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满志然  张勇  王永志 《北京医学》2021,43(10):980-983
目的 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儿童及成人血液病反复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83例患者共计1675例次机采血小板输注数据,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  相似文献   

2.
单采血小板输注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SD)与输注随机多供者血小板(MD)疗效的比较。方法:对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病人,SD组78例和MD组35例,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LCT),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计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MD组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和抗体强度明显高于SD组(P〈0.01),CCI值明显低于SD组(P〈0.01)。结论: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比输注随机多供者的血小板,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抗HLA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治输注血小板患者20例,血小板均来自血站提供的机采血小板含量≥2.5×1011/L。测量患者的体重、身高,计算出其体表面积,患者输注血小板前1小时和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检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若输注1小时CCI<7.5或者18~24小时CCI<4.5可判断为输注血小板无效。同时对患者进行抗HLA抗体检测。结果:20例患者抗HLA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为65.0%,阴性7例,阴性率为35.0%。20例共出现13例患者输注无效,无效率为65.0%。其中12例患者为抗HLA抗体阳性,占抗HLA抗体阳性的92.3%;另1例患者抗HLA抗体阴性,为DIC患者。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目前在我国仍然是个问题,为存在免疫性因素的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最佳检测方法和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选择最佳匹配血小板有着巨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观察组阴性率为55.3%(47/8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输注1h后、24h后的CCI以及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与人类组织相容性系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lymphocyte cytotoxicity test,LCT)和HLA-Ⅰ类分型,研究了66例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病人。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与LCT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输注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血液病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多数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尤为明显,输注机采血小板替代手工分离的血小板疗效明显,输注方便.方法本文116例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584例次.结果 584例次有489例次血小板回升明显,占83.7%,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有549例次,占94.1%.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达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19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结果,并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等指标,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无效输注率为28.57%(12/42),对于输注没有效果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67%,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更高(P0.05)。在输注次数逐渐增加下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LA-Ⅰ类配型血小板输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患儿血小板减少时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方法在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和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输注无效时输注HLA-Ⅰ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以24h血小板校正计数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8例进行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的患儿中,HLA-I类半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血小板输注者7例,共提供HLA-Ⅰ类半相合血小板输注者43例次;HLA-Ⅰ类全相合血小板1例,共提供HLA-Ⅰ类全相合血小板2例次。4例为父母供者,共提供10例次血小板输注,24hCCI值为18.24±2.45;4例为非血缘关系供者,共提供35例次血小板输注,24hCCI值为8.78±1.47;父母供者血小板输注后24hCCI值明显高于非血缘关系供者。8例患儿血小板配型输注前后24hCCI自身对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患儿,输注HLA-Ⅰ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可明显增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尤其以直系亲属供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LA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 (LCT)技术检测HLA抗体 ;计数血小板 ,计算血小板增值 (CCI) ,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 ;对 5例HLA抗体阳性无效输注者采用LCT技术进行交叉配型输注。结果  5 0例长期反复输血患者HLA抗体阳性率 6 6 0 0 % (33 5 0 ) ,33例阳性者中输注无效者 2 8例占 82 35 % ,17例阴性者中无效输注者 4例占 2 3 5 3 % ,两者比较 χ2 =31 46 ,P <0 0 0 1,差异显著 ,HLA抗体与输注无效关系密切 ;血小板配型输注效果良好。结论 反复输血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HLA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采用LCT技术交叉配型选择HLA相合或相容单一供者输注血小板 ,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HLAⅠ类抗体微珠反应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6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小板输注前HLAⅠ类抗体MFI情况。依据血小板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血小板输注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根据AUC计算约登指数和其最大值,采用ROC曲线分析HLAⅠ类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预测作用。结果 68例患者HLA抗体检测后输注血小板128次,其中有效输注98次,输注有效率76.56%,血小板无效输注30次,PTR发生率23.44%。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在性别构成、HLAⅠ类抗体阳性占比、HLAⅡ类抗体阳性占比输注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LAⅠ类抗体阳性为PTR危险因素(OR=9.64,95%CI:2.73~34.08,P<0.001);Pear...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及Capture-P Ready Screen试剂盒对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观察输注疗效.结果 143例输血小板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7例,阳性率39.9%;输注有效110例,有效率76.9%.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配型血小板使用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524,95% CI 1.143~5.574)、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1次,OR=5.554,95% CI 2.296~13.434;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2次,OR=3.300,95% CI 1.297~8.397)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其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结论 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输注次数,能够降低抗体的产生;同时,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能够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3.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0.67%(P〈0.05);AL、AA组中发热患者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P〈0.05);AL患者脾脏肿大与否及是否发生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和骨髓移植组血小板榆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而HSCT组中的死亡者与未死亡者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和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综合判断并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州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交叉配型并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特异性。方法对62名临床不同疾病类型血小板输注>2次的患者分别做流式细胞血小板交叉配型(Flow-XM)试验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试验,并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分析。结果 6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通过NIH-CDC试验,得出血小板配型阳性标本22例,阳性率为35.48%;Flow-XM试验比NIH-CDC试验阳性检出率高,为70.97%,两种配型结果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配型阳性患者的HLA抗体特异性,除2例为阴性外,其余都证实存在针对供者的HLA抗体。结论 Flow-XM试验对于检测HLA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当发生无效血小板输注时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氢化可的松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的影响。方法 :39例出现无效血小板输注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被分成 3组 ,在再次输注血小板前 ,1 5例患者被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0 .6g/kg ;1 3例输注 4 0 0mg氢化可的松 ;1 1例为对照组。每个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 1 2单位 ,计算各自 1h及 2 4h血小板增加纠正值 (CCI)。结果 :输注免疫球蛋白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氢化可的松组和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当出现无效血小板输注时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血液病患者给予输注机采血小板共322例次,输注后18~24小时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4.39%、71.86%、50.54%和63.64%(P<0.01)。AL、MDS组中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分别为P<0.01和P<0.05)。AL、MDS组中脾脏肿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脾脏不肿大患者(P<0.01)。AL患者是否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的措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发热、脾肿大、DIC、输注次数等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收集1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8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78例,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PTR率,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A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80%,判断PTR为20%,B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51.3%,判断PTR为48.7%,A组PTR比例明显低于B组值,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正相关,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容易产生PTR。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引起PTR中,主要与输注血小板次数有关,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8.
徐娜  何晓玫  高新强  单小燕  李伟  刘娜 《北京医学》2007,29(12):748-749
目的 通过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样本进行分析,探讨有效降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对71例输血反应样本进行血清学分析,即进行红细胞抗体、HLA抗体、血小板抗体筛查,分析产生输血反应的原因.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多见,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红细胞抗体(20例,占28%)、HLA抗体(30例,占42%,10例同时有细胞抗体),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比率小(1例,占4.1%).结论 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9.
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治疗HSCT和血液病患儿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患儿血小板减少时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方法在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和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输注无效时输注HLA—I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以24h血小板校正计数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8例进行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的患儿中,HLA—I类半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血小板输注者7例,共提供HLA—I类半相合血小板输注者43例次;HLA—I类全相合血小板1例,共提供HLA—I类全相合血小板2例次。4例为父母供者,共提供10例次血小板输注,24hCCI值为18.24±2.45;4例为非血缘关系供者,共提供35例次血小板输注,24hCCI值为8.78±1.47;父母供者血小板输注后24hCCI值明显高于非血缘关系供者。8例患儿血小板配型输注前后24hCCI自身对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患儿,输注HLA—I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可明显增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尤其以直系亲属供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