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查阅出院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结果 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者25例(25.0%),其中呼吸道感染10例(40.0%),腹膜感染7例(28.0%),肠道感染4例(16.0%);大肠埃希菌感染5例(29.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例(23.5%),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例(11.8%),铜绿假单孢菌感染2例(11.8%),肺炎链球菌感染2例(11.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住院时间长短、不同肝功能分级、是否行侵入性操作、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胆红素高低、有无腹水和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显著,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176,P=0.023)、住院时间≥1月(OR=44.116,P=0.021)、肝功能分级差(OR=5.160,P=0.009)、进行了侵入性操作(OR=5.265,P=0.003)和有腹水(OR=2.921,P=0.033)为影响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发生医院感染,对于感染高危人群应予以高度关注,重视手卫生和适度隔离,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硬化并发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并运用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0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住院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用独立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验证评估模型判断能力。结果 532例肝硬化患者,其中院内感染68例(12.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并发症、住院时间、肝功能分级、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是肝硬化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构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发现: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91.18%,总正确率为89.25%。结论年龄、并发症、住院时间、肝功能分级、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是肝硬化医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肝硬化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和预防策略,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失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感染部位及病原茵构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4例失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1例(20.19%),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系统和腹腔为主,分别占38.10%和28.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分级、并发症、血清白蛋白、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住院期间、白细胞与失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血清白蛋白、肝功能分级及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是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血清白蛋白、肝功能分级及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是失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合理应用抗茵药物,减少住院时间及侵入性操作,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别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568例和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30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发病率最高为原发性肝癌,不同时期比较发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0),其余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00)。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发病率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99,P=0.089)。除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外,肺部感染是肝硬化住院患者最易发的感染。对不同时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肝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均与病死显著相关(P=0.000)。结论原发性肝癌仍然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最常见并发症,也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最主要的病死原因,病死患者均伴发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HBV感染疾病谱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S基因序列并构建基于S基因进化树,对424例HBV感染者进行研究,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137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90例,肝硬化(LC)90例和肝细胞癌(HCC)107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x~2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424例HBV感染者中,B2亚型269例(63.44%),C1亚型117例(27.59%),C2亚型36例(8.49%),C5亚型2例(0.47%),未发现其他亚型;CHB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C2亚型和C5亚型分别为70.1%、24.09%、5.11%和0.73%;HB-ACLF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和C2亚型分别为87.78%、7.78%、4.44%,其中HBV B2基因亚型显著高于CHB(x~2=9.641,P=0.002)、LC(x~2=19.565,P=0.000)、HCC患者(x~2=26.789,P=0.000);LC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和C2亚型分别为50.00%、36.67%、13.33%,其中HBV C1和C2亚型显著高于CHB患者(x~2=6.262,P=0.012;x~2=4.790,P=0.029)或HB-ACLF患者(x~2=25.894,P=0.000;x~2=4.390,P=0.036);HCC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C2亚型和C5亚型分别为45.79%、41.12%、12.15%、0.93%,其中HBV C1和C2亚型也显著高于CHB患者(x~2=11.264,P=0.001;x~2=3.957,P=0.047)或HB-ACLF患者(x~2=28.327,P=0.000;x~2=3.904,P=0.048);LC和HCC患者HBV C1和C2基因亚型无明显差异(x~2=0.429,P=0.512;x~2=0.804,P=0.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2亚型是HB-ACLF发生的危险因素(OR=2.597,95%CI=1.145~5.891,P=0.022),C型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OR=3.257,95%CI=1.49~7.194,P=0.003)。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亚型主要由B2、C1和C2亚型构成,同时也存在C5亚型;广州地区B2亚型感染者可能更易发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而C1和C2亚型感染者可能更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7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02例存活,71例死亡。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为死亡的危险因素;HBeAg阳性患者病死率27.8%,高于HBeAg阴性者6.3%(P0.01);出现腹水者的病死率16.8%,高于无腹水者4.4%(P0.01)。结论要及时发现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汉市某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1月广汉市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96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新生儿各项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新生儿院内感染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64例新生儿中,41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4.25%。感染部位中以呼吸系统感染多见,共25例(60.97%),其次为血液感染9例(21.95%),皮肤感染7例(17.07%)。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共25株(60.97%),其中大肠埃希菌14株(34.14%),肺炎克雷伯菌11株(26.82%);革兰阳性球菌共14株(34.1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9.75%),肠球菌属8株(19.51%);真菌2株(4.87%)。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体质量、Apgar评分、使用呼吸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周均是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经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2.5kg)、Apgar评分(<5分)、使用呼吸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周均是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胎龄并非是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仍然有一定几率发生院内感染,体质量、Apgar评分、使用呼吸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影响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8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其高危因素。结果 268例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15%(54/268),以呼吸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占40.74%(22/54),腹腔感染占24.07%(13/54),胃肠道感染14.81%(8/54),泌尿系统感染占12.96%(7/54),皮肤软组织感染占5.56%(3/54),感染部位不明占1.85%(1/54)。高龄、住院时间长、肝功能受损、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并发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及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30 d再住院和3年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7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386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0 d再住院情况分为30 d再住院组(40例)和非30 d再住院组(346例);根据3年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332例)和病死组(54例)。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基础疾病、并发症、Child Turcotte Pugh(CTP)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LYM)、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P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creatinine,Cr)、腹水白细胞、腹水多核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出院后30 d再住院的危险因素,采用Cox风险回归分析患者3年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38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有40例(10.4%)患者出院后30 d再次住院,再住院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同部位感染[19/40(47.5%)]。所有患者中共有54例患者3年内病死,3年病死率为14.0%。30 d再住院组患者年龄[(61.25±9.48)岁vs(57.06±12.15)岁;t=-2.106,P=0.036]、住院期间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32.5%vs 19.1%;χ~2=3.970,P=0.046)、血WBC(中位数:6.12×10~9/L vs 3.94×10~9/L;U=-3.193,P=0.001)和NEUT(中位数:4.22×10~9/L vs 2.72×10~9/L;U=-2.789,P=0.005)均显著高于非30 d再住院组患者,LYM显著低于非30 d内再住院组患者(中位数:0.53×10~9/L vs 0.86×10~9/L;U=-3.936,P0.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死组患者年龄[(63.20±10.88)岁vs(56.56±11.89)岁;t=-3.847,P0.001]、SBP比例(42.6%vs 27.7%;χ~2=4.918,P=0.027)、肝性脑病比例(29.6%vs 15.4%;χ~2=6.592,P=0.010)、WBC(中位数:7.3×10~9/L vs 4.9×10~9/L;U=2.785,P=0.005)、NEUT(5.9×10~9/L vs 3.9×10~9/L;U=3.163,P=0.002)及TBil(中位数:73.4μmol/L vs46.4μmol/L;U=2.223,P=0.026)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OR=2.933,95%CI:1.569~5.464,P=0.001)、PMN≥0.1×10~6/L(OR=4.444,95%CI:2.079~9.524,P0.001)、NEUT≥4.0×10~9/L(OR=2.907,95%CI:1.805~4.673,P0.001)和LYM≤0.8×10~9/L(OR=1.984,95%CI:1.220~3.226,P=0.006)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出院后30 d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HR=2.720,95%CI:1.572~4.706,P0.001)、合并糖尿病(HR=2.300,95%CI:1.303~4.060,P=0.004)、NEUT≥4.0×10~9/L(HR=2.271,95%CI:1.262~4.008,P=0.006)、INR≥1.5(HR=2.255,95%CI:1.286~3.952,P=0.005)是肝硬化腹水患者3年病死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3年存活率分别为78.7%、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6.099,P=0.014);年龄65岁和年龄≥65岁患者3年存活率分别为89.4%、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0.54,P=0.001);NEUT4.0×10~9/L和NEUT≥4.0×10~9/L患者3年存活率分别为91.3%、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8.840,P=0.003);INR≤1.5和INR1.5患者3年存活率分别为89.4%、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4.738,P=0.030)。结论感染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出院后30 d内再住院的主要原因,高龄、感染指标异常及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感染的识别和有效控制以及血糖的管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糖尿病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其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40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感染组(n=175)、非感染组(n=365),对2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者的性别、高血压合并症、是否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等指标,应用统计学处理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者的年龄、住院时间超过55 d、侵入性操作以及合并糖尿病等指标,将其输入至统计学处理分析软件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住院时间55 d、合并糖尿病以及侵入性操作等指标是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的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做好患者的预防工作,加强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可以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对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住院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IRS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临床指标、住院期间出现死亡及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关系,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预测因素。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共461例,其中出现SIRS的有185例,发生率为40.1%;合并SIRS组患者与未合并SIRS组相比,存在较高的黄疸发生率、细菌感染率、血清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以及较长的住院时间,存在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PLT)计数、钠离子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计22例患者死亡(5.8%),8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7%),4例发生1型肝肾综合征(0.9%),20例发生肝性脑病(4.3%)。SIRS的发生与患者的死亡(P<0.001)及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出现(P<0.001)均有关。MELD评分可同时预测死亡和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P<0.001),而SIRS和血红蛋白可预测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P<0.05)。结论SIRS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中较为常见,可加重患者肝损害,导致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SIRS的存在可预测患者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 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 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P=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2年228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采用Logistci回归分析法对其中11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为6.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9.59%),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依次为:住院天数(OR=59.934,P<0.05)、低蛋白血症(OR=47.913,P<0.05)、餐后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35.128,30.478,P均<0.05),血肌酐水平升高(OR=24.738,P<0.05)以及心功能不全(LVEF≤40,OR=22.469,NYHA心功能≥级,OR=21.872,P均<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2年228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采用Logistci回归分析法对其中11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为6.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9.59%),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依次为:住院天数(OR=59.934,P<0.05)、低蛋白血症(OR=47.913,P<0.05)、餐后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35.128,30.478,P均<0.05),血肌酐水平升高(OR=24.738,P<0.05)以及心功能不全(LVEF≤40,OR=22.469,NYHA心功能≥级,OR=21.872,P均<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情况以及免疫功能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55)和未感染组(n=305)。统计分析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IgG、补体3(complement 3,C3)、C4对患者的影响。结果360例脑卒中患者中男190例,女170例,年龄45~75岁,平均(60.12±4.89)岁。感染组以肺部感染为主,占比58.18%。55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7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比55.26%(42/7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比31.58%(24/76),最后为真菌,占比13.16%(10/76)。年龄,性别,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与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性别,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等是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意识障碍,性别,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等是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功能降低与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应注重对患者免疫功能监测,适当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缺血性脑卒中的科室分布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7月在浙江衢化医院因缺血性脑卒中以外的疾病住院而随后在医院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院内组)。同一研究期内院外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0例(院外组)。分析2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机制及治疗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院内组心房颤动(29.3%vs 17.5%,P=0.008)、心功能不全(15.9%vs 4.7%,P=0.001)、心肌梗死(11.0%vs 1.2%,P=0.001)、冠心病(23.2%vs 12.8%,P=0.008)及慢性阻塞性肺病(19.5%vs 11.3%,P=0.023)明显高于院外组,高血压(54.9%vs 74.2%,P=0.001)及吸烟(14.6%vs 44.6%,P=0.001)明显低于院外组。院内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糖、TC、TG、LDL-C明显低于院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院内组前循环+后循环、心源性脑栓塞、其他原因、检查不完全比例明显高于院外组,后循环、大血管粥样硬化性、小血管闭塞性、检查结果阴性比例明显低于院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院内组住院天数及死亡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1±39.8)d vs(12.4±16.1)d,P=0.001;25.6%vs 6.4%,P=0.001]。败血症是院内组最常见的死因,而脑疝为院外组最常见死因。结论医院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院外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不同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脑卒中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亦不同。预防和控制感染可能会降低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某三级医院某病区近两年住院患者泌尿道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泌尿道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01-01~2017-12-31发生泌尿道院内感染的某病区住院患者143例作为感染组,并选择同期未发生泌尿道院内感染的患者14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中男95例(66. 4%),平均年龄(64. 2±15. 7)岁,住院总天数为(34. 0±31. 7) d,其中住院41 d及以上的患者28例(19. 6%),112例患者使用导尿管,93例使用抗菌药物天数在11 d以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抗菌药物(OR=14. 967,P=0. 000)、住院天数21~40 d(OR=6. 525,P=0. 000)、住院天数41 d及以上(OR=22. 496,P=0. 000)、使用导尿管天数(OR=2. 899,P=0. 002)是泌尿道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泌尿道院内感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医院卫生消毒工作、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置管时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CT分型与其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硬化的CT分型与临床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357例肝硬化的CT表现进行分型。分析各型肝硬化的脾脏增大、侧枝静脉曲张、腹水、胸腔积液、原发性肝癌、胆囊结石、血常规和肾功能等情况。 结果 357例肝硬化中均匀型87例(占24.4%)、节段型41例(占11.5%)和结节型229例(占64.1%)。节段型和结节型患者,重度脾肿大者分别为29.3%和20.5%,均匀型为8.0%,x~2值分别为10.26和17.95,P值均<0.01。侧枝静脉曲张出现率以节段型最高(70.7%),其次为结节型(17.0%)和均匀型(2.3%),x~2=53.22~12.11,P<0.001。有腹水者结节型182例(79.5%),节段型11例(16.8%),均匀型9例(10.3%),x~2值分别为126.0和47.28,P值均<0.001。原发性肝癌结节型患者中为68例(29.7%),节段型1例(2.4%),均匀型5例(5.7%),x~2值分别为20.35和13.58,P<0.001。结节型血红蛋白降低例数显著多于均匀型,x~2=10.83,P<0.001。节段型和结节型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均数和血小板数均数均显著低于均匀型,t值分别为1.99、2.04和2.10、2.23,P值均<0.05。节段型和结节型患者血清尿素氮浓度升高例数显著多于均匀型,x~2值分别为10.30和8.51,P值均<0.005,结节型患者的血清尿素氮浓度显著高于均匀型,t=2.52,P=0.0029。结论 CT的肝硬化分型与肝硬化并发症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临床特点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5月武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AAD患者病史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判断该模型对AAD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所有196例AAD患者中36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院内死亡率为1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D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OR=4.57,P=0.010),低血压(OR=9.58,P=0.001),急性肾损伤(OR=11.42,P=0.001),缺血性并发症(OR=6.35,P=0.001),神经系统症状(OR=7.60,P=0.020),A型夹层(OR=7.59,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18,ROC曲线下面积为0.92。结论年龄≥65岁、低血压、急性肾损伤、缺血性并发症、神经系统症状及A型夹层为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杨华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609-161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分析68例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和60例非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长期住院、全身应用激素、侵入性医疗操作、糖尿病、低体重、恶性肿瘤等是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的控制,是降低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