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体外粘附实验的方法,分析了菌体表面分子脂磷壁酸与唾液及牙表面获得性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纤维粘接蛋白对口腔链球菌粘附的影响,结果发现脂磷壁酸可抑制变链菌对含纤维粘接蛋白的人工获膜的粘附,支持了脂磷壁酸与纤维粘接蛋白相互作用可促进口腔链球菌粘附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不同表达株在含蔗糖培养基中,及加氟至lppm或洗必太至0.005%的含蔗糖培养基中对玻壁表面粘附能力的差异。方法在厌氧培养条件下培养各株变形链球菌,用OD值测量法计算粘附量。结果在普通及加入氟至IPPm的含蔗糖培养基中,变链菌表面蛋白PAc不同表达株对玻壁的粘附无差异;而在含0.005%洗必太的培养基中,变形链球菌各菌株的粘附量显著下降。结论在变形链球菌大量合成葡聚糖的条件下,表面蛋白PAc在变形链球菌对玻壁粘附过程中未起决定作用。洗必太可能具有抑制葡聚糖合成的作用,而氟则没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变形链球菌母子传播与其对牙面初始粘附能力的关系。方法:首先以AP-PCR检测Mutans streptococci(MS)在20对3~4岁儿童和母亲之间的传播,并从母亲口腔中筛选出传播株和非传播株;再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检测传播株和非传播株对SHA的粘附差异,同时对其表面蛋白粘附功能区spap-a和spap-pv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和AluⅠ进行RFLP分析。结果:传播株较非传播株具有较弱的粘附力(P<0.01),spap-a和spap-pv经酶切后分别呈现的3种和2种基因型在传播和非传播人群的MS中分布不同(P<0.01)。结论:初始粘附能力弱的菌株被传播的可能性较大,不同MS株传播能力的差异可能与其表面蛋白A区,PV区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形链球菌(变链菌)在牙面上的粘附和定居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变链菌的葡萄糖基转移酶、表面大分子物质等自身生物学特性可能参与了变链菌在牙面上粘附定居的全过程。唾液中的某些蛋白作为变链菌粘附的受体促进其粘附,而另一些唾液蛋白凝集变链菌而有利其清除。本文对与变链菌粘附有关的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唾液蛋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形链球菌(变链菌)在牙面上的粘附和定居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变链菌的葡萄糖基转移酶、表面大分子物质等自身生物学特性可能参与了变链菌在牙面上粘附定居的全过程。唾液中的某些蛋白作为变链菌粘附的受体促进其粘附,而另一些唾液蛋白凝集变链菌而有利其清除。本文对与变链菌粘附有关的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唾液蛋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研究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没表达株在含蔗糖培养基中,及加氟至1ppm或洗必地0.005%的含蔗培养基中对玻壁表面粘附能力的差异。方法 在厌氧培养条件下培养各株变形链球菌,用OD值测量法计算粘附量。结果 在普通 入氟至1ppm的含蔗糖培养基中,变链菌表面蛋白PAc没表达株对玻壁的粘附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表面蛋白P1和P1样蛋白是变链球菌的主要致龋毒力因子之一,在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P1和P1样蛋白分子的一、二、三级结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SPA)P是一类介导细菌黏附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的黏附毒力因子,具有高度保守性.SPAP含有1 561个氨基酸残基,其线性结构氨基酸序列由前导肽区、N端、A区、V区、P区、C端和细胞壁锚着端组成.SPAP具有的淀粉样纤维特性,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十分重要.SPAP可与牙面获得性膜中的唾液成分结合,介导变异链球菌对牙面的初始黏附.SPAP通过分选酶转移肽共价结合到细菌胞壁表面,在内源性的表面蛋白释放酶作用下又可从细菌胞壁表面释放出来,从而使变异链球菌生物膜降解.本文就SPAP的结构、淀粉样纤维特性,变异链球菌黏附,SPAP各区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对于龋病病因学和龋病防治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不同粘附力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V区、P区编码基因进行序列测定。方法 :实验菌株选自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所获得的spaP pv经AluI酶切后呈不同基因型的不同粘附力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全菌DNA ,经PCR扩增表面蛋白V区、P区编码基因spaP pv( 2 0 60~ 3 15 7bp)后 ,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不同粘附力变链菌临床株spaP pv经AluI酶切后呈a、b 2种基因型的菌株测出的spaP pv序列均有 7个AluI酶切位点 5′ AG↓CT 3′。 10株a型菌株序列除了几个碱基点突变外均相同 ,9株b型菌株序列亦如此。a型有 2个DNA片段与b型不同 ,经分析 ,这 2个变异片段均位于V区。结论 :变链菌临床株表面蛋白粘附性能的差异可能是编码基因可变区域V区出现变异所致  相似文献   

10.
分别用抗OMZ176菌(d血清型)和抗MT6R菌(c血清型)表面蛋白抗原220KD和185KO分子量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血清型变链球菌c、d作用后,通后3H核素标记测试细菌的粘附性。结果显示:抗220KD、抗185KD表面蛋白抗原的McAbs对相应血清型的变链球菌的粘附均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McAbs对不相应血清型变链球茵的粘附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认为McAb通过局部被动免疫抗粘附原理对变链球菌粘附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变形链球菌表面粘结素与唾液受体结合特异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变形链球菌表面粘结素与唾液受体间的对应结合关系。方法 采用^3H标记的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竞争性粘附抑制实验及自行设计的间接酶联免疫受体结合实验,检测纯化唾液受体与纯化变链表面粘结素间的结合特异性及其强度。结果 唾液IgA降解片段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酸性蛋白仅促进变链粘附,唾液淀粉酶具有促进粘附及抗粘附双重作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27000的变链表面粘结素及GTF组分分别可竞争抑  相似文献   

12.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与其粘附性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所获得的粘附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表面蛋白A区编码基因spaP-a后,用限制性内切酶Hae班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经Hae ]II酶切后,两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均出现了4种基因型,且4种基因型在两组菌株的构成情况不同。结论: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的 spaP-a具有遗传多态性,粘附能力较强的菌株比粘附能力较弱的菌株具有更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获得含编码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唾液粘附区片段基因的转基因番茄原代种子的基础上,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方法用CTAB法提取子代番茄总DNA,PCR筛选含变形链球菌PAc基因唾液粘附区片段的转基因番茄子代植株;用Trizol提取番茄总RNA,RT- PCR检测外源基因的转录情况;提取番茄果实总蛋白,用Bradford法测定番茄果实总蛋白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外源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ELISA法对外源蛋白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获得植物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有外源基因并发生表达的转基因番茄子代植株;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表明含编码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唾液粘附区片段基因的转基因番茄子代植株能有效表达外源蛋白,该蛋白含量占番茄可溶性总蛋白的1.2%。结论含编码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唾液粘附区片段基因的转基因番茄子代植株能有效表达外源蛋白。  相似文献   

14.
通过DEAE-SphhadexA25层析和SepharoseCL-6B层析纯化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地方株WD9463A表面蛋白,用细菌粘附抑制实验筛选变形链球菌粘结素,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免疫双向扩散实验、葡糖基转移酶(GTF)酶活性测定和基酸组分分析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表面蛋白P1,分子量约117kD和127kD的非GTF蛋白及两种GTF酶组分可有效竞争抑制变形链球菌粘附,而另一GTF组分则可促进细菌对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的粘附,提示变链表面存在多种粘结素成分。  相似文献   

15.
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粘附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粘附机理的研究进展詹玲综述刘天佳岳松龄审校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610041)长期研究证明龋病是菌斑在牙面聚集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细菌对牙面的粘附有高度的特异性,且常常是其在宿主定居的第一步[1].变形链球菌族(Mutansstr...  相似文献   

16.
变链球菌(mutansstreptococcus)表面蛋白(包括PAc,SR,PAg,AgⅠ/Ⅱ,SpaA)是致龋的主要毒力因子。表面蛋白的主动免疫及其单克隆抗体的被动免疫都能有效地抑制变链球菌在口腔中的定居与繁殖,降低龋齿发生率。近年来,随着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已开始对表面蛋白分子中特定功能区和T、B细胞表位的定位分布进行深入的研究。1 T、B细胞表位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表位又称为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可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异的化学立体结构基因。T细胞表位是免疫应答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ELISA法检测重组乳链球菌HL107免疫后孕兔乳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用^3H-胸腺嘧啶同位素标记技术观察特异性抗体变形链球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后孕兔乳清中有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产生,并且明显减少了变形链菌对唾液色被的羟基磷灰石的粘附,提示携带有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基因的重组乳链球菌HL107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乳清抗表面蛋白抗体降低了变形链球菌的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建国  樊明文 《北京口腔医学》1997,5(4):148-150,160
作者采用同位素标记液闪技术研究唾液抗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Pc)抗体对变形链球菌和茸毛链球菌在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SHA)上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含有高效价的特异性护PAc抗体的兔唾液使变形链球菌Iigbritt在SHA土的粘附数明显减少,而对茸毛链球菌6715的粘附无影响。提示抗PAc抗体能抑制变形链球球在唾液获得性膜上的粘附,这可能是特异性抗体龋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表面活性剂影响细菌对牙面粘附的机理,本文比较了5种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用5种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ZonylFSA使吸附的唾液蛋白量明显增加,而其余4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明显地移去吸附的唾液蛋白,本研究结果提示,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的相互作用与其所带的电荷有关,表面活性剂对获得性膜的影响是其菌斑的可能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基因 (pac)唾液粘附区的植物表达质粒pROP1和pRPB1。方法 :用PCR扩增的含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唾液粘附区P1片段 (184- 1946bp)与植物的高效表达质粒pROKCP结合 ,构建pROP1表达质粒 ;且将此质粒与Bar基因 (抗除草剂基因 )连接 ,构建表达质粒pRPB1,酶切电泳检测。结果 :从pPC41中扩增的P1片段整合到pROKCP的适当部位 ,构成重组质粒pROP1,从pPBar分离出的Bar基因整合到pROP1,构成重组质粒pRPB1。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构建了携带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唾液粘附区的植物表达质粒pROP1和pRPB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