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替比夫定治疗HBsAg阳性妊娠中晚期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其对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应答的影响。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HBsAg阳性孕妇和100例她们的新生儿,41例孕妇妊娠28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另59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行标准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随访至12月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10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婴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应答的因素。结果 抗病毒组孕妇分娩后血清HBV DNA载量为(2.0±1.3) lg IU/ml,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7.1±1.6)lg IU/ml,P<0.05】;抗病毒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分别为29.3%、12.2%、4.9%和9.8%,与未抗病毒组的30.5%、11.9%、5.1%和8.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生后随访1年,在41例抗病毒组孕妇分娩的婴儿中无一例血清HBsAg呈阳性,而在59例未抗病毒组婴儿中6例(10.2%)血清HBsAg阳性(x2=4.436,P=0.035);50例血清IFN-γ和IL-10高水平组婴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强应答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新生儿血清IFN-γ和IL-10高水平是婴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强应答的保护因素。结论 在妊娠中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以阻断血清HBs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且对乙肝疫苗接种应答无明显影响,检测新生儿血清IFN-γ和IL-10水平有助于判断乙肝疫苗接种应答结果,而对可能弱或低水平应答者早期做出补种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妊娠早期给予替比夫定口服对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量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80例HBV高载量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受试者在孕12周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服药至产后12周,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对照组受试者只接受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20μg。比较两组孕妇受试者在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 w血清HBV DNA水平。评估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和6月龄时血清HBs Ag和HBV DNA阳性率,并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身长、头围、体质量和Apgar评分。同时,密切观察两组孕妇在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 w,试验组受试者血清HBV DNA水平为(3.58±0.56)lg copies/ml和(2.98±0.32)lg 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3±0.47)lg copies/ml和7.46±0.43)lg copies/ml(P0.01);新生儿出生时,试验组HBs Ag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0%和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和17.5%(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胎龄(P=0.64)、身长(P=0.44)、头围(P=0.93)、体质量(P=0.46)、Apgar评分(P=0.45)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在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未见孕妇和新生儿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应用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肝病科和妇产科就诊的慢性HBV携带孕妇120例,在孕28周时,其中40例接受拉米夫定,40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分娩后立即停止抗病毒治疗,另20例在孕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按计划接受标准的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随访1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sAb。结果 入组时,三组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时,接受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治疗的孕妇血清HBV DNA转阴,显著低于对照组【(7.6±1.5)lg copies/ml,P<0.05】,在分娩后3个月,两组抗病毒治疗的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再次回到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出生时,40例拉米夫定治疗、40例替比夫定治疗和2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5.0%、5.0%和9.5%(P>0.05),在出生后1年,他们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5.0%和14.3%,而血清抗HBs阳性率则分别为92.5%、95.0%和85.7%,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拉米夫定组孕妇发生皮疹、一过性ALT升高和肌酸激酶升高分别为5.0%、2.5%和2.5%,与替比夫定组的2.5%、7.5%和5.0%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后期应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均可有效降低HBV携带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对阻断新生儿HBV母婴传播是否有必要,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携带孕妇进行孕中晚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母婴宫内感染阻断序贯以新生儿出生后注射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进行母婴阻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78例入选孕妇分为替比夫定组、拉米夫定组、HBIG组和拒绝阻断组分别阻断,妊娠12 wk进行ALT、总胆红素、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滴度、HBV DNA定量、基因分型、耐药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绝对值检测,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并在出生当天,2、4及12 wk时分别注射HBIG 200 IU,检测新生儿脐带血和出生24 wk时乙型肝炎标志物情况,并对药物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入选孕妇经药物阻断12 wk后HBV DNA滴度显著下降,在24 wk时与拒绝阻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拉米夫定组及HBIG组分别有2例、1例、4例出生时HBs Ag阳性,24 wk复查时替比夫定组、拉米夫定组及HBIG组HBs Ag阳性分别为0例、0例、3例,与24 w k时拒绝阻断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新生儿胎龄、平均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婴儿随访至12月龄时,未发生畸形,与拒绝阻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 Ag、HBe Ag、基因分型、基因耐药和NK细胞数与阻断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BV携带孕妇进行孕中晚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母婴宫内感染阻断序贯以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能通过抑制高病毒载量,达到母婴阻断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不同阶段给予替比夫定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血清HBsAg阴性父亲,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孕妇180例,干预1组60例,在孕前口服替比夫定,直至HBV DNA阴性后受孕并继续服药至新生儿出生; 干预2组60例,在孕24 w时口服替比夫定至新生儿出生;对照组60例不进行抗病毒处理。观察婴儿0 w、24 w和48 w时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情况。结果 干预1组婴儿出生时、24 w、48 w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为0.0%,干预2组出生时、24 w、48 w时 HBV DNA阳性率为5.0%、3.3%、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出生时、24 w、48 w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20.0%、18.3%、16.7%,与干预2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未发现与应用替比夫定相关的不良反应;三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口服替比夫定至HBV DNA阴性时受孕可以完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宫内传播,且有较好的孕妇和新生儿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妊娠中期应用替比夫定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病毒载量,观察其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就诊的60例妊娠中期HBV携带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在妊娠6个月时,给予观察组替比夫定口服,直至分娩结束后1周,对照组孕妇不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常规注射重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和IL-6水平。HBs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HBV D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前,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3.7±0.7)lg 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7.8±1.0)lg copies/mL,P<0.05】;分娩后,观察组血清IL-2水平为(20.6±2.7)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5.7±1.3)pg/mL,P<0.05】,血清IL-4水平为(19.7±1.5)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0.6±2.8)pg/mL,P<0.05】,血清IL-6水平为(21.5±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29.7±5.1)pg/mL,P<0.05】;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新生儿6月龄和1岁时,观察组无HBV感染病例,而在对照组有1例(3.3%)患儿感染。结论 在妊娠中期给予携带HBV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可阻断HBV母婴传播,且对婴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孕20 ~ 32周,HBeAg阳性、HBV DNA> 1.0× 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抗病毒治疗直至产后4周或产后继续服用,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两组婴儿产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 结果 共纳入220例孕妇,其中替比夫定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均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注册.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HBeAg、ALT水平下降明显.替比夫定组HBV DNA定量于治疗2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至分娩前替比夫定抗病毒孕妇有37例HBV DNA定量转阴,转阴率达31% (37/120),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随访至7月龄,替比夫定组婴儿HBV宫内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8% (P=0.002).替比夫定组无一例母儿因不良反应或先天性畸形失访.8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于产后4周停药,随访至产后28周无一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不良妊娠、剖宫产率及新生儿胎龄、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eAg阳性、HBV DNA高滴度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 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HBV感染孕妇197例中,92例在孕7月时开始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后3个月,两组新生儿均接受标准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随访12个月。结果研究组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24h和出生1个月宫内感染率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22.8%,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HBs 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7%和0.9%,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9.8%,P0.05),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P0.05)。结论应用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能够有效抑制孕妇HBV DNA复制,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提高抗-HBs阳性率,对新生儿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阻断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5例HBV高载量孕妇被分为两组,分别在孕28 w时接受替比夫定(n=48)抗病毒治疗和不接受抗病毒治疗(对照组,n=47)。比较两组孕妇在孕28 w、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 w时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及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结果 两组孕妇孕28 w时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7.5±0.6)lg copies/mL对(7.7±0.5)lg copies/mL,P>0.05);替比夫定组孕妇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 w时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3.7±0.4) lg copies/mL和(3.1±0.3) lg copies/m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6±0.5) lg copies/mL和(7.4±0.4) lg copies/mL,P<0.05];替比夫定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4.17%)和HBV DNA阳性率(2.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02%和14.89%,P<0.05),6月龄时HBsAg阳性率(0.0%)和HBV DNA阳性率(0.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64%和10.64%,P<0.05);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可有效阻断HBV宫内传播,未见对新生儿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阻断HBV高载量孕妇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HBV高载量孕妇83例,其中56例在妊娠28周接受替诺福韦口服抗病毒药物至分娩结束,另2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在婴儿出生12个月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和HBsAg水平,判断感染阻断情况。结果在分娩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妇女血清HBV DNA水平为(3.9±0.7) lg IU/ml,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7.6±0.5)lg IU/ml,P0.05],血清HBsAg水平为(674.3±301.9) IU/ml,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1104.1±401.2) IU/ml,P0.05],血清HBeAg水平为(2059.8±996.4) s/co,显著低于对照组[(3479.4±1287.6) s/co,P0.05];抗病毒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100.0%,显著高于未抗病毒组的81.5%(P0.05);抗病毒孕妇均未出现因药物治疗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HBV高载量孕妇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孕妇在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短期安全性。方法募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母婴阻断的HBsAg和HBe Ag均阳性,HBV DNA≥2×10~6IU/ml的孕妇;向孕妇说明目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所采用的方法,根据其意愿分为主被动免疫阻断+替比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和主被动免疫阻断组(免疫阻断组)。替比夫定组孕妇从妊娠32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至分娩时停药,免疫阻断组孕妇孕期不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2组婴儿产后均接受20μg乙型肝炎疫苗联合100单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主被动免疫;7月龄时婴儿检测HBsAg阳性者为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447例,其中替比夫定组81例,免疫阻断组366例。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年龄高于免疫阻断组[(28.8±3.3)岁vs(27.6±3.8)岁,t=-2.55,P=0.01);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10~8IU/ml的孕妇所占比例高于免疫阻断组(82.7%vs 61.5%,χ~2=13.21,P0.001);2组孕妇在ALT水平、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比夫定组婴儿81例,在7月龄时无HBsAg阳性者;免疫阻断组婴儿370例,7月龄时HBsAg阳性者21例,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5.7%,P=0.02)。2组孕妇均未出现子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现象;2组婴儿在早产率、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新生儿接受主被动免疫的基础上,如在孕晚期对高病毒载量孕妇进行抗病毒干预,可显著提高HBV母婴阻断率,达到HBV母婴零传播,且新生儿的短期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替比夫定对妊娠后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 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 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t=19.09,P<0.01),且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4,P<0.01).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分别为0和13.3%(4/30),x2=4.29,P<0.05.结论 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阻断HBV高载量孕妇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HBV高载量孕妇83例,其中56例在妊娠28周接受替诺福韦口服抗病毒药物至分娩结束,另2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在婴儿出生12个月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和HBsAg水平,判断感染阻断情况。结果 在分娩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妇女血清HBV DNA水平为(3.9±0.7) lg IU/ml,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7.6±0.5) lg IU/ml,P小鱼0.05],血清HBsAg水平为(674.3±301.9) IU/ml,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1104.1±401.2) IU/ml,P小鱼0.05],血清HBeAg水平为(2059.8±996.4) s/co,显著低于对照组[(3479.4±1287.6) s/co,P小鱼0.05]; 抗病毒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100.0%,显著高于未抗病毒组的81.5%(P小鱼0.05);抗病毒孕妇均未出现因药物治疗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大鱼0.05)。结论 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HBV高载量孕妇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妊娠早期(12周)应用替比夫定阻断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妊娠12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80例,病毒载量均超过1×10^7拷贝/ml。按患者意愿分治疗组(替比夫定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加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替比夫定服用至产后12周;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只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与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两组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行t(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至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ALT水平明显下降。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于治疗2周后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替比夫定组服药至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DNA水平明显降低(t=29.15、40.06,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替比夫定组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 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替比夫定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替比夫定组母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严重肝功能异常。两组孕产妇的剖宫产率、不良妊娠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孕妇外周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V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妊娠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其中25例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0、6、12个月检测HBsAg、HBV DNA等乙型肝炎标志物,进行Apgar评分和行为神经评分(NABA),观察其生长发育指标。治疗组婴儿进行Gesell新生儿智能发育评估。结果婴儿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治疗组血清HBsAg及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35,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NAB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和智能发育商均在正常婴儿范围内。结论替比夫定可以较安全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且不影响婴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的持久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就诊的HBV感染和未感染孕妇共90例,以其分娩的90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其中HBV感染孕妇(60例)根据其妊娠期间是否口服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分为抗病毒治疗组(30例)和未抗病毒治疗组(30例),抗病毒治疗组孕妇所分娩婴幼儿30例,未抗病毒治疗组30例。未感染HBV孕妇所分娩的30例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均于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在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记录3组孕妇的分娩年龄、孕周及有无相关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所分娩婴幼儿的体质量及性别。观察所有婴幼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率,进一步观察7月龄、10月龄、1周岁、1.5周岁和2周岁时HBs Ab滴度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3组孕妇的分娩年龄、孕周,所分娩婴幼儿的体质量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婴幼儿7月龄时HBs Ag及HBV DNA阳性率均为0.00%,HBs 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V感染孕妇所分娩的婴幼儿,从10月龄开始其HBsAb滴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幼儿7月龄、10月龄、1周岁、1.5周岁及2周岁时HBs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正常对照组婴幼儿相比,HBsAb下降较快。结论 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后,7月龄时HBsAb滴度较正常婴幼儿无显著差异,但7月龄后其HBsAb滴度随时间下降较快,需密切观察,以降低产后婴幼儿HB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机制。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孕妇54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ALT水平分为免疫活化组(n=18)和免疫耐受组(n=36),于妊娠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常规检测治疗前、分娩前血清ALT、TBil、HBV DNA水平及HBV标志物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6)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以Bivariate分析两变量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结果替比夫定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P0.01),ALT、TBil水平均无显著变化,无HBeAg血清学转换。相较于健康人群,2组在治疗前和分娩前均表现为IL-2(健康人群4 pg/ml)和IFNγ(健康人群15 pg/ml)高表达,而IL-4(健康人群10 pg/ml)和IL-6(健康人群5 pg/ml)低表达。治疗前和分娩前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前较治疗前,免疫活化组IL-4水平有升高(P=0.014),但均未超出正常上限;IL-2、IFNγ和IL-6水平无显著变化(P=0.182、0.259、0.710);免疫耐受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651、0.839、0.650、0.542)。结论 HBV感染孕妇妊娠中晚期血清Th1型细胞因子高表达、Th2型细胞因子低表达;替比夫定短期治疗对孕妇Th1/Th2平衡影响较小,其参与阻断HBV母婴传播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对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免疫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7月免疫预防接种中心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200名同期预防接种的健康志愿者,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按照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比较两组乙肝疫苗接种前后的血糖指标,并比较两组的血清抗HBs阳转率、抗HBs几何平均滴度、无应答率、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两组乙肝疫苗接种前、接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观察组的血清抗HBs阳转率、抗HBs几何平均滴度、IFN-γ、IL-2、IL-4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无应答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状况不容乐观,2型糖尿病是影响成年人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9.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28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自妊娠28周起口服LdT600mg/d至分娩后4周,30例血清HBV M标记物阳性孕妇不服抗病毒药为对照。在新生儿出生后给予HBIG和乙肝疫苗注射。结果在分娩前,治疗组孕妇HBV DNA为3.3±1.6lgcopies/ml,比用药前7.5±0.6lgcopies/ml明显下降(t=9.58,P〈0.001),对照组孕妇HBV DNA水平无变化;治疗组无,而对照组却有4例(13.3%,x2=4.15,P〈0.05)发生新生儿宫内HBV感染;两组孕妇分别有3例和2例血清CK轻度升高。结论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妊娠晚期服用LdT能有效降低宫内HBV感染发生率,且对孕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HBV感染孕妇197例中,92例在孕7月时开始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后3个月,两组新生儿均接受标准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随访12个月。结果 研究组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24 h和出生1个月宫内感染率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22.8%,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7%和0.9%,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9.8%,P<0.05),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P<0.05)。结论 应用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能够有效抑制孕妇HBV DNA复制,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提高抗-HBs阳性率,对新生儿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