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监测2组步行参数(步频、步长、步速),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训练组治疗后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步频小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UPDRS II、UPDRS III、6minwT及BBS治疗后的评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可改善PD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减重支持系统:中风患者平衡与步态训练的新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中风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第一愿望是恢复步行 ,但是中风后有 1/ 3到 1/ 2的患者在 3个月内不能恢复独立步行[1,2 ] 。有资料把中风后步行运动障碍归咎于肌肉激活差[3] 、负重能力差、平衡差。因此独立步行需要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的有机结合[4 ] 。传统的步态训练方法侧重于肌肉力量、单一动作训练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Brunnstrom ,PNF ,Bobath)等。有学者[1,6 ] 对此的评价是方法复杂、没有强调步态练习 ,为了帮助患者负重及平衡 ,需要消耗治疗师许多体力。因此需要新方法取而代之。近年来 ,国外流行使用减重支持系统对…  相似文献   

4.
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步态规划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的步态规划方法。方法:设计了3组健康人步态分析实验,包括步长不变、改变步频行走实验、步频不变、改变步长行走实验和电动跑步机与平地行走对比实验,并对7名健康实验者的步态轨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将髋膝关节角度曲线对步态周期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规律:步长不变、改变步频时步态轨迹不发生改变;步频不变、增大步长时步态轨迹中髋膝关节角度曲线随之呈非线性增大;电动跑步机与平地行走时步态轨迹基本相同,可用平地步态轨迹对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结论:可以利用一组标准参考步态轨迹来进行减重步行机器人的步态规划,通过改变有关参数来产生不同步频和步长的运动轨迹,从而满足康复训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减重踏车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康复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残率约为86.5%,2/3为永久性运动功能损伤,其中偏瘫成为最主要的后遗症。因此,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步态和体能,改善生存质量。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是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最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减重踩车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定量分析减重支持训练系统(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对偏瘫痉挛步态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平衡等的影响,定性分析PBWS对步行功能影响。分析步态各参数与步行功能、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其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20例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确诊,有明显的步行功能障碍,有或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站立,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排除合并其他步行障碍、认知障碍和超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PBWS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足印法评定步行参数,用步行功能分类(FAC)评定步行功能,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加快,治疗前为(5.45&;#177;2.97)m/min,治疗后为(11.37&;#177;6.41)m/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P&;lt;0.05),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09-11.7,P(0.01)。但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患者的步行功能主要与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相关性(r=0.615,P&;lt;0.05),而步行速度与平衡能力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0.607,P&;gt;0.05)。结论:PBWS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患者的步行功能与步行速度及平衡能力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虚拟现实与同步减重步态训练(VR+BWSTT)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12例发病3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VR+BWSTT)和常规组(常规物理治疗)各6例,另6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训练前后以三维步态分析对以下参数进行对比:步行速度、步长不对称性、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度、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支撑相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结果:训练前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性质、偏瘫侧、患侧下肢肌力、肌张力、步行速度、步长不对称性、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及患侧下肢各关节角度差异无显著性。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低于正常组,步长不对称性、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高于正常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均有改善,实验组的步长不对称性、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度有改善(P<0.05)。结论:VR与同步BWSTT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在改善脑卒中的步长不对称性、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度方面较常规物理治疗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反馈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减重平板训练时辅以运动反馈,每次训练10~20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各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下肢关节活动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步速、步宽、患侧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步态不对称性指数及髋、膝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组步宽[(20.79±4.03)cm]、患侧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分别为(40.52±6.21)%和(37.91±8.34)%]、步态不对称指数(0.06±0.08)、髋、膝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分别为(12.62±3.84)°和(41.57±13.5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减重平板训练结合运动反馈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对提高其步行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制作具有承重保护和减重功能的可移动无动力框架,利用弹力带的回缩力防止足下垂和下肢内收,在正常步态标示毯上进行自我或辅助自我训练,促进步行能力提高和正常步态形成.异常步态校正减重步态重塑训练装置对患者能起到确实的安全保护和减重作用,能有效防止足下垂和下肢的内收,有助于正常步行能力的恢复和预防异常步态形成的作用.适用于不能进行普通减重步行训练的重症小儿脑瘫和脑损伤后严重下肢内收和足下垂的患者.结果提示,异常步态校正减重步态重塑训练装置是一种能够提供减重、安全保护、校正及预防异常步态和正常步态形成的有效训练装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减重(PBWS)步态训练对下肢步行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1例分为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1例,术后分别进行常规训练加减重步态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2周、6个月进行小腿周径测定、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测定、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术后6个月进行KT-1000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术后12周治疗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健患小腿周径差、IKDC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及KT-1000检查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12周时治疗组与6个月时对照组相比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小腿周径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加入减重步态训练能较早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同时也不影响近期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减重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每周6次,每次15~30min,起始减重量为体重的30%~60%,平板速度0.25m/s;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减重组患者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得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步行功能、步速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早期应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更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步行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对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恢复下肢功能是康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步态训练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介绍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治疗作用,并对临床效果做出初步的康复评定。方法:对21例脑卒中或脑损伤后所致步态异常患应用减重步行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r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进行康复评定。结果:21例患经治疗后步态异常均取得明显改善,训练前21例患步行分级均≤5级,训练后功能性步行分级为3级患2例,4级患7例,5级患12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训练前60~41分患7例,60~99分14例,训练后60~41分4例,60~99分11例,100分6例),差异具有显性意义。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方法,在脑功能损伤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减重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彤 《现代康复》2001,5(8):26-28
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受到欢迎的运动训练方法,本在综观国内外这类治疗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该种方法的治疗作用,治疗适应范围,具体操作技术,注意事项及治疗前后常用的评估方法,并以实例和图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减重助步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针对中风后步行障碍的患者 ,国外试用减重支持与活动平板对其步态及坐站平衡进行训练 ,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运用该方法 ,是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一些学者把统计患者在训练前后的步行速度作为衡量步行能力的标准 ,结果显示患者的步行能力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减重步态训练对胸11(T11)~腰4(L4)节段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及综合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胸腰段SCI患者按开始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奇数编为治疗组,偶数编为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心理疏导、运动治疗(不包含减重步态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矫形支具治疗等,其中运动治疗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物理因子治疗每次15~20 min,每日2次,每周6 d,共治疗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美国Pneumex公司生产的减重步态训练仪(型号:Pneu-DPW)进行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计划全程实施完成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进行综合功能评分(FCA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11年修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的运动项目评分法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SIA评分),采用FCA中的行走项评分法进行患者步行能力(WA) 评分,并全部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FCA、MBI、ASIA和WA评定评分分别为(42.83±10.13)、(26.50±12.33)、(9.97±11.44)和(2.10±0.40)分,对照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43.67±11.73)、(27.17±12.98)、(9.93±11.52)和(2.13±0.43)分;治疗前2组上述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81.87±7.49)、(72.67±7.04)、(17.30±16.40)和(7.47±2.05)分,对照组则分别为(74.93±8.89)、(66.00±8.03)、(13.67±12.85)和(5.07±1.87)分;2组FCA、MBI、ASIA和W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胸腰段SCI患者更能显著提高胸腰段SCI患者的步行能力,且更能显著地促进胸腰段SCI患者的综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减重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受到欢迎的运动训练方法,本文在综观国内外这类治疗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该种方法的治疗作用、治疗适应范围、具体操作技术、注意事项及治疗前后常用的评估方法.并以实例和图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减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步行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有 1/ 3急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 ,在 3个月内不能行走。为了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治疗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患者进行训练。但传统的康复治疗如传统的增强肌力和单一运动训练的方法、神经促通技术、带有共同运动的Brunnstrom技术、带有螺旋和对角线运动的神经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PNF)或带有反射抑制性的神经发育 (Bobath)疗法等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他们不得不帮助患者转移体重和维持平衡。目前 ,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减重训练已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1减重训练减重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减重平板训练(BWSTT)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SCP儿童60例,采用SAS软件随机数字模块产生随机序列分为对照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次/d,40 min/次,5 d/周,共训练8周。减重平板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BWSTT,平板坡度0°,初始速度0.09 m/s,以0.03 m/s增量逐渐调整至患儿可承受的适宜速度,初始减重为患儿体质量的30%,逐渐调整至完全支撑患儿自身体质量为宜。联合干预组在减重平板训练组基础上接受步态诱发FES,使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刺激患儿的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刺激强度以出现踝背伸和外翻的理想动作且患儿能够耐受为宜。2组均训练1次/d,20 min/次,5 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项(GMFM-88) D区(站立)和E区(走跑跳)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儿步行功能;采用生理消耗指数(P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