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比较MLH1、MSH2和PMS2、MSH6两种抗体组合在子宫内膜癌(EC)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敏感性,优化检测EC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抗体组合。方法:选取126例EC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C中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的表达。结果:126例子宫内膜癌中MLH1和MSH2蛋白缺失的检出率为22.22%(28/126),PMS2和MSH6蛋白缺失的漏诊率为6.35%(8/126);PMS2和MSH6蛋白缺失的检出率为29.37%(37/126),MLH1和MSH2蛋白缺失的漏诊率为5.56%(7/126)。结论:应用MLH1、MSH2和PMS2、MSH6两种抗体组合均不能完全检测到MMR蛋白的表达缺失,仍需联合应用四种抗体检测EC中MMR蛋白的表达缺失,防止某一种MMR蛋白表达缺失病例的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情况,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MSH2、MSH6、MLH1、PMS2)及ER、PR、Ki67表达情况。结果:101例子宫内膜癌中MMR、MSH2、MSH6、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0.6%(41/101)、8.9%(9/101)、10.9%(11/101)、14.9%(15/101)、31.7%(32/101)。MLHl/PSM2及MSH2/MSH6联合缺失率分别为13.9%(14/101)及4.0%(4/101)。BMI<24kg/m~2与MSH2表达缺失相关(P<0.05),24kg/m~2≤BMI<28kg/m~2与PMS2表达缺失相关(P<0.05);内科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与MLH1表达缺失相关(8.2%vs 24.3%,P<0.05)。肌层浸润深度≥1/2与MMR、MSH6、MLH1及PMS2表达缺失相关(P<0.01)。肿瘤直径≥2cm与MMR及PMS2表达缺失相关(P<0.01)。结论:MMR蛋白表达缺失与预后不良相关。肿瘤组织MMR蛋白尤其是MLH1/PMS2检测有助于识别预后不良患者,特别是Lynch综合评估后进行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情况,研究其与临床标准诊断之间的关系,以及MMR蛋白表达缺失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诊断或可疑的Lynch综合征22例(7.0%),存在MMR表达缺失者49例(15.7%)。临床诊断或可疑Lynch的患者中,存在MMR表达缺失者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1),其中主要是MSH6表达缺失存在差异(P=0.004)。MSH2表达缺失和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低(P=0.002,P=0.045)、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P=0.025,P=0.020)、肿瘤分化差(P=0.030,P=0.010);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相对年龄更小(P=0.021)。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在诊断或可疑Lynch综合征患者中的比例更高,可用于辅助进行Lynch综合征的筛查及诊断。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存在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不良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MR蛋白在Lynch综合征相关EC中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的EC患者80例,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其中2例行全外显子测序明确基因突变位点。结果:80例EC患者中,MMR蛋白表达缺失者22例(27.5%),其中以MLH1和PMS2蛋白缺失表达为主。MMR蛋白表达缺失者年龄相对更小,以子宫下段居多(P0.05)。其中2例经全外显子基因测序验证了相应MMR基因的突变。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可用于Lynch综合征相关EC的初筛。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及病灶部位相关。对于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进一步行全外显子测序确定相关基因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与p53表达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EC)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95例E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蜡块进行p53和MMR (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化。根据MMR及p53免疫组化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MMR表达完整(MMR-p)/p53野生型表达(p53 wt),MMR-p/p53突变型(p53 abn),MMR缺失(MMR-d)/p53 wt,MMR-d/p53 abn。分析MMR、p53联合检测与患者总体生存率(OS)及各组间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结果:联合检测分组后可得到四条不同的生存曲线,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MR-d/p53 abn组预后最差,MMR-d/p53 wt组预后最好。四组的组织学类型和肿瘤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R和p53免疫组化检测在临床中操作简便,适用性强,为预后和治疗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6.
Lynch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综合征,是由于 DNA 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 MMR) 相关基因MLH1、MSH2、MSH6、PMS2的致病性突变所致,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1-2].对Lynch综合征的诊断不仅可以为患者自身的治疗、随访及监测等提供有效的指导,而且可...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肠外肿瘤,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不同,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突变或异常表达。患者发病年龄年轻,病理类型多样,包括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未分化癌或癌肉瘤等。由于该病再次发生肿瘤的风险较高,危害大,因此及时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是有效预防该类患者再次发生肿瘤的关键。就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和筛查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伴MMR缺失即MMR(-)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另选择同期MMR表达正常即MMR(+)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为对照组,E-cadherin、N-cadherin单克隆抗体行石蜡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对比性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MMR(-)型与MMR(+)型子宫内膜癌对比,在年龄、子宫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累及子宫下段、阴道断端及宫旁软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病理类型、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FIGO)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和淋巴脉管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MR(-)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率、总染色强度、阳性细胞数均低于MMR(+)型,而N-cadherin表达呈相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MMR(-)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678,P 0.01)。结论:MMR(-)型子宫内膜癌与MMR(+)型子宫内膜癌组织E-cadherin/N-cadherin表达趋势不同,具有不同的上皮间质转化水平,可能导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正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癌症综合征,主要包括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以及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1]。LS的发病根源是由于细胞DNA的错配修复(MMR)系统中的MLH1、MSH2、MSH6和PMS2的基因突变,其阻碍了细胞DNA合成过程中的错配修复[2]。早期及时诊断可以对癌症的预测及下一步治疗产生影响。目前,已证实LS患者进行CRC监管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获益[3],而国际上LS相关CRC监管的临床指南,并不完全适合妇科肿瘤。在女性中,LS的首发肿瘤多为EC,而且由于子宫内膜癌的前驱症状较明显,临床多早期发现,早  相似文献   

10.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既往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的胚系突变引起。LS患者有多种癌变倾向、发病低龄化及家族易感性,可同时或异时发生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卵巢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女性患者中EC与之最为密切,目前我国对于LS相关EC(LS-EC)认识尚不足,并未形成完整的诊疗标准或指南。为提高对LS-EC的认识,综述LS-EC的分子机制、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诊断、临床治疗手段、预防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与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妇科收治的、经过手术治疗且术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SI状态的2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了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术后病理类型检测,对MMR蛋白表达与MSI状态、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类型中,腺癌占39.9%,腺鳞癌占19.9%,浆液性癌占14.9%,黏液性癌占10.1%,透明细胞癌占8.4%,癌肉瘤占6.8%;MMR蛋白缺失的患者中,68例呈MSI阳性;复发情况中,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分别为9.8%和6.4%;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未缺失患者中的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中,MMR蛋白表达的缺失与MSI状态、CD4+及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既往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的胚系突变引起。LS患者有多种癌变倾向、发病低龄化及家族易感性,可同时或异时发生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卵巢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女性患者中EC与之最为密切,目前我国对于LS相关EC(LS-EC)认识尚不足,并未形成完整的诊疗标准或指南。为提高对LS-EC的认识,综述LS-EC的分子机制、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诊断、临床治疗手段、预防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错配修复(MMR)蛋白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检测方法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中的一致性及差异原因。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1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 对其MMR蛋白的免疫组化(MMR-IHC)检测结果进行复核, 通过二代测序(NGS)技术进行MSI状态(MSI-NGS)及多基因体细胞突变、胚系MMR基因突变检测, 计算肿瘤突变负荷(TMB)值。对MMR-IHC检测与MSI-NGS检测结果不相符的患者进一步进行MSI-PCR检测和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 并结合TMB值综合评估MMR、MSI状态, 明确分子分型。结果 (1)21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POLE突变(POLEmut)型22例, 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55例, p53异常(p53abn)型29例, 无特殊分子改变(NSMP)型108例。其中, MMR-d型患者的中位确诊年龄为54岁、侵袭性病理亚型(包括子宫内膜样癌G3和非子宫内膜样癌)的比例为40.0%(22/55), 均高于NSMP型[分别为50岁、12.0%(13/108)], 两者分别比较, 差异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命运决定因子DACH1蛋白、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和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DACH1蛋白、ER、PR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复杂增生子宫内膜中DACH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3%(29/80)、95.0%(19/20)、8/10、10/10,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癌组(P=0.000)。DACH1表达阳性率内膜癌Ⅰ期为47.7%,Ⅱ~Ⅳ期为2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H1表达阳性率与内膜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1~G2级显著高于G3级(43.6%vs 20.0%,P0.05)。内膜样癌中DACH1表达阳性率为42.2%,特殊类型癌中DAC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ACH1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DACH1阴性组(P0.05)。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34例呈ER阳性表达,42例呈PR阳性表达,DACH1蛋白表达与E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245906,P0.05),与P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3527758,P0.01)。结论: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缺失,且和ER、PR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它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_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宾  薛凤霞  刘增佑  焦书竹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6):454-456,460,i0002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选取1981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手术子宫内膜癌104例和正常子宫内膜35例(其中增生期17例,分泌期18例)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8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组织中hMLH1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并对hMLH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hMLH1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4.4%、37.5%、11.8%和5.6%。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MLH1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01);子宫内膜样腺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hMLH1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8.9%、50%、25%和0,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hMLH1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2,P=0.003)。hMLH1基因表达缺失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12),遗传性子宫内膜癌、非特异肿瘤聚集性子宫内膜癌及散发性子宫内膜癌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00%、94.1%及55%,遗传性及非特异肿瘤聚集性子宫内膜癌hMLH1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P=0.02,P=0.003)。结论:hMLH1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有关。hMLH1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中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有关,hMLH1基因表达缺失者预后较好,且在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6.
p2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p2 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测定 16份正常子宫内膜、18份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 50份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2 7蛋白表达。结果 :p2 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34%、6 6 .6 7%和 93.75% ,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组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2 7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及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但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p2 7蛋白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Maspi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关系,探讨Maspin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腺癌、18例不典型增生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Masp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ER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Maspin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最高(9/10,90%),高于内膜不典型增生组(10/18,55.6%)和内膜癌组(17/4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膜癌中FIGOⅠ期的表达(13/20,65.0%)明显高于Ⅱ~Ⅲ期(4/20,20.0%;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17/34,50.0%)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0/6;P=0.030),但与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无关(P>0.05)。ER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100.0%)、(13/18,72.2%)和(20/40,5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织中FIGOⅠ期的表达(14/20,70.0%)明显高于Ⅱ~Ⅲ期(6/20,30.0%;P<0.05);内膜癌高、中、低分化组中ER表达率分别为(11/15,73.3%)、(8/18,44.4%)、(1/7,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20/34,58.8%)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0/6;P=0.020),肌层浸润≤1/2者(16/24,66.7%)明显高于肌层浸润>1/2者(4/16,25.0%;P<0.05)。子宫内膜癌中,Maspin的表达与ER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4,P<0.05)。结论:从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到内膜癌,Maspin蛋白表达逐渐降低,且其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与ER蛋白表达呈一致性,提示Maspin蛋白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调控,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42/44(p42/44MAPK)在正常子宫内膜(NE)和癌性组织(CE)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PTEN和p42/44MAPK在30例NE和50例CE中的表达.结果 在NE和CE中PTEN表达缺失为0和56%(28/50).p42/44MAPK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8/30)和92%(46/50).随着CE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的增加,PTEN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而p42/44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两者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 PIEN和p42/44MAPK蛋白表达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在子宫内膜癌可能是由于PTEN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从而不能有效抑制MAPK信号转导通路,使细胞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探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EOC)中的表达情况,MMR蛋白异常与EOC的临床特征及微卫星不稳定(MSI)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EOC患者的存档石蜡样本共73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MMR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MSI实验检测癌组织丰富的样本和对应的远癌正常组织样本的MSI表型。结果:73例中有10例(13.7%)EOC肿瘤有MMR异常,包括肿瘤MMR完全缺失6例(8.2%)和肿瘤MMR低表达5例(5.5%)。MMR蛋白异常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肿瘤分化等因素无关。60%的MMR异常组术前CA125小于140 U/ml,65.1%的MMR正常组术前CA125值大于140 U/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异常组无进展生存期(PFS)长于MMR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中有15例满足MSI实验测试要求进行了测试,5例(100%)MMR异常患者均表现为MSI,其中4例MMR完全缺失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1例MMR低表达表现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10例(100%)MMR正常病例均表现为微卫星稳定(MSS)。结论:在EOC中MMR异常与MSI表型可能有关;MMR异常患者的术前CA125水平可能低于MMR正常患者,预后可能比MMR正常患者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nm2 3和c -erbB - 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 4 2例子宫内膜癌中nm2 3和c -erbB - 2蛋白的表达。结果 nm2 3和c -erbB - 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0 0 %、 4 7 6 % ,其阳性表达与年龄、不同组织学类型差异无显著 (P >0 0 5 ) ;nm2 3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 (P <0 0 1 ) ,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者 (71 9%和 2 0 0 % ,P <0 0 5 ) ;c -erbB - 2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 ,分化程度高及早期癌中c -erbB - 2表达强。结论 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nm2 3和c -erbB - 2蛋白的检测 ,有助于了解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