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柯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10):941-943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脏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且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16例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脾脏的大小、肝功能分级、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的门静脉血液流速和压力、手术前后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酶原延长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36例,未发生PVT 180例。术后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脾脏的大小、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手术前后门静脉的压力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与发生门静脉血栓有显著性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手术前后的血小板数目、术前门静脉血液流速和手术前后的凝血酶原延长时间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无显著性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较粗、脾脏较大、手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较慢、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较小以及手术后并发症较多是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可针对上述指标及时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检测,减少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4例,接受脾切除联合食管下段周围曲张血管离断术,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系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1个月随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PVT形成30例,未发生PVT患者64例;PVT组有腹水者为56.7%,显著高于无PVT组的32.8%(P<0.05),脾脏厚度为(75.8±9.4) mm,显著大于无PVT组【(69.1±8.8) mm,P<0.05】,脾脏体积为(141.7±18.1) mm2,显著大于无PVT组【(126.8±17.2) mm2,P<0.05】,门静脉内径为(16.2±2.1) mm,显著大于无PVT组【(14.1±1.9) mm,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为(12.2±1.5) cm/s,显著慢于无PVT组【(14.6±1.6) cm/s,P<0.05】;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干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PV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应用抗凝治疗(OR=0.503,P=0.023)、门静脉流速减慢(OR=0.491,P=0.014)、脾脏体积增加(OR=1.872,P=0.044)和门静脉内径增宽(OR=1.982,P=0.021)是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可能存在PVT形成,了解一些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可能减少PVT形成的发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接受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与否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结果 37例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08%。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t=2.291)、MELD评分(t=1.852)、门静脉直径(t=1.982)、脾静脉直径(t=2.582)、肠系膜上静脉直径(t=2.186)、脾静脉流速(t=2.109)、脾蒂切除方式(χ~2=4.5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显示,脾静脉直径、肠系膜上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术前BM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7、2.654、2.312、2.187,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比值比(OR)=0.859,95%可信区间(95%CI):0.750~0.983,P=0.027]、脾静脉直径(OR=1.191,95%CI:1.035~1.370,P=0.015)、脾静脉流速(OR=1.125,95%CI:1.004~1.262,P=0.043)、肠系膜上静脉直径(OR=1.202,95%CI:1.001~1.444,P=0.048)、Ⅰ级脾蒂切除(OR=2.815,95%CI:1.056~7.503,P=0.039)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BMI22.54 kg/m2(敏感度75.9%,特异度58.3%)或术前脾静脉直径11.50 mm(敏感度72.7%,特异度62.9%)时,提示脾切除断流术后更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术前脾静脉直径、BMI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关,针对二者监测可能有助于早期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6.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门静脉或其分支、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内形成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往往可能会导致肝损伤、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甚至是缺血性肠坏死。因而,早期发现PVT并进行有效干预,对降低PVT患者的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危险因素和治疗进行了综述,指出PVT应及早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血栓(PVT)在肝硬化患者中较常见,合并PVT的静脉曲张更容易出血,止血失败率及再出血率更高,对于肝移植患者,其预后更差。目前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如肝功能严重程度、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门静脉血流速度等。重点对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了解PVT形成的相关机制和PVT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设为PVT组,同时期肝硬化无PVT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直径、脾脏厚度、门静脉血流速度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为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肝硬化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脏功能、门静脉血流速度和D-二聚体,尽早发现和治疗PVT,预防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9.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3)
目的为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而进行了Meta分析.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 ,对有关肝硬化PVT的危险因素相关的9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各个可疑危险因素的合并比值比或加权均数差值(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计算机检索Pub Med、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08,并辅以文献追溯等方法 .纳入有关肝硬化P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图书馆的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篇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数为1105例.其中血栓组26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PVT与D-二聚体(WMD=0.34,95%C I:0.21-0.46)、门静脉直径(WMD=1.67,95%C I:1.36-1.97)、门静脉血流速度[WMD=-2.32,95%CI:-3.63-(-1.01)]及脾脏厚度(WMD=8.57,95%CI:4.14-12.99)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 brinogen,FIB)无关.结论肝硬化PVT的主要危险因素为D-二聚体、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及脾脏厚度,与患者性别、年龄、PLT、PT、APTT、FIB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9)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住院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35例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3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病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肝硬化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及肝硬化并发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门静脉内径增宽,肝功能Child C级,血小板计数增加及肝硬化并发症是影响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109例为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患者,109例为肝硬化无门静脉血栓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的结果,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发生与Child-Pugh分级(χ~2=20.293,P0.01)、脾脏切除术(χ~2=11.869,P0.01)、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t=3.125,P0.01)、脾脏的厚度(t=2.283,P=0.024)、血红蛋白(t=-3.751,P0.01)、白蛋白(t=-3.924,P0.01)、D-二聚体(t=5.861,P0.01)、纤维蛋白降解产物(t=3.110,P0.01)有关,不受性别、年龄、族别、吸烟、病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胱抑素、血肌酐、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脾静脉内径宽度、脾脏的长径、高血压、糖尿病的影响。两组患者发生腹泻、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痛(χ~2=4.598)、发热(χ~2=7.72)、消化道出血(χ~2=18.435)、原发性腹膜炎(χ~2=16.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Child-Pugh分级、脾脏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686、0.161、3.193、9.515),均P0.05)。结论 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Child-Pugh分级、脾脏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PVT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自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分流术及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共123例,其中术后血栓形成者29例,未有血栓形成者94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嗜酒史、是否有肝炎病毒感染史、既往有无腹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肝功能Child分级、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栓组29例病人中21例(72.4%)既往有腹水史,非血栓组94例病人中52例(55.3%)既往有腹水史,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门静脉、脾静脉宽度显著增大,血栓组门静脉宽度>1.3 cm者22例(75.8%),对照组为23例(24.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脾静脉宽度>0.9 cm者18例(62.1%),对照组为41例(43.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影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小板计数升高、腹水、D-二聚体升高、门静脉宽度增宽以及脾静脉宽度增宽,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及早期的抗凝药物使用可以防止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15.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thrombosis,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6-2007年我院确诊的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其中23例肝硬化PVT患者作为血栓组,67例肝硬化非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剂(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I(PAI-1).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imer升高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13.236,95%CI:2.345-74.721),PC和AT-Ⅲ升高是肝硬化PVT形成的保护因素(OR=0.242,95%CI:0.08-0.727;OR=0.917,95%CI:0.841-0.999).研究未能提示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APTT等止凝血指标是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d-dimer升高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PC和AT-Ⅲ升高是肝硬化PVT形成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18)
目的:研究肝硬化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中心2013-09/2014-12资料完整的肝硬化住院患者171例,其中34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作为门静脉血栓组(PVT组),137例肝硬化无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筛选出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D-dimer,DD)(OR=12.021,P=0.001)、门静脉宽度(OR=28.574,P=0.001)、门静脉血流速度(OR=19.56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门静脉血流速度AUC0.5,不能用于预测.DD、门静脉宽度AUV分别为0.669、0.742,P0.05.结论:门静脉宽度、DD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门静脉直径越大,DD值越高,PVT形成的风险越高.门静脉宽度1.3 cm或DD25冚g/mL时,预测发生PVT的敏感性及特异度综合较好.肝硬化患者应注意监测门静脉宽度、DD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旨在识别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一个预测PV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8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283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将其分为PVT组(n=119)和非PVT组(n=164)。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结果建立并检验列线图,应用C指数(C-index)、校准曲线评价其性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在Child-Pugh分级(χ^2=9.388,P=0.009)、脾切除史(χ^2=26.805,P<0.001)、WBC(Z=-2.248,P=0.025)、PLT(Z=-3.323,P=0.001)、D-二聚体水平(Z=-6.236,P<0.001)及脾脏厚度(Z=-2.432,P=0.015)方面高于非PVT组,而TG水平低于非PVT组(Z=-4.15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TG水平(OR=0.441,95%CI:0.190~0.889)、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151,95%CI:1.041~1.272)、PT延长(OR=1.160,95%CI:1.025~1.313)、有脾切除史(OR=2.933,95%CI:l.164~7.389)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PVT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结果,建立了列线图,其C指数值为0.745,校准曲线显示PVT发生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TG水平降低、有脾切除史、D-二聚体水平升高、PT延长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所建立的列线图,为临床医生评估PVT形成风险提供了一个定量、直观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7—2008年确诊的肝硬化患者80例,其中19例肝硬化PVT患者作为血栓组,61例肝硬化非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MPV)、血小板(PLT)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3、0.012、0.036)。结论肝硬化患者应注意监测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血小板等指标,以便早期预防和发现P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5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资料541例。其中76例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为研究组,同阶段通过匹配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76例肝硬化不合并PVT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PVT患者中,42.1%(32/76)隐匿起病,57.9%(44/76)有明显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和C级。血小板、血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值比(OR)=1.044,P=0.040]、血浆D-二聚体(OR=0.091,P0.001)、门静脉宽度(OR=0.030,P=0.008)、脾脏厚度(OR=0.427,P=0.003)为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PVT可隐匿起病,也可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肝硬化PVT常发生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