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龋乳牙根管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患有深龋的乳牙根管内细菌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2颗深龋乳牙,其中3颗有冷热刺激痛,其余9颗无临床症状。分别在微需氧(80%N2,10%H2,10%CO2)及厌氧条件(90%N2,10%CQ)下进行患牙根管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结果显示有症状牙的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mation Unit,简称CFU,下同)比无症状牙高,但二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在这两组中,根管细菌的组成相似,并且与深龋的细菌组成相似。变链菌和乳杆菌占可培养细菌的比例比其它细菌高,差异有显著性,而且变链菌和乳杆菌的检出率比其它细菌高,差异亦有显著性。专性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韦荣氏菌、梭杆菌和普氏菌也有所检出,但其检出率和占可培养菌百分比均很低。结论微需氧致龋菌是乳牙龋源性牙髓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冠部牙本质深龋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明牙本质深龋中的主要相关菌。方法:利用色谱法、裂解法等对龋坏牙本质分三层作细菌分离、鉴定、分析。结果:牙本质龋中的主要相关菌为乳杆菌和变链菌,龋内层牙本质中的细菌含量较外层少。结论:乳杆菌促进牙本质龋的发展,在牙本质龋进展中脱矿在先,细菌入侵在后。  相似文献   

3.
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与龋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为探索与龋病发病有关的致龋菌,本文作者曾报道在乳磨牙(牙合)面裂沟中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的阳性检出率,在有龋组非常显著地高于无龋组。本文进一步研究变链菌和乳杆菌在乳磨牙无龋、釉质龋裂沟菌斑和牙本质深龋中的出现情况(实验一)以及两菌与裂沟龋发病关系的追踪观察(实验二)。  相似文献   

4.
奶瓶龋的变链菌和乳杆菌水平及产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变链菌和乳杆菌与奶瓶龋的关系。方法:将2~215岁幼儿30名分为有龋组和无龋组,每组15 名。从上前牙唇面刮取牙菌斑,进行细菌培养,对变链菌和乳杆菌数目作出统计。取全口牙菌斑,用酶联仪进行乳酸分析。结果:奶瓶龋儿童有较高的变链菌和乳杆菌检出率,两者检出率均为100%。龋损部位的变链菌和乳杆菌数目为5110?1136和4182?1118,超过无龋儿童的相应部位。有龋儿童耐酸菌产乳酸量13629116nmol/OD?161194 nmol/OD高于无龋儿童。结论:变链菌和乳杆菌可能是奶瓶龋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乳杆菌对牙本质的粘附能力,以探讨乳杆菌在牙本质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同位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乳杆菌和变链菌对牙本质及在磷灰石的粘附率。结果:乳杆菌对牙本质具粘附作用,对羟基磷灰石无粘附作用;变链菌对牙本质和羟基磷灰石均具粘附作用。结论:乳杆菌因其对牙本质具有较强粘附作用,且产酸能力强,可引起牙本质脱矿,在牙本质龋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幼儿乳前牙龋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5名3~4岁幼儿乳前牙龋的菌丛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幼儿乳前牙龋患的细菌学因素。采样部位为上颌患龋乳前牙唇侧,分别于龋损中心区、龋损边缘和邻近的正常釉面采集标本;对照组的无龋儿童采样部位为上颌乳前牙唇面颈1/3处的菌斑。结果发现,有龋儿童3个采样部位菌斑中变链菌的检出率、变链菌占总链球菌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无龋儿童,表明变链菌可能是乳前牙龋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有龋和无龋人牙菌斑菌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无龋和有龋的儿童,青年,中老年人牙菌斑菌丛进行了分析,发现牙菌斑中大部分细菌不随年龄变化而更迭,但放线菌随年龄增加而增多,乳杆菌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尽管年龄不同,但有龋组中变链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均明显高于无龋组。奈瑟氏菌,血链菌,轻链菌,韦永氏菌和放线菌在有龋和无龋组中无明显差异,但奈瑟氏菌的属内构成比在有龋和无龋组中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根面龋细菌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根面龋菌斑微生物的定量分析 ,进一步了解根面龋的致龋机制。方法 :19例根面龋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龋 ,对其根面龋的菌斑微生物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无论活动性还是非活动性根面龋 ,厌氧菌都有较高的检出率 ,活动性根面龋检出率更高 ,活动性根面龋中链球菌总菌、变链菌、放线菌和乳杆菌检查率稍高 ,在非活动性根面龋中韦永氏菌和新月单胞菌的检出率稍高。梭杆菌及类杆菌 (包括紫质单胞菌、普氏菌、脆弱类杆菌 )检出率二者相似。活动性根面龋的各菌菌落计数均多于非活动性根面龋 ,差别最明显的是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结论 :变形链球菌 ,放线菌是根面龋由非活动性到活动性转变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9.
幼儿猛性龋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幼儿猛性龋的优势病原菌,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生理生化学和 DNAG+C mol%测定方法,对30名2~5岁猛性龋患儿牙菌斑菌丛进行分离鉴定,采样部位为上颌患龋乳切牙龋损部位及邻近健康釉质表面,对照组的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则采集上颌乳前牙唇面颈1/3处的菌斑。结果:猛性龋儿童龋损部位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及两个采样部位菌斑标本中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P<0105)。结论: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为幼儿猛性龋的优势病原菌。关键词 幼儿猛性龋变链菌远缘链球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33名18 ̄33岁青年人(无龋组、冠龋组)和52名47 ̄74岁中、老年人(无龋组、冠龋组、根龋组)为检测对象,对唾液内主要致龋菌(变链菌、放线菌、乳杆菌)及免疫活性物质(SIgA、IgA、IgM、C3和C4)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龋患者液内变链菌(MS、20%蔗糖)计数显著高于无龋者,而放线菌(CFAT)、乳杆菌(Rogosa)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龋患者唾液SIgA高于无龋者,且在青年人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33名18~33岁青年人(无龋组、冠龋组)和52名47~74岁中、老年人(无龋组、冠龋组、根龋组)为检测对象,对唾液内主要致龋菌(变链菌、放线菌、乳杆菌)及免疫活性物质(SIgA、IgG、IgA、IgM、C3和C4)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龋患者唾液内变链菌(MS、20%蔗糖)计数显著高于无龋者,而放线菌(CFAT)、乳杆菌(Rogosa)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龋患者唾液SIgA高于无龋者,且在青年人中存在显著差异。中老年龋患者IgG和IgM显著增高,可能与代偿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乳杆菌和变链菌为牙本质龋中的主要检出细菌 ,对 2种细菌产酸和引起牙本质脱矿能力的研究 ,有助于了解它们在牙本质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1 1 培养基 TSB(乳酪消化大豆胨肉汤培养基 ) :胰酶消化酪蛋白 17g ,木瓜酶消化大豆胨 3g ,氯化钠 5g,磷酸氢二钾2 .5g ,葡萄糖 2 .5g ,蒸馏水 10 0 0ml。PYG(蛋白胨酵母葡萄糖培养基 ) :蛋白胨 2 0g ,0 0 2 5 %刃天青溶液 4ml,酵母浸出粉 10g,盐酸半胱氨酸 0 .5g ,VP盐溶液 40ml,葡萄糖 40g,蒸馏水 10 0 0ml。1 2 细菌及培养 将乳杆菌临床分离株LB95 0 5 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高龋和无龋幼儿菌斑致龋菌的检出率,分析不同致龋菌检出情况与dmft的关系.方法 调查818名广州城、郊3~4岁儿童患龋情况,根据结果抽取3~4岁高龋和无龋儿童各40名,采集乳磨牙颊面菌斑,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和生化实验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高龋组幼儿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5.0%、32.5%和45.0%,均显著高于无龋组儿童三种细菌的检出率(P<0.05).高龋组儿童中,同时检出三种致龋菌的儿童的dmft为13.22±3.49,显著高于只检出一种或两种致龋菌的儿童(P<0.05).结论 高龋儿童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杆菌检出率高于无龋儿童,菌斑致龋菌的种类越多,造成儿童口腔中具有更多龋齿的危险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中3 种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 将30 名13~15 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 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空白胶母口香糖组(C组).咀嚼口香糖前后共收集2 次牙菌斑,运用平板法进行牙菌斑中细菌培养计数观察咀嚼口香糖前后3 种致龋菌(变链、乳杆、黏放)数量的变化.结果: 与咀嚼前相比,咀嚼口香糖4 周后A、B、C 3 组变链、乳杆、黏放致龋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P<0.001);与C组相比,咀嚼口香糖4 周后A、B 2 组更能显著降低变链数量(P<0.05);3 组间乳杆菌数量和黏放数量的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芽糖醇口香糖抑制牙菌斑内变链菌数量较为明显,对乳杆菌、黏放菌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pH值对乳杆菌和变链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培养基pH值对乳杆菌和变链菌生长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OD值法对两菌在不同pH值培养基中的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培养基PH值为6.2时,两菌的生长量一致。结论在比较两菌致龋性研究中,宜采用pH6.2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岁儿童口腔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变链菌)的检出率和蔗糖依赖性黏附能力。方法    选取广州市郊花都区2008年8—9月于入托前在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2岁高龋(龋失补牙数≥ 5)及无龋(龋失补牙数 = 0)儿童各32名,形态学、生理生化学方法对其牙菌斑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分光光度比浊法,检测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对玻壁的黏附情况。结果    64名儿童中变链菌的检出率为56.25%,高龋组儿童变链菌检出率(75.00%)显著高于无龋组儿童(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生化鉴定获得高龋儿童75株和无龋儿童34株变链菌临床分离株。在含1%蔗糖的培养基中,高龋组变链菌分离株对玻壁的黏附比为0.58 ± 0.15,略高于无龋组0.56 ± 0.1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岁儿童变链菌检出率与高发龋相关,而未见其蔗糖依赖性黏附力对龋病高发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托槽粘接前后牙面变链菌的附着状况及结扎材料对变链菌附着的影响。方法随机在28例患者牙弓一侧用不锈钢丝结扎,另一侧用弹力圈结扎。于粘接前和粘接后1、3、7、11、15、19周进行变链菌和总厌氧菌培养。比较同种结扎材料粘接前后和同一时间点不同结扎材料间变链菌计数和百分比的差异。结果粘接后两种结扎材料侧变链菌计数和百分比均增加,与粘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力圈结扎侧粘接后1周、3周的变链菌百分比(1.83%、1.87%)分别高于不锈钢丝结扎侧(1.7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托槽粘接后个体患龋概率增高。在矫治中推荐使用不锈钢结扎丝结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8~32个月婴幼儿牙菌斑中乳杆菌的检出情况,了解乳杆菌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基线募集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225名8个月龄婴幼儿.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之后每6个月重复1次至32个月龄.采用Bogosa选择性培养基作乳杆菌的分离培养并鉴定.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患龋状况婴幼儿乳杆菌检出情况.结果 8、14、20、26和32个月龄婴幼儿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2.0%、5.6%、11.0%、9.3%和21.3%,32个月龄乳杆菌检出率高于14和26个月龄,各年龄组中男女童乳杆菌的检出率无差别.乳杆菌阳性个体在5次样本检测中,72.3%仅为1次阳性.各年龄组患龋婴幼儿乳杆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结论 婴幼儿口腔中乳杆菌检出较早,但在牙面定植不稳定,随年龄的增长和龋病患病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质子通透性与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形链球菌 (以下简称变链菌 )是公认的龋病致病菌 ,其致龋性除与其对牙面的粘附能力和产酸性有关外 ,还与其耐酸性密切相关。对致龋菌而言 ,耐酸性 (acidtolerance/acidu rance)是指细菌能在低 pH值环境中生长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的性能。致龋菌均能产酸 ,但并非所有能产酸的细菌均能致龋 ,因为随着菌斑pH值的降低 ,一些细菌失去产酸能力 ,在临界 pH值时 ,只有少数耐酸的细菌如变链菌和乳杆菌能生长[1] 。变链菌是菌斑中最耐酸的细菌之一 ,其各遗传种在pH值低至 4 .0时仍能代谢蔗糖产酸[2 ,3] ,而其它很多…  相似文献   

20.
乳牙化学去龋法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化学去龋法和机械去龋法清除细菌的效果。方法:选取40个龋坏深至牙本质的乳磨牙,中龋或深龋,随机分为化学法去龋组和机械法去龋组,每组20个牙,去龋前后使用无菌挖匙对龋坏牙本质进行取样,分别在4种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厌氧培养和计数。结果:两种方法去龋后,除机械法去龋组放线菌外,两种方法其他细菌数显著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法去龋组比机械法去龋组的总菌数量减少更显著(p〈0.05)。结论:化学去龋法比机械去龋法清除乳牙龋坏细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