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肝细胞分化的特性,正在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新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叙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前景十分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466-1468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以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BEC)凋亡性坏死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阐述了PBC时B淋巴细胞、巨噬、自然杀伤(NK)、NKT和T淋巴细胞等对BEC的免疫损伤作用,为PBC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是以慢性胆汁淤积,进行性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早期即可出现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s, BEC)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BEC衬覆于胆管内,表达多种病原体识别抗体,并能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参与免疫调节. PBC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关键步骤是靶向破坏胆管细胞.因胆管上皮细胞参与一系列肝内免疫调节,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是参与PBC肝内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研究胆管上皮细胞BEC损伤的机制,则可为PBC的治疗寻找新靶点.本文就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做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免疫调节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细胞因子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参与其发病。现将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与PBC有关的一些促炎细胞因子IL-12、IL-17、IL-9、IL-8、TNFα、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PBC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加深对PBC发病机制的认识,进而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的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模型小鼠的肠黏膜损伤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聚肌胞苷酸[poly(I∶C)]5 mg/kg复制PBC小鼠模型。分别于给药8周、16周时处死小鼠(处死前禁食1 d),采集末端回肠以备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回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回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测定回肠组织中TLR4mRNA、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断裂,可见上皮下间隙增大、扩张,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于黏膜固有层甚至肌层,上皮层与固有层分离,伴随固有层毛细血管暴露,甚至出现固有层破坏、不完整,Chiu氏评分明显高于同期正常组(P均0.01)。模型组肠组织中TNF-α水平高于同期正常组(P0.01);与同期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组织中TNF-α、TLR4、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较高(P均0.01)。结论 PBC模型小鼠肠黏膜损伤机制与肠组织中TNF-α介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胆管微环境变化和自身免疫反应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是一种位于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HCO3-/Cl-交换蛋白,因发现其可以诱发和加重PBC的病程而被广大学者重视。从AE2以及相关调控机制着手,归纳总结了AE2在胆管微环境和自身免疫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进一步对PBC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探索AE2在PBC中的调控机制寻找到潜在的PBC治疗新方法以及诊断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肝病因治疗选择和方式比较局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干细胞治疗最常见的细胞来源,在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最近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MSC及MSC-EV可以抑制肝脏多种促炎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如Th1、Th17和M1巨噬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不同亚群的分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促进抗炎细胞的增殖,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就MSC以及MSC-EV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及其免疫调节作用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机制进行综述,并简要概述了MSC以及MSC-EV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用途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移植治疗难治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组10例对熊去氧胆酸(UDCA)生化应答不良的难治型PBC患者,自愿提供健康一级亲属作为供者,在之前治疗基础上,进行BM-MSC移植治疗1次.观察治疗时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第1、3、6、12个月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肝脏病理等方面变化.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①异基因BM-MSC移植安全性好,未出现移植相关不良事件;②难治型PBC患者在BM-MSC移植后,在“瘙痒”、“社会功能”及“情绪”等生活质量方面有所改善;③异基因BM-MSC移植治疗可降低PBC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106±31) U/L与(72±18) U/L,t=2.785,P=0.021]和天冬氨酸转氨酶[(81±15) U/L与(64±12) U/L,t=2.34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经BM-MSC移植治疗,PBC患者肝脏病理无明显变化;⑤该治疗方法在6~12个月时疗效最佳.结论 异基因BM-MSC移植的安全性好,可改善难治型PBC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转氨酶等生化指标,但可能并不改善肝脏病理.  相似文献   

9.
曾俊义  魏云峰  汪泱 《心脏杂志》2008,20(5):634-6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及多向分化的特点,在体外可通过5-氮胞苷、共培养等多种途径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相关研究表明,Notch、W nt等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PBC患者常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肺、风湿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器官及系统。对PBC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疾病谱、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本研究对PBC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诊治的230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欧盟试剂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AMA-M2)、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抗SSA60、抗SSA52、抗SSB、抗着丝点蛋白B(CENP-B)、抗双链DNA(dsDNA)、抗组蛋白、抗Sp100、抗gp210和抗核小体抗体(ANua)等。分析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S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结果 在230例PBC患者中,AMA-M2阳性167例(72.6%),抗gp210阳性101例(43.9%),抗Sp100阳性39例(17.0%);在所有PBC患者中,有178例(77.4%)ANA阳性;血清抗SSA52和抗CENP-B阳性率分别为37.4%和20.0%;在所有PBC患者中,合并SS者54例(23.5%),合并SLE者 21例(9.1%);与156例代偿期肝硬化比,74例失代偿期患者血清抗gp210和抗SSA52阳性率显著升高,分别为63.5%对34.6%(P<0.05)和(44.6%对2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发现血清AMA-M2、抗gp210和抗Sp100等仍然是诊断PBC的特征性指标。PBC患者血清抗SSA52和抗CENP-B阳性率也较高,可以作为补充诊断的潜在指标。本研究还发现血清抗gp210和抗SSA52阳性可能提示PBC病情较严重。SS和SLE作为PBC患者的常见合并症,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和与疾病进程的关系,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胆囊病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PBC患者超声检查胆囊病变情况。结果 83.6%PBC患者发现胆囊壁毛糙,42.7%有胆囊炎,40.0%有胆囊壁增厚,22.7%有胆囊结石,19.1%有胆囊息肉,18.2%有胆囊壁水肿;44例伴胆囊壁增厚的与66例不伴胆囊壁增厚的PBC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3±1.8)×109/L和(5.2±2.3)×109/L,P<0.05】,血红蛋白为【(96.4±25.8) g/L和(122.1±18.2) g/L,P<0.05】,血小板计数为【(122.3±101.7)×109/L和(178.2±81.8)×109/L,P<0.05】,总胆红素为【(71.1±81.1) μmol/L和(26.4±34.3) μmol/L,P<0.05】,白蛋白为【(31.2±6.1) g/L和(41.2±6.1) g/L,P<0.05】,胆碱酯酶为【(3247.8±2058.9) U/L和(6829.3±2698.9) U/L,P<0.05】,总胆固醇为【(3.6±1.4) mmol/L和(4.8±1.5) mmol/L,P<0.05】,门静脉内径为【(11.9±1.8) mm和(11.3±1.6) mm,P<0.05】;不伴胆囊壁增厚组腹水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伴胆囊壁增厚组的68.2%(P<0.05);前者胆囊炎占4.5%,显著低于后者的100.0%(P<0.05),前者无胆囊壁水肿,后者为45.5%(P<0.05),前者胆囊壁毛糙占100%,显著高于后者的59.1% (P<0.05),前者肝功能B/C级占19.7%,显著低于后者的68.2%(P<0.05)。结论 胆囊病变为PBC患者的常见表现,胆囊壁毛糙、胆囊炎和胆囊壁增厚为最常见的3种胆囊病变类型,应加强临床分析,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23只C57BU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和模型组(19只),模型组以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每周2次腹腔注射,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Poly I:C,16周后模型组小鼠随机取4只,对照组小鼠全部处死,观察造模情况.随后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BM-MSC治疗组(8只)和未治疗组(7只),6周后所有小鼠处死,观察移植疗效.结果 ①Poly I:C诱导16周后.模型组小鼠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均升高.其中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小鼠均出现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高滴度阳性,抗核抗体(ANA)不同滴度阳性,肝脏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②6周后,BM-MSC治疗组和未治疗组ALP显著下降[(112±16)和(135±16)U/L,P=0.01],ALT水平[(30.1±5.9)U/L]也下降,但与未治疗组相比[(34.9±2.5)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MSC治疗组小鼠血清AMA滴度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5),ANA滴度也有下降(P>0.05).④MSC移植能显著改善PBC模型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Poly I:C腹腔注射能建立较为稳定的PBC模型,BM-MSC移植对PBC动物模型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无创指标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胃镜检查的106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镜检查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静脉曲张组(n=54)和无静脉曲张组(n=52).比较患者的生化学、超声检查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抗甲状腺抗体阳性率变化。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94例,其中肝硬化50例(Child-Pugh A级29例,B级15例,C级6例)和胆管炎44例,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60名,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结果 胆管炎患者血清FT3、FT4和TSH水平分别为(2.4±0.5)ng/L、(1.4±0.2)ng/L和(8.9±2.3)ng/L,血清TPOAb和TGAb阳性率分别为77.3%和81.8%,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和TSH水平分别为(1.9±0.3)ng/L、(1.0±0.1)ng/L和(19.7±4.9)ng/L,血清和TPOAb和TGAb阳性率分别为70.0%和64.0%,而健康人血清FT3、FT4和TSH水平分别为(2.8±0.8)ng/L、(1.8±0.3)ng/L和(3.4±1.2)ng/L,血清TPOAb和TGAb阳性率均为0.0%,肝硬化和胆管炎患者血清FT3和FT4水平显著低于,血清TSH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而肝硬化患者血清FT3和FT4水平显著低于,血清TSH水平显著高于胆管炎患者(P<0.05),肝硬化和胆管炎患者血清TPOAb和TGAb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 A级患者血清FT3和FT4水平显著高于,血清TSH水平显著低于Child-Pugh B级或C级患者(P<0.05),而Child-Pugh B级患者血清FT3和FT4水平显著高于,血清TSH水平显著低于Child-Pugh C级患者(P<0.05),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TPOAb和TGAb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管炎患者血清FT3、FT4和TSH水平显著不同于健康人,血清TPOAb和TGAb阳性率较高,其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BackgroundTwo-dimensional shear-wave elastography (2D-SWE) is an ultrasound-based technique used to stage liver fibrosis by measuring liver stiffness (LS).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2D-SWE for assessing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 has not been reported before.Aims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2D-SWE for staging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PBC by using histologic analysis as a reference standard.MethodsPatients with PBC who underwent liver biopsy and 2D-SWE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Liver fibrosis was staged according to the Scheuer scoring system. Areas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 was constructed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2D-SWE and serum fibrosis models for staging liver fibrosis.Results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rmined for 157 patients with PBC. The AUROCs of LS measured by 2D-SWE for significant fibrosis, severe fibrosis, and cirrhosis were 0.88, 0.97 and 0.99, respectively. The cutoff values of LS measured by 2D-SWE in discriminating significant fibrosis, severe fibrosis, and cirrhosis were 10.7 kPa, 12.2 kPa and 14.1 kPa,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2D-SWE for staging liver fibrosis was 73.9%.Conclusions2D-SWE is an efficient noninvasive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P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