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零传播"的可行性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进行HBV母婴阻断治疗病例,总结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采取的有效阻断措施和阻断结果等。结果HBV感染孕妇不论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还是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只要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1.0×10^6拷贝/ml,均未发现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病例;HBVDNA≥1.0×10^6拷贝/ml的孕妇,自孕28周左右口服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行抗病毒阻断治疗者,亦未发现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病例;HBV母婴传播仅发生在HBVDNA>1.0×10^6拷贝/ml且孕期未进行抗病毒阻断的病例;HBV感染孕妇的婴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在2月龄、7月龄、12月龄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若<100U/ml,给予加强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可达到有效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结论HBVDNA载量是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关键预测指标;对于HBV DNA高载量孕妇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效;正规及时的联合免疫,以及对乙型肝炎疫苗低应答婴儿加强疫苗接种阻断母婴传播;上述3项措施联合进行可以实现HBV母婴"零传播"。  相似文献   

2.
3.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高发区人群中大量慢性HBsAg携带者存在的重要原因。有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新生儿感染HBV后,80%~90%可成为持续携带者,其中男婴之50%、女婴之14%最终死于肝癌。因此,对乙肝母婴传播及其阻断方法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围产期传播与宫内感染现一般认为,围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无症状携带者或妊娠最后2个月及分娩  相似文献   

4.
重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根据200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艾滋病基金会报道,乙型病毒性肝炎列世界传染病死亡数第七位。20世纪80年代初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问世以来,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5.
崔爱民  秦刚  陈宏林 《肝脏》2020,(3):233-233,253
日前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表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简称《指南》)[1],并引发相关学术讨论[2-3]。《指南》推荐意见10认为“对妊娠期未进行抗病毒阻断、分娩时HBV DNA≥2×10^5 IU/mL且存在胎儿窘迫、巨大儿和过期妊娠等情况时,孕妇有可能从剖宫产中获益(2C)”。  相似文献   

6.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1],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及机制进而制定相应对策是根除HBV流行的关键。一、现行不同免疫策略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次5μg,按0、第1月、第6月  相似文献   

7.
加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达10%左右,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发生的。尽管有资料证实,精子可被HBV感染,并可造成HBV父婴传播,但多数资料证实,乙型肝炎母亲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HBV的几率远远高于父亲,母婴垂直传播是婴幼儿HBV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因此,阻断HBV的母婴传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母婴垂直传播包括3种方式:经胎盘宫内感染、围产期感染和哺乳期感染,其中又以围产期感染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内感染是我国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胎儿HBV感染与出生后免疫系统耐受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的传统免疫法不足以有效地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有研究认为,于妊娠20W给予HBIG,并加大乙型肝炎疫苗(HBVac)的剂量或增加注射次数,可有效提高HBV感染的阻断率。拉米夫定具有良好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但其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确定。本文综述了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一些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是危害我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3.5亿。我国人群中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率9.5%左右,约1.25亿;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高危人群。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病毒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  相似文献   

10.
杨二娜  马世强  曹武奎  宁淑敏  罗明  李磊 《肝脏》2012,17(9):670-672
慢性乙型肝炎是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有3.5亿人成为乙型肝炎的慢性感染者。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育龄妇女[1]。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液(输血和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因其严重的不良临床结局如肝硬化或肝细胞癌而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尽管HBV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之内应用了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联合免疫阻断,仍然有大约10%左右的新生儿感染了HBV,特别是高病毒载量的孕妇。本文将就HBV母婴传播的特点、目前在阻断措施方面达成的共识和存在的争议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国家,约35%~50%的HBV感染由围生期传播引起[1],其中产时传播为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关产程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已有报道,但尚无定论.我们分析了205例HBsAg阳性孕妇的分娩过程、新生儿HBsAg携带情况与胎儿HBV感染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产程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产前免疫阻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方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了解其对病毒变异的影响。方法以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婴儿为研究对象,将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为HBIG A组:26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和分娩前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400U(HBsAg阳性者注射HBIG200U、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注射HBIG400U);HBIG B组:29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U;对照组:26例孕妇产前未接受任何特殊治疗。3组均留取孕中期产检时(应用HBIG前)和临产日使用HBIG前后的静脉血标本,新生儿于生后联合免疫前留取外周血,酶免疫测定法(EIA)检测HBV标志,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以及PCR扩增HBV DNA S基因区片段并测序。结果55例新生儿为HBIG组(A和B)母亲所生,宫内感染率为14.5%,对照组为35.7%(χ^2=4.896,P=0.027)。HBIG A组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8例新生儿有3例宫内感染,对照组8例新生儿均有宫内感染(χ^2=7.273,P=0.007);HBIGB组7例新生儿有5例宫内感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7,P=0.104)。3组孕妇孕中期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相当,但分娩前HBIG A组孕妇HBsAg及HBV DNA均低于HBIG B组和对照组。HBIG A组新生儿血清抗-HBs检出率为38.5%。3组产妇分娩前均未检测到抗-HBs。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例宫内感染儿,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产前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肯定,按HBV携带不同状态使用两种不同剂量HBIG,并于分娩前加用一次,效果更佳;经胎盘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是HBIG重要作用机制;无症状携带HBV孕妇产前使用HBIG并未增加HBV S区的变异,HBV S区变异并非是发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必须重视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ian GS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2):825-826
乙型肝炎疫苗 (乙肝疫苗 )单独或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已取得了明显效果。国内外多数研究表明 ,HBIG加乙肝疫苗的阻断效果可达 90 %~ 95 %。但无论采取什么措施 ,总有一小部分阻断失败 ,一般认为这一部分是由于子宫内传播所致 ,因为如果胎儿已经受染 ,出生后再预防就无用了。这一小部分从流行病学看来 ,可能问题不大 ;但从新生儿本身及其家属来说 ,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家庭均遵守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 ,如果这个孩子被HBV感染 ,将给整个家庭以及孩子本人带来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 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6.
影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前瞻性收集血清HBsAg阳性孕妇1355例及其新生儿1360名(双胞胎5对)的资料,所有新生儿于出生24h内尽早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并随访至12月龄.于0、7、12月龄采集婴儿外周静脉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水平.根据是否发生母婴传播分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360名新生儿随访至12月龄时,发生HBV感染21例,未感染1339例,母婴传播率为1.54%.其中母亲为孕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者与未注射者的感染率(2.22%与1.11%)、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者的感染率(1.73%与1.3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亲为HBeAg阳性者的感染率较阴性者明显升高(4.44%与0);母亲为HBV DNA阳性者的感染率较阴性者明显升高(3.13%与0);母亲血清HBV DNA≥1.0×107 IU/ml者的感染率较1.0×103 ~ 1.0×106 IU/ml者及<1.0×103 IU/ml者明显升高(分别为6.01%,0.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HBVDNA≥1.0×107 IU/ml是发生HBV母婴传播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1.74(95%可信区间为3.88 ~ 259.38)和22.58(95%可信区间为4.75 ~ 107.40). 结论 新生儿经严格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后,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HBVDNA≥1.0×107IU/ml.  相似文献   

17.
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 拉米夫定组57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6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个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数据行f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3.3%,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10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的主要途径为母婴传播,母婴传播的机制不完全明确.阻断母婴传播的措施应该贯穿从孕前到婴儿出生后的全过程,HBsAg阳性孕妇娩出的新生儿应在24 h内尽早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以尽可能减少围产期感染及哺乳期感染,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106 IU/ml)孕期应抗病毒治疗,以降低宫内传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途径及疗法。方法 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孕妇孕期及新生儿肌肉注射。结果 86例母体新生儿接受HBIG注射后的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可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降低新生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