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产妇产后早期(6~8周)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分娩及产后复查的141例经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尿失禁简表(ICIQ-UI)确诊SUI 81例,非SUI即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SUI组相比,经产妇产后早期SUI组的前次阴道分娩和末次阴道分娩比例明显升高(63.2%vs 36.8%,P=0.016;63.3%vs 36.7%,P=0.009)。前次阴道分娩合并会阴侧切和会阴裂伤经产妇发生产后早期SUI比例升高(66.1%vs 33.9%,P=0.014;76.2%vs 23.8%,P=0.009)。末次阴道分娩无会阴侧切或裂伤、合并会阴侧切、合并会阴裂伤三种情况的经产妇产后早期SUI是末次剖宫产分娩的1.6倍、2.0倍以及1.7倍(RR:1.594,P=0.095;RR:1.939,P=0.043;RR:1.723,P=0.014)。末次妊娠时年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末次阴道分娩是经产妇产后早期SUI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9 95%CI:1.232~7.009,P=0.015)。结论末次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的经产妇发生产后早期SUI风险明显增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定期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并于产后6~14周复查的1 02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SUI组303例,无SUI者724例,统计分析妊娠及产后SUI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1 027例产妇SUI的发生率为29.50%(303/1 027);②SUI高危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SUI的发生产生不同影响(χ2=31.757,P 0.001),阴道分娩者相对于选择性剖宫产者发生产后SUI的风险增加(OR=3.001,95%CI:1.964~4.585),阴道分娩转剖宫产者产后SUI的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妇的母亲有SUI者相对于无家族史者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5.563,95%CI:5.769~41.982)。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手取胎盘、无痛分娩对产后SUI无明显影响(P0.05);③经阴道分娩组中,SUI者的平均年龄、产前体质指数较无SUI者升高(P 0.05),母亲有SUI的产妇相对于无家族史者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5.251,95%CI:4.511~51.560)。经产妇相对于初产妇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498,95%CI:1.051~2.136)。结论经阴道分娩、母亲患SUI、肥胖及高龄是产后SUI的高危因素;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手取胎盘、无痛分娩等产科因素对SUI的发生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女性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电话随访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纳入2012例妇女,收集其产后6个月内粪失禁和尿失禁的症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分娩方式与尿失禁和粪失禁的关系.结果 (1)参与调查的2012例产后妇女,14例(0.70%)有粪失禁症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粪失禁与阴道产钳助产(OR=20.09,95% CI:3.64~110.90,P=0.000)和会阴侧切术分娩相关(OR=6.11,95% CI:1.29~28.80,P=0.024).(2)2012例妇女中产后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UUI)、混合性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MUI)的发病率分别为10.04%(202例)、8.15% (164例)、0.94%(19例)和0.94%(19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SUI相关的因素有:母亲年龄(OR=1.07,95% CI:1.04~1.11,P=0.000)、母亲分娩前体重(OR=1.04,95%CI:1.02~1.06,P=0.001)、新生儿头围(OR=1.20,95% CI:1.05~1.39,P=0.010)、会阴侧切术分娩(OR=4.96,95% CI:3.05~8.07,P=0.0005)、阴道自然分娩(OR=5.22,95% CI:2.53~10.76,P=0.000)和阴道产钳助产(OR=9.20,95% CI:4.07~20.79,P=0.000).与UUI相关的因素有:产妇分娩前体重(OR=1.51,95%CI:1.12~2.05,P=0.008).与MUI相关的因素有:产妇分娩前体重(OR=1.06,95% CI:1.00~1.11,P=0.049)、第二产程时限(OR=1.01,95% CI:1.00~1.03,P=0.010)、会阴侧切术分娩(OR=7.76,95% CI:1.42~42.52,P=0.017)和阴道产钳助产(OR=15.21,95% CI:1.61~143.44,P=0.018).(3)产后4d和产后42 d SUI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95%和9.10%.结论 (1)本院产后妇女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病率较先前报道的其他地区的发病率低.(2)阴道分娩是妇女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发生的高危因素,特别是阴道产钳助产和会阴侧切术分娩.(3)母亲的年龄、分娩前体重、新生儿出生时头围、阴道自然分娩、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术是发生尿失禁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会阴侧切以及自然裂伤对初产妇第二产程、产后性功能、盆底肌力和肌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市长安医院进行自然分娩的1 000例初产妇,依照产妇的情况分为会阴侧切组(n=500例)以及自然裂伤组(n=500例)。比较两组初产妇的第二产程、产后性功能、盆底肌力、肌电位和并发症。结果会阴侧切组的第二产程为与自然裂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侧切组的肌电位与自然裂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产后42 d的盆底肌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裂伤组初产妇产后的性唤起、性欲、阴道润滑程度、性生活满意度、性高潮以及性交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会阴侧切组(P0.05);自然裂伤组的伤口疼痛以及性生活障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会阴侧切组(P0.05)。结论与自然裂伤相比,会阴侧切伤口对盆底神经和盆底肌肉的损伤程度更大,极易引发产后性生活障碍以及会阴伤口疼痛,应当注意严格掌握会阴侧切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itgen接生手法在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中第二产程胎头拨露5cm至胎儿娩出时间、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将阴道分娩的低危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n=73例)和对照组(n=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会阴保护法接产,研究组采用Ritgen接生手法接产。观察两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胎头拨露5cm至胎儿娩出时间;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产后出血和分娩后48h及产后42天的疼痛程度;新生儿情况等方面。结果:研究组第二产程胎头拨露5cm至胎儿娩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Ⅱ度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娩后48h会阴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tgen接生手法接产,第二产程模拟肛提肌作用,外源性加强提肛力量,加快产程进展,降低产妇会阴损伤,减轻会阴部疼痛,是一种有效的接产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孕期及产后妇女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和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并于分娩后6~8周复查的孕产妇7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12例、阴道顺产组534例、产钳助产组42例,将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合计后统计尿失禁发生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各组孕产妇分娩方式及其与分娩有关的产科因素对产后SUI发生的影响.并使用盆底肌电图检测各组孕产妇盆底肌强度,了解产后SUI发生与盆底肌肉强度的关系.结果 (1)尿失禁发生率:孕期尿失禁总的发生率为15.4%(121/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5.9%(85/534),产钳助产组为11.9%(5/42),剖宫产组为14.6%(31/21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总的发生率为17.1%(135/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9.1%(102/534),产钳助产组为26.2%(11/42),剖宫产组为10.4%(22/212).阴道顺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产钳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顺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SUI的影响: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共发生尿失禁113例,未发生尿失禁463例,将尿失禁发生与否两类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和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其对产后SUI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期发生尿失禁是产后SUI的主要影响因素.剖宫产术可使产后SUI发病率降低(P<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孕期发生尿失禁可使产后SUI的发生风险加大.对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分析发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与产后SUI发病率升高有关(P均<0.01);而与分娩镇痛、产程时间、会阴侧切、产后哺乳、产后出血量、分娩孕周、引产与否、孕前体质量等无明显相关(P均>0.05).(3)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剖宫产组孕产妇盆底肌活力值为(19.7±9.9)μv,做功值为(84.5±37.2)μv,峰值为(25.5±12.5)μv,均高于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两组均值为:活力值(14.8±8.4)μv、做功值(78.8±28.2)μv、峰值(19.7±11.8)μ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中尿失禁孕产妇盆底肌放松值[均值为(1.7±1.8)μv]较非尿失禁孕产妇[均值为(3.0±3.9)μv]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失禁孕产妇放松值与活力值(r/a)比值为0.2±0.2,非尿失禁孕产妇r/a比值为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r/a比值为0.2±3.5,虽高于剖宫产组(0.2±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钳助产及阴道顺产产妇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是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会阴侧切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14年6~9月于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门诊进行产后6~8周复查者267例,其中侧切组102例,非侧切组165例。产后6~8周,对产妇的临床症状、盆底功能进行检查评估。结果:侧切组的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SUI)、会阴疼痛、Ⅰ类肌肌力、疲劳度损伤发生率及阴道动态压力异常率分别为13.7%、12.7%、76.5%、93.1%和79.4%,均明显高于非侧切组(6.1%、3.0%、64.8%、73.5%和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产妇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100%,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的POP、Ⅱ类肌肌力及疲劳度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和自然分娩均对女性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会阴侧切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损伤较重,不能对产妇近期盆底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Long Y  Bian XM  Zhu L  Teng LR  Li L  Lang J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08-81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 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分娩方式差异分为三组:会阴侧切组(n=41)、顺产组(n=40)和剖宫产组(n=39),对比三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差异。结果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盆底肌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阴道收缩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会阴侧切组、顺产组产妇恢复性生活的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P 0.05)。顺产组、剖宫产组产妇会阴水肿率明显低于会阴侧切组(P 0.05)。结论分娩中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限制会阴侧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产妇足月阴道分娩后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8周复诊的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 216例。同时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POP组(644例)和对照组(57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产科因素与产后早期发生POP的相关性。结果:在1 216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POP的发生率为52.96%(644/1 216);POP组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产时BMI、第二产程时间、是否会阴裂伤和是否会阴侧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28岁的产妇相比,年龄≥36岁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2.352,P=0.010,95%CI:1.222~4.526);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00 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500~3 999 g和≥4 000g的产妇产后POP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OR=2.039,P=0.000,95%CI:1.385~3.003;OR=2.676,P=0.007,95%CI:1.303~5.495);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行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POP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760,P=0.019,95%CI:1.097~2.823)。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POP的发生与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有关。阴道分娩产后POP发生率高,应加强产妇盆底疾病的预防及重视产后康复训练,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限制会阴切开在头位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比较会阴侧切与会阴正中切开两种术式母儿的结局。方法:收集2012年3~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自然分娩的586例足月单胎头位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未行会阴切开196例(未行会阴切开组),行会阴侧切270例(会阴侧切组),行会阴正中切开120例(会阴正中切开组)。比较3种方式对母儿的影响。结果:在产后出血、产后住院时间、产后恢复性交时间、产后性生活满意度及产后会阴疼痛评分方面,未行会阴切开组均优于会阴切开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会阴正中切开组与会阴侧切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产褥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产后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血pH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会阴正中切开组会阴Ⅰ~Ⅱ度裂伤率(6.67%)与会阴侧切组(1.48%)比较,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头位自然分娩过程中,在无绝对会阴切开指征时,尽量保持会阴的完整性,对母儿预后无不良影响。在有严格的会阴切开指征时,优先选择会阴侧切,降低会阴裂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盆底重建科行盆底重建术患者625例,将其中盆腔器官脱垂患者454例为A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71例为B组,另选择体检的健康女性449例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分析其孕产次,是否绝经,有无子宫切除、慢性高血压、糖尿病、会阴裂伤、子宫肌瘤及阴道分泌物分析结果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A组子宫切除、已绝经、会阴裂伤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慢性高血压、会阴裂伤的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B组多孕次(≥3次)、多产次(≥3次)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乳杆菌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子宫切除、已绝经、会阴裂伤、孕次≥3次、产次≥3次是盆腔器官脱垂的独立危险因素;会阴裂伤、孕次≥3次、产次≥3次是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乳杆菌是盆底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保护因素。结论:子宫切除、多孕、多产、会阴裂伤可能参与了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发展,阴道乳杆菌的存在可能减少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肌电值、肌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妊娠36~38周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产检、于盆底治疗中心行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测、并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3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62例与阴道分娩组167例,其中阴道分娩组分为会阴侧切组84例与非侧切组83例。分别对产妇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5个月的盆底肌肉肌电值、Ⅰ类肌肌力与Ⅱ类肌肌力进行测定。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除产后6周两组肌电位活力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肌电值相比较,剖宫产组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中,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两组间各项肌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6周及3、5个月3次复查中,剖宫产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32.26%、35.48%、27.4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1.29%、54.84%、46.77%;阴道分娩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79%、52.24%、46.27%;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1.64%、70.15%、62.69%。会阴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17%、52.94%、44.1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9.41%、76.47%、52.94%;非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2.42%、51.52%、39.39%,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3.64%、63.64%、51.52%。无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还是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下降发生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早期肌电值的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与阴道分娩相比差异不大;会阴侧切无法减轻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盆底肌肉肌电值与肌力在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时可能不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李智  蔺莉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12):945-948
目的:探讨产钳助产孕妇并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产科行产钳助产的74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产后24小时出血量分为对照组(产后出血<500ml)424例和研究组(产后出血≥500ml)318例,其中产后出血量500-1000ml的为轻微产后出血组,共193例;产后出血≥1000ml的为严重产后出血组,共125例。分析三组患者的分娩情况及母儿并发症如宫颈裂伤、产后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产钳助产并发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42例产钳助产孕妇中,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2.8%,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6.8%。与对照组相比,产后出血组的分娩镇痛率、会阴侧切率、宫颈裂伤率更高,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长更长(P<0.05),但严重会阴裂伤、产后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产程延长及会阴侧切是轻微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059、1.063、2.769,P<0.05);而总产程延长、会阴侧切是导致严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099和2.056,P<0.05)。结论:产钳助产并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总产程延长和会阴侧切与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产后早期尿失禁及盆底肌训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尿失禁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其造成的社会、卫生和经济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各种类型的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为15%~52%。文献报道妊娠和阴道分娩所造成的盆底损伤是SUI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训练(PFE)在预防和治疗SUI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本文对产后盆底损伤、尿失禁的流行病学情况及早期盆底肌训练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406例单胎初产妇产前及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行POPQ评分,分析产科相关因素与PF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为28.33%(115/406);产后SUI的发生率为18.47%(75/406),其中58例孕妇SUI症状由分娩前持续至分娩后,占产后SUI的77.33%(58/75);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49.51%(201/406)。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SUI和POP的发生率为7.49%(27/227)和37.89%(86/227),阴道分娩组为32.40%(58/179)和64.25%(115/179),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SUI的发生与妊娠期SUI、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会阴撕裂、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前BMI有关(P〈0.05)。结论孕期SUI的发病率高于产后;选择性剖宫产可能对盆底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与产后早期PFD的发生降低有关;产时及其他相关因素可使产后早期PFD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择性剖宫产术后经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及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淄博市妇幼保健院选择性剖宫产术后经阴道分娩的孕产妇117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足月自然临产且无产程干预分娩的初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孕周、胎儿体重、产程特点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产后出血量、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与经产妇无显著差异,总产程时间与初产妇相比明显缩短。选择性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并不增加不良母婴结局。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综合评估,孕期加强管理,严密产程监测,经阴道分娩安全可行,可减少重复剖宫产带来的二次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诊断的产后出血(undiagnosed postpartum hemorrhage,UDPPH)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医院行阴道分娩的产妇1 528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组、UDPPH组和对照组(既无PPH也无UDPPH者),分析UDPPH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并与PPH组进行比较。结果:阴道分娩中UDPPH和PPH发生率分别为10.5%和6.1%,UDPPH组和PPH组的产前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孕次、总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胎盘滞留发生率、会阴损伤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DPPH组的初产妇比例、会阴侧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PH组初产妇比例、会阴侧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比例、会阴侧切发生率是UDPPH不同于PPH的影响因素。结论:UDPPH在阴道分娩产妇中很常见,为降低其发生率,需要加强产后观察、正确评估出血量以及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分析足月自然产会阴侧切开术和会阴裂伤对产后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182例足月孕妇会阴侧切开术92例和会阴裂伤90例,比较伤口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延伸、愈合率和裂开,伤口肿胀、触痛和硬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中、术后疼痛和产痛的比较,产后日常活动对母乳喂养的影响,产后盆底的检查。结果 ① 伤口出血量裂伤组低于侧切组,有统计学性意义[(33.2±6.0)mlvs (53.2±8.8)ml,P <0.05];缝合时间裂伤组短于侧切组,有统计学意义[(13.2±3.0)minvs (16.2±2.2)min,P <0.05];② 切口延伸、伤口愈合率和裂开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会阴伤口肿胀(38% vs22.2%)、触痛(63.8% vs17.8%)、硬结(53.3% vs12.2%),会阴侧切组明显高于会阴裂伤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③ 侧切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裂伤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疼痛和产痛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表现为产痛>术后疼痛>术中疼痛。术后疼痛对产妇影响依次坐、行、排便、睡眠、排尿、翻身活动;④ 产后母乳喂养会阴侧切组在产后第三天100%母乳喂养,裂伤组产后第二天100%母乳喂养,有统计学性意义(P <0.05);⑤ 产后盆底的检查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会阴切开术没有降低损伤的发生,反而增加产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产妇足月阴道分娩后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8周复诊的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 216例。同时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POP组(644例)和对照组(57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产科因素与产后早期发生POP的相关性。结果:在1 216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POP的发生率为52.96%(644/1 216);POP组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产时BMI、第二产程时间、是否会阴裂伤和是否会阴侧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28岁的产妇相比,年龄≥36岁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2.352,P=0.010,95%CI:1.222~4.526);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00 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500~3 999 g和≥4 000g的产妇产后POP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OR=2.039,P=0.000,95%CI:1.385~3.003;OR=2.676,P=0.007,95%CI:1.303~5.495);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行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POP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760,P=0.019,95%CI:1.097~2.823)。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POP的发生与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有关。阴道分娩产后POP发生率高,应加强产妇盆底疾病的预防及重视产后康复训练,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