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的肺动脉血管成像特点及其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②方法采用GE公司lights Peedplus四排螺旋CT行肺动脉血管成像,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③结果32倒临床拟诊PE患者中,MSCTA诊断26例,且经临床追踪复查或DSA造影证实。26例MSCTA均显示了肺动脉栓塞的的部位、类型和范围。其中左肺动脉主干栓塞8例,右肺动脉主干栓塞5例,左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分支27支,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分支25支。④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的可靠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靳秀丽  蒋世明  贾敏  刘芳艳 《西部医学》2014,26(9):1222-12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肺动脉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多层螺旋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资料,并应用MPR、MIP、VR等后处理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及其栓子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征象。结果23例PE病例中,中央型PE13例,周围型PE10例,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块状附壁样缺损,周围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多层螺旋CT对PE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讨论MSCT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7例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17例肺动脉栓塞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共计91支受累,直接征象显示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部分显示间接征象。结论:MS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准确可靠、无创、便捷,可以作为肺动脉栓塞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动脉栓塞(PE)进行多层螺旋CTPA检查并分析其表现。结果:20例中,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叶肺动脉显示率100%,段肺动脉显示率90%,亚段肺动脉显示率63.5%。左右肺动脉栓塞4支,叶肺动脉栓塞25支,段肺动脉栓塞72支,亚段肺动脉栓塞41支。PE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充盈缺损,其中肺动脉完全阻塞3例,中心性充盈缺损7例,偏心性充盈缺损14例,附壁充盈缺损6例;间接征象有肺梗死灶2例,肺纹理稀疏5例,胸腔积液8例。结论:多层螺旋CTPA是一种无创、可靠和有效检查方法,并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两种型号螺旋CT机对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的39例患者进行检查。以不同层厚进行胸部增强螺旋扫描并行平面重建(MPR),对重建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32例。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3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对于肺段以下动脉栓塞的显示,层厚1mm优于3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观察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围,而且检查及时、方便、无创,便于复查对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简称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的触发扫描技术及三维成像技术,对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A)使肺动脉血管显影并成像。结果:30例患者中,其中10例正常,20例检出肺动脉栓塞,其中多发14例,双侧多发10例,单侧多发4例,单发6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安全、及时、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经MSCT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发肺动脉栓塞10例,其中双侧多发7例,左侧多发I例,右侧多发2例;单发肺动脉栓塞5例,其中肺动脉干2例,叶动脉1例,段动脉2例。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包括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的充盈缺损、肺动脉段面细小及管腔内不均匀密度减低;间接征象可以有肺内“马赛克征”、楔形影或索条状影、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尤其对亚段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可以代替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PA)技术在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18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并分析其表现。结果:18例PE患者中,左右肺动脉栓塞9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肺动脉栓塞98支,亚段肺动脉栓塞64支。PE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充盈缺损,其中,中心型缺损46支,可见“悬浮征”或“轨道征”,环壁缺损型42支,附壁缺损型74支,完全性阻塞36支。PE的间接征象有肺梗死灶4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12例,马赛克征6例,肺动脉高压8例,两侧胸腔积液3例,心包少量积液2例。结论:MSCTPA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的栓塞部位和血栓栓子的形态,应该作为确诊PE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MSCT肺动脉成像扫描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仿真内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分析获得的CT图像。结果128层MSCT肺动脉成像能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肺动脉及1、2、3级分支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 128层MSCT血管成像技术是肺动脉栓塞及时、无创的诊断方法,是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和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肺动脉栓塞病人的横断面CT图像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面显示血栓栓子的形态.结果 CT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清晰地显示了肺动脉栓塞及栓子形态.其中左、右肺动脉干栓塞49支,叶动脉栓塞105支,段动脉栓塞318支,亚段动脉栓塞292支,能确定的亚亚段肺动脉栓塞为63支.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栓子及其形态,其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对肺栓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某院接收的40例被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并以溶栓治疗效果以及多种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检查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肺叶动脉显示数198支、栓塞数为69支,栓塞率为34.84%,肺段动脉显示数为639支,栓塞数为258支,栓塞率为40.38%,主肺动脉显示数为76支,栓塞数为18支,栓塞率为23.68%,亚段动脉显示数为1934支,栓塞数为92支,栓塞率为4.76%,其他分支动脉显示数为4587支,栓塞数为40支,栓塞率为0.87%;40例被疑诊为肺栓塞患者由多种检查结果最后被明确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40例,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检查出肺栓塞37例,3例漏诊。CT敏感度为92.5%。结论在肺栓塞患者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扫描其肺动脉与其分支,显示结果清晰,且肺动脉栓塞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与动脉造影技术相比对患者机体无创伤性,临床上可当做肺栓塞影像学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给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肺栓塞患者共发现累及各级肺动脉分支栓子491处,VR重建对肺段动脉、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低于MPR与MIP,VR对肺栓塞栓子整体检出率为81.1%,低于MPR与MIP重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1处肺栓子直接征象以偏心性充盈缺损多见,其次为完全性栓塞、中心性充盈缺损,附壁血栓较少见;间接征象包括肺梗塞、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增粗、胸腔积液、肺纹理局限性稀疏、支气管动脉扩张。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敏感度、特异性高,且安全、无创,图像质量高,分辨率高,同时配合MPR、MIP后处理,可提高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2 0例行螺旋CT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OUATOMEmotion螺旋CT机 ,连续容积增强扫描。结果共分析 2 2 0支肺动脉分支 ,受累 12 6支 (5 7.3% )。造影增强后直接征象 :部分性充盈缺损 76支 ,环形附壁充盈缺损 2 7支 ,完全性充盈缺损 15支 ,中心性充盈缺损 (轨道征 ) 8支 :间接征象 :肺纹理稀 5例 ,肺梗塞 3例 ,肺动脉主干增宽 10例 ,胸腔积液 2例。结论在肺动脉栓塞诊断诊断中 ,螺旋CT是一种安全可靠 ,快速无创的方法 ,对肺动脉塞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吴磊  王志铭 《医学综述》2008,14(10):1575-1577
肺动脉栓塞起病急、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诊断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肺栓塞检出率日益增加,而计算机体层成像(CT)尤其是CT肺动脉造影技术在肺栓塞诊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主要介绍CT应用于肺动脉栓塞诊断的研究进展以及CT肺动脉造影技术在诊断和评价肺动脉栓塞程度中的应用,同时阐述该技术的不足,探讨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特征及其临床研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腹症老年患者,选取同时行超声和多层螺旋CT两项检查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36例。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5例,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2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3例,假性动脉瘤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腹主动脉瘤5例,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3例,肠系膜扭曲5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6例,假性动脉瘤3例。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72.2%;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100%;经统计学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有显著差异(χ2=11.61,P0.01)。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对血管源性的病变范围及情况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E患者的MSCTPA图像。结果 22例PE患者中,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共285支,其中左、右PE 14支,叶PE 61支,段PE 152支,亚段PE 58支。PE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锐角附壁型、钝角附壁型和完全闭塞型。结论 MSCTPA是快速、无创、安全检查PE的有效检查方法,对PE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疗效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及肺栓塞的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全部患者均行CT及MRI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栓48例(96.0%),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检出各级动脉及分支血管栓子78处;MRI动脉血管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栓41例(82.0%),主要显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远端信号消失,检出各级动脉血管及分支栓子共64处;DSA检查确诊50例患者均为肺栓塞,各级血管栓子80处。以DSA为标准,CT与MRI肺动脉栓塞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子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检查肺栓塞的准确性及栓子的检出率均优于MRI,可作为首要的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Pulmonary embolism is a frequently observed clinical symptom. Its mortality rate is ca. 10 % und occurs mainly in the acute phasis. Immobilization, surgery, old age, malignancies, hormonal factors as well as inherited or acquired thrombophilia a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ventilation-perfusion-scintigraphy are the decisive imaging methods. Pulmonary angiography is still the gold standard. The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could be lowered by 50 % through prophylaxis with unfractioned or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The therapy of pulmonary embolism stratifies the clinical grade and reaches from ambulant therapy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to thrombolysis or embolectomy in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Long-term anticoagulation, usually with vitamin-K-antagonists, should be applied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risk profile of the pat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