为是AD治疗的主要靶标。然而,迄今为止还未能研发出能够彻底治愈AD以及预防AD发生的药物。最近的研究表明,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对AD发生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主要围绕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AD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异莲心碱治疗人Burkitt淋巴瘤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将PharmMapper与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用于预测异莲心碱的药物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查询人Burkitt淋巴瘤的疾病靶点,整合两组数据绘制韦恩图、获得异莲心碱治疗人Burkitt淋巴瘤的靶标蛋白;利用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及Cytoscape3.9.0软件构建靶标蛋白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运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异莲心碱与预测的靶标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利用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 筛选获得异莲心碱作用于Burkitt淋巴瘤有49个预测靶点,PPI网络分析显示其核心靶点包括SRC、EGFR、MDM2、MTOR、PIK3CA、XIAP、RAF1、MAPK8/14等,GO富集分析显示其作用主要涉及细胞信号转导、凋亡调控、蛋白结合、蛋白激酶活...  相似文献   

16.
嘧啶核苷类似物是临床治疗血液性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的基本药物。这类抗代谢药物通过与人体内嘧啶核苷酸竞争而作用于大量的细胞内靶标以产生细胞毒性。嘧啶核苷类似物一般具有共同特征,如运输特定的膜转运蛋白和细胞内的代谢;但这些化合物与靶标之间的优先作用关系不同,因为有些药物能够更有效地快速抑制肿瘤生长,而有些药物则能有效地延缓肿瘤的进展程度。最近,研究人员在鉴定和描述核苷酸转运蛋白和核苷酸代谢酶以及核苷酸抗肿瘤活性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开发新的嘧啶核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为一类患症初期较为潜藏,且逐步进阶式的神经性退化性疾病,多发于高龄人群。AD 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行为、记忆以及表达等机体功能出现障碍。AD 早期极易被忽略,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防治AD 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研究表明,AD 的发病机制有Aβ蛋白的异常沉淀、Tau 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以及胆碱能系统异常等。近些年来,全世界的科研人员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也研制出很多治疗AD 的药物。虽然治疗药物不断增加,但AD 病情十分复杂,不能确定其发病机制,大多数药物也只是缓解症状,尚未有真正彻底治疗的药物。该文综述AD 的发病机制及近些年药物治疗研究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仲苏鄂  王平 《医学综述》2009,15(6):801-803
晶状体是人体内蛋白含量最高的组织结构。白内障被认为是一种构象性疾病,当α晶状体蛋白受到氧化损伤,晶状体蛋白错误折叠增多,加剧蛋白质变性、聚集和光散射,这可能是白内障发生的关键环节。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保护因子的发现,将对白内障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开辟新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α晶状体蛋白结构功能,表达部位及分子伴侣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对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收集.从DisGeNET数据库中寻找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疾病基因与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得出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终作用靶标.将最终靶标输入STRING数据库得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输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KEGG PATHWAY富集,得出其可能作用的分子机制并构建"成分-靶标-信号通路"网络图.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后发现,葛根芩连汤中有127个有效成分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中涉及155个靶基因及包括TNF、NF-kB、HIF-1等在内的22个信号通路.结论: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揭示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林绍峰  应敏刚 《医学综述》2007,13(14):1059-1061
热休克蛋白可以与肿瘤抗原多肽结合,形成热休克蛋白-多肽复合物,抗原性由多肽所决定,而热休克蛋白作为分子伴侣,可以增强肿瘤免疫。这种特性可以用于治疗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