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HBV感染不同转归人群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基因拷贝数(CN)分布频率的差异。方法 在300例HBV感染恢复者、43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49例肝硬化(LC)和123例肝细胞癌(HCC)患者,采用AccuCopy法检测外周血PD-1基因拷贝数。选择5个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结局的指标,即HBeAg滴度、年龄、性别、HBV DNA和PD-1拷贝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发现影响感染结局的指标。结果 HBV感染恢复者、CHB、LC和HCC组外周血PD-1单倍体检出率分别为11.7%、9.6%、6.0%和10.6%,多倍体检出率分别为89.3%、90.4%,94%和89.4%,显示LC组多倍体检出率显著高于HBV感染恢复组或HCC组 (P<0.05);以CHB组作为估计参数,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血清HBV DNA载量为影响疾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影响HBV感染转归的因素还是病毒本身和患者年龄,而外周血PD-1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基因变异与乙型肝炎相关晚期肝病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关系。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LC)、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共71例的血标本及临床资料,提取血清HBV DNA,进行基因分型,PCR扩增HBV DNA前S基因,所得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结果检测样本中基因型C49例,基因型B21例,混合基因型B+C1例,C为优势基因型。PreS变异率在CHB(不包括ACLF)、LC、HCC三组中分别为18.75%、48.78%、66.67%,CHB组PreS区变异率低于LC组(P0.05)和HCC组(P0.05)。ACLF组PreS区变异率(80%)明显高于CHB组(18.75%)(P0.005)。HBV DNA≥104拷贝/mL在发生PreS区变异组为30例(90.9%),未发生PreS区变异组为19例(50.0%),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HBV DNA≥104拷贝/mL、HBV相关晚期肝病(LC、HCC)与PreS区变异相关(OR值:14.153,95%CI:3.412~58.701;OR值:3.924,95%CI:1.178~13.074)。结论 HBV前S区变异与乙型肝炎相关晚期肝病及肝衰竭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FCGR3A和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HBV感染后不同转归和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和门诊841例慢性HBV感染者和296例自限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标本,并将慢性HBV感染者根据病情进展程度进一步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肝硬化(LC)组、肝细胞癌(HCC)组。采用AccuCopy技术定量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FCGR3A和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同时采用χ2检验分析FCGR3基因CNV在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应用年龄和性别校正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CNV对HBV感染慢性化的影响。结果 慢性HBV感染组与自限性HBV感染组的FCGR3A、FCGR3B 拷贝数变异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06、19.143,P值均<0.05)。在慢性HBV感染后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病程阶段前S(pre-S)基因缺失的临床流行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测序14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CHB组)、111例HBV相关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患者(LC组)、14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ACLF组)和136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HCC组)的HBV pre-S基因(nt 2848-154).分析比较不同组pre-S基因缺失发生率、缺失热点区域和缺失片段长度. 结果 LC组和HCC组HBV pre-S基因缺失率显著高于CHB组(26.1%vs. 15.8%,P=0.040;34.6%vs. 15.8%,P<0.001);LC组pre-S1基因单独缺失率显著高于CHB组(17.1%vs. 4.8%,P=0.001);HCC组pre-S2基因单独缺失率显著高于CHB组(19.1%vs. 4.8%,P<0.001). 不同病程阶段患者发生缺失的热点区域也不相同,CHB组发生缺失的热点区域为nt 3031-3215(30.4%)和nt 24-57(30.4%);LC组为nt 2849-2866(55.2%)和nt 5-55(31.0%);ACLF组为nt 2849-2866(28.6%)和nt 1-54(25.7%);HCC组为nt 5-55(57.4%)和nt 2849-2866(12.8%).不同病程阶段患者发生pre-S基因缺失的片段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中,随着疾病进展HBV pre-S基因缺失率呈上升趋势,其中pre-S1基因缺失突变在LC患者中显著增高,pre-S2基因缺失突变在HCC患者中显著增高.pre-S基因缺失可能参与驱动HBV慢性感染的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V与EB病毒(EBV)重叠感染在HBV相关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肝细胞癌(HCC)]中的意义。方法对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487例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EBV感染者194例(39. 8%)。分别按照EBV DNA拷贝数(≥400 IU/m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及肝病进程分组(CHB组、肝硬化组、HCC组),比较组间的临床指标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 DNA拷贝数在CHB组患者中高于肝硬化和HC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 417,P=0. 017; t=3. 258,P=0. 001),而EBV DNA拷贝数在HCC患者中有高于CHB和肝硬化患者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161,P=0. 315); Child-Pugh分级排除肝功能影响后,A级患者HCC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和肝硬化组(t=2. 062,P=0. 041; t=2. 615,P=0. 010),C级患者肝硬化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组(t=2. 647,P=0. 072)。双重感染特异性临床变化指标有ALT/AST、Glb、淋巴细胞百分数。结论 HCC患者EBV载量升高,可能与HBV共同参与了肝脏疾病的进展,动态定量检测HBV感染者EBV DNA对早期干预肝病进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 采集30例CHB患者和10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白细胞介素(IL)-4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作用下培养使DC增殖、成熟,培养第4d加入纯化的HBsAg进行冲击.采同一患者外周血,分离出自体T淋巴细胞,用含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2的培养基维持T细胞的生长,培养第5d与HBsAg冲击的DC共培养.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TL的PD-1表达,并分析PD-1表达水平与HBV DNA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B组DC诱导的HBV特异CTL的PD-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00).且HBeAg阳性组PD-1的表达率较HBeAg阴性组明显升高(P=0.000).CHB患者DC诱导的HBV特异性CTL的PD-1表达率与血清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呈正相关(r=0.53,P=0.008).结论 CHB患者DC诱导的HBV特异性CTL高表达PD-1分子,为HBV慢性感染过程中CTL功能低下,病毒难以清除提供了另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了解延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延安地区HBV基因型C型感染者的临床分型与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病史均超过12 mo),在可检出基因型121例患者中,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5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6例,肝硬化(LC)17例,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载量;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定量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测定HBV基因型.结果:在121例可检出基因型的患者中,C型116例(95.87%-95%CI:92.32%-99.42%).C基因型感染者中:ASC组HBV DNA载量、HBeAg定量明显高于CHB组及LC组(t=3.94、4.75,P=0.000,0.000;t=4.82、3.94,P=0.000,0.001):ASC组HBeAb定量、ALT水平明显低于CHB组及LC组(t=3.71、12.09,P=0.000、0.000;t=12.44、7.81.P=0.000、0.000).CHB组与LC组HBV DNA载量、HBeAg定量、ALT水平明没有明显差异(P=0.38,0.58,0.047);ASC组、CHB组、LC组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明显(t=5.07、9.72、4.99,P=0.000、0.000、0.000),ASC组年龄最低;CHB组、LC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ASC级(X2=9.37,5.18,P=0.002,0.023).结论:HBV基因型C型是延安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优势株:C型感染者ASC组、CHB组、LC组间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自然史转归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HBV感染疾病谱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S基因序列并构建基于S基因进化树,对424例HBV感染者进行研究,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137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90例,肝硬化(LC)90例和肝细胞癌(HCC)107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x~2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424例HBV感染者中,B2亚型269例(63.44%),C1亚型117例(27.59%),C2亚型36例(8.49%),C5亚型2例(0.47%),未发现其他亚型;CHB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C2亚型和C5亚型分别为70.1%、24.09%、5.11%和0.73%;HB-ACLF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和C2亚型分别为87.78%、7.78%、4.44%,其中HBV B2基因亚型显著高于CHB(x~2=9.641,P=0.002)、LC(x~2=19.565,P=0.000)、HCC患者(x~2=26.789,P=0.000);LC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和C2亚型分别为50.00%、36.67%、13.33%,其中HBV C1和C2亚型显著高于CHB患者(x~2=6.262,P=0.012;x~2=4.790,P=0.029)或HB-ACLF患者(x~2=25.894,P=0.000;x~2=4.390,P=0.036);HCC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C2亚型和C5亚型分别为45.79%、41.12%、12.15%、0.93%,其中HBV C1和C2亚型也显著高于CHB患者(x~2=11.264,P=0.001;x~2=3.957,P=0.047)或HB-ACLF患者(x~2=28.327,P=0.000;x~2=3.904,P=0.048);LC和HCC患者HBV C1和C2基因亚型无明显差异(x~2=0.429,P=0.512;x~2=0.804,P=0.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2亚型是HB-ACLF发生的危险因素(OR=2.597,95%CI=1.145~5.891,P=0.022),C型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OR=3.257,95%CI=1.49~7.194,P=0.003)。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亚型主要由B2、C1和C2亚型构成,同时也存在C5亚型;广州地区B2亚型感染者可能更易发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而C1和C2亚型感染者可能更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患者HBV总DNA(tDNA)、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和HBsAg,并探讨其特点.方法 荧光定量PCR检测21例CHB、23例LC和25例HCC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标本HBV tDNA、HBVcccDNA,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外周血HBsAg.正态数据采用ANOVA分析和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在CHB、LC和HCC患者中,外周血HBVtDNA分别为(5.38±2.08)、(4.96±1.65)和(4.18±0.91)lg拷贝/mL,肝组织HBV tDNA分别为(7.18±1.91)、(6.51±1.87)和(5.87±1.47)lg拷贝/μg,肝组织HBV cccDNA分别为(3.53±2.03)、(2.63±2.13)和(0.58±1.40)lg拷贝/μg,外周血H BsAg分别为(3.30±0.65)、(3.12±0.52)和(2.60±1.03)lg IU/mL,CHB与HCC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6,P=0.013;t=2.562,P=0.014;t=5.799,P<0.01;t=2.709,P=0.003),LC与HCC患者肝组织HBVcccDNA及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4,P<0.01;t=-2.237,P=0.023).外周血均未检出HBV cccDNA.HBsAg定量与外周血HBV tDNA(r=-0.290,P=0.016)、肝组织HBV tDNA(r=0.372,P=0.002)及肝组织HBV cccDNA(r=0.378,P=0.001)均有关.结论 HBV tDNA、HBV cccDNA、HBsAg在CHB、LC、HCC患者呈逐渐降低趋势,HBsAg定量与外周血HBV tDNA、肝组织HBV tDNA及肝组织HBV cccDNA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LA-DRB1*11、14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广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相关性肝病的关系.方法:选取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1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方法检测HLA-DRB1*11、14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其与HBV感染相关性肝病的关系.结果:在HBV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ASC)、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 cinoma,HCC)组中,HLA-DRB1*11的基因频率分别为4.0%、8.6%、18.9%、5.0%,与正常组(7.3%)比较,LC组P=0.009;HLA-DRB1*14的基因频率分别是36.0%、30.7%、32.2%、35.0%,与正常组(19.3%)比较,P值分别为0.016、0.025、0.024、0.035.结论:(1)HLA-DRB1*14是ASC、CHB、LC、HCC的易感基因;(2)HLA-DRB1*11是乙肝肝硬化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IL-17和IL-10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肝癌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IF、IL-17和IL-10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9±1.4)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MIF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5.7±2.8)ng/ml、(10.5±4.1)ng/ml、(17.7±7.4)ng/ml、(19.8±9.9)ng/ml,P0.01],其中HC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健康对照组[(4.4±2.2)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17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8.6±4.3)ng/ml、(20.7±6.6)ng/ml、(23.4±15.1)ng/ml、(16.0±8.7)ng/ml,P0.01或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健康对照组[(12.9±4.6)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237.2±72.9)ng/ml、(184.68±59.0)ng/ml、(356.6±150.8)ng/ml、(287.9±88.8)ng/ml,P0.01],其中LC组最高,CHB组最低。结论 MIF、IL-17和IL-10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治疗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血清金属硫蛋白(MT)、白细胞介素29(IL-29)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119例,均接受替诺福韦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T和IL-29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结果 在本组119例CHB患者中,检出HBV B基因型31例(26.1%),C基因型77例(64.7%),B/C 混合基因型11例(9.2%);基线资料比较,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154.1±46.7)U/L和(83.3±26.8)U/L,显著高于C基因型患者【分别为(135.8±40.3)U/L和(68.5±20.6)U/L,P<0.05】或B/C混合基因型患者【分别为(138.9±50.2)U/L和(71.6±23.9)U/L,P<0.05】,而血清HBV DNA水平为(6.7±1.1)lg copies/ml,显著低于C基因型感染患者【(7.8±1.4)lg copies/ml,P<0.05】或B/C混合型感染者【(7.4±1.0)lg copies/ml,P<0.05】;在治疗24 w和48 w末,三组血清ALT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6.8%和96.8%,和88.3%和93.5%,均显著高于B/C混合型感染患者(分别为63.6%和81.8%,P<0.05);在治疗48 w,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MT水平显著高于C基因型或B/C基因型(P<0.05),血清IL-29水平显著高于C基因型(P<0.05),而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基因型或B/C混合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 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CHB患者可能对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存在差异,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可能对研究不同基因型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转归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探讨其与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和年龄、不同临床疾病谱、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云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117例, 其中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55例(轻度21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慢性重型肝炎(CLF)18例、乙肝后肝硬化(LC)11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7例, 采用反向杂交技术(RDB)检测HBV基因型, 并对与其性别年龄、临床分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云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 分别为41.0%(48/117)和54.7%(64/117) , 并以C型为最多(χ2 = 4.38, P = 0.036);D型1例(0.86%), B、C混合型2例(1.71%), A、C混合型2例(1.71%). B基因型在轻度慢乙肝组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重度慢乙肝组(χ2 = 8.27、11.98, P = 0.004、0.001)、ASC组(χ2 = 5.46, P = 0.02)、CLF组(χ2 = 4.13, P = 0.042)和LC/HCC组(χ2 = 11.3, P = 0.001). C基因型在LC/HCC组和重度慢乙肝组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轻度慢乙肝组(χ2 = 11.3, P = 0.001;χ2 = 8.78, P = 0.003), 与其他各临床型组间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C基因型在HBV DNA( )组和HBeAg(-)组r所占的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HBV DNA(-)组(χ2 = 6.63, P = 0.01)和HBeAg( )组(χ2 = 7.12, P = 0.008). B基因型在HBV DNA低水平复制组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高水平复制组(χ2 = 4.12, P = 0.042). C基因型在HBV DNA高水平复制组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B基因型(χ2 = 3.89, P<0.05). C基因型在年龄≥30岁组中所占的比例(63.3%)高于年龄<30岁组(45.6%)(χ2 = 3.7, P = 0.05). HBV基因型在性别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云南地区存在HBV的B、C、D、B C和A C基因型, 以B型和C型为主要基因型, 并以C型为最多. B基因型在轻度慢乙肝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临床型HBV感染者, 并且与HBV的低水平复制和低年龄有关. C基因型主要分布于重度慢乙肝和LC/HCC、HBV DNA高水平复制、年龄≥30岁的患者中. 提示C基因型与慢乙肝重度、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HBV DNA高水平复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DNA基因分型与相关慢性肝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感染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受宿主因素的不同影响,可引起不同的慢性肝脏疾病,包括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及肝细胞癌(HCC)等。我们分析了我院26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旨在探讨HBV基因型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X盒结合蛋白l(XBP1)m RNA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0例正常人(NC)、43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4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和35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RP78、CHOP和XBP1 m RNA水平,分析其与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SC、CHB、LC和HC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RP78 m RNA水平和XBP1 m RNA水平分别为(0.58±0.53)和(0.76±0.57)、(0.59±0.67)和(0.50±0.64)、(1.07±1.09)和(1.44±1.00)和(1.17±1.69)和(0.90±1.33),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0.01±0.61)和(0.01±0.97),P0.01和P0.05];在HBs Ag1500IU/ml、1500~20000IU/ml和20000IU/ml组患者,GRP78 m RNA水平分别为(0.48±0.59)、(0.76±0.56)和(0.74±0.56),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水平为1×103~105copies/ml组XBP1 m RNA水平为(0.86±1.13),显著低于HBV DNA1×105copies/ml组[(1.44±1.31),P0.05];在不同转氨酶水平间、HBe Ag阳性与阴性组间和胆红素正常与升高组间,以上三种基因m R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质网应激可能与慢性HBV感染后的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HBV感染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基因的拷贝数和mRNA表达水平,以及在不同临床表现患者间的差异。 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健康对照者27例(对照组)、慢性HBV携带者31例(携带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9例(重肝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29例(肝癌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1基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地区,由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分别占LC和HCC的60%和80%,我国HCC患者占世界HCC患者的53.5%。我国HBV感染约一半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HBV DNA载量、HBV基因型、HBV耐药、ALT和AST与母婴传播的关系,应用"精准医疗"的理念,提出了以HBV宫内感染为基础的精准阻断理念,以期为进一步科学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HBV感染不同状态下血清病毒反转录酶(RT)区准种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50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分为慢性HBV携带者(ASC)组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30例和乙型肝炎肝硬化(LC)组10例.收集患者外周血血清,抽提HBV DNA,PCR扩增RT区基因组后克隆、测序.每例患者获得15~30个序列,进行HBV RT区的准种异质性分析及相关基因突变统计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中位数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非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总共测序1221个克隆,其中ASC组152个,CHB组780个,LC组289个.3组间基因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种复杂度为LC组>CHB组>ASC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00,P<0.05).准种离散度为LC组>CHB组>ASC组,LC组与CHB组及ASC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70,P<0.05),CHB组与AS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免疫清除期比免疫耐受期具有更宽的HBV变异谱系,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加重,HBV的准种趋向复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叠EB病毒(EB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CHB患者119例,依据CHB临床分度标准,分为轻度(60例)、中度(38例)和重度(21例)。其中60例为CHB重叠EBV感染患者(重叠感染组),59例为单纯CHB患者(单纯CHB组)。收集2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肝功能指标、HBV DNA载量、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CHB重度患者EBV DNA检出率(76.19%,16例)较轻度(43.33%,26例)和中度(47.37%,18例)患者均明显升高(χ~2值分别为6.727、4.601,P值均0.05);与单纯CHB组比较,重叠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ALT、AST、TBil、DBil、GGT水平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3.523、4.085、3.755、10.976、8.380;Z=-3.474,P值均0.05),PTA和HBV DNA定量下降(t值分别为-2.501、-6.140,P值均0.05);重叠感染组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单纯CHB组(P值均0.05);2组间淋巴细胞百分比、Alb、WBC、Hb、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CHB患者病情越重越易重叠感染EBV或机体内潜伏的EBV越易重新激活,EBV感染后又可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但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可能与EBV抑制了HBV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YMDD的自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HBV YMDD自然变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引物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HBV YMDD变异情况,并对影响YMDD自然变异检出率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t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在19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检出存在YMDD自然变异株感染者21例(10.70%),其中YVDD阳性20例,YIDD阳性例1变;变异毒株占总病毒株超过50%者1例,25%~500者5例,9%~25%者15例.B基因型HBV感染病例中YMDD变异株的检出率(20.00%,12/60)显著高于C基因型HBV感染病例(7.38%,9/122),χ~2=6.28,P<0.05.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态、HBVDNA载量、疾病状态、病毒感染时间对YMDD自然变异株的检出率无显著影响. 结论 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存在HBV YMDD自然变异;YMDD自然变异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态,HBV DNA载量、疾病状态、感染时间无显著相关性.B基因型较C基因型HBV更易出现YMDD自然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