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患者12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组62例、非腹膜炎组64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血清PCT水平检测,比较其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腹膜炎组、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CT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5.25±1.72)(0.68±0.16)(0.51±0.13)μg/L和88.71%、4.69%、3.33%;腹膜炎组PCT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后血清PCT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中明显升高,是一项良好的对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腹膜透析液中病原菌分布、耐药特征及预后转归,为临床防治PDAP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 - 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243例PDAP患者腹腔透析液330份,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腹透液培养阳性217例次,检出230株细菌,阳性率为65.76%。其中革兰阳性菌132株(57.39%)、革兰阴性杆菌68株(29.56%)、真菌30株(13.04%);主要分离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5.65%)、大肠埃希菌(19.57%)。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77.32%),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2.1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组的治愈率与真菌组及混合感染组相比、真菌感染组的退出率与其余三组相比、混合感染组的病死率与培养阴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我院PDAP患者疗效及转归存在病原体差异;合理选择抗生素对PDAP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40例腹透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外周静脉采血检测肾功能、血浆白蛋白、补体、转铁蛋白和血清瘦素水平,并进行人体学测定和主观评估(SGA)以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40例腹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前者为(40.5±18.7)μg/L后者为(14.3±6.8)μg/L,(P<0.01);腹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白蛋白、转铁蛋白、补体和人体学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与SGA营养不良等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腹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腹透患者血清瘦素增高与其营养不良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PD)相关性腹膜炎、隧道感染的菌种及预后.方法:统计腹透患者腹膜炎及隧道感染的发生率、细菌种类、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自2000年始至今收住的46例腹透患者共发生腹透相关性腹膜炎27人次,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葡球菌(37.0%)和表皮葡萄球菌(25.9%)为主,隧道感染7人次(3例金葡菌、2例绿脓杆菌、1例表葡菌、1例大肠杆菌).经治疗,25人次腹膜炎治愈,2例因严重的霉菌性腹膜炎而拔管,6人次隧道感染治愈,1例绿脓杆菌感染合并腹膜炎未愈而拔管.结论: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感染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特点。方法选择医院2006年1月-2016年12月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32例作为革兰阳性菌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56例作为革兰阴性菌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发热、腹透液性状、腹痛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组患者发热、腹透液性状、腹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组中性粒细胞数、C-反应蛋白、透析液有核细胞数、透析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均低于革兰阴性菌组(P<0.05),革兰阳性菌组血清钾高于革兰阴性菌组(P<0.05),两组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钠、血清氯、血清钙、血清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组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46.9%、18.8%,革兰阴性菌组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39.3%、19.6%;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73.3%、80.0%,83.3%、66.7%,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77.3%、72.7%,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水平较低,血清钾水平较高,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对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性高,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阴性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莲 《现代医院》2006,6(7):99-10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进行人工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并发腹膜炎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对比DN组与对照组患者腹透并发腹膜炎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DN组腹膜炎发生率为32·6%,对照组为13·4%,两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两组在家中透析的腹膜炎发生率均较在院中透析明显增高。结论预防腹膜炎护理的重点在于密切监测及控制血糖,严格的无菌操作及局部伤口处理,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病人及家属在家庭腹透中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因,以降低腹膜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腹膜炎发生情况、病因及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腹膜炎发生率为58个月/例次,平均0.21例次/年.39例次腹膜炎因操作不规范引起24例次,占61.5%.白蛋白(Alb)≤30 g/L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为64.7%(11/17),显著高于Alb>30 g/L患者的27.9%(1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为24.5%(13/53),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的6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居环境较好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为15.5%(9/58),显著低于家居环境较差患者的95.0%(1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腹膜炎发生率28.6%(4/14),与非糖尿病患者的37.5%(24/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操作不规范是引起腹膜炎的主要病因.营养状况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家居环境较好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低.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可使腹膜炎发生率相似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CAPD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性和转归。结果 31例培养阳性,透出液培养阳性率为63.27%;共培养菌株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革兰阴性菌9株,真菌3株,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对阿米卡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0、4.76%、5.56%,其次为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别为35.00%、36.36%、37.50%;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均为0,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为37.5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77.78%。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腹膜炎患者经验治疗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单一用药;头孢唑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无残存肾功能者可单独选用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腹膜透析液及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日间非卧床腹膜透析(DAPD)相关性腹膜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在本院进行DAPD腹膜透析2012例患者,其中216例为D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14例为腹膜透析无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WBC(腹膜透析液及外周血)、CRP、PCT 3项炎性指标,并动态观察这些指标在D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DAPD相关性腹膜炎组WBC(腹膜透析液)、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腹膜炎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D相关性腹膜炎组治疗后PCT和CRP水平下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C(腹膜透析液)、PCT和CRP水平在D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中明显升高,是DAPD相关性腹膜炎良好的早期诊断指标;而PCT和CRP水平在DAPD相关性腹膜炎有效治疗后下降明显,是DAPD相关性腹膜炎良好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腹膜透析腹膜炎致病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CAPD膜腹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物性。结果:31例培养阳性,透出液培养阳性率为26.5%,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1例,革兰阴性杆菌9例,真菌11例,所有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大部分(85.7%),对环丙沙星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对阿米卡星(71.4%)、舒普深(83.3%)、亚胺培南(100%)敏感,庆大霉素耐药率为44.4%,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有所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大部分对环沙星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大部分对阿米卡星,舒普深,亚胺培南敏感,对传统使用的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医院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病原因、病原菌及耐药性,为临床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3年8月住院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46例患者病原菌种类、耐药性特点及转归。结果 46例患者腹膜透析液培养阳性32例,阳性率为69.57%;共分离鉴定出3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60.61%,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0株占30.30%,以大肠埃希菌多见,真菌3株占9.09%;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达到85.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阿米卡星等耐药率为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最高,为66.67%,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耐药率均为0;真菌性腹膜炎的预后最差。结论医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培养阳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经验性治疗时可选用一代头孢菌素或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的治疗方案,但应根据具体的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并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尿毒症患者采用血透或腹透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其血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l(ApoAl),载脂蛋白B(ApoB)及LP(a)。结果 尿毒症患者CHO,TG,LDL,ApoB显著上升,而HDL和ApoAl明显下降,尤其腹透后明显,而血液透析与非透析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结论 尿毒症患者脂质代谢已发生紊乱,腹膜透析后会进一步加重脂质代谢紊乱。降脂治疗对尿毒症透析和非透析患者同样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系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透析材料、方法不断改进,使CAPD过程中发生腹膜感染的概率大为降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并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停止治疗.现总结我科室6年来防治腹膜透析感染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爱红  张霞 《泰山卫生》2003,27(1):38-3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临床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本组共39例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为2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12例,高血压肾损害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结果本组39例患者当中,行腹透液培养,培养出细菌25例,阳性率达64.1%。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1例、革兰阴性杆菌13例、真菌1例。革兰阳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屎肠球菌2例,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7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鲍曼氏不动杆菌2例,阴沟肠杆菌1例,其中2例大肠埃希菌为多重耐药菌(EBLS+),屎肠球菌为多重耐药,其中治愈38例,拔管1例。结论有效地避免各种感染因素,对于预防腹膜炎的发生及其重要,头孢唑啉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血清蛋白水平将其分为观察组(血清蛋白含量≤35 g/L)和对照组(血清蛋白含量>35 g/L),各38例。观察腹膜透析液培养结果,并分析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原因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培养阴性率为6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21%(P<0.05);两组患者培养阳性中G~+球菌、G-杆菌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原因中操作污染、原因不清楚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感染、胃肠道疾病、菌血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P<0.05);两组患者退出拔管(转血透)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血清白蛋白含量正常的腹膜透析患者相比,血清白蛋白含量低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腹膜透析液培养阴性率和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降低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09年8月-2013年2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93例患者,对其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的例数,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KB法进行病原菌鉴定及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患者的转归,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在93例感染患者中发生多重感染性腹膜炎共24例,占25.8%,其中有2例为两种真菌感染、5例为真菌与革兰阳性菌混合感染、2例为真菌与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4例为两种革兰阳性菌感染、3例为单纯两种革兰阴性菌感染、6例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对革兰阳性菌最敏感的为万古霉素,敏感率达100.0%,其次是利福平和加替沙星,均为94.0%;对革兰阴性菌最敏感的为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常规用药如庆大霉素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64.0%和55.0%,抗菌药物对真菌的敏感率均较好;24例多重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中17例继续进行腹膜透析,占70.8%,5例退出腹膜透析并改为血液透析治疗,占20.8%,2例死亡,病死率8.4%;在其余69例单一性腹膜炎感染患者中,57例继续进行腹膜透析,占82.6%,10例退出腹膜透析改为血液透析继续治疗,占14.5%;2例死亡,病死率2.9%。结论研究腹膜透析相关性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包括主要致病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病患者的转归,可以有效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性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的发生,且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失败的原因,采取有效方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以减轻和预防病人的痛苦。方法笔者于2009年在香港玛丽医院肾科对一位老年患者并发结核性腹膜炎的护理个案研究,通过回顾病史数据、对话、查体等进行系统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有疼痛、营养不良、焦虑等护理问题。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与方法,可使腹膜透析患者减轻不适与痛苦,克服生理和心理的问题,顺利度过透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国产腹膜透析双联系统对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效果。方法选择保持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358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进口与国产腹膜透析双联系统的两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间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的感染率分别为28.7%与27.3%,平均感染间隔时间为26.9±14.2个月与27.2±13.8个月,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效果上,国产腹膜透析双联系统与进口腹膜透析双联系统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长腹膜透析龄患者腹膜炎发生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04—2016年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生腹膜炎患者,按初次感染发生在各一倍透析龄3年内及3年后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感染菌种及预后差异;同时分析不同透析龄及不同自然年致病菌的变化情况。结果本院2004—2008年间应用普通培养方式寻找致病菌,培养阴性率高达68%~95%,2009—2016年间改用血培养方式,培养阴性率降为18%~0%,血培养方式明显提高了培养阳性率。研究共纳入188人,初次发生感染在透析3年内135人,初次感染发生在透析3年后53人,初次感染发生在透析3年后患者更容易发生混合感染,并转血透及死亡风险更高。透析3年内感染共计204人次,透析3年后感染人次共计118人次,后者感染链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风险更高,透析3年后感染者培养阴性率更低,死亡风险更高。结论长龄腹膜透析患者初次发生腹膜炎有更高的混合感染风险,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