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热病急症中常因热郁化燥而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从而加重了病症的发展,热邪鸱张,伤津耗液,变证蜂起。此间若能合理运用清热通腑法(以下简称通腑法),常可收到“恶秽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证脉从此而退”之效。一、毒随便解热病系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理特点易化燥伤阴。阴伤则阳明热结,大便不下,以致邪热越加猖撅,故温热病祛邪撤热是其治疗关键。但热病祛毒撤热须腑气通畅,使邪有出路,方能毒随便解。清·吴又可在《温疫论》  相似文献   

2.
高热急症,其邪毒亢盛、发病急骤,传变迅疾,多属温病范畴。高热驰张,不仅伤津耗液,甚者可致神昏痉厥、危及生命。温病高热,治法颇多,但不外祛除邪毒和调整机体二方面,而通腑法正是针对高热病机,着眼于通腑逐邪,使邪去热撤,腑通脏和,故疗效甚佳。一,通腑法治疗热病的源流概述通腑法治疗热病首见《素问·热论篇》“其未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汉·张仲景发挥《内经》下法的理论,立承气诸方攻下府实,此后攻下均宗仲景之法。金张子和擅长攻下,而刘河间以火热立论,提出热毒极深应承气汤与黄连解毒汤联用。明清时代,温病学说的崛起,通府法治疗温热病又有发展。《温疫论》云“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  相似文献   

3.
通腑法是运用药物荡涤胃肠,通泻大便,引邪外出,推陈致新,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异病用通腑法为中医学整体辨治独特之处.笔者临证运用通腑法治疗急症,常获良效.现叙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下法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急症应用通下法意在通腑泻热,将邪毒直接排出体外,这是通下能够泄热保津的机理所在.而通法不必受"阳明腑实"之限.  相似文献   

5.
<正> (七)涌吐法涌吐法,即吐法。是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立法,运用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可用于急症中风痰涎壅盛,暴食停积胃脘,痰气阻结咽喉,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证。代表方如瓜蒂散,盐汤探吐方,三圣散等,以及消毒鹅羽、手指探吐法等。(八)通下法通下法,即下法。具有泻下热结,导滞通腑,攻下寒实,通瘀破症,峻泻积水之作用,可用于内科急症热结胃腑,毒蓄肠中,血蓄下焦,水饮内结,寒实阻塞诸证。  相似文献   

6.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毒邪侵袭是引起脓毒症的原因,邪正交争、毒损脏腑是其核心病机。剧烈邪正交争是脓毒症产生严重机体损伤的原因,毒损脏腑是脓毒症的结局,若病邪不能得到及时清除则易引起正虚衰败之证。通腑清热活血法治疗外感热病历史悠久,伤寒学派立通下法祛邪外出,河间学派择清热法清解热邪,温病学派以活血法祛瘀通络,通腑—清热—活血的治疗思路成熟连贯。后“截断扭转”的思想为脓毒症的治疗所引入,并在机制及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治疗脓毒症的关键在于截断扭转病势,减轻脏腑受损,抓住干预时机是实现截断扭转的关键,毒邪侵袭,正邪交争而正气尚充之时是截断扭转病势的最佳干预时机,脏损正气未脱仍有逆转病势的机会。通腑清热活血法是实现脓毒症截断扭转的主要手段,临床需根据病机、表现不同审证治之。  相似文献   

8.
通腑法在儿科急诊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腑法为儿科急症临床常用法,正确运用该法治疗儿科急症,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重要内容和课题之一。临床上儿科的急重病例中,常见有肺炎喘咳、腹痛、发热、急惊等证。其发病初期常有阳明腑实见症,若治不及  相似文献   

9.
通腑法属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阳明腑证,以及因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水饮内停等所致一类危重急证,代表方剂有承气汤、陷胸汤等一类方剂.笔者在临床中遇癌症术后腑气不通证,常用承气汤类通腑攻下,每获良效,今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中医外感热病的理论,用中医学"暑燥疫"的治疗原则治疗西非埃博拉病毒病。根据埃博拉病毒病发病的气候环境、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认为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符合中医学的"暑燥疫",系统论述了西非埃博拉病毒病当从中医学"暑燥疫"论治的思路予以治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拟定出"暑燥疫"分期的治疗原则,强调初期重视清解表里毒热或泻热解毒通腑,阻断暑燥疫毒深入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腑法临证撷英福建省龙岩军分区医院(364000)邓光远关键词通腑法;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结肠炎;哮喘通腑法属八法中之下法,为实则攻之的临床应用,对实、热、燥、结诸症,用之得当每每疗效斐然,或邪有出路,热退身凉;或火气下行,神清心静;或燥屎排出,肠...  相似文献   

12.
通腑法属八法之下法。临床急症,多由痰、热、瘀、结所致,急治其标,通腑泻下,可斩关夺隘,出奇制胜,或邪有出路,热退血凉;或痰瘀下行,窍开神清;或燥屎排出,腑气通畅,脏病安恙;或瘀积散失,气血调和。只要“急”中通腑,每可奏效捷速,立见疗效。  相似文献   

13.
通腑法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一般多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有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证。具体运用于里实证。因证候之不同,可分别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通瘀、攻痰、驱虫等。我所讲的通腑法,  相似文献   

14.
李艳芬 《河北中医》2007,29(3):229-229
通腑法属中医治法中下法范畴,"通腑泻浊"法集"泻浊"于"通腑"之中,以大黄等泻下药为主药,荡涤肠胃积滞,使湿浊水毒之邪从大便而出,应用于湿浊(痰)阻滞之证.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活血通腑法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医药治疗急腹症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张仲景热燥阳明,胃腑成实,及不通则痛和热损络脉而出现的血证、瘀证、痛证之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活血通腑法治疗外科急腹症,用之得当,每获良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只要抓住里热邪实的主证,以活血通腑为主,配合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之品,就能对机体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另外,运用活血通腑法治疗外科急腹症时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辨证用药,并选择适合患者个体的方法,如口服或直肠给药;同时还应注意,若病情危重,体质尚可,应以急下或攻下为主,尽量在短时间内使大便通下,解除腹胀、腹痛,就能有效地保存体质,即所谓“急下存阴”;  相似文献   

16.
通腑法是运用药物荡涤胃肠,通泻大便,排除热毒秽浊积滞,引邪外出,推陈致新,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笔者在临床上常运用通腑法治疗急症,每获良效.现将该法临床运用与治疗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们根据"菌毒并治"理论[1],运用通腑排毒泻热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各类急性感染性热病70例,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由于温病具有热象偏重,最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因此,下法,尤其是通腑泄热之法,在温病中运用机会颇多,苟能适时运用,而用又得当,则奏功甚捷。下而就温病下法结合临证,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9.
林继臻  刘明 《中医研究》2010,23(6):56-57
通腑泻下法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学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具体临床运用。本法的应用首推东汉张机创制的代表方剂——大承气汤。他常采用该方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少阴急下证以及痉病、宿食等病证。历代医家在仲景承气类方剂的基础上也多有发挥。金代张从正采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进一步发展了通腑泻下疗法。至明末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他采用泻下常用药物大黄治疗各种急性热病,丰富和发展了通腑泻下治法的理论。作者在临证时也经常使用此法,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通腑法治疗内科热病发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病过程主要有阴液耗伤、气机逆乱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病机变化,通腑法依据热病病机变化,通过荡涤积滞、截断病势、泻热防陷、调畅气机、急下存阴等作用而达到治疗热病的目的。同时,指出应正确认识通腑法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