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46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水平及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表明脑梗塞发生12小时至4天脑脊液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显著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γ-氨基丁酸在脑梗塞急性期也升高,恢复期下降;证明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诊断脑缺血的发生,推测脑梗塞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脑梗塞患者血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血及脑脊液(CSF)中兴奋性氨基酸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测定了10例正常对照组和41例脑梗塞患者起病后7h~10d的血和CSF中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浓度的变化。结果Glu及Asp的浓度在24h后开始明显升高,3d达高峰,5d后开始下降,7d后基本接近正常水平。同时发现脑梗塞后血和CSF中Glu含量呈正相关。CSF中Glu浓度的变化与梗塞直径、病程和神经功能评分也呈显著相关。结论Glu和Asp在脑梗塞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和CSF中Glu和Asp浓度可以作为临床观察病情变化、梗塞面积及病程演变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脑梗塞患者血浆抑制性氨基酸变化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目前对兴奋性氨基酸(EAA)和抑制性氨基酸(IAA)的临床研究较少,从临床方面探讨EAA,IAA在脑梗塞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为今后临床深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病人急性期和病后2周血浆EAA和IAA的含量进行测定,进行病人自身前后对照并与30例正常人对比。结果脑梗塞病人急性或血浆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牛磷酸(Tau)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后2周其血浆含量有所下降,其中Glu含量与急性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三者均未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丙氨酸(Ala)、甘氨酸(Gly)在脑梗塞急性期及病后2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lu、Asp作为损伤因素参与了脑梗塞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EAA在脑梗塞中的作用时应同时观察IAA的相应变化.兴奋性毒性指数的概念值得进一步研究。测定血浆Glu的含量可考虑作为估计脑梗塞病程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在脑梗塞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4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和28例对照者的脑脊液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结果脑梗塞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与梗塞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结论兴奋性氨基酸参与了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脑梗塞患者血浆抑帛性氨基酸变化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目前对兴奋性氨基酸(EAA)和抑制性氨基酸(IAA)的临床研究较少,从临床方面探讨EAA,IAA在脑梗塞发展中的作用可为今后临床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病人急性期和病后2周血浆EAA和IAA的含量进行测定,进行病人自身前后对照并并一30例正常人对比,结果脑梗塞病人急性期血浆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牛磺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病后2春血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CSF)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方法测定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偏头痛患者(对照组)CSF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CSF中Glu、A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脑梗死组患者CSF中Glu和Asp含量与梗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r=0.437,P〈0.05),CSF中Clu含星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亦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 脑梗死发生后CSF中Glu、As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其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CSP中Glu、Asp含量可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梗死灶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肌萎缩侧索硬化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神经元病是选择性侵犯上和 (或 )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是其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ALS脑脊液中谷氨酸 (GLU)含量明显增高 ,同时存在转运异常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我们对ALS病人进行脑脊液氨基酸的测定。资料和方法 :ALS组 14例 ,男性 10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4 5岁 ,对照组 6名 ,男性 4名 ,女性 2名 ,平均年龄 4 1岁 ,均为神经系统查体正常健康者。ALS组和对照组腰穿后获得的脑脊液立即储存在 - 80℃冰箱中。标本的细胞总数均小于 5 ,糖、氯化物、蛋白均正常。…  相似文献   

9.
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和血浆过氧化脂质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51例不同病程脑梗塞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浆中的过氧化脂质(丙二醛),并与对照组(功能性头痛及周围神经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测定脑脊液中的丙二醛可以判断是否有脑损害及其损害程度,反映脑梗塞的临床状况;为抗氧化治疗提供依据,并从临床角度推测过氧化作用可能参与了脑梗塞后的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变性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的变化。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SOD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CD患者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甘氨酸浓度明显降低;谷氨酸/γ-氨基丁酸,谷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甘氨酸比值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神经生化改变是影响神经细胞恢复和转归的重要因素。目前对颅脑损伤后氨基酸的变化,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报告30例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血液内兴奋性氨基酸测定的意义王介明陈乐然梁建华石江增靳宝华李香蕊刘素芬王东雨作者单位:071000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王介明梁建华石江增靳宝华刘素芬);保定市脑血管病研究所(陈乐然李香蕊王东雨)我们于1993年2月至1994年3月,对住院治...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兴奋性氨基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包括脑出血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室出血4例)和20例正常人血清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进行忽自身前后对照及与正常人比较。结果 出血性脑血管病忠急性期血浆中Glu、Asp含量均显高于对照组(P<0.001);恢复期血浆中G1u、Asp均下降(P<0.01),其中Glu在2周后降至正常,而Asp仍较正常组高;急性期忠的出血量与Glu、Asp含量呈正相关rG0.809、rA0.675(P<0.01)。结论 兴奋性氨基酸可能参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脊液(CSF)循环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它与脑和脊髓的细胞间液相互沟通,在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互相渗透,CSF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动态测定脑脊液蛋白含量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本文收集经住院确诊的脑梗塞患者268例,颈内动脉系统24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年龄41~90岁。按梗塞部位分:皮层梗塞38例,皮层下白质梗塞48例,基底节91例,脑干13例,小脑15例,多发梗塞63例。按面积分小灶梗塞、中度梗塞和大面积梗塞。患者均在病后5h至24d内行2次以上腰穿检查,动态观察脑脊液蛋白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5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和抑制性氨基酸、天冬氨酸明显升高(26.48%,20.22%);在缺血发生24h后开始显著上升,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血浆抑制性氮基酸,r-氨基丁酸、甘氨酸、丙氨酸在脑缺血急性期也升高,r-氨基丁酸在恢复期下降,而甘氨酸、丙氨酸未见下降。本文结果表明,谷氨酸、天冬氨酸参与人类脑缺血性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证实脑缺血的发生,推测缺血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的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符合CCMD—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47例患者及20例阑尾手术患者的脑脊液中14种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甘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丙氨酸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2~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浓度的变化数据,可能作为该病临床诊断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中兴奋性氨基酸(EAAs)含量的变化,探讨EAAs在二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法对30例aMCI、32例AD患者以及34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EAAs[谷氨酸、天门冬氨酸(Asp)]及EAAs N-甲基-D-Asp(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协同激动剂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 aMCI组血清中的谷氨酸[(39.6±22.1)μmol/L]和丙氨酸[(282.5±71.3)μmol/L]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30.0±11.6)μmol/L,P=0.044;(240.7±46.3)μmol/L,P=0.007].而AD组血清中谷氨酸[(42.2±21.8)μmol/L]、甘氨酸[(464.2±142.6)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0;(395.6±88.8)μmol/L,P=0.010];但aMCI组和A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组血清中Asp(P=0.011)和谷氨酸(P=0.017)的含量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轻度AD患者血清中这两种氨基酸含量[(42.1±21.3)、(55.0±29.0)μmol/L]要高于中重度AD患者[(25.4±9.2)μmol/L,P=0.023;(34.6±11.1)μmol/L,P=0.036].结论 EAAs可能参与AD的发病,并且与AD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MCI患者也存在着EAAs代谢的紊乱,提示其可能和AD有着类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脑缺血在体及体外兴奋性氨基酸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体全脑缺血模型及体外海马脑片缺血孵育,观察脑缺血兴奋性氨基酸(Glu,ASP)的改变,发现脑缺血及再灌注早期,体内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Glu,ASP)显著降低,体外海马脑片孵育介质液中Glu,ASP缺血时显著增高,提示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并讨论兴奋性氨基酸改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浆中vWF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曾有过报道,而脑脊液中是否含有vWF以及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应用双抗夹心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了30例梗塞急性期病人脑脊液和血浆中vWF的含量,结果表明:病人组脑脊液和血浆中vWF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高(P〈0.001),说明vWF不仅是高凝状态的指标之一,而且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记物,脑脊液中vWF是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