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圣"、"工"、"巧"语出<难经@六十一难>其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此将医者掌握四诊技术划分为神、圣、工、巧四个高低层次,历代医贤对此似无歧义.  相似文献   

2.
"剉"非为"锉"     
分析古医书中的"剉"、"锉"两字,指出"剉"有"铡切、斩剁"义,二字用法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文字的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文字规范化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医学中尤为重要.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癫痫"、"癫癎"等使用不太统一,现就对"癫痫"、"癫癎"哪个更规范做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4.
1 祖国医学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名的认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症候繁多,祖国医学根据其症状表现分散在"瘿病"、"心悸"、"中消"、"腹泻"、"汗症"、"虚劳"等病的范畴中.但中医文献中,有关"心悸"、"中消"等的描述,均属片段而不足以说明本病,唯"瘿病"与"甲亢"的关联最大.长期以来,现代中医界已经习惯于将"甲亢"与"瘿病"相对应,以"瘿病"代指"甲亢".我们认为,祖国医学中"瘿病"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致甲状腺肿大的许多疾病,甲亢只是其中一种.我们根据祖国医学对"瘿病"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认识及其分类的演变过程,结合现代医学,进一步阐明"甲亢"和"瘿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本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涎"与"唾"分别为"五液"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然而两者常有混淆,须详加辨析."涎"和"唾"均为口腔分泌的液体,即为"唾液",俗称"口水",均由口腔的唾液腺所分泌,具有滋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在中医学中,涎和唾,在其生成、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各成一说.  相似文献   

7.
冯利华 《四川中医》2007,25(4):38-39
五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其别称"豺漆"、"豺节"的命名理据主要来源于它枝茎上的刺针,其意义是指带有棘刺的药物,而"豺节"又是"豺漆"的音讹.  相似文献   

8.
"春咳"是指春季时分,气候相对干燥,同时冷暖空气交替来袭,气温变化较快,同时人的免疫系统防御能力较差,进而产生咳嗽的症状. 对于"春咳"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春咳"往往伴有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属于一种外感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便会加重病情,损害人体内的精气,引起各种疾病,因此必须要重视.要想预防调理"春咳",需从"吃住行"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李崇超 《江苏中医药》2006,27(11):61-62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肾欲坚",敦煌出土的陶弘景的《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中有"肾德在坚",的说法,中医的"肾"和"坚"的关系,在中医著作中是常见的.从字源、认识论、中医肾的功能、肾脏用药以及中国古代对于人体的认识,都能体现中医的"肾"和"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肾"和"坚"的关系的理清,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探讨中医理论的一般特性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中那种粗暴"体罚"孩子的现象虽然大大减少,但还是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不争气"子女的训斥与嘲讽:"没出息"、"天生笨"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心罚"。不管父母的出发点是多么的善良,理由多么的实在,但其教育后果,必然会适得其反。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11.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本文作者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分析了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以及结合机体的机能状态而采用"节气灸"的理论依据和意义.并提出随着人们对防病保健的重视,"节气灸"将以简、便、验及鲜明的中医针灸因时制宜的特色在预防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异文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对古医籍中的常见词"循循"、"翕翕"进行辨析,归纳出这两个词皆有多种涵义,对其理解不可拘于习见之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中医"和法"的内涵,根据道家"和"的观点,将"和法"分为广义"和法"、狭义"和法"及相对"和法"3类.狭义的和法即现行中医方剂学所讲之和法,广义和法中多种治法的组合、组合式多种治法的"生化"过程两种内涵.根据道家"和"之内涵,和法的使用必须注意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毛智荣 《江西中医药》2011,42(12):26-2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养生、防病、治病的方法,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养生或治病中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使人体的生长发育顺应自然规律.然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必须严格遵照辩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原则,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理解为补阴、补阳.应灵活运用,才能...  相似文献   

15.
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脉"与"症"看似不相一致的情况,为辨证论治增加了难度,因此"脉症不应"值得探讨。1脉症不应很多中医著作中对脉象主病的论述多采用某脉主某病、主某症或主某证的形式,基本上形成了脉象的系列和病症的系列对应关系。比如热证见数脉,寒证见迟脉等。但临床之中很多情况下脉与症不相符合,即"脉症不应"。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脉神章》中详细阐述"脉症不应"的问题:"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数、实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  相似文献   

16.
体现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要素--旋律和节奏的"和"与"节"的思想,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和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崇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中医学领域,"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和法"."节"的思想则主要影响到中医学的养生观念,主张通过有节制的饮食、起居、工作以及性生活达到全神调气、葆精养元,促进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疡",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8.
"温针"之法最早见诸《伤寒杂病论》.该文从针具材质形状与"温针"、"白针"与"温针"、"温针"利弊之争、《明医杂著》之温针、从"烧针尾"到"温针疗法"5个方面,对"温针"的发展演变予以探讨.认为《伤寒论》中的"温针"为针后复灸;《明医杂著》之"温针"为针刺之时行隔物灸;《目经大成》以艾绒裹针后,燃烧加热,接近今日通行之"温针"法.此法经陆瘦燕推广,并在理论上予以阐发,从而创立了"温针疗法",并成为上海陆氏针灸流派之代表针法.  相似文献   

19.
论"识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之枢机.辨识病机("识机")为临床诊疗之核心环节,上承"辨证",下启"论治".文章认为有必要将"识机"从"辨证"中分离出来,彰显"识机"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识机"主要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凝练"基本病机",这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一般规律;其二是抓住"主要病机",这是疾病特定阶段病机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满天  姬永宽 《河南中医》2019,39(4):496-499
春温是一种因"冬伤于寒"导致"热气内伏","伏热"入春发于少阳,而具有明显季节特征,以温热为主要性质的疾病;少阳病是一种"气郁"引起"邪热"稽留少阳的疾病。二者病邪均属"郁火、伏热",病位均在"少阳",治疗上的主方分别为"黄芩汤"和"小柴胡汤",二方在方义上亦有诸多同源。然而,较之于临床辨证,两病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春温病因单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冬伤于寒,春发于少阳",而成为一种特有的疾病形式,因属"伏热"而无外感,故可直清里热;少阳病的疾病来源相对较多,如《伤寒论》中所讲的"表证传变"或"误下、误治"等所导致的邪入少阳。少阳病来源虽多,但疾病性质却统一为"邪伏少阳",治法统称"和解",并依据邪热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兼有表证,而有变方、合方、加减及缓急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