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已育女性二胎生育意愿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法,选取济南市4个区县800名已育一孩女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问卷调查法结合半结构式个案调查法调查济南市已育女性的二胎生育意愿,并分析二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结果:有效回收问卷785份,其理想子女数平均为1.82个,其中,237名(30.19%)有二胎生育意愿,548名(69.81%)无二胎生育意愿。单因素结合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第一胎高危妊娠、第一胎产式、第一胎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常住区域及家庭类型对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显著(P0.05),而文化程度、一胎性别、就业情况、户籍性质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全面二孩政策下已育女性的二胎生育意愿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年龄、一胎生育状况、经济因素、社会背景及家庭情况是影响已育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参加孕前健康检查育龄夫妇的年龄、年龄差及孕前心理压力,以了解不同年龄和年龄差育龄夫妇孕前心理压力状况及年龄、年龄差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2013年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且身体健康的5 668 718名育龄夫妇的档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丈夫的年龄多集中在25~34岁,妻子年龄集中在20~29岁,平均年龄差值为2.02岁。育龄夫妇年龄越大,感到孕前心理压力大的比例越高。当丈夫与妻子年龄相差0~5岁时,夫妻双方孕前的心理压力较小。随着育龄夫妇年龄差增大,夫妻双方的孕前心理压力随之增加。结论:育龄夫妇年龄差较低,婚配年龄以"夫比妻大"为主;育龄夫妇年龄差在0~5岁时孕前心理压力最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前后昆明市产妇人口学特征、剖宫产率等变化情况,为政府部门完善生育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昆明市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对2014-2017年产妇健康档案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对再生育人群分娩年龄趋势、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剖宫产率及配偶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两年较实施前两年,昆明市产妇数量增加27. 17%;二胎产妇构成比增加36. 81%;高龄产妇构成比增加39. 13%;高龄二胎产妇构成比增加33. 21%;高龄初产妇构成比减少52. 60%。二胎产妇剖宫产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各胎次产妇分娩平均年龄均呈持续缓慢增长趋势;产妇及其丈夫的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组别在各年度间构成比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生育二胎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产妇及其配偶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由职业和文化程度造成的差异正逐步缩小。结论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分娩人数增加,但未达预测水平;再生育人群人口学变化特点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符;提高高危孕产妇管理及救治能力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孕产妇死亡控制的工作重点;政策实施对初产妇生育年龄和分娩方式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胎产妇生育间隔(IPI)、孕期增重(GWG)与异常分娩结局的关系,为产妇选择合适的生育时机以及孕期体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浙江省某妇产科医院2009-2017年在该院连续两次生产的1 388例产妇分娩及相关数据,掌握产妇IPI、GWG以及二胎异常分娩结局情况。采用Excel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产妇平均IPI为(2.25±0.98)年,产妇平均GWG为(13.60±3.75) kg。GWG正常产妇的二胎异常分娩结局率随IPI延长呈"U"形分布,一胎分娩年龄为25~34岁且GWG正常孕妇的二胎异常分娩结局率在24个月≤IPI36个月时下降到较低水平。结论建议一胎分娩年龄为25~34岁的产妇在一胎产后24~36个月内生育二胎最为适宜,同时保持正常的GWG以降低二胎异常分娩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1—2020年天津市活产数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20年天津市活产数进行数据收集及分析,对其一胎二胎比例、构成特点、年龄趋势、重点人群特点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天津市活产数总体呈现双峰现象。二胎活产数随2014、2016年两次二孩政策实施而上升,2017年后呈下降趋势;一胎活产数始终呈现下降趋势。生育政策开放后,市内六区二胎活产数比例由2011年的7.02%增长至2020年的16.69%。全市平均妊娠年龄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二胎孕妇高学历构成比较低。二孩政策实施后,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增长较快(分别由2011年的8.51%、38.24%上升至2020年的15.19%、77.47%)。结论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意愿的促进效果已基本释放完毕,亟需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促进城市、高学历人群生育意愿的提升,尤其是提高目标人群的一胎生育意愿。应重点关注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增加问题,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胎及二胎孕妇妊娠晚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特别关注抑郁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产科门诊收集孕28周以上孕妇共603例。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家庭功能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测评,SPSS 25.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孕妇妊娠晚期有28.50%存在抑郁状态。一胎及二胎孕妇抑郁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胎孕妇妊娠晚期抑郁与家庭角色、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密切相关,而二胎孕妇妊娠晚期抑郁与家庭总的功能密切相关。结论近1/3的孕妇妊娠晚期存在抑郁,且与胎次无关。孕妇文化程度高、伴随躯体疾病数量少、家庭功能好时,抑郁量表得分更低。一胎与二胎孕妇抑郁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应给予差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丈夫陪伴分娩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丈夫陪伴分娩是新近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分娩模式,本文就84例丈夫陪伴对产妇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及母乳喂养的影响进行了观察。1资料和方法1.1对象:1.1.1丈夫陪伴组:为1999年5月~9月在本院住院并经阴道分娩的孕妇84例,平均年龄26.2±3.6岁,平均孕周 39.3±1.5 W,其中初产妇82例,经产妇2例。1.1.2非丈夫陪伴组:同期经阴道分娩孕妇62例,平均年龄27.7±2.8岁,平均孕周 40. 6±1. 3 w,其中初产妇59例,经产妇3例。1.2方法: 对陪伴组…  相似文献   

8.
孕妇被动吸烟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被动吸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开封市妇幼保健院、开封市妇产医院、开封县妇幼保健院、杞县妇幼保健院及杞县阳固乡卫生院6家医疗保健机构作为研究现场。抽取在研究现场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共1660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被调查对象中有82.4%的孕妇在孕前接触过"二手烟",68.3%的孕妇在孕期接触过"二手烟",孕期被动吸烟率为26.6%。孕周13周、年龄20岁、居住于城镇、孕妇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孕妇职业为农民、丈夫文化程度为小学、丈夫职业为农民、家庭月收入500~999元、孕期家庭结构为独居、孕妇孕前吸烟、孕前丈夫吸烟以及丈夫吸烟时间10年的孕妇,孕期被动吸烟率较高。孕妇居住地、孕妇孕前吸烟状况及孕前丈夫吸烟时间与孕妇被动吸烟状况有关联。结论:孕妇被动吸烟状况不容忽视,建立无烟家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与农村育龄女性“二胎”生育意愿及生行为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江苏省内845名城乡育龄女性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城市(城市组)425人,农村(农村组)420人。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二胎”生育意愿及行为,分析“二胎”生育意愿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女性在意愿生育子女个数、是否生育二孩、意愿生育二孩性别及生育时间方面存在差异,两组女性实际子女数均低于理想子女数,且城市低于农村(均P<0.05)。两组女性选择不愿意生育“二胎”与是否独生子女及受教育程度未见差异(P>0.05),而在家庭年收入和第一孩性别方面存在差异,农村组在年龄方面有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是城市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家庭年收入、第一孩性别是农村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城市及农村育龄女性“二胎”生育意愿普遍不高,农村女性对性别偏好明显,经济因素是影响女性“二胎”生育意愿及行为的主要因素,农村女性意愿还受年龄及第一孩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二胎孕妇妊娠焦虑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6年11月—2017年4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与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对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297例二胎孕妇进行调查。结果二胎孕妇焦虑总得分为44.26±7.56,焦虑发生率为17.8%。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4.79±4.60。焦虑总得分与自我效能存在负相关关系(r=-0.3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年龄、第1胎性别为女孩和本次妊娠并发症为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和高的自我效能水平为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二胎孕妇妊娠焦虑发生率较高;应关注年龄较高、文化程度低、第1胎性别为女孩、有妊娠并发症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二胎孕妇的心理健康;提高自我效能水平或可降低焦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影响农村育龄夫妇预防出生缺陷知信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准切入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360对育龄夫妇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使用卡方检验、秩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育龄夫妇预防出生缺陷知信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得分经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5,显示民族、文化、职业、年龄均有影响,且怀孕妇女更关注预防出生缺陷的知识。结论:从贵州实情出发,采取综合措施的效应得到有效叠加时,可以提高农村育龄人群预防出生缺陷的意识和能力,但需长期坚持并付出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描述中国三省(区)成人TC边缘升高、TG边缘升高、HDL-C减低和LDL-C边缘升高的分布特点,探讨血脂相关指标边缘升高或减低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心功能的相关性,为成人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河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18~74岁汉族成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三省(区)成人总胆固醇边缘升高率为15.0%;甘油三酯边缘升高率为0.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率为18.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边缘升高率为9.5%。三省(区)TC边缘升高、TG边缘升高、HDL-C减低率、LDL-C边缘升高率与很多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C边缘升高与年龄正相关。HDL-C减低与居住地农村、肥胖、农民职业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TC边缘升高与年龄、初中正相关;居住地农村与TC边缘升高负相关。HDL-C减低与居住地农村、腰围、丧偶负相关。LDL-C边缘升高与年龄、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和大学正相关,与农民职业负相关。TC边缘升高组的CO、CI、SI、SV、LVET、SVR、LCW平均水平减少;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组CI、SV和LCW的平均水平减少(P<0.05);SI、SVR、LVET平均水平增加(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边缘升高组CI、SI平均水平减少(P<0.05);LCW、SVR、LVET、SV平均水平增加(P<0.05)。结论我国三省(区)18~74岁成人血脂相关指标边缘升高或减低比例较高,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心功能有关。对血脂相关指标边缘升高或减低成人进行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安徽农村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其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为制定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妇女生殖健康水平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使用自编"安徽省农村地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与KAP调查问卷",对安徽省淮北、江淮、皖南三个地区624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般情况、生殖健康状况、生殖健康相关KAP等方面调查。结果:624名已婚育龄妇女中,有617人有过孕育史,平均孕次2.31±1.119、平均活产子女数1.90±0.868,已婚妇女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9.6%,文盲为19.4%,不同文化程度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以上的调查对象喜欢通过医生讲解和广播电视宣传的途径获得生殖道感染知识和优生优育知识等。结论:仍需继续提高农村地区妇女文化水平,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水平亟需提高,态度、行为亟需改善;卫生服务部门应根据农村妇女的需要,采取更为直观、直接宣传教育方式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现状,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对842例妇女进行调查。结果: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得分(78.51±8.63)分,得分率66.2%;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丈夫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经济收入是其影响因素(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文化程度、收入、年龄是其主要影响因素(P<0.01),R=0.390,R2=0.152。结论:应加强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知识的健康教育,尤其要加强农村、低文化程度、低收入女性健康教育,提高其健康信念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乡市新生儿体重的关联因素与趋势。方法:分析新乡市某妇幼医院2001~2011年出生的5 025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考察不同性别新生儿的体重与出生年度、父母生活地区、产次、产妇年龄、分娩方式等因素的关联情况。结果:所调查个别年份男女婴体重均值有差异,但多数年份无差异,有上升趋势。男婴平均体重为(3 451±433)g,女婴(3 328±434)g。巨大儿男婴发生率(11.5%)高于女婴(7.6%)。城市男婴平均体重为(3 500±436)g,女婴平均体重为(3 361±429)g;农村男婴平均体重(3 413±427)g,女婴平均体重为(3 299±437)g,城乡差异显著。产次2次的男婴体重(3496±437)g,女婴(3 369±441)g,高于产次1次男婴和女婴(P<0.05)。产妇年龄20~岁组男婴平均体重(3 385±399)g,女婴(3 261±427)g;25~岁组男婴平均体重(3 451±433)g,女婴(3 336±419)g;30~岁组男婴平均体重为(3 500±442)g,女婴(3 393±467)g,各年龄组婴儿出生体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001年~2011年间新乡地区新生儿体重保持稳定,略有上升;男婴体重均值高于女婴;男婴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女婴;城市新生儿体重高于农村;随着孕妇年龄、产次的增加,新生儿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vitamin D stat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lan, northern Iran. Between October 2004 and February 2005 a group of 750 women older than 50 years wa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lan.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to collect data on age, educational level, body weight, height, employment status, reproductive history, medications, history of illness, and supplement use. Serum 25(OH) D was measured in 646 women (427 in urban areas and 219 women in rural areas). Serum 25(OH) D levels in urban and rural postmenopausal women were 18.5 ± 13.5 ng/ml and 22.9 ± 13.8 ng/ml (P < 0.0001), respective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84.7% and 79.5% of the women had serum 25(OH) D levels less than 30 ng/ml,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serum vitamin D levels and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wa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level in urban women. The urban women in the lowest educational level (<5 years schooling) had a better vitamin D status than other educational group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living in Guilan province had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Vitamin D inadequacy was more common in urban areas and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social class. Supplement use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to prevent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are strongly needed in this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农村地区贫血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贫血、选择对贫血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3367户农村家庭,对11 627名采用问卷调查经济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年龄等状况;同时采血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对所获资料应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河北省农村贫血率8.4%,其中男性5.5%、女性11.0%;重点贫血人群是婴幼儿(2岁以下27.2%),育龄期妇女(11.0%~16.0%).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机体血清铁蛋白水平和性别是贫血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 补铁是预防控制贫血,降低贫血患病率的重要措施,贫血高发人群是婴幼儿和育龄期妇女.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农村育龄妇女2000~2005年节育措施构成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河北省农村育龄妇女节育措施构成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了2000~2005年,河北省农村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措施构成情况统计报表。结果2000~2005年,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的构成比从49.64%、7.30%下降到42.77%、6.17%,并呈逐年递减趋势;宫内节育器、避孕套和皮下埋植剂使用构成比从36.70%、4.165%和0.075%上升到43.02%、6.408%和0.111%,呈逐年递增趋势;采用外用药及其他避孕方法的构成比与年度无明显关系。2005年,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术仍为农村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在不同年龄组育龄妇女中,34岁以下年龄段的妇女采用宫内节育器作为避孕措施的构成比最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构成比逐渐降低而输卵管结扎和输精管结扎的构成比逐渐增高;采用避孕套或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构成比在20~29岁年龄段最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皮下埋植剂、外用药、口服避孕药、针剂等其它避孕措施的构成比与育龄妇女的年龄无明显关系。结论在农村避孕节育措施构成正在发生改变,不可逆性长效避孕措施使用逐年减少,可复性避孕措施的使用逐年增加,避孕方法正向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孕症(infertility)是一种特殊的生殖健康缺陷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关于不孕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人口学(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职业、居住地、不孕类型、不孕年限)、生活习惯、人格、躯体状况、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等。近来研究结果发现,女性不孕患者生活质量与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地位、不孕年限、生活习惯、生理和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而与居住地为农村、继发性不孕、内向性格、家庭关系较差呈负相关。对多种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加以综述分析,以期能够指导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重视不同影响因素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为开展相关研究及促进女性不孕症患者及时就医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