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产妇产后早期(6~8周)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分娩及产后复查的141例经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尿失禁简表(ICIQ-UI)确诊SUI 81例,非SUI即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SUI组相比,经产妇产后早期SUI组的前次阴道分娩和末次阴道分娩比例明显升高(63.2%vs 36.8%,P=0.016;63.3%vs 36.7%,P=0.009)。前次阴道分娩合并会阴侧切和会阴裂伤经产妇发生产后早期SUI比例升高(66.1%vs 33.9%,P=0.014;76.2%vs 23.8%,P=0.009)。末次阴道分娩无会阴侧切或裂伤、合并会阴侧切、合并会阴裂伤三种情况的经产妇产后早期SUI是末次剖宫产分娩的1.6倍、2.0倍以及1.7倍(RR:1.594,P=0.095;RR:1.939,P=0.043;RR:1.723,P=0.014)。末次妊娠时年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末次阴道分娩是经产妇产后早期SUI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9 95%CI:1.232~7.009,P=0.015)。结论末次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的经产妇发生产后早期SUI风险明显增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产妇产后早期(6~8周)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分娩及产后复查的141例经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尿失禁简表(ICIQ-UI)确诊SUI 81例,非SUI即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SUI组相比,经产妇产后早期SUI组的前次阴道分娩和末次阴道分娩比例明显升高(63.2%vs 36.8%,P=0.016;63.3%vs 36.7%,P=0.009)。前次阴道分娩合并会阴侧切和会阴裂伤经产妇发生产后早期SUI比例升高(66.1%vs 33.9%,P=0.014;76.2%vs 23.8%,P=0.009)。末次阴道分娩无会阴侧切或裂伤、合并会阴侧切、合并会阴裂伤三种情况的经产妇产后早期SUI是末次剖宫产分娩的1.6倍、2.0倍以及1.7倍(RR:1.594,P=0.095;RR:1.939,P=0.043;RR:1.723,P=0.014)。末次妊娠时年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末次阴道分娩是经产妇产后早期SUI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9 95%CI:1.232~7.009,P=0.015)。结论末次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的经产妇发生产后早期SUI风险明显增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产妇足月阴道分娩后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8周复诊的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 216例。同时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POP组(644例)和对照组(57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产科因素与产后早期发生POP的相关性。结果:在1 216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POP的发生率为52.96%(644/1 216);POP组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产时BMI、第二产程时间、是否会阴裂伤和是否会阴侧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28岁的产妇相比,年龄≥36岁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2.352,P=0.010,95%CI:1.222~4.526);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00 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500~3 999 g和≥4 000g的产妇产后POP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OR=2.039,P=0.000,95%CI:1.385~3.003;OR=2.676,P=0.007,95%CI:1.303~5.495);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行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POP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760,P=0.019,95%CI:1.097~2.823)。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POP的发生与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有关。阴道分娩产后POP发生率高,应加强产妇盆底疾病的预防及重视产后康复训练,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发生腹直肌分离(DRA)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选取2018年8月至2018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并于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统计分析产后DRA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产妇共310例,其中DRA者108例,无DRA者202例,DRA发生率为34.84%(108/310)。阴道分娩者相对于剖宫产者,发生产后DRA的风险较小(OR=0.459,95%CI为0.261~0.807)。产后高BMI是DRA分离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96,95%CI为0.717~0.883),新生儿出生体重大是DRA的危险因素(OR=1.001,95%CI为1.000~1.002)。结论:经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过大及产后低BMI是产后DRA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初产妇足月阴道分娩后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8周复诊的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 216例。同时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POP组(644例)和对照组(57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产科因素与产后早期发生POP的相关性。结果:在1 216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POP的发生率为52.96%(644/1 216);POP组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产时BMI、第二产程时间、是否会阴裂伤和是否会阴侧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28岁的产妇相比,年龄≥36岁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2.352,P=0.010,95%CI:1.222~4.526);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00 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500~3 999 g和≥4 000g的产妇产后POP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OR=2.039,P=0.000,95%CI:1.385~3.003;OR=2.676,P=0.007,95%CI:1.303~5.495);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行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POP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760,P=0.019,95%CI:1.097~2.823)。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POP的发生与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有关。阴道分娩产后POP发生率高,应加强产妇盆底疾病的预防及重视产后康复训练,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女性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电话随访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纳入2012例妇女,收集其产后6个月内粪失禁和尿失禁的症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分娩方式与尿失禁和粪失禁的关系.结果 (1)参与调查的2012例产后妇女,14例(0.70%)有粪失禁症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粪失禁与阴道产钳助产(OR=20.09,95% CI:3.64~110.90,P=0.000)和会阴侧切术分娩相关(OR=6.11,95% CI:1.29~28.80,P=0.024).(2)2012例妇女中产后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UUI)、混合性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MUI)的发病率分别为10.04%(202例)、8.15% (164例)、0.94%(19例)和0.94%(19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SUI相关的因素有:母亲年龄(OR=1.07,95% CI:1.04~1.11,P=0.000)、母亲分娩前体重(OR=1.04,95%CI:1.02~1.06,P=0.001)、新生儿头围(OR=1.20,95% CI:1.05~1.39,P=0.010)、会阴侧切术分娩(OR=4.96,95% CI:3.05~8.07,P=0.0005)、阴道自然分娩(OR=5.22,95% CI:2.53~10.76,P=0.000)和阴道产钳助产(OR=9.20,95% CI:4.07~20.79,P=0.000).与UUI相关的因素有:产妇分娩前体重(OR=1.51,95%CI:1.12~2.05,P=0.008).与MUI相关的因素有:产妇分娩前体重(OR=1.06,95% CI:1.00~1.11,P=0.049)、第二产程时限(OR=1.01,95% CI:1.00~1.03,P=0.010)、会阴侧切术分娩(OR=7.76,95% CI:1.42~42.52,P=0.017)和阴道产钳助产(OR=15.21,95% CI:1.61~143.44,P=0.018).(3)产后4d和产后42 d SUI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95%和9.10%.结论 (1)本院产后妇女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病率较先前报道的其他地区的发病率低.(2)阴道分娩是妇女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发生的高危因素,特别是阴道产钳助产和会阴侧切术分娩.(3)母亲的年龄、分娩前体重、新生儿出生时头围、阴道自然分娩、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术是发生尿失禁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孕期及产后妇女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和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并于分娩后6~8周复查的孕产妇7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12例、阴道顺产组534例、产钳助产组42例,将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合计后统计尿失禁发生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各组孕产妇分娩方式及其与分娩有关的产科因素对产后SUI发生的影响.并使用盆底肌电图检测各组孕产妇盆底肌强度,了解产后SUI发生与盆底肌肉强度的关系.结果 (1)尿失禁发生率:孕期尿失禁总的发生率为15.4%(121/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5.9%(85/534),产钳助产组为11.9%(5/42),剖宫产组为14.6%(31/21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总的发生率为17.1%(135/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9.1%(102/534),产钳助产组为26.2%(11/42),剖宫产组为10.4%(22/212).阴道顺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产钳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顺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SUI的影响: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共发生尿失禁113例,未发生尿失禁463例,将尿失禁发生与否两类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和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其对产后SUI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期发生尿失禁是产后SUI的主要影响因素.剖宫产术可使产后SUI发病率降低(P<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孕期发生尿失禁可使产后SUI的发生风险加大.对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分析发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与产后SUI发病率升高有关(P均<0.01);而与分娩镇痛、产程时间、会阴侧切、产后哺乳、产后出血量、分娩孕周、引产与否、孕前体质量等无明显相关(P均>0.05).(3)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剖宫产组孕产妇盆底肌活力值为(19.7±9.9)μv,做功值为(84.5±37.2)μv,峰值为(25.5±12.5)μv,均高于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两组均值为:活力值(14.8±8.4)μv、做功值(78.8±28.2)μv、峰值(19.7±11.8)μ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中尿失禁孕产妇盆底肌放松值[均值为(1.7±1.8)μv]较非尿失禁孕产妇[均值为(3.0±3.9)μv]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失禁孕产妇放松值与活力值(r/a)比值为0.2±0.2,非尿失禁孕产妇r/a比值为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r/a比值为0.2±3.5,虽高于剖宫产组(0.2±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钳助产及阴道顺产产妇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是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产妇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湘潭市妇幼保健院行常规产后检查的单胎足月初产妇共1086例,进行问卷调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结果产后42d至3个月随访发现:分娩方式对阴道前壁脱垂有影响(P0.05):择期剖宫产者较阴道分娩者更不容易出现阴道前壁脱垂(P0.05,OR=0.063,95%CI 0.031~0.128);试产后剖宫产者较阴道分娩者更不容易出现阴道前壁脱垂,(P0.05,OR=0.170,95%CI 0.062~0.469)。分娩方式对阴道后壁脱垂有影响(P0.05):择期剖宫产者较阴道分娩者更不容易出现阴道后壁脱垂(P0.05,OR=0.091,95%CI 0.046~0.181);试产后剖宫产者较阴道分娩者更不容易出现阴道后壁脱垂(P0.05,OR=0.371,95%CI 0.175~0.787)。分娩方式(P0.05)、年龄(P=0.042)对子宫脱垂有影响:择期剖宫产者较阴道分娩者更不容易出现子宫脱垂(P0.05,OR=0.385,95%CI 0.294~0.505);年龄越大者越容易出现子宫脱垂(P=0.042,OR=1.039,95%CI 1.001~1.078)。结论初产妇阴道前、后壁脱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分娩方式,子宫脱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分娩方式及年龄。择期剖宫产、试产后剖宫产相比于阴道分娩,是盆腔器官脱垂的保护因素,年龄为子宫脱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情况及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调查2014年1~12月同仁医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来院做检查的2023例妇女,出院小结和产后检查记录提取产科相关信息,进行盆底电生理评估,对产妇盆底功能与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2023例产妇产后6~8周盆底功能评估异常率为89.6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次≥2次、会阴切开、足月分娩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500 g的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2次的产妇(OR=2.529,95%CI 1.763~3.628)、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500 g(OR=1.636,95%CI 1.184~2.262)、阴道分娩(OR=1.440,95%CI 1.068~1.941)是影响产妇盆底功能的高危因素。对于阴道分娩产妇,产次≥2次(OR=3.460,95%CI 2.059~5.828)、会阴切开(OR=2.297,95%CI 1.484~3.557)和足月分娩(OR=6.248,95%CI 1.824~21.399)是影响盆底功能的高危因素。结论:分娩后6~8周的产妇盆底功能损伤较严重;多产次、新生儿体质量较大和阴道分娩是影响产后6~8周产妇盆底功能的因素。对于阴道分娩者,多产次、足月分娩、会阴切开是另一个影响盆底功能的因素。产科医生应指导孕妇合理控制孕期体重,临近预产期指导孕妇进行kegel训练,降低会阴切开率,以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产后尿潴留(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PUR)的危险因素,为降低PUR发生率、减少产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我院)2016年1—12月经阴道分娩PUR患者97例为观察组[A组,其中分娩镇痛者83例(A1组),无分娩镇痛者14例(A2组)],随机选择同期经阴道分娩无尿潴留者88例为对照组[B组,其中分娩镇痛者59例(B1组),无分娩镇痛者29例(B2组)]。记录2组患者一般信息、妊娠期合并症及妊娠期并发症、产时情况、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体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孕次、胎膜早破、枕左前(LOA)胎位、第三产程时间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周、分娩镇痛、产钳助娩、侧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PUR的危险因素有孕周增大(OR=1.619,95%CI:1.121~2.339)、产钳助娩(OR=4.981,95%CI:2.184~11.361)、产后出血(OR=3.429,95%CI:1.024~11.488)和侧切(OR=2.419,95%CI:1.058~5.531)。PUR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年龄最佳临界值为26.50岁,孕周最佳临界值为40.36周,新生儿体质量最佳临界值为3 372.50 g,分娩镇痛第一产程最佳临界值为402.50 min,分娩镇痛第二产程最佳临界值为61.50 min,无分娩镇痛第一产程最佳临界值为230.00 min,无分娩镇痛第二产程最佳临界值为34.50 min。结论:对孕周、分娩镇痛、产钳助娩、侧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诸因素适当干预,可减少PU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产后尿潴留(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PUR)的危险因素,为降低PUR发生率、减少产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我院)2016年1-12月经阴道分娩PUR患者97例为观察组[A组,其中分娩镇痛者83例(A1组),无分娩镇痛者14例(A2组)],随机选择同期经阴道分娩无尿潴留者88例为对照组[B组,其中分娩镇痛者59例(B1组),无分娩镇痛者29例(B2组)]。记录2组患者一般信息、妊娠期合并症及妊娠期并发症、产时情况、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体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孕次、胎膜早破、枕左前(LOA)胎位、第三产程时间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周、分娩镇痛、产钳助娩、侧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PUR的危险因素有孕周增大(OR=1.619,95%CI:1.121~2.339)、产钳助娩(OR=4.981,95%CI:2.184~11.361)、产后出血(OR=3.429,95%CI:1.024~11.488)和侧切(OR=2.419,95%CI:1.058~5.531)。PUR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年龄最佳临界值为26.50岁,孕周最佳临界值为40.36周,新生儿体质量最佳临界值为3 372.50 g,分娩镇痛第一产程最佳临界值为402.50 min,分娩镇痛第二产程最佳临界值为61.50 min,无分娩镇痛第一产程最佳临界值为230.00 min,无分娩镇痛第二产程最佳临界值为34.50 min。结论:对孕周、分娩镇痛、产钳助娩、侧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诸因素适当干预,可减少PU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低位产钳助产中,采用产钳保留原位方法娩出胎头且会阴不侧切对产妇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经阴道分娩行低位产钳术且会阴不侧切产妇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取出产钳时间不同分为产钳保留原位方法娩出胎头组(观察组,37例)和提早取出产钳方法娩出胎头组(对照组,26例),比较两组产妇和新生儿结局差异。结果:两组产妇均无肩难产和会阴Ⅳ度裂伤。两组的会阴裂伤程度、阴道裂伤、阴道血肿、子宫颈裂伤、产后出血分娩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全部活产,产钳助产至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重度窒息、颅内出血和死亡,新生儿钳痕、颜面部擦伤和轻度窒息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保留原位较提早取出产钳方法娩出胎头应用于会阴不侧切,不增加会阴损伤,不增加相关母婴并发症,是一项实用且安全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水中分娩与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0例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行水中分娩的产妇为水中分娩组,80例行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产妇为无痛分娩组。观察两组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产妇出血量、分娩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疼痛程度、住院天数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水中分娩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较无痛分娩组短,而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中分娩组产后2h的出血量略少于无痛分娩组;两组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产妇失血量及产后恢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可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但却是一种有创操作,对于产妇患有腰部疾病者或对硬膜外麻醉有排斥者则不宜行此法,水中分娩产妇产程时间短,会阴裂伤程度轻,失血量较少,产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1008例,其中阴道分娩产妇551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457例(剖宫产组),分别对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各影响因素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6.3%(200/551)和39.4%(180/457),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6.5%(201/551)和39.4%(180/4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分娩前体质指数是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相关因素(OR=-0.095,P〈0.05);产妇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第二产程时间、产次、产钳助产及会阴情况等与盆底肌力测量值无相关性(P〉0.05);第二产程延长组及高龄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55.6%(5/9)和39.3%(57/14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55.6%(5/9)和38.6%(56/145),两组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有升高趋势;会阴裂伤组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5.7%(15/42)和31.0%(13/42),均较会阴侧切组和会阴侧切+产钳组有下降趋势;进入产程剖宫产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44.1%(52/118),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44.1%(52/118),均较选择性剖宫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盆底组织无明显保护作用;分娩前体质指数过大是影响盆底功能的因素,应避免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406例单胎初产妇产前及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行POPQ评分,分析产科相关因素与PF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为28.33%(115/406);产后SUI的发生率为18.47%(75/406),其中58例孕妇SUI症状由分娩前持续至分娩后,占产后SUI的77.33%(58/75);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49.51%(201/406)。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SUI和POP的发生率为7.49%(27/227)和37.89%(86/227),阴道分娩组为32.40%(58/179)和64.25%(115/179),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SUI的发生与妊娠期SUI、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会阴撕裂、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前BMI有关(P〈0.05)。结论孕期SUI的发病率高于产后;选择性剖宫产可能对盆底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与产后早期PFD的发生降低有关;产时及其他相关因素可使产后早期PFD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及其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1000例,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提供的尿失禁问卷表对其进行电话访问,了解她们孕前、孕期、产后1年及近期排尿情况.根据病例记录的分娩方式及相关资料,共完成有效病例548例.通过SPSS软件包计算各分娩方式中发生尿失禁的比例和程度,及影响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548例患者中有尿失禁症状者167例(30.5%).(2)对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剖宫产及新生儿体重为产后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以阴道顺产发生尿失禁的OR为 1.0计算,剖宫产的OR=0.326,新生儿体重的OR=1.633.在阴道顺产及产钳助产分娩中,仅新生儿体重为发生尿失禁的高危因素(P=0.013,OR=2.081).(3)阴道顺产、产钳助产和剖宫产3者中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38.6%(105/272)、43.8%(21/48)和18.0%(41/228),阴道顺产和产钳助产组间尿失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与剖宫产组尿失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4)阴道顺产组中混合性、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 4.4%、33.8%和0.4%.产钳助产组中3种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 8.3%、35.4%和0.0%.剖宫产组中以上3种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3.1%、14.5%和0.4%.压力性尿失禁在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的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P<0.05),且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例数在阴道顺产组中高于剖宫产组(P<0.05).(5)尿失禁发生的时间167例患者中以产前即有、孕期出现并在产后1年内消失、产后1年内出现并在1年内消失、产后1年内出现并持续1年以上、产后1年以后或近期新出现等5种情况分类,其发生率分别为1.2%(2/167)、7.8%(13/167)、44.9%(75/167)、40.7% (68/167)和2.4%(4/167).结论 (1)与阴道顺产和产钳助产比较,剖宫产可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2)患者尿失禁的症状主要出现于产后1年内,其中部分患者症状可以持续1年以上.(3)新生儿体重增加使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剖宫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各30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产妇产后血清催乳素含量.结果在分娩后6~24 h内的白天,剖宫产组产妇血清催乳素均值为8.48 nmol/L(95%CI:7.80~9.21 nmol/L)、阴道分娩组为9.61 nmol/L(95%CI:8.99~10.26 nmol/L).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中位时间为产后12 h,晚于阴道分娩组的产后2 h.剖宫产组产妇产后1个月时乳量仅为阴道分娩组的90%.产后1、6、12个月时,剖宫产组母乳喂养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妇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失败的风险是阴道分娩组的1.21倍(95%CI:1.10~1.33). 结论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晚,血清催乳素含量低,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失败的风险高.对剖宫产产妇更应加强促进泌乳、催乳的措施,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Long Y  Bian XM  Zhu L  Teng LR  Li L  Lang J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08-81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 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分娩方式差异分为三组:会阴侧切组(n=41)、顺产组(n=40)和剖宫产组(n=39),对比三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差异。结果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盆底肌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阴道收缩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会阴侧切组、顺产组产妇恢复性生活的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P 0.05)。顺产组、剖宫产组产妇会阴水肿率明显低于会阴侧切组(P 0.05)。结论分娩中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限制会阴侧切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再次剖宫产高龄产妇的产后出血(PPH)危险因素,为产后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再次剖宫产的1497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产妇分为产后出血组(131例)与非产后出血组(1366例),分析产妇的年龄、孕产史、胎盘等各类因素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附着位置(OR=2.15,95%CI为1.17~3.95,P=0.013)、前置胎盘(非前置胎盘:参考组;非完全性前置胎盘:OR=13.85,95%CI为6.22~30.84,P<0.001;完全性前置胎盘:OR=29.32,95%CI为16.32~52.67,P<0.001)和胎盘植入(OR=7.08,95%CI为3.60~13.92,P<0.001)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胎盘附着位置、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为影响再次剖宫产的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